江苏剧目受青睐的背后:且把种子深埋,静待艺术花开
江苏精品剧目近来频频亮相全国舞台。3日,由涟水县淮剧团演出的《留守村长留守鹅》在北京拉开了2017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序幕,5日,第15届中国戏剧节在银川落幕,江苏原创现代京剧《向农》作为闭幕大戏压轴亮相。就在一个多月前,《向农》刚刚作为闭幕式演出为第八届中国京剧节画上圆满句号。国家级艺术盛宴,为何如此青睐江苏剧目?
聚焦于“小”,县级剧团获部长点赞
偏僻的汇水村,村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二黑村长带着一群留守妇女养鹅致富。不料,“汇水鹅”竟与南方一家食品公司的商标重叠,对方索赔百万,与汇水村打起了商标侵权官司。二黑村长通过“卖婚房”“当面赔情”等一系列举动,让女老板重新审视了这个苏北村官和一群淳朴的留守妇女……
就是这样一部原汁原味反映当代农村生活的现代戏,让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在演出结束后主动上台为其鼓掌。演出前,雒部长已慰问过演职人员,接下来并没上台接见的流程,但演出结束后,雒部长主动走上舞台,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部剧很棒!这是老百姓的戏,是老百姓愿意看的戏,是老百姓看完后能够记得住、传得开的戏。这部戏塑造的是农村基层干部形象,演的是千家万户的事。文艺作品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到作品中去,为老百姓呈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你们作为县级剧团真的很不简单,是全国剧团、特别是基层院团的学习榜样。”
和所谓“宏大叙事”的作品相比,基层院团的作品往往聚焦于“小”。参加此次会演的淮剧《菜籽花开》就是如此。编剧陈明对记者说,“通过小人物、小事件、小制作,这些小剧目反映的是观照现实、讴歌人性之美的大主题。”
《留守村长留守鹅》,是涟水县文广新局继《鸡村蛋事》之后,打造的又一部农村题材的现代戏。对此,该局党委副书记王锋很是感慨,“对我们基层院团来说,要说比唱腔、比服装、比舞美,我们和中央、省市院团没法比。但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接地气,反映的是鲜活的基层生活,正是这份‘地气’,让我们用朴素的情感打动了观众。”
可亲可信,平凡之中动人心
这次在北京的演出,是涟水县淮剧团首次晋京展演。而对省京剧院来说,从中国京剧节闭幕式演到中国戏剧节闭幕式的《向农》,则是一次对主旋律作品的全新演绎。
知名戏曲理论家汪人元认为,“这部戏虽然由话剧移植而来,但无论是创作思想,还是对传统技术的调度,以及更为难能可贵的艺术语汇的创新,都具有范本式的价值。”
京剧《向农》增加了许多话剧版中没有的细节。省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晶告诉记者,恰恰是这样的增加让演员动起来、舞台活起来、节奏紧起来。抗洪决堤中的群舞,充满了京剧传统动作的美与力量,对衣衫舞动形态的处理则又展现出了传统程式所蕴含的抽象与虚拟意象。
《向农》全剧在把握住传统戏曲精髓和风貌的基础上,将之与现代元素融为一体。18年前,陈霖苍与黄孝慈联袂为江苏留下了《骆驼祥子》这一经典。18年后,拿起导筒的陈霖苍对《向农》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无曲不成戏,无情不成戏。我们希望通过向农这个人物形象,去感动台下每一位观众,展示中国农村最普通的基层村干部质朴动人的真善美。”
学会表达,现代戏要有时代精神
去年底以来,省文化厅厅长徐耀新半年多里被文化部三次“点将”,请其以“江苏现代戏的创作经验”为主题,在全国会议上做交流发言。
“聚焦现实题材,聚力基层院团,着力打造现实题材艺术精品。” 对于现代戏的创作,徐耀新有自己的思考。要处理好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关系,不以思想性取代艺术性,要依靠艺术形象的生动呈现感染人。要有“戏比天大”的艺术追求。深入体验生活,把握时代脉搏,只有心中装有几十、上百个故事,才能创作出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要聚力基层院团,创作出充满泥土芬芳的现实题材作品。
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官天涛告诉记者,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舞台艺术精品的打造,先后出台了《关于繁荣舞台艺术的意见》《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明确把现实题材创作作为重点纳入“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通过实施艺术创作源头工程、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成立全国首个省级政府艺术基金等一系列“组合拳”,形成出人、出戏、出精品的良好艺术生态。
“好戏是走出来的。”《留守村长留守鹅》编剧袁连成对记者说,为了这次创作,他在体验生活期间走遍了涟水2/3的村庄,又先后三次请来20多名村官出点子,对剧本提意见。他发现,在基层农村,有大量普通村官,他们不一定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他们默默守护着家园,让孩子、老人、妇女在留守中感到温暖。“所以,这次我没有写在招商引资等方面有突出成就的能人型村官,就写一个普通人,写他的苦与乐,折射出今天的农村。”
在宁夏采访期间,记者遇到了来戏剧节“取经”的镇江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孙小梅一行。这两年,镇江连续推出《花旦当家》《完结堂1937》《红船》三部女性题材作品。谈及现实题材创作,孙小梅很有感触,“现实题材,不是随便写点现实生活就行了。一定要做好主题引导,要有时代精神。尤其要注意的是,现代戏如果不会表达,很容易陷入说教。这就需要我们做好说什么、怎么说的解释工作。只有深入生活,才能让舞台更有说服力。种子埋得越深,花才开得越鲜艳。”
本报记者 董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