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南京段江豚科考3个月收获不少 成功观测到300头次江豚身影
本报讯(记者 周爱明)长江南京段江豚科考启动3个月以来,科考人员出江30次,成功观测到约300头次江豚出没,其中包括体长不足1米的小江豚。
长江江豚俗称“江猪”,为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其在地球上生存超过2500万年,被誉为长江生态的水中熊猫,数量不足千头,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及洞庭湖、鄱阳湖等水域。
为了准确掌握江豚的种群现状,南京长江江豚科学考察项目今年4月正式启动,本次科考将深入了解保护区内江豚的数量、分布、活动规律、水生生物资源、人类活动等基础数据,从而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保护与管理措施。科考将持续两年,是长江南京段开展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长江豚类科学调查项目。
科考项目由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和南师大共同承担。3个月来,科考人员驾驶单船出江观测30次,除2次因暴雨等天气原因未能遇见江豚外,其余每次出江都能观测到江豚身影。
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茆建强介绍,此次科考采取肉眼观测+声纳测定方法,对长江南京段长约45公里距离内的江豚进行系统摸底。“科考采取单船观测、多船观测结合方式,对江豚出没情况进行长期观察,以确定江豚的数量及状态。”他说,市民在码头经常观测到江豚,直觉是江豚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但这些江豚究竟有多少头,其种群构成如何,它们出现时是上行还是下行,是正在摄食还是嬉戏,是游泳还是睡眠,这些行为状态都需要长期跟踪考察后确定。
科考3个月收获满满。科考人员出江近30次,共记录到约300头次江豚身影,其中大部分是体长约2米的成体,还包括部分体长不足1米的小江豚。“从现有数据看,江豚在长江南京段的活跃性非常强,”茆建强表示,在长江南京段范围内,中山码头、梅子洲、燕子矶、三桥等六七个点位,江豚出现的几率相对更高。
此前曾有报道称,长江南京段目前约有40头江豚。这一数字是否准确?对此,茆建强表示,“虽然观测到了300头次江豚,但其准确头数目前仍无法确定。中山码头、梅子洲等地江豚出现频率更高,具体原因目前尚不清楚,需要科考人员对这些位置的水深、鱼群等情况作进一步考察后才能得出结论。”
记者获悉,预计到明年6月,科考人员掌握一定时期的观测数据后,就可以准确分析长江南京段的江豚数量。
长江南京段江豚频繁出现,得益于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2014年10月,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保护区自南京长江大桥至长江新济洲与安徽交界水域,面积86.92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32.25平方公里。
保护区建立以来,市农委及保护区管理机构加强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在长江江豚数量普遍衰退的情况下,南京长江江豚的数量与活动表现出增长趋势和活跃态势。在2016年农业部组织的保护区专项评比考核中,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以综合得分129分在全国50个省级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中名列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