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科教文体 > 正文

0

从亲历者眼里看“南京大屠杀” 舞剧《记忆深处》再现“1937南京”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作者:董 晨   2017-06-30 07:16:00

  27日16时,历史的时针再一次拨回到1937年的南京。在省演艺集团排练厅, 原创舞剧《记忆深处》正在进行上半场联排,透过舞蹈演员们丰富的肢体语言,记者仿佛看到了1937年南京城的腥风血雨。看到剧目已初具雏形,省演艺集团总经理柯军拉着导演佟睿睿的手,说了两个字:“成了!”

  《记忆深处》从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探索南京大屠杀惨案的角度切入,每个角色的视线和初衷虽然不同,但最后都共同指向一个真相。创作者的初衷,是用这部作品,祭奠我们这个民族所经历的苦难与伤痛。

  排练结束,接受记者采访时,佟睿睿的情绪似乎还没有从剧情中走出来。“这种痛的感觉,是深入骨髓的。我们艺术者的职责,就是要把这种沉重的东西,用鲜活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次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平面地呈现南京大屠杀,而是去思考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这件事情。”

  1937年的南京,似乎是佟睿睿的一个创作情结。12年前,当时作为中国歌剧舞剧院最年轻的编导,她以女性的独到视角将《南京1937》搬上舞台。12年后,正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受害80周年,佟睿睿再度选择打开这一段历史。

  “这并不是一次应景的创作”,佟睿睿解释说,“历史节点固然重要,但我们这次做的,并不是一个纪录片,而是以艺术的方式去呈现。特别是对现在的90后、00后来说,大屠杀对他们而言,或许只是一串数字,但是借用舞台的表现形式,就更容易让大家看到大屠杀背后有关人性的方方面面。”

  在和记者交流时,柯军就说,《记忆深处》并没有沿用《南京1937》的线性结构,而是把张纯如作为一个线索,引出南京大屠杀这场浩劫中亲历者们的回忆。整部剧以张纯如、拉贝、魏特琳、李秀英、东史郎各分篇章,通过那个时代形形色色的事件经历者,展现南京城所发生的骇人听闻的惨剧。

  自5月开始排练以来,大家对佟睿睿的一个共同印象就是“抠得特别细”。一个眼神,一次呼吸,有一点不到位,就要推倒重来。对此,佟睿睿解释说,“动作的质感和分寸感非常重要,一部作品就是靠细节组成的。创作时,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把舞蹈语言、肢体语言放大到最大化来表达,而不是靠场面来支撑。对观众来说,要给他们以阐释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想象、理解,而不是给他们一个预设的结果。”

  从现场联排情况来看,尽管是条件简陋的排练场,尽管并没有化妆、舞美和灯光,但演员们的认真投入却令这次联排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情绪饱满,动作极具张力,将内心的感受如利剑一般,直刺人心。无论是主要角色,还是群舞,每一个人的表现都可圈可点。

  佟睿睿对记者说,“和通常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剧目不同,我们没有把笔墨花在事件的重现上,而是直接切入每个人的内心,展现他们最不能跨越的一段经历是什么。整部剧的人物形象塑造也避免脸谱化,力求找出侵略者内心深处的变化。比如,我们整部作品只出现了两次笑容,两次笑容都给了一个日本兵,原型就是东史郎。从一开始天真的笑,到最后恶魔般的笑。我们不是一棒子把所有的日本人都说成恶魔,而是去描绘人性中恶的部分是如何一步步地被激发出来,变得最后连你自己都不敢相信。”

  9月18日,《记忆深处》将进行首场试演,并初定于12月13日进行全球公演。对此,佟睿睿说,“南京大屠杀不仅是南京的,也是整个国家的记忆。能够正视民族的苦难记忆,也是一个国家真正强大起来的重要标志。直面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反思历史,尊重生命。尽管揭开伤疤的过程可能会很痛,但我们需要经历这个过程,才能更好地确立和平的信仰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只有这样,一个民族才能完成精神的升华与超越。”

  本报实习生 冯圆芳

  本报记者 董 晨

标签:

责任编辑:苗津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