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纵行千万里,犹闻粽叶香
2017-05-29 06:13:00  来源:新华日报  
1
听新闻

  当一把把艾草插到门前,一缕缕粽香飘满大街小巷,有人跨过千山万水归来,也有人依然身处异乡。不论在哪里,端午,人们总不忘吃上一个又香又糯的粽子。因为,薄薄的粽叶里,裹藏着家乡的味道,包裹着说不尽、讲不完的浓浓乡思。

  “飞了几万里,就想回家吃粽子!”

  24小时,飞越两万公里!这个端午,东海县曲阳乡农民刘亮专门从巴西回乡过节。“一直想吃家乡的粽子,更想好好感受端午文化。”虽然刚刚经历了长途飞行,回到东海的刘亮仍然精神头十足,甚至已经安排好过端午的“计划表”:买一把艾草插在门前,全家人围坐一起撕开冒着热气的粽子,给外甥挂上香囊系上七彩绳,再约上三两好友小酌一杯,四处走走看看故乡新貌。

  24岁的刘亮是个海外“淘晶”者,从2009年开始,便跟随父亲从事水晶加工。四年前,他第一次跨出国门,来到巴西钛晶城,挖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今年春节后,刘亮告别父母和未婚妻,又一次直奔巴西。

  “在外越久,思乡的情感越浓。”在刘亮看来,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有条件的话,就应该回到家乡,和家人们一起过。“有一年中秋,我在巴西过的。”刘亮低声说:“没有月饼吃,就东海的几个老乡简单吃点饭,躺在外边看天上的月亮,心里很难受。”

  “不行,端午我要回家。”刘亮把心里的想法告诉了未婚妻。“我支持你!”电话那头,传来回声。虽然一路奔波,虽然往返机票要花1.3万元,但刘亮觉得一切都值得。

  同样工作在异国他乡,徐工集团进出口公司亚太区总经理马中一不能回来过节了。27日晚,记者电话联系他时,这位干了近30年国际贸易的“老徐工”,刚从韩国赶到印尼首都雅加达,“我们建立了印尼公司,开业那天正好是端午节,也算是节日的特别纪念。”

  马中一负责的区域,有33个国家,“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市场越做越大,回徐州的时间少了,每年差不多有200多天在国外。”已经54岁的马中一,念念不忘云龙山水,难忘家乡的包子、辣汤,甚至在外听到别人说起“徐州”都会激动。

  马中一说,他已经盘算好了,等印尼公司开业后,他会和大家一起到中餐馆吃粽子庆祝,还会向当地人说一说新徐州,讲一讲中国的传统文化。

  “隔着手机屏,我闻到了家乡粽叶香!”

  “工地要发粽子啦!我们都高兴着呢。不过,不能带回老家了。”

  河南开封,27日正午的气温达到35℃。正在当地一处建设工地打工的盐城籍水电工葛东问记者:家乡也有这么热吗?电话那头,租住在四合院里的几十名农民工刚吃完饭,一边谈笑一边取水露天冲凉。

  葛东的家在盐都区盐龙街道大李村,离开封车程7个小时左右。回家过端午,哪怕只两天时间,对他来说也显得十分奢侈。“请两天假,自己损失几百元不说,工地上的活儿也被耽搁了。哪能这么任性地想走就走?这些年我一直在外漂,除了春节回家过年,每年端午都在工地上过。”

  常年在外,又逢佳节,何以解乡愁?“手机视频呗!和家人说说话,也挺开心的。”在盐城,葛东的妻子徐洪粉打理着一家灯具门市,同时照看着一双儿女。

  这两天,妻子包了粽子,拍下照片发给丈夫看,“隔着手机屏幕,依然能闻出家乡粽叶的清香。”

  一块手机屏,如同一个爱的充电站,让葛东这样的在外地打拼的江苏人,蓄满了爱和力量。

  27日晚上,远在河北创业的胡利亚和3岁的孙女团团正在“视频连线”。虽说已在外打拼多年,但老胡的口音还是浓浓的“沭阳味”:“乖孙女,在家有没有听话?想要什么礼物?爷爷已经给你买了一部分啦!”

  “爸,别老是宠着团团,要是手里生意忙就别急着回来。”老胡的儿子在一旁插话。

  “在哪儿都比不上家乡好,有时吃着外面的饭菜,都想着还是咱沭阳的菜香水甜……”老胡语重心长地“教育”儿子。

  52岁的老胡是沭阳县颜集镇人,从2000年起就在河北省廊坊市承包土地种植花木。因为头脑灵活、重信用,老胡的生意一直不错,多的时候一年能赚两三百万元。每逢端午、中秋和春节等民俗节日,他因为生意忙赶不上回家过节,总会提前和家人们唠几句,以慰思乡之情。老胡说,他心里还惦记着颜集香脆可口的朝牌饼,念着钱集回味无穷的卤鹅肉,还有绵甜甘冽的虞姬酒,“就好这一口,回老家后一定要解解馋。”

  “新江苏人”,

  爱上了无锡的甜粽子

  虽然昨天起已进入端午假期,不过,仍有不少人忙碌在各自的岗位上。在我省工作的“新江苏人”,把乡愁悄悄地埋在心底。

  28日上午8点多,无锡康复医院骨关节康复科主任李刚来到病房查房。90岁的陈阿婆年初摔了一跤导致股骨颈骨折,由于年纪大,恢复慢,心里难免着急。李刚不停地宽慰疏导,让老人家很舒心。李刚负责的第三病区60张床位全部满员,他的3天假期都要在单位度过。“这里很多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我们不仅要给他们治病,更要让他们过得安心。”

  李刚的家在河北保定。2005年,他大学毕业后来到无锡,进入无锡康复医院,成了一名“新江苏人”。12年来,李刚习惯了白天黑夜倒班,他从没休过年假,积攒的假期有200多天。

  又到端午节,李刚照例给千里之外的父母打了一个电话。“我很想回老家看看,可工作又放不下。”李刚说,虽然是第二故乡,但无锡早已融入了他的血脉。“我现在喜欢上了太湖三白,甚至还爱吃蘸糖的白粽子。”

  这个端午节,在兴化市戴南镇挂职担任党委副书记的苏岚博士,没有回老家山东,而是回了她所在的北京科技大学。“闻一闻粽香,吃一口粽子,就算过节了。利用假期,我得抓紧时间和学校专家聊聊戴南不锈钢产业转型发展的事。”

  作为一名新戴南人,苏岚经常骑着一辆电动车到企业走访,人们习惯地称她为“博士书记”。挂职半年来,她在亚盛、兴海、星火、兴龙等几十家企业留下了足迹,笔记本上记满了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一周前,苏岚和从北京请来的小分队又跑了24家企业。队员们利用端午节假期回到北京,正在整理调研报告,提出解决方案。“帮企业解难题,为戴南做点实实在在的事,这个端午节过得更有意义。”电话里,苏岚高兴地告诉记者,她已经和学校里的冶金、轧钢等专业方向的专家进行了对接,计划6月中旬组织一批专家来戴南,和多家企业进行一对一的科技合作。

标签:
责编:费念渠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