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科教文体 > 正文

0

诺奖得主勒克莱齐奥:服兵役时与中国结缘,喜欢读李白和老舍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付岩岩   2017-05-15 21:14:00

 

勒克莱齐奥

  人物介绍:勒克莱齐奥,法国著名文学家,出生于1940年,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七岁开始写作,23岁以长篇小说《诉讼笔录》一举成名,200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被诺奖颁奖词里称为“一个集背叛,诗意冒险和感性迷狂于一身的作家,探寻文明支配下的边缘人性”,代表作品有《诉讼笔录》、《寻金者》、《罗德里格岛游记》等。

  第一次见到勒克莱齐奥是在扬子江作家周的开幕式上,他穿着深色西装坐在前排,身材笔挺,蓝眼睛,高鼻梁,有点发白的头发梳的一丝不乱,从他身边走过时他会谦和的侧侧身让路,典型的西方绅士的做派。在接下来两天的访谈中,这位看着“很欧洲”的诺奖得主却讲述了他自年少起与中国的缘分。

  服兵役时与中国结缘,喜欢读李白和老舍

  勒克莱齐奥年少时因为喜欢读中国的文学作品,一直很向往中国,当时在尼斯的海边,看着落日的景色,有几棵松树,想象中国应该是这个样子。

  勒克莱齐奥最开始喜欢上的是李白的诗歌,有一次读到李白的一首关于在山庄远行的诗歌很受触动,当时他在的地方没有汽车,就骑着摩托车到附近的一座山丘,并在山上对李白的诗歌扩写。

  勒克莱齐奥真正与中国结下缘分是在1967年服兵役时。因为他在军队里接受过一些短期的培训,因此获得了资格可以参加戴高乐将军发起的合作项目,即招募老师去中国教法语。勒克莱齐奥迫不及待的报了名,并依稀地记得出发参加该项目之前那几个月的情形,那一年尼斯的夏天特别地热,傍晚天空上一片橙色,勒克莱齐奥觉得这一定是中国的天空的颜色,把它当做一种好的兆头。

  可惜事与愿违,法国的外交事务管理部门拒绝了他的请求,他没有去成中国,被派往泰国。在曼谷,勒克莱齐奥有幸结交了一位中国籍的学生,了解了不少中国文化还有中国的文字,看了《白毛女》等京剧。不过因为勒克莱齐奥最初学的是繁体字,所以当他第一次到中国时,在西安的街头拿着写的繁体字告诉出租车司机去哪里时,司机都没认出来是什么。

  勒克莱齐奥还喜欢阅读鲁迅和老舍,特别是每次阅读老舍作品时都感到震动。勒克莱齐奥认为老舍描述的世界是一去不复返或正在消失的世界,心头终有一股挥之不去的忧伤。勒克莱齐奥说老舍的那种忧伤他非常了解,因为他作为法国裔的毛里求斯人,也是属于正在消失的族群。

  七岁开始写作,把写作理解为一种冒险

  2008年的诺奖颁奖词里称勒克莱齐奥为“一个集背叛,诗意冒险和感性迷狂于一身的作家,探寻文明支配下的边缘人性”,这与他七岁时的经历分不开。

  在他七岁的时候,曾跟着母亲离开法国尼斯,乘船去非洲,寻找远在尼日利亚当军医的父亲。在去非洲的船上,年仅七岁的勒克莱齐奥开始了他的小说创作生涯,他在小学生的作业簿上,写下了一个故事,题目叫《一次漫长的旅行》。对这次旅行,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我跟母亲乘了船,—起去非洲找我父亲。旅行持续了一个月,可我感觉走的时间比一年还长。对我来说,这次旅行太神奇了,是无限的。我总想起这次旅行,从来没有忘记。在轮船的甲板上,有一些黑人,他们用铁锤给轮船除锈,换取免票的机会。我的耳朵里,至今还回响着铁锤敲击甲板的声音。”对勒克莱齐奥而言,七岁时的这次远行具有特别的意义,“对于我来说,写作行为一直与我的第一次旅行紧密相连。分离,也许,远行,沿着看不见的大陆一路飘摇,与荒凉的国家擦肩而过,想象中的危险。我为河流所着迷,似真非真的现实。”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付岩岩

标签:

责任编辑:苗津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