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首“信仰之歌”弘扬雨花英烈精神
昨天,“金陵五月风”第十一届南京文学艺术节开幕式之《信仰之歌——雨花颂系列歌曲》作品发布会在雨花台烈士陵园举行。现场由雨花实小“卢志英中队”演唱歌曲《踏着烈士的脚印前进》。 本报记者 冯芃摄
4月26日,由市委宣传部、市文联、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主办,市音乐家协会、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雨花台区文联承办的“金陵五月风”第十一届南京文学艺术节开幕式之《信仰之歌——雨花颂系列歌曲》作品发布会、听评会在雨花台举行。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副市长胡万进为南京文艺工作者“红色文化采风基地”揭牌,市政协副主席陈华启动“信仰之歌”二维码。
《信仰之歌——雨花颂系列歌曲》共有15首。随着作品发布,“金陵五月风”第十一届南京文学艺术节也正式拉开帷幕。
名家云集,为雨花英烈谱写《信仰之歌》
雨花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最集中的殉难地。对于南京的文艺工作者来说,如何记录好、传承好雨花英烈精神,写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是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
根据市委的部署,在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2015年,由市文联牵头组织创作的大型演出《雨花颂信仰》,在全市巡演19场。这台演出的电视录像被评为2015—2016年江苏电视文艺奖综艺节目特别奖,入选“南京市第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佳案例”(排名第一)。为用艺术的形式继续传播和弘扬好雨花英烈精神,市文联、市音乐家协会2016年下半年启动了《信仰之歌——雨花颂系列歌曲》的创作。
为了确保《信仰之歌》的艺术水准,创作过程中邀请了广东省音协副主席陈小奇(《涛声依旧》词曲作者)、上海音乐文学学会主席汤昭智(《假如你要认识我》词作者)、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主席助理宋青松(《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词作者)等5位知名音乐家专程来宁参加创作研讨。
《信仰之歌》创作队伍阵容堪称“豪华”,省音协副主席、市音协主席邹建平,省文化厅艺术总监、作曲家吴小平,省演艺集团副总经理、作曲家杜小甦,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词作家葛逊,前线文工团作曲家惠培峰、词作家李峰等10多位专业院团的知名音乐家直接参与创作。
反复推敲,为一个音符修改几十遍
创作《信仰之歌》的过程,对艺术家们来说,既是向先烈学习的过程,也是心灵陶冶的过程、信仰塑造的过程。他们把对先烈的崇敬和感动化为潜心创作的实际行动。有时为了一句话、一个字、一段旋律、一个音符,他们连续几天寝食不安、夜不能寐。大部分作品都是经过十几遍、几十遍的修改,有的歌曲几次推倒重来。
经过大半年的紧张创作和制作,目前《信仰之歌》计划的15首歌曲已经全部完成(新创作12首,改编3首),有合唱、独唱、重唱等多种形式。从内容上看,这其中有根据烈士故事、书信创作的歌曲(6首),有表达对烈士敬仰与追忆的歌曲(7首),有根据烈士的遗作(歌曲、诗词)编创的歌曲(2首),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讲述雨花英烈的故事。
发布会上,歌曲《假如我为真理而牺牲》、《我就是你》、《何求》、《踏着烈士的脚印前进》等一一呈现,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本次创作成果。这些作品背后都有动人的故事,比如歌曲《何求》的歌名来自吕惠生烈士的《狱中诗》中的“且喜天破晓,竟死我何求”,音乐来自管弦乐组曲《雨花祭》。《雨花祭》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吕其明为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量身定制”的一部音乐作品,他不仅分文不取,连总谱也保存在了吕惠生烈士(吕其明的父亲)纪念墙前的陈列柜里。自1999年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新馆开放以来,《雨花祭》作为该馆的背景音乐就没有停止过播放。在《信仰之歌》系列歌曲的创作过程中,音乐家发现《雨花祭》第十、第十一乐章既深沉含蓄、又生气勃勃,极富歌唱性,非常适合作为歌曲来填词演唱。当他们试着把烈士朱克靖《狱中诗》和吕惠生《狱中诗》作为歌词填入该曲时,惊奇地发现这两首诗与《雨花祭》的旋律、节奏、韵脚竟然如此协调、如此吻合。
大力推广,音乐家将给市民当教唱员
《信仰之歌》是一套可分可合的“系列歌曲”:全部歌曲组合在一起,则可以形成一台具有较强感染力的“大戏”——《信仰之歌——大型情景音乐会》;单首歌曲可以独立成篇,进行广泛传播、演唱。
据了解,我市将在全市范围内,特别是在广大党员干部和学生中大力推进《信仰之歌》系列歌曲的推广和传唱工作,让雨花英烈精神通过艺术的呈现,直抵观众心灵深处,并进一步弘扬传承。
音乐家们表示:“让《信仰之歌》在市民中传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我们愿意带着音乐作品,走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部队,亲自当教唱员、辅导员,带领大家重温先烈事迹,让信仰之歌在市民中传唱,让雨花英烈精神代代相传。”
本报记者 邢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