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画家季全保一生只做一件事: 用文字图画及声音留住一个老常州
“城市不断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这个城市的地方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总在遗落和丢失,我现在所做的,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在触摸它的时候,不会是一片苍白。”季全保最为人熟知的应该是他常州老房子画家的身份,而他现在更愿意说自己是常州民俗的研究者、保护者和传播者,他用相机、画笔和文字,丈量着这座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的城市,为留住它的点点滴滴奔波于各方,所以他欣然接受了扬子晚报“一生一世江苏人——‘江苏声音图书馆’”活动的邀请,用正宗的常州方言朗读了一段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马奔文/摄
“老房子画家”变身“老常州记录传播者”
1954年出生的季全保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常州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是一位生于斯、长于斯、研于斯、画于斯的老常州草根。”季全保的家中,放置着一些他收罗来的老物件,颇有年代的桌凳、民国时期的屏风等等。他的书桌上,摊开着一幅未完成的画卷,这是一个五十米的长卷,从展开的部分来看有点清明上河图的意味。季全保告诉记者:“这个就是我现在正在做的事情,还原常州一个已经消失了的千年古镇青山镇的历史面貌。我是一个喜欢怀旧的人,我的城市,应该有古街、古桥、古建筑,人们说着非常美妙的常州方言,有谈得来的朋友,有念想有乡愁。”
季全保出生于常州青山路的下街,他画卷里的青山镇,就是他昔日的家园,一个有着独特街区和隐藏着许多秘密的地方。季全保花了八年的时间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地寻访了青山桥地区的老街、老桥、老弄、老店和老风俗,一共采访了846个人,采访的对象中年纪最大的有百岁以上,年纪最小的也有花甲之年,最终形成文字,出版了《寻访青山镇》一书,原汁原味体现了青山镇的原貌以及他寻访到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像青山书院、北圈门、德义桥、老会馆等等。
几十年寻访对留存常州方言意义非凡
“当初开始收藏老物件、给有代表性的古建筑、老桥拍照,其实全是生活中的随意而为,只因为我喜欢,觉得好玩。但是这些年,城市现代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老建筑被成片拆除,熟知世事的老人们逐个西去,我就意识到我必须要做些什么。于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尽可能地用文字和图片留住这座城市,用照相机拍还没有拆掉的老房子、老桥、古街,已经消失不见的就用画笔画下来,用文字留下来,最后这些都定位于岁月留痕,这件事情做的时间越久使命感越重。”季全保觉得身上的担子很重。
季全保几十年的寻访,对常州方言的留存意义非凡。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常州方言衰败得很快,百岁老人讲的是晚清的方言,六七十岁的老人讲的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方言,老人们逐个走了,年轻人却没有把方言很好地继承下来,这些都让季全保很是担心:“城市的审美不是靠高楼大厦,而是要有人文历史底蕴,有文化自信,有民俗自信,老百姓才有归属感。”所以除了平日里的寻访研究之外,季全保也成了常州地方文化的传播者,他深入到社区漫谈常州民俗和方言,去年一年就宣讲了六七十场,现场听讲的老市民感动感慨,新市民则是兴趣盎然,大家纷纷感叹原来这座城市背后有这么多故事。季全保关于常州民俗、方言的研究文稿则走进了常州几所高校,有些还被用作了教材,在年轻人中间传播开来,这些都让季全保非常心满意足。
请来听一听
用正宗常州方言演绎《陈奂生上城》
这次扬子晚报的“江苏声音图书馆”,季全保选读的是高晓声《陈奂生上城》中的一段,他读起来可谓是驾轻就熟。他说:“我这次用的就是常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方言,可以说是很正宗的常州话。高晓声本来就是常州人,《陈奂生上城》是他1980年发表的小说,陈奂生这一继阿Q之后的典型农民形象获得了高度评价,用常州话来演绎里面的场景最合适不过了。”
“我从四十岁到七十岁一直在做这件事情,城市很浮躁,大家的信仰越来越少,我只是一个螳臂,不能挡车,但是我可以把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记录下来,告诉子孙后代这座城市原本的样子,这是我的责任和使命,我爱这座城市,它是我的家乡,我这一辈子做这一件事足矣。”季全保这样说道。
名人档案
季全保
字子禾,号曲全,逊雪斋主。1954年生于江苏省常州市,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常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江南国画院副院长、江苏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常州市民俗学会会长、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特聘教授。
主要代表作品有:《常州老房子系列》、《江南水乡系列》、《历史题材人物画系列》等。出版有《岁月留痕老房子作品集》、《季全保书画集》,并有《话说常州》、《百年常州》、《古城常州》、《风俗常州》等系列连环画作品,合著有《常州方言》、《江南古桥》等。于2004年起创作《清代常州府全城图》、《戚墅堰全景图》、《运河乾盛图》等长卷作品。近来从事常州餐饮、建筑、民俗研究等,是常州的资深专家,近几年在欧洲、大洋洲、非洲、亚洲等地区和部分国家进行游历写生、访问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