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开启我们的美好人生
今天是第22个世界读书日、2017江苏全民阅读日。读书,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季节,焕发蓬勃生机。
阅读使人智慧,阅读使人高尚,让阅读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较2015年上升0.3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8.2%,较2015年上升4.2个百分点。图书阅读率为58.8%,较2015年上升0.4个百分点。
如何读书,如何更好地读书?记者专访多名专家,为您解析打开书本的最佳方式。
拥抱数字化阅读
在古都南京,创办20周年的先锋书店早已成为城市文化地标,被誉为“中国最美书店”乃至“世界最美书店”。累计举办文化阅读活动近2000场,投入的阅读活动经费500多万元,参与活动的读者超过200万人。阅读,在书店的推动下扎根读者心中。
“天堂是什么样子,我并不知道,但我一生从书涯上捱过,我想,天堂也不过是先锋书店的这种样子。在这里,打开书本,一年四季鲜花簇拥环抱!”先锋创始人钱小华说,中国的实体书店经历倒闭潮的阵痛期后,正处在创造型转变阶段,应坚守纸质图书的蕴藉质地,拥抱数字阅读的时代潮流。各种各样的阅读活动,让读者打开书本,拥有一片新的天地。
著名作家薛冰数十年累计藏书两万多册,他就是传说中的“书痴”,常年奔波在各种旧书摊上,收藏大量珍本书、善本书,他家也被誉为图书博览馆。
“那些发黄的纸上镌刻的不只是知识,还有文化的光泽、文明的足迹。”薛冰说,“打开一页页图书,读者可以获得一种熏陶的力量。”
薛冰认为,数字阅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巨大进步,每个人都应该拥抱它,而不是回避它。打开书本,不仅是纸质图书,还包括了电子书籍,读书就是纸质与数字的“互动体”。他提醒读者,人类的出版史,手段越来越方便,选择尺度越来越大,很容易带来水准的降低,在书本的大海里,我们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精品书。
在书海中找知己
近年来,随着全民阅读的深入开展,社会阅读组织在江苏各地遍地开花,目前共有各类阅读组织1239家。
2013年7月,淮安目耕缘读书会开启江苏民间阅读组织注册的历史。4年来,目耕缘读书会朝着“让身边的人拿起书来,让读书的人携起手来,让同行的人负起责来”的美好愿景扎实迈进。目耕缘读书会会长董峰说,1000个朋友中可能只有几个才是真正的朋友;同样,在琳琅满目的图书中,可能只有几本书是真正的“知己”。
由南京大学学者主办的群学书院,创办一年多以来,已有超过200位海内外一流学者、作家、艺术家登上讲坛,超过3500名读者朋友参与线下文化活动,其微信平台,粉丝数超过80000,群学书院微信平台推送超过300篇优秀文章,每篇平均点击率近10000。
群学书院运营总监陆远介绍,为避免一些阅读组织存在的“鸡汤化”“浮躁化”倾向,群学书院坚持人文性与学术性。“打开一本书,就一定要让读者有所启迪。我们要保证每一个请来的老师都有‘干货’,真正学有所长,真正让读者有所收获。”陆远表示,作为民办非企业阅读推广机构,他们坚持初心不改,那就是“传播新知、深度阅读、塑造健全人格,创造健康社会”。
抗拒浮躁的“特效药”
著名作家、南京外国语学校教师余一鸣说,中小学生被沉重的课业占去太多时间,根本没时间阅读;而他们有限的阅读,全部与考试有关。中小学生的这种功利化阅读,为他们成年后的阅读埋下阴影。
“试想,这些孩子从小就被这种枯燥的功利化阅读‘固化’了,你怎么可能指望他们长大后进行深阅读、经典阅读!” 余一鸣强调,读书是抵抗社会浮躁的“特效药”,这需要从各个层面来加强全民阅读。
一位生活在韩国的中国妈妈木木介绍说,韩国几乎每个区都有婴幼儿童图书馆或图书室。他们的理念是:让孩子从小置身在图书氛围,让妈妈像带孩子去游戏场一样去图书馆,让孩子从小就毫无功利地打开一本书,这将让他们受益终身!
南京大学教授、中国阅读学会会长徐雁强调,一个人理想的读书台阶是,在童年、少年时代应多读古今文学佳作,为自己的精神世界植入感悟力和想象力的智慧芯片。到了青壮年时期,则需要多读中外人物传记,传记阅读具有励志的作用,具有了解历史的作用,给人以无限启迪。在各地演讲中,徐雁信守并传播着“阅读,尤其是读书,读中外经典好书,读古今名著佳作”的人文理念。
“因为我深信,芬芳的知识和正能量的精神,多已蕴含在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外读者遴选,并经历时空考验的优良读物里。”徐雁说。 本报记者 贾梦雨
“书香江苏”LOGO揭晓
《人民的名义》入选12本好书
本报讯 昨天,“书香江苏”LOGO及江苏省全民阅读领导小组2017年向社会推荐的12本好书同时揭晓。
“书香江苏”LOGO形似展开的书,右边与繁体汉字“书”同构,又形似书本中的文字,充满书香气息;右半部的线条代表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的融合;作品主体取用蓝色调,代表江苏的江河;作品下半部取用江苏的首字母“J”“S”,表达标志的专有性,与书本巧妙结合,突出书香江苏建设的美好愿景。
入选图书皆为既叫好又叫座的图书,包括主题出版类2种、社会科学类1种、科普新知类2种、历史人文类2种、文学艺术类3种、少儿读物类2种。
入选图书中,俞可平《走向善治》、王义桅《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周梅森《人民的名义》,深入浅出解读“一带一路”、反腐倡廉和国家治理等读者关切的问题。
译著图书《未来世界:改变人类社会的新技术》揭示新技术如何改变现在、如何重塑未来,而我们又该如何善用这些新科技。
梁衡《觅渡觅渡》、张国刚《<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莫砺锋《唐诗与宋词》和余世存《时间之书》,从不同侧面切入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习俗,感悟文学力量,传承中华文化。
葛亮《北鸢》、黄蓓佳《童眸》勾勒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社会生态图景,使读者深切感受来自那个时代的痛楚与体温、辽阔与丰盛,追寻历史记忆,细述生活图景。 (冯圆芳 贾梦雨)
四成江苏人 一年买书超十本
本报讯 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挖财”20日发布数据显示,去年全国人均图书消费480元,比上年增长24%。按图书平均定价55.15元计算,相当于人均购买8.7本书。江苏被调查者有44%买书10本以上,半数去年读了5本以上书籍,38%的人一周读书5小时以上。
调查显示,53.4%的被调查者一年读书不足5本,其中16%的用户连一本书也没看完。半数用户一周阅读少于4小时,平均每天阅读不足半小时。90后近3年购书人群增长迅速,但去年人均图书183元消费仍低于70后、80后。一周阅读5-8小时的70后占近39%,80后占16%,90后占34%;一周阅读逾9小时的70后、80后均超25%。
52%的被调查者去年买过励志、成功类图书。45%的人买小说,31.5%的人买教辅书。一线城市人群更注重提升自我,超过36%人群买过社科类图书;二三线城市人群买童书、养生图书热情更高。
江苏44%被调查者去年买书10本以上,半数买过童书,超越北上广浙消费者。江苏被调查者仅19%买过人文社科书籍。75%江苏被调查者读电子书。
上海是买书、读书量最多的城市,73%的上海人一年买书逾10本。广东人对励志图书需求最大,64%的调查者去年购买此类图书。 (邵生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