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科教文体 > 正文

0

在城里放露天电影的“周师傅”要在江心洲办露天电影节

来源:中国江苏网   2017-04-22 07:06:00

  他是“周院长”,也是“放电影的周师傅”,他眷恋着“电影机一架起来,大家搬着小板凳围上来”的那种旧日好时光,更推崇故乡赣榆“现代乡贤”的典型方敬老教授,他就是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周建明。8年里,100多台老式电影机、2000多部胶片电影流传出的,其实是他对时光的善意和对公益的思考。

  交汇点南京晨报记者 黄欢 摄影 视觉中心记者 邵丹 视觉中心实习生 陈俨

  周院长正在用他收藏的电影放映机放电影。

  回忆看露天电影 质朴年代温情一幕

  有一位盲人朋友 静静听电影让他感动

  有人说,“孤独”这两个字其实也很美,因为拆开看,有小孩,有水果,有走兽,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旁边的巷子口,人味十足。但对周建明来说,这样人味十足的场景跟孤独一点也不沾边,那是曾经质朴年代熟人社会最温情的一幕。

  出生于苏北小县城的周建明,小时候每逢村里放露天电影,就像过节一样,全村倾巢而动,小孩欢快地跑来跑去,即使起风了,乡亲们也不舍得离开,躲到墙边看。而爬过墙头,钻到座位底下等放映,或者挨着家人紧张地捂住眼睛、猜测剧情,都成为周建明关于孩提时代最珍贵的记忆,也是他接触艺术的第一个窗口。“那时候看一场露天电影是很奢侈的事,电影机运转,胶片滑过,仪式感满满”,而如今,虽然城市里4D、5D影院应接不暇,周建明和他们那一辈人,却仍然愿意感受那种“怀旧的美好”,“你信不信这么多年了,我到现在都没有吃早饭的习惯,因为小时候甚至愿意把早点钱省下来去买电影票”。

  对露天老电影的迷恋,使得周建明在2008年的时候开始决定收藏电影放映机,“第一台是让弟弟托人买来的,一拿到可以说是爱不释手”,第一次用这台上了岁数的电影机给自己放了一场老电影,周建明在影影绰绰的光线里热泪盈眶。

  当电影机默然在案头,胶片电影越收越多的时候,周建明开始想和更多的人分享这些老电影,分享“怀旧的美好”。“第一场是在南艺校园里放的,让我很吃惊,年轻人对这种古老的文化样式不但不嗤之以鼻,而且非常好奇和喜爱”,而“周师傅”这个名字也是那个时候喊起来的。南艺一个社团的负责人电话邀请周建明放一场露天电影,第一句话就是“你是周师傅吧”,虽然事后得知周建明真实身份的他很不好意思,但周建明倒是很受用这个称呼,后来,“放电影的周师傅”又走出校园,走进老人院、农民工子弟学校、农村和社区。

  8年光阴,2000场老电影,一次去湖南路敬老院放电影的小插曲,让周建明至今暖心。在周建明换片的时候,一位老奶奶颤颤巍巍端着一块西瓜来给他吃,因为手里正忙着没来得及接下,上了年纪有些糊涂的奶奶一下把西瓜扣到了他的脸上,“老人即使思维有些缓慢,依然能够感知你在为她做事,她也想回报你”,周建明说他看到了老电影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还有一次,一位盲人静静坐在角落里听完整场电影的画面,也让周建明更加坚定了公益放映的做法。

  从一个人放电影到如今组成了一个四五十人的公益放映队,教授、工人、收藏家、设计师纷纷加入,还有老放映员和公司老板,他们的微信群名也十分有意思,叫“放老电影,吃猪大肠,喝普洱茶”,“因为我们都爱看爱放老电影,都喜欢吃一家店的猪大肠,一位茶馆老板也是我们的组员,提供普洱茶给我们解油”。

  收藏100多台电影机 6万元淘珍贵胶片电影

  在采访中,周建明开玩笑地说:“我就是这么一个热爱电影、不务正业的音乐学院院长”,在近10年的时间里,周建明已经收藏了100多台老式电影机、2000多部胶片电影,他常年辗转于各地的旧货市场,有时候就跑到蜘蛛网密布的库房里去,戴着口罩和手套,满心欢喜地“淘宝”。

  “有一次我听说有户人家要搬去上海生活,家里的老人应该是民国时期德国驻中国大使馆的雇员,家里有几盘胶片电影”,周建明第一时间登门拜访,见到了让他梦寐以求的6盘胶片电影,“其中有3盘是柯达公司出的,叫《狙击日本》,讲述了日本侵华战争始末,另外3盘是中国民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影像,可能是当时类似文化参赞拿着摄影机到处拍,上海、南京、北京、云南等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场景,里面竟然还有一组清朝末期官员到内蒙古访贫问苦的画面,珍贵极了”。让周建明意外又感动的是,素不相识的这户人家早就知道他的“底儿”以及来意,婉拒了另一位出价10万元的生意人,以一盘1万元的价格半卖半送给了周建明,“之所以说半卖半送,是因为他们把电话机和电影机都免费给了我”。

  就在周建明准备离开的时候,这家主人喊住了他,然后从里屋拎着一只小皮箱走了出来,周建明眼睛一亮,“我一看就知道是德国产的‘爱克发’电影机,专门放默片的,还有一部老电话,据说就是当年大使馆门厅里的”,周建明一直小心地爱护着它们,“不能辜负这家人的信任”。

  联合小崔搞公益 还要在江心洲办露天电影节

  2016年,因电影收藏而与崔永元结缘的周建明,将崔永元的老电影藏品和自己的电影机拿出来在南艺办了一个电影馆。这里除了是向市民免费开放的展馆外,还定期举办电影论坛、讲座,每周末还放映胶片电影。他们还共同发起奥斯卡小金人活动关爱孤独症儿童,目前已经举办了多场公益活动,筹到不少善款。

  “说起这个奥斯卡小金人,还有一段故事”,周建明告诉记者,1989年,电影《雨人》获得第61届奥斯卡最佳编剧奖,巴里莫瑞(Barry Morrow)获奖后就把这个奖杯送给电影男主角的原型,他认为这个奖不是他个人的,而是属于全人类的。崔永元听说这个事后,就找到了这个编剧,说:“你能不能借给我?你现在已经有四十万人知道这个事儿,我想到中国让六十万人都来关注自闭症患者这个群体”,他很慷慨地借给了崔永元,后来周建明又向崔永元借了这尊小金人,并在南京开展了同一主题的公益活动。据周建明透露,今年秋天他和崔永元计划在江心洲举办首届“露天电影节”,“聚集来自全国各地的电影爱好收藏者,一个晚上同时放映四五十场老电影。之所以选址江心洲,是因为我觉得在农民转变为市民的过程中,精神文化上的匮乏是值得关注的命题”。

  在公益放映的路上,周建明从没停歇,而他的言行也渐渐影响了身边的很多人甚至一些陌生人,“以前我一个人去放电影都是开自己的车,因为器材比较大放不下,只好在车顶上装了一个行李架”,周建明的一个朋友知道后特意送了一辆大车支持他们做公益,“还有一次我们去一家店铺买低糖点心准备带给敬老院的老人,店主得知后死活不愿意收钱,免费把点心给我们”。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周建明说,自己老家赣榆“现代乡贤”的典型方敬就是他的榜样,那是一位倾囊资助260名寒门学子走进高校的可敬的老人,“等我退休了我也要回去,为家乡人再多做一点”。

  窗外南艺校园里的“人间四月天”,岁月柔软,落英缤纷。

标签:

责任编辑:苗津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