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

  守初心 担使命 找差距 抓落实 

  编 者 按

  5月31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深刻阐明了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目标要求和重点措施,对开展主题教育作出全面部署,为在全党开展主题教育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更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本期“新论”特邀省内外党建专家,解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探讨如何提高主题教育质量、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效。

  

  □ 郭广银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作出的重大部署,对我们党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团结带领人民在新时代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推向前进,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的迫切需要。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回顾党98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头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行动指南,也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正是这一伟大思想的精髓和底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时刻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坚持不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奋斗;同时鲜明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重大命题,系统阐述了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内涵、实现路径、战略步骤、目标任务。通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全体党员不断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思想精髓的理解,使全体党员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全党思想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伟大梦想共同奋斗。

  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壮志”和精神支点,赋予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险、敢于牺牲、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动力。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无数的共产党人为了践行初心、完成使命,前赴后继,永不止步,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兑现了对人民和历史的承诺。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在革命的熊熊烈火中被锻造得更加自信,在改革和建设的惊涛骇浪中洗礼得更加坚强。回看走过的路不难发现,我们党要想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就一刻也不能忘却自己的初心和使命。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最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不要忘记“四大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四大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警示我们在面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党管党方面取得的成绩时来不得半点骄傲,在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路上容不得半点放松。就此而言,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不失为注入我们党肌体内的最好的清醒剂。通过对初心和使命的重温,引导中国共产党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刮骨疗伤的勇气、坚忍不拔的韧劲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坚决斗争,按照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努力在新时代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是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根本立场,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然而,在和平时期,部分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逐渐弱化、淡化和退化,对群众路线的认识和贯彻出现松懈和滑坡,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断滋长蔓延或花样翻新。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历史一次又一次告诫我们,任何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的行为都是极度危险的,都会严重威胁和侵蚀我们党的群众基础,破坏甚至消解我们党的执政合法性。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引导全党同志牢记党的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时刻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是要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的群众意识,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中,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而增进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信任感,厚植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的迫切需要。“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反对空谈阔论,强调真抓实干,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并围绕这一宏伟蓝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实、再抓实,不抓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再近的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因此,要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就必须坚持抓铁有痕,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既定的科学目标和伟大蓝图变为现实。但是,当前一小部分党员干部图虚名、务虚功,空喊口号、做表面文章,甚至大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这一取向如果不能及时得到遏制,将在很大程度上妨碍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的落实。“事欲立,须是心立”,如果遗忘了我们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又如何能在新时代树立起勇担历史任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又如何构建起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美好的蓝图又靠什么才能转变为现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教导全党同志勇担职责使命,焕发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就是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直面各种矛盾和风险,苦干实干、开拓进取,知重负重、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贯彻到位,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

  (作者为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院长)

  □ 夏锦文

  初心的本意是人在接触事物最开始时所形成的原初涵义上的本心,后延伸为初始的心愿、信念、期待和目标。它启示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随意改弦易辙,更不能半途而废,而要始终如一地保持当初的信念。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为了理想而不畏艰险、不懈奋斗的先进政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初心。这个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它成为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讲,坚定的初心首先来自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今天虽然不再像过去一样面临残酷的硝烟战争,但是我们始终没有忘记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是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重要思想和现实基础。”因而,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持建党时的奋斗精神和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终做到“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这三个“不能忘记”。

  对初心的坚守不仅源自革命斗争实践,而且浸润在深厚的理论滋养之中。对于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大国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而言,更是如此。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理论上不坚定,不仅难以战胜各种风险考验,而且难以坚守初心、完成使命。这就意味着坚守党的初心、肩负党的使命必须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坚定理论根基。正如此,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都强调要重视理论学习。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理论学习更加重视。201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不懈地推进理论建设,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不断根据新的实践推出新的理论,为我们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推进各项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2019年初,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他寄语广大年轻干部,“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干部要成长起来,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在刚刚召开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指出“要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这些都清晰告诉我们,做到理论坚定既是广大党员干部的必备素质,也是保持政治上坚定的思想基础。

  对于共产党人来讲,保持理论上的坚定,最重要的基础在于坚持不懈地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仅包含着经典作家所汲取的人类探索真理的丰富思想成果,而且还蕴含着经典作家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信仰和政治品格。阅读这些经典著作,能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其崇高风范和思想境界,又能培养高瞻远瞩的战略洞察力和系统分析问题能力。在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等方面狠下功夫,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要熟练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大政方针的理解,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马克思主义。

  (作者为江苏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

  □ 唐爱军

  一个人既有自然肖像,也有精神肖像。一个政党也是如此。精神肖像决定人或政党的根本气质。中国共产党有其独特的精神肖像,正是这样的精神肖像确定了共产党人的根本气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肖像是需要不断刻画、塑造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一种呈现、塑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肖像的举措。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种初心和使命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肖像。“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目的在于塑造精神肖像,改造自己,改变世界。一个人要提升自身境界,塑造自己的精神肖像,就需要不断地“内外兼修”。中国共产党人要自我革命,塑造自己的精神肖像,同样需要“内外兼修”:既要“改造主观世界”,又要“改造客观世界”。

  要在“改造主观世界”中塑造精神肖像。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必须以勇于自我革命精神打造和锤炼自己。”“打造和锤炼自己”,便是改造主观世界。“打造和锤炼自己”就要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马克思说过:“无产阶级的运动必然要经过各种发展阶段;在每一阶段上都有一部分人停留下来,不再前进。”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些人丧失了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人只有用理想信念“强身健体”,才能不断“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肮脏东西”,才能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不断前行。“打造和锤炼自己”也要奔着问题去,以刮骨疗伤的勇气、坚忍不拔的韧劲坚决予以整治,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坚决斗争。共产党人塑造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精神肖像,就必须向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因素和问题开刀,不断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打造和锤炼自己”还要自觉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思想中、具体落实到行动上,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就是共产党人这种精神肖像的鲜明刻画。

  要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塑造精神肖像。我们党既要不断推进自我革命,也要不断推进伟大的社会革命。党的自我革命的目标是“打造和锤炼自己”,党所领导的社会革命的目标则是改造客观世界,完成其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党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表现形式的使命、不同的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就是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社会革命;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改造客观世界、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要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保持斗争精神,敢于直面风险挑战,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由此可见,“政治勇气”“责任担当”“斗争精神”就是共产党人精神肖像的鲜明刻画。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进行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在改造客观世界的伟大社会革命中塑造着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精神肖像。对于每一位党员干部而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塑造大家的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让每个人都埋头苦干、真抓实干。

  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现代版本”,中国共产党人也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过程中塑造自身的精神肖像。

  (作者为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 张加华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而出发,以此教育全党自觉担负党的历史使命。作为一个政党,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而出发”。

  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是中华民族的需要、社会的需要。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辉煌到没落的巨大历史反差,转化为历史记忆、民族性格、社会心理和历史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在历史的呼唤和反复比较中,在社会推进演变的大浪淘沙中,在人民殷殷的期盼和选择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并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所以,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是中国共产党破茧而出的历史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这是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更加清醒地认识我们肩上的历史责任,更加自觉地为实现历史使命而奋斗。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时刻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党,以此教育全党自觉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要观察中国、认识中国、研究中国与发展中国,就需要对一个根本问题进行系统回答: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党?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谋幸福而奋斗,作为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和崇高情怀。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从此,“为人民服务”被概括提炼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并被写入党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继续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党的性质,自觉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思想中、具体落实到行动中,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信心,筑牢党长期执政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和群众根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坚持使命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以此激励全党保持不懈奋斗的精神状态。对一个政党来说,崇高的使命可以引导、激励自身产生内在动力和创造力,进而去不断探索创新、应对挑战,在改变客观世界的同时塑造自身。当前,党仍然面临着“四大考验”“四大危险”。“精神懈怠危险”是我们党面临的首要危险,反映出的是对政治的厌倦、理想的淡漠、事业心的丧失和进取心的退化等深层次的思想蜕变。人无精神不立,党无精神则不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在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中国共产党都十分重视防范和化解精神懈怠的危险。这是我们实施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形成的一个优良传统。当前,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扬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激励全党不忘建党时期的奋斗精神,积极主动作为,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带领人民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作者为江苏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苏省委党校党史党建部主任)

  □ 谢正义

  声音

  扬州境内长江岸线全长86.7公里,拥有“一个调水口”(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源口)、“两个交汇点”(长江与淮河、长江与运河交汇)、“三个水源地”(扬州第四、第五水厂和仪征自来水厂)。党的十八大以来,扬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强化系统思维,突出问题导向,努力探索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之路。下一步,扬州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全市域共抓大保护,更加扎实抓好长江大保护各项工作,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坚定坚决抓空间退让。针对扬州长江岸线开发强度偏高、传统产业占比偏重等突出问题,坚持整体思维、系统思维,统筹生产、生态,全方位谋划推进长江大保护工作。全面落实长江岸线退让刚性要求。按照“退后一公里”的要求,强化“三线一单”硬约束(长江沿线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将长江岸线的82.4%划为岸线保护区和控制利用区,纵深1公里范围内3.86万亩土地列入限制和禁止建设区。加快低水平化工企业退出。深入开展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着力推动沿江1公里范围内违法违规化工企业和危化品码头限期整改或依法关停,将化工园区规划建设面积从22平方公里压减至9平方公里;全市在前期累计关停化工企业263家的基础上,再关停30家,到今年底,全市化工企业降到300家以内。强化沿湖生态退让。纵深推进长江大保护,重点实施高宝邵伯湖沿岸3公里范围内“三退三还”,即退耕、退渔、退养,还林、还湖、还湿地,至今年底累计还湖面积10万亩以上。

  严格严厉抓问题整治。针对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环境问题,认真落实省“263”专项行动部署,全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清水”提升行动。持续推进清水活水城市建设,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开展重点断面“提优除劣”扩增好水行动,扎实做好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加快推进“万人千吨”乡镇水源地隐患整治和达标建设,确保长江干流水质持续保持优良。开展“清废”安全行动。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储存、转运和环保处置设施建设运行监管,推动20个固体废物堆存点按期清理整治到位。强化沿江15家主要港口码头船舶垃圾油污站台和油污接收设施建设使用管理。实施“清企”绿色行动。持续推进长江沿线违法违规占用岸线工业企业、小船厂、砂石码头的关停拆除,全面清理涉江涉河违规项目。同时,全力开展“降尘治车”蓝天保卫一号行动,确保全市PM2.5浓度控制在每立方米40微克以内。

  全面全力抓生态建设。扬州地处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在全国、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大保护中肩负重要责任和使命。特别是江淮交汇的江广融合区,是扬州城市的地理中心、交通中心和生态中心,我们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思路,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重点建设东线源头“绿色金三角”,着力打造长江大保护示范区。大力推动清水走廊建设。服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在南水北调输水廊道1公里范围内规划建设1800平方公里的江淮生态大走廊,深入推进源头保护,确保一江清水北送,服务京津冀一体化生态建设。大力推动滨江生态建设。构建滨江空间形态总体控制体系,高起点组织沿江景观设计,充分彰显滨江自然和人文风貌,放大长江延绵50多公里“绿色金腰带”的生态价值,推进长江干流沿线大规模绿化行动,充分利用好腾让的近1万亩滨江生态空间,高标准建设一批大型滨江公园,持续扩展公共生活岸线空间。实施长江流域珍稀濒危水生物种拯救行动,保护好江豚栖息地。大力推动长江文化旅游建设。规划建设长江国际邮轮码头,高水平打造大江风光带和运河文化带,高标准建设国家文化公园,为长江文化旅游开发探路,实现文化、生态与旅游发展的融合互动。

  扬州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行动自觉,努力将长江扬州段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保护科学、发展绿色的示范段,更高水平、更大力度抓好长江扬州段生态保护和修复,切实为江苏走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前列提供支撑、多作贡献。

  (作者为扬州市委书记)

  □ 毛建国

  三做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纪检监察机关必须聚焦主责主业,围绕净化农村基层政治生态、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全力护航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聚焦监督职责,提升日常监督力度。突出监督重点。紧紧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强对基层组织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基层干部增强“四个意识”等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在思想上、行动上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做到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确保政令畅通。整合监督力量。将纪律监督、监察监督、巡察监督有机结合,创新“监督的再监督”实现方式,推进“一线工作法”,在做深做实做细上下更大功夫,使监督更聚焦更精准更有力。健全监督管理机制,紧盯基层公权力运行各个环节,把监督嵌入到事前酝酿、事中讨论、事后执行全过程,使权力的行使阳光、透明。管好关键人、管到关键处、管住关键事、管在关键时。强化作风督查。巩固完善作风建设“大督查”格局,驰而不息督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对顶风违纪行为从严查处,对典型案例通报曝光,持续形成有力震慑。深化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成果,紧盯对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不敬畏、不在乎、喊口号、装样子等错误表现,加强监督检查,严肃查处空泛表态、应景造势、敷衍塞责、出工不出力等突出问题。深化巡察监督。稳步推进对村(社区)巡察全覆盖,突出群众关切,深入查找问题,夯实农村基层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进一步推动巡察由查纠问题向标本兼治、由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在精准发现问题、深化成果运用上持续用力。

  聚焦群众痛点,提升执纪执法强度。坚决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强化问题导向,从具体人、具体事着手,认真排查梳理扶贫、教育、医疗、社会治理、生态建设、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的腐败和作风问题,抓住典型加大整治力度,压茬推进,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深入研究农村基层腐败问题,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制度,推动村务监督更加规范、更加有效。严查小官大贪和“微腐败”,对贪污侵占、虚报冒领、截留挪用、优亲厚友等行为绝不手软。全力护航“三大攻坚”。在精准脱贫方面,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扎实推进“阳光扶贫”监管系统扩围升级工作,实现涉农和扶贫资金监管的全覆盖。在污染防治方面,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责任,监督相关部门落实监管责任,依纪依法加强治理。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方面,督促严格管控镇区隐性债务风险,对违法举债、担保,违规决策“三重一大”事项严肃查处,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挖彻查涉黑涉恶腐败和黑恶势力“保护伞”,坚决清除包庇、纵容黑恶势力的腐败分子,严肃查处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助长黑恶势力坐大成势、干预和阻挠案件调查处理等问题,坚决惩治“村霸”、宗族恶势力背后的腐败行为,对专项斗争中履职不力的严肃问责,不断铲除黑恶势力产生滋长的土壤。紧盯村“两委”换届,从严查处拉票贿选、拉帮结派、干扰选举等农村黑恶势力,营造安定祥和的生产生活环境。

  聚焦严管厚爱,提升组织关怀温度。用好“第一种形态”。继续完善日常谈心谈话制度,全方位了解基层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履职尽责、岗位风险、家庭状况、个人兴趣爱好以及社交情况,勤打“预防针”,常念“紧箍咒”。对发现的干部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轻微问题,责成被巡察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约谈提醒并签字背书,让“咬耳扯袖”成常态,既带感情又锱铢必较,既“长牙”又关怀。打好容错纠错牌。落实好市委“三项机制”,将容错纠错贯穿于监督执纪之中,严格按照“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把握纪律红线和法律底线,加强甄别研判。常态通报容错纠错典型案例,树立“鼓励开拓有为、支持善作能为、问责无所作为”的鲜明导向。深化跟踪回访制度,真诚关心帮助犯错误的干部,努力实现纪法约束有硬度、批评教育有力度、组织关怀有温度。护好干事创业者。深化廉洁文化“八进”活动,推进“清风镇村”“善美家风”三年行动,把“廉洁”元素注入家风文化、注入全域旅游,使清廉向上品质融入基层党员干部血液之中。认真落实信访举报失实澄清制度,及时为受到错告、诬告的基层党员、公职人员澄清正名,消除不良影响,保护干事创业者的积极性。

  (作者为溧阳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 梁敬国

  学习笔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通过五四运动,中国青年发现了自己的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现了自己的力量。在党即将走过100年历程、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被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所发现、所运用的力量何其伟大,其包含一切光荣与梦想的“基因密码”。

  历史是时代的见证,真理的火炬。历经上下求索,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入中国,“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其蕴藏着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制胜的因子。马克思主义第一次肯定了人民群众的作用,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擘画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蓝图,“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规律使然。纵观历史,环顾世界,马克思主义无疑是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是最彻底、最纯粹的人民学说。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不断认识规律、修正错误,不断促进伟大觉醒。尤其在面对世界新格局、历经革命性锻造,我们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用实践的力量激活实践。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中国人民始终在实践中进行新发明、新创造,助推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一往无前的实践清醒。面对内忧外患,包含知识分子在内的中国工人阶级“开眼看世界”,用实践的理论推动理论的实践,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悟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一批批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挺身而出,前仆后继,死不旋踵,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之路,用智慧和汗水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实践力量之所以爆发出惊人的能力,在于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中国人民自主探索出的一条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意愿的实践之路。我们不断促进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互激荡,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在积极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中,奏响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时代之歌。

  精神是时代的呐喊。中国精神谱系连缀起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着我们伟大实践的信仰之基、内在理路、辉煌逻辑、成功秘诀。新时代,传承中国精神就是要传承中国人民所具有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这种精神的丰富内涵和生动演绎在于,他既属于整个民族的自觉自为状态,又属于每个个体的努力方向;既以全民族奋进的精气神带动个体精神的普遍提升,又以个体精神的涵养进步推动整个民族精神的升华。

  用奋斗的力量砥砺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社会发展,中华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没有人会恩赐给我们一个光明的中国。“永久奋斗”已深深镌刻于中国人民心中,成为我们民族最为宝贵的基因。

  奋斗从来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有着深刻内涵的。奋斗所包含的百折不挠的斗争品格、艰苦奋斗的自主精神、求新求变的创新追求,使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人类本身,更全面地优化自身素质、重塑精神状态、明晰时代担当、坚定前进航向。奋斗让中华文明的沃土枝繁叶茂、时代的律动青春强劲,是当代中国人民主体建构的重要路径。新时代,我们没有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居功自傲,而是用改革开放40年来靠奋斗积淀的丰厚给养,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恢宏战略中,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科学设定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不断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坚决战胜一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不忘初心,接续奋斗,汇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作者单位:省委宣传部)

  □ 李东成

  学思用

  在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盐城市亭湖区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在“稳”的局面持续、“进”的特征凸显、“新”的动能蓄积的基础上,在改革、产业、生态等方面精准发力,积极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做实改革文章,激发创新发展活力。放大农村集体产权改革效应,在基本完成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农村产权交易总数、总额列全市第一、全省县级30强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确保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规范有序,113个村居的股份经济合作社不断壮大。研究制定股权流转交易办法,在搞活农村资产资源的同时,切实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和村级集体经济积累。探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措施,紧跟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实践,以土地资源整合利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强与省内知名涉农单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企业的合作,拓展农村产权交易内涵,加快建设全省首家沿海农村产权交易所。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积极培养“定制村干”,精准选派第一书记,鼓励更多返乡毕业大学生、优秀退伍军人、回乡创业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农村改革夯实基层基础。

  做强产业支撑,提升转型升级实力。亭湖是城乡复合型的城市区,按照不比规模比特色、不比数量比效益、不比品种比品牌的思路,大力实施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工程,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步伐。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突出“绿色菜园、生态果园、休闲花园”导向,推动5个镇形成“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格局。加快实施农业“接二连三”工程,强化新场田园综合体等农旅融合发展,推动有条件的盐东等镇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康养、民宿等新兴业态。深入践行“两海两绿”发展路径,以大地禾农业、闽源食用菌等公司为龙头,打造上海“菜篮子”供应基地。进一步整合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农科院科研基地等资源,加快推进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启动国家级农业园区创建。引导黄尖等镇争创省级农业园区,南洋等镇打造果品主题休闲观光园区。积极推广盐东镇羊来羊回、区妇联慧心坊、便仓镇扶贫林等长效扶贫模式,带动低收入农户稳定增收。大力发展“互联网+公司+农户”模式,引导农民围绕乡村旅游、高效农业、电子商务等领域创业兴业,让“土货”变“网红”,实现农业增收、农民致富。

  做优生态环境,增添文明乡村魅力。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对照生态宜居要求,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亭湖的乡村成为安居乐业、安放乡愁的美丽家园。加快改善农民住房条件,推进新永村等“一镇十村”建设试点。农村造林绿化继续在全市领先,协同推进成片造林和森林小镇、森林村庄创建,发挥全省唯一的林业院士工作站作用,推行盐东镇林业招商等做法,坚持经济林果、特色苗木等产业发展与植树造林相结合,实现社会效益、景观效益、经济效益“多赢”。全面推行“河长制”,深入推进河道“三乱”整治,打造好13条示范样板河道。抓好建成10个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试点项目后的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结合“263”专项行动,加强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确保今年全区畜禽规模养殖场治理率达到100%,还农民群众一个干净整洁、田美水秀、蓝天白云的美丽乡村。在去年黄尖居委会入选全国100个特色村庄、黄尖镇被评为中国最美村镇并成功举办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经验交流会后,继续加强最美村镇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

  (作者为盐城市亭湖区委书记)

  □ 贾若祥

  智库出品

  ■ 将绿色发展作为淮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在守好“绿水青山”的同时,架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桥梁,使淮河流域的“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 促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构建有利于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体系,激发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动力和活力。

  流域经济是我国以流域为空间单元划分的经济类型,涵盖水、路、港、岸、产、城等诸多生产要素,是山水林田湖草有机生命体,打造流域生态经济带,推进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期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淮河流域地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之间,联南接北、承东启西,区位特别重要。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总体比较滞后,亟需高质量崛起,构建生态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和居民幸福的流域生态经济带,成为协调东西、带动南北的高质量发展隆起带。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化解淮河流域发展面临突出问题和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要将高质量发展作为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的根本要求,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到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空间格局、生态建设、基础设施、产业转型、城乡发展、公共服务、合作开放等全领域和上下游、干支流等全流域,抓紧研究建立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办法,使高质量发展成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的总遵循,更好满足新时代淮河流域人民的新期待。一方面大力推进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另一方面大力推进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要通过严格的水环境标准倒逼产业结构升级。通过适时提高污染排放标准,不断加强污染物排放监管,大幅度提高污染物不达标排放的违法成本,倒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或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淮河流域亟需现代化产业体系来支撑高质量发展,要不断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淮河流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加快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增进民生福祉,加快建成美丽宜居、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生态经济带。

  将绿色发展作为淮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在守好“绿水青山”的同时,架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桥梁,使淮河流域的“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将水、路、港、岸、产、城等诸多要素作为有机整体,全面把握,统筹谋划,使淮河流域能够在绿色发展上形成合力,迸发活力。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淮河流域开发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各个方面,把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等融为一体,统筹推进,协同发展,使淮河流域永葆生机活力。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推进淮河流域绿色发展。山水林田湖草体现了新时代尊重自然的绿色价值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流域经济中的具体应用,对新时代流域经济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通过“共抓大保护”协调好流域内的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守好淮河流域的“绿水青山”。

  发展生态经济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的主要内容,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充分考虑水生态保护在淮河流域中的重要作用,遵循生态学基本规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切实加强对水环境治理力度,对流域内的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努力实现能循环、高效率、少(零)排放,从而达到资源节约增效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形成以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环境友好型工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循环高效现代产业体系。要加快构建优美宜人的生态环境,提升淮河流域的品位和形象,为淮河流域择商选资发展高端产业、吸引人口、资金和技术等要素聚集提供良好的平台。

  流域经济是以流域为主要空间载体的区域经济类型,它以江河为纽带,以流域内的主要交通干线为骨架,通过整合和优化流域内的各种资源而形成具有一定分工协作的经济带。促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构建有利于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体系,激发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动力和活力。要加快建立全流域统筹的体制机制,形成上下游协调、干支流互济、左右岸互动、岸产城融合的发展格局。聚焦跨流域、跨区域重点难点问题,集中力量打攻坚战,推进产权保护、生态补偿、国企国资改革、要素市场化、政府行政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果。突出企业等市场主体的主导作用,提高社会组织及群众参与淮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通过有序发展投融资主体,活跃投融资市场,鼓励通过市场化方式组建淮河产业投资基金等,推动设立股份制淮河开发集团公司,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发挥政府通过规划与政策引导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淮河流域的相关地方政府通过协同制定相关政策,建立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激励引导机制和约束限制机制,着力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类规定和做法,引导整个淮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作者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

  □ 刘 军

  成果要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高度重视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在促进江苏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建设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迅猛,智能制造车间建设趋于成熟,智能制造生态体系趋于完善。但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缺乏、创新力不强、缺乏领军企业等问题依然是江苏需要重视与解决的。因而,在今后推进智能制造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加强智能制造创新能力建设。一是加强智能制造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借鉴国外“智能制造”的先进发展模式,聚焦智能制造发展需求,对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进行攻关、研发,进一步提升江苏“智能制造”技术的创新水平,深度服务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大智能制造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引进高素质、专业能力强的技术领军人才、管理人才,特别是满足专业性、通用性的复合型人才。利用好江苏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鼓励制造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入合作,围绕企业在智能化改造升级过程中对技术人才的发展需求,着重培育一批具备高水平、高层次、高技能的智能制造人才,以满足智能制造人才需求。

  有计划地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建议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不能一拥而上。在保障企业智能化改造数量的同时,也要注重智能化改造的质量,提升效果,并注意防范智能化改造产生的一些风险。具体来说,企业的智能化改造需要以工业大数据为驱动,充分实现制造业领域人-机-物的全面互联,基于机器学习等多种智能预测算法量化制造活动和环节,改进产品设计及制造流程。还需要整合升级企业的生产设备、生产系统、生产管理、生产监控以及生产调度,加快企业探索推广“能源优化管理”“远程运维”“产品自诊断”等智能制造新模式。

  加快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是引导建立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理论与实践均证明,产业集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更需要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江苏应培养一批、引进一批智能制造龙头企业,围绕龙头企业打造智能制造集聚示范区。进一步推进试点智能工厂、智能示范车间建设,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吸引中小微企业加入到智能制造产业链中去,通过中小微企业的资源集聚来壮大智能制造产业集聚的整体规模。

  二是对已有产业集聚区进行智能化改造。发挥并利用好江苏的工业区优势,以特色工业园区为辐射点,推进园区的智能化升级。全方位、多层次完善园区发展所需的工业信息基础设施,打造服务于升级特色园区的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深化5G、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RFID(射频识别)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

  (作者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教授、管理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 仇桂且 佟 姗

  决策眼

  苏北地区农村群众住房水平普遍不高,如果再不重视解决,等到中西部地区通过扶贫搬迁等措施实现脱贫后,苏北就可能成为全国农村住房条件最差的地方。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上,省委书记娄勤俭这一席话振聋发聩,在全省上下产生强烈反响。加快苏北农村住房条件改善,推进农民群众按城镇化规律集中居住,既是我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又是积极回应农民群众殷切期盼,满足人民群众对新时代美好生活向往的关键途径,也是顺应“四化同步”规律,提升苏北城乡整体建设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在苏北农村住房条件改善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让广大农民群众不仅能够上得了楼,而且能够留得下来,防止“二次空心化”风险。

  尊重农民意愿是基本前提。推进苏北农村住房条件改善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求,不能忘记推进这项工作的初心。苏北农村住房条件改善的前提是尊重农民意愿,倾听农民心声,回应农民关切,打消农民忧虑,赋予农民群众一定的自主权、话语权、参与权和选择权。省委、省政府在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深入宣传发动,强化政策引导,激发农民群众自愿改善居住条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按照“先申请后实施、先建设后拆除”的要求,做好农民新旧住房过渡衔接,严禁强拆强建,赶农民上楼。此外,农房建设模式也应尊重农民意愿,探索多元化建设模式,既可统规代建,也可由农户按统一规划设计自行建设,并且要保障农民利益,方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让农民真正从中受益,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赢得农民的拥护和支持。

  满足农民需求是重要抓手。要想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可能出现的“二次空心化”问题,最为关键的就是重视并满足农民的根本需求。苏北是江苏欠发达地区,全面小康建设的难点在苏北,关键也在苏北。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经济发展滞后,农村中的老房、旧房比较多,严重影响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质量。截至2016年底,尚有50%的农村住房是于2000年之前建造,很多老房、旧房年久失修,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特别是一些农村贫困户的房子已经成为危房,沦为脱贫奔小康的短板,甚至还不如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民的住房条件,是迫切需要改善和解决的问题。首先,要改革完善住房补偿制度,借鉴以“土地换社保”的方式,弱化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并应尽快完善相关政策,提高保障额度与力度;其次,依法推进土地流转,实行土地规模经营,改变原有土地的生产、使用、分配方式,使农民能够真正从中获益;最后,积极推进农村住宅确权,规范农村住宅交易市场,保障农民住房产权,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实现乡村振兴是根本举措。乡村振兴是加快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不仅可以改善农村住房条件,而且可以优化农村资源配置,为农村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助推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和社会公平问题的破解。例如,农村耕地问题、农民就业问题、留守老人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农民工文化融合问题以及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等。在苏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乡村振兴使得农民在集中居住后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从根本上避免“二次空心化”风险,让农村真正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作者单位:苏北发展研究院 淮阴工学院)

  □ 阎国华

  思政课堂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多年来形成的风气、风格和风尚,通过文字化的家训、家谱或者长辈们的言行表现出来,表征和反映着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情感态度、文化氛围、精神品质、价值观念和信仰追求等,是家族成员共同的道德准则、文化基因、价值共识和精神家园。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修身立德的精神起点。优秀家风意义重大,在个人成长、英才培育以及党风、政风和民风培育上都具有重要价值。概括起来,这种重要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

  从教育规律看,优秀家风是个人成长的“注册资本”。“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万丈高楼始于基”。家风是一个人和一家人成长的“地基”,是个人进入社会的“注册资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强调过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性。他曾用“三个不可替代”生动地表达了家庭对于个人成长的价值。他说:“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在这段论述中,家庭社会功能和文明作用实现的主要载体就是家风。儿童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而此阶段的教育主要来自于家风、家教。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有句名言:“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句名言是说一个人从小接受的教育,会为其奠定最初的思想与性情,并以顽强的姿态在很长乃至一生的时间里对他的学习、生活、做人和处世产生影响,生动地说明了儿童时期教育对个体影响的深刻性与持久性。

  从历史经验看,优秀家风是培育英才的法宝利器。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经典的家书、家训。诸如,《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以及《钱氏家训》,等等。这些优良家风今天看起来是著作,是文化传承,但其背后成就的是名家、大家。这是因为:其一,优秀家风如同无声教诲,助人立德立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有人说富则容易骄纵,贵则容易跋扈,所以有句俗话叫“富不过三代”。但许多名门望族却可以保持几百年长盛不衰,为什么?其重要原因在于建立起了历代传承、谨遵恪守的优秀家风。比如,江南郑义门。郑氏家族的“孝义传家九百年”,其以《郑氏规范》为核心建立的良好家风,保证了江南郑家创造了173人出仕却能无人贪墨的记录。其二,好的家风帮助后人立德立志,为未来生活建立目标和基调。史学家柳诒徵,出身于书香门第,长辈均为饱学之士。幼时起,柳诒徵便经常听长辈们闲聊家族旧事、诗文道德、名人典故,对其后来成为一代史学大家有很好的启发和熏陶作用。

  从发展维度看,优秀家风是社会风气的主要源头。家风正,才能党风正、政风清、民风淳。家风不仅是个人道德品质的培育场,还是负面风气的防护坝,对个人思想、行为具有重要的积极导向作用。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贪污腐化与其家风不正有很大关系。在近年查处的贪腐案件中,“夫妻店”“父子兵”“全家‘腐’”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着突出的警示意义。《礼记大学》中有段名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段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往今来,家风与民风、治家与治国,一直都紧密相连,循环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以上每个目标都是后者达成的前提条件。

  随着时代变迁,家风的内涵也在不断融入时代基因,体现时代特质。当前,一些不利于家风形成的因素或多或少存在,包括家庭规模缩小、家庭管理制度性与体系性弱化、家庭生活仪式感缺失以及家庭成员居住分散问题,等等。同时,还有人认为,家风、家教或家训主要关联的是传统历史中的世家大族、百年古训和绵延传承,却忽略了作为气质和价值观念的家风与家庭规模、地位并无直接关联,而是“有家就有家风”。认清其价值是培育优秀家风的动力,厘清其问题是培育优秀家风的前提。结合上述分析,优秀家风的当下培育应该着力从三个方面入手:

  率先垂范、久久为功。优秀家风承载的精神品质,会通过上行下效融入后人血液,成为一个家族的精神气质和优秀品格。朱熹曾说:“上行下效,捷于影响”。长辈的言传身教,比空洞的说教具有更好的激励与示范作用。在家族中,晚辈总是通过观察长辈的行为及其结果进行学习、模仿并塑造自己。在一个家庭或者家族里面,只要家庭成员或者家族成员能够长期按照家训、家规、家教发语行事,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力量”,使家人秩序井然、不令而行。同时,也要注意家风培育的长期性,注重春风化雨、久久为功。个体道德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依赖于家庭环境文化的长期渗透与影响,正如“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

  格局要大、情怀要深。家风的核心是塑造、培育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一个家庭最好的精神不动产,帮助家庭成员顺遂时不飞扬跋扈、得意忘形,逆境时不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优秀家风一定不是仅仅关注自己,更是要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在大的格局、深的情怀中获得顽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每一个家庭都既要承担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的重担,又要承载起帮助孩子“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的重任。

  继承传统、融入时代。每个家庭因生活环境不同,在家风的侧重点或践行方式上自会有所不同,使得许多传统优秀家风都有自己的显著特质。例如,曾国藩的家风核心是勤与俭,尤其是曾国藩家书中的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成为曾家突出的家风文化。但优秀家风也要融入时代关切,回应时代需求,不断扩充其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让新时代家风在共性与个性中开辟新思想、扩充新理念和体现新要求。具体来说,在新时代,家风建设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理想,体现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不仅仅是培养优秀继承者,更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为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教授)

  杨 丽

  袁 媛

  据媒体报道,近日北京将推动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以及商业办公楼宇、旅游景区、酒店等经营性场所开展垃圾强制分类,并逐步实现全覆盖。垃圾分类鼓励引导多年,但是成效不明显。是继续加强引导,还是推行强制,引发热议。

  为了好习惯,强制又何妨

  北京推动垃圾强制分类,引发高度关注。有观点质疑,垃圾分类是好事,但强制分类是否过于武断?应看到的是,“强制”这个词虽然容易让人产生消极联想,但评说强制垃圾分类好不好,关键应看两点:紧迫性和必要性。

  今天,垃圾围城成为困扰全球大城市的难题,具体现象包括填埋场侵占土地、垃圾造成长期污染、垃圾焚烧厂被周边居民抵制等。解决垃圾围城问题,离不开垃圾分类。妥善分类,能有效减少源头垃圾总量,防止有害垃圾被不当处理,确保被焚烧处理的垃圾无公害。理想的垃圾处理方式,应是从源头就做好分类,但目前源头正确分类率太低,二次分拣倚重比例过高,导致垃圾分类效率低、费用高。今天的城市体量在不断扩大,但环境容量却极为有限,人人都能正确进行垃圾分类,是解决城市垃圾困境的关键之举,具有现实的紧迫性。

  从必要性看,强制垃圾分类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北京早在1957年就率先提出垃圾分类理念,1996年,北京就推出了第一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调查显示,北京居民对生活垃圾“四分类”知晓率达到了80%,但分类投放的自觉性和参与率仍然较低,对厨余垃圾的准确投放率仅有两成。知易行难,20年的宣传、引导并未形成垃圾分类全民参与的局面,缺乏“硬手段”,只靠“软约束”很难让人做到知行合一。毕竟,在选择如何完成一件日常事务时,大多数人倾向于“方便”而不是“高尚”,既然正向激励效果不明显,那么只能采取制度倒逼的手段。从日本、新加坡等国的经验来看,强制的处罚措施,也是确保垃圾分类高效完成的必须条件,在垃圾分类这件事上,还真不能完全指望自觉。正面宣传引导的覆盖率很难保障,总有一些人对公益性质的事情无感,觉得这些为子孙计的事情跟自己无关。对这些人来说,适当的惩罚手段是确保他们正视垃圾分类的唯一选择。同时,用强制手段确保垃圾分类无死角,能有效防止少数不守规矩者肆意妄为,防止错误示范带来的“破窗效应”。

  我们倡导绿色出行,但不会强制绿色出行;我们倡导志愿服务,但不会强制志愿服务。之所以不强制,是因为比起带来的益处,强制手段会产生更为明显的反作用。但垃圾分类不一样,在垃圾围城成为现实困境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全民行动起来,每个人都正确地进行垃圾分类,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万事开头难,好习惯的养成必定要付出一定代价,为了清洁的城市、友好的生态,强制垃圾分类又何妨? 袁 媛

  还需细化引导,做好服务

  垃圾分类是环保理念问题,需要建章立制,但关键还需要加强引导,调动广大居民自觉参与其中。

  国内垃圾分类鼓励引导了那么多年,效果不佳是事实,可仔细分析便会发现,垃圾分类引导做得还不够细、不够实。近年来,随着环保理念的普及,绝大多数居民知道应该进行垃圾分类,主要问题在于目前居民垃圾分类参与度不高、垃圾分类准确率还比较低。造成这种尴尬局面,主要是因为广大居民没有掌握正确的垃圾分类知识。比如,一项调查中,有一半人认为香菇干是干垃圾,一半人认为是湿垃圾,垃圾分类还处于靠猜状态,凭个人感觉处理垃圾。要切实解决居民垃圾分类“知易行难”的问题,重在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的参与度和正确率。

  信息公开,是调动居民参与的首要前提。比如,日本东京都新宿区政府通过其官方网站详尽公布有关该区垃圾分类和投放方法、垃圾收集与处理流程以及垃圾排放量变化等信息。将每种垃圾的分类与投放方式说清楚,居民才有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将每天排放的垃圾量以及垃圾处理所需经费、造成的问题等信息告诉居民,让居民明白自己对环保做出的贡献以及还存在哪些不足,才能让他们对垃圾问题有更客观的认识。在信息公开的基础上,还要开展广泛的互动交流活动,让居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垃圾问题讨论,才能培养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响应。

  越简单,越便民,才会有更多居民愿意参与。一些地区将生活垃圾分为“餐厨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有害垃圾”等多种类型。不过,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七成的受访居民认为生活垃圾应当分为三类及三类以下,易于操作。要增强垃圾分类的约束力和准确率,一个重要前提是降低分类投放难度,让垃圾分类更简单、更可行。同时,引导居民垃圾分类还要考虑特殊群体的需求。比如,针对特殊困难家庭,提供上门回收垃圾服务;针对老年群体,需要更多的耐心细致讲解,等等。做好细节安排,才能帮助每一位居民都提升垃圾分类的意识。

  鼓励垃圾分类,不妨来点小奖励。在德国等国家,玻璃瓶退还给超市,每个瓶子大概可以换0.15-0.25欧元。在德国超市里,1升牛奶标价为0.99欧元。几个瓶子就可以换购牛奶,这样的垃圾分类回收,居民怎会没有动力?在国内,镇江句容等地推行垃圾分类积分奖励,也是提高居民积极性的有效做法。奖励只是一个小小的手段,最终还是希望最大限度凝聚居民共识,让垃圾分类这件最难推广的小事,变为每位居民的行动自觉。 杨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