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3月1日上午,2019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一件大事,关乎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福祉,是百年大计。总书记讲话在中青年干部中引起热烈反响。我们第一时间邀请专家就学习总书记这次讲话精神撰写了学习体会文章,以飨读者。

  新华要论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保持对党的忠诚心、对人民的感恩心、对事业的进取心、对法纪的敬畏心,做到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笃信者和笃行者,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加强党的理论学习作为一项重要的必修课,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切实做到在学习中把握、在内心中认同、在行动上践行,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要求既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智慧的滋养,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入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把马克思主义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紧抓当代发展主题,结合实际国情和党执政标准和要求,深入分析与研究在科学继承与发展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走向,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来看待并为当代的发展解疑答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要深刻认识和领会其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深刻理解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要紧密结合新时代新实践,紧密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重点学习,多思多想、学深悟透,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不仅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强读强记,还要常学常新,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紧密结合新时代新实践,紧密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重点学习,多思多想、学深悟透,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要通过经常性的学习深刻把握历史规律,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研究人类发展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一个政党有了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就会坚强有力,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就能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一名干部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党员干部站稳政治立场、抵御各种诱惑的决定性因素。

  要通过经常性的学习保证对党的绝对忠诚,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忠诚干净担当,忠诚始终是第一位的。忠诚是一种品格,一种情操,也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义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员要对党绝对忠诚。”党员干部必须以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来涵养政治品格。回首以往的成长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阶段砥砺前行、奋发有为,一个决定性因素就在于我们拥有一大批对党绝对忠诚的党员干部。这些党员干部铸就了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是党前进道路上的力量源泉。当前,我国的改革发展已经处于爬坡过坎的攻坚期,我们党必须继续勇挑重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保持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不断激发出为党、为人民奋发前进的不竭动力。只有这种发自内心、坚定不移的信仰,才能使我们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站得稳、靠得住。

  要通过经常性的学习来坚定人民立场。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这是党不竭的力量源泉和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干部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这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离开了人民,我们就会一事无成。要牢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要真正同人民结合起来。每一位党员都应当加强对党的人民性的学习,时刻站在人民立场上来观察思考问题和处理事情,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虚心向群众学习,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接受群众监督。为人民谋利益、谋福祉,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想一想是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是不是有助于解决群众的难题,是不是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怀着强烈的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心里要始终装着父老乡亲,胸怀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积极投身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火热实践,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业之中。

  要通过经常性的学习锤炼自身品质修养,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要想行得端、走得正,就必须涵养道德操守,明礼诚信,怀德自重,保持严肃的生活作风、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特别是要增强自制力,做到慎独慎微。”党员干部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时刻用党章、用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手中往往掌握一定的权力,不仅要主动接受组织、制度的监督,而且还要不断加强自律,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尤其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领导干部要敢于负责、勇于担当,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做疾风劲草、当烈火真金。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把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快知识更新、加强实践锻炼,使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跟上时代节拍,避免少知而迷、无知而乱,努力成为做好工作的行家里手。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

  政治素质的锤炼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政治坚定的养成需要通过多种途径。理论是政治的科学基础、是政治的实践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强调:“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深刻揭示了理论坚定与政治坚定的内在关系,加深了全党对新时代理论学习、理论武装重大意义的认识,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再动员。

  深厚的理论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政治坚定的精神基座,也是政治坚定的灵魂,理想坚定、信念坚实才能保持政治坚定。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改革开放年代,一些党员干部政治上的背叛变节、沉沦堕落,都是从理想丢弃、信念动摇开始的。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这一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是理论学习的思想结果,从根本上不同于宗教信仰。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过程,也是尝到“信仰的味道”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历史规律是理论研究的产物。今天,面对经历巨大变化的世界大局,面对复杂变幻的国际大势,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加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寻求理论武器、获得理论支持、增强理论定力。

  科学的理论思维辨明前进方向。政治坚定表现为在复杂局势面前头脑清醒,不犯方向性错误;在多种矛盾面前明辨是非,不犯原则性错误;在风险隐患面前洞察趋势,不犯战略性错误。而正确认识形势、分析矛盾、把握未来,依靠科学的理论思维。理论思维能够从事物的本质联系中认识事物,在多种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在多重关系中抓住根本关系,在多种趋向中抓住主流趋向。理论思维不能保证不犯错误,但能促使减少错误。新时代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这就要求深入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内在规律,在全面掌握风险成因中防控风险,在有效化解风险震荡中防控风险,在及时中止风险演化中防控风险。对各类风险的系统关联、演化规律把握不住,就不能有效防控风险,甚至出现风险失控。理论思维能力是防控风险能力的认识前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如果缺乏理论思维,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

  持续的理论武装夯实政治立场。政治坚定集中体现在政治立场坚定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党的干部的政治立场。政治立场是在风浪考验中不断强化的过程,是在理论学习中更加自觉的过程,政治自信建立在理论自觉、理论自信的基础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武装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在全党深深扎根。在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尖锐斗争中,在抵御来自不同方面的错误思潮中,全党经受住了政治考验,充分显示了理论武装的重大作用。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正处在克难攻坚、闯关夺隘的重要阶段,统一思想、凝聚意志、站稳立场更加重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用这一思想武装全党,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战略任务。理论武装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基本途径,是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思想熏陶。发自内心、坚定不移的保持一致,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站得稳、靠得住的政治态度,必须依靠持之以恒、行之有效的理论武装。

  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政治坚定离不开理论坚定,理论坚定是长期坚持理论学习的不断养成。这就要求广大干部加强理论学习,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入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上,要舍得花精力,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理论修养提高了,领导能力的提高就有了底蕴。

  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理论坚定,关键是对待理论的一个“真”字。真学真信才能理论坚定,真心真诚才能学到“真经”。如果理论学习敷衍了事,停留在嘴上纸上,看上去是有“动作”,但不会有真效果。检验真学真信的重要标准,就是要看理想信念是否进一步坚定,特别是在关系旗帜、道路的重大问题上立场是否坚定,是否具有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担当、敢于斗争。在这些问题上的政治表现,既是对政治坚定的检验,也是对理论坚定的检验。

  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理论坚定,是在学习、思考、践行、领悟的诸环节中潜移默化、逐步强化的。学思践悟的理论对象,最重要的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深刻认识和领会其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深刻理解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这都需要认真学习、深入思考、躬身践行、反复领悟,才能得其精髓要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竭动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宗旨。理论坚定,要落到牢记初心使命上。

  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理论坚定,关键是把理论学深学透,把理论训练和精神修炼统一起来。学习理论最有效的办法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强读强记,让精辟思想、经典论断、严密逻辑在头脑中扎根。理论学习要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做到细照笃行。理论显示出一种准则、一把尺子、一面镜子,理论学习不仅是要增强理论思维,而且是要提升人格境界。人格是一个人精神修养的集中体现,这种精神修养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理论修养,辨真假、知善恶、识美丑,要有理论根基。

  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知行合一是检验理论坚定的根本标准。知行合一体现在学习理论的过程,要求紧密结合新时代新实践,紧密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重点学习,多思多想、学深悟透,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知行合一还体现在践行理论的过程,要求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理论不坚定、政治不坚定,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言行不一、知行相悖、人格分裂。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奋斗目标,要求党的各级干部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真抓实干,做实干家。要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当怕见风雨的泥菩萨。

  (作者为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的讲话,就是要进一步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以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在学思践悟中融会贯通,努力提高政治眼力、理论功力和工作能力,适应各项改革、发展和创新任务的新要求,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有新担当和新作为。

  要深刻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学习的紧迫感。领导干部是决定党的肌体健康和党的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重视和加强干部的学习既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历史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客观要求。早在延安时期,我们党就注意到干部的“本领恐慌”问题,号召全党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加强学习的紧迫性。他指出,从总体上看,与今天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们的本领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如果不抓紧增强本领,久而久之,我们就难以胜任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繁重任务。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党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特点,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要求,从加强自身建设的全局高度,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进一步提升了党员干部学习的组织化、常态化和制度化水平。当前,面临社会转型的挑战和国际格局震荡的风险,各级领导干部要克服“本领恐慌”必须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紧迫感,深入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在改革和创新的各项工作中认清方向、保持定力、取得实效。

  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升理论思维能力。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用科学理论武装,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本质特征。领导干部加强理论学习就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主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和方法,提升理论思维水平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当前,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首要的政治任务,也是广大领导干部加强理论学习的根本遵循,必须要真正做到学懂、弄通、做实。为此,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持之以恒、深钻精研的学习态度,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立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进一步明确全面深化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向与具体任务,推进中央和省委各项工作部署的抓实做细,做到真学、真懂、真信和真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理论学习和理论武装要注重培育理论思维。各级领导干部在加强理论学习的过程中要着眼改革发展实际,突出问题导向和坚持系统思维,不断提升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能力。

  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注重提高学习的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不仅强调领导干部在学习理论上要舍得花精力,还提出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一是要全面系统学,防止一知半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的科学体系,其中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大思路、大战略和大智慧,只有全面系统地学、长期深入地学和融会贯通地学,才能真正把握精神实质和理论真谛。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扩展学习广度和深度,将学习、宣传和贯彻统一起来;要努力拓宽学习领域,形成分层次、跨领域、全覆盖的学习体系;要大力创新学习形式,将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和学有所成。二是要及时跟进学,防止落单和掉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根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也会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不断丰富和发展,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态度,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篇章、新精神和新要求,掌握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努力做到“想在前”“学在前”和“做在前”。三是要深入思考学,防止浮于表面。实现学、思、践、悟的融会贯通,这是理论学习的理想境界。其中,“思”和“悟”是“学”的升华,是深入把握理论精髓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和理论回归实践、指导实践的过程。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联系地学、准确地学、完整地学,真正做到知其事、究其道和用其法,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真谛在工作中落深、落细和落实。四是要联系实际学,防止理论与实践脱节。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持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为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以学习为基、以实践为本,坚持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注重引导群众,不仅要从思想中学出自觉自信,还要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和往心里走,从中找到方向、路子和方法,学出责任担当和能力水平,不断开创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为江苏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

  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编者按 2018年3月1日,中共中央召开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作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学习周恩来同志的崇高品德和精神风范。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在周恩来同志诞辰121周年之际,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深入学习周恩来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约请有关专家和负责人,围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进行笔谈。

  周恩来同志半个多世纪奋斗的人生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是新中国孕育、诞生、成长和取得崇高国际威望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是中国人民在自己选择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上艰辛探索、不断开拓、凯歌行进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周恩来同志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周恩来同志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伟大风范,感召和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同志身上展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程上奋勇前进。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3月1日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理想与信仰,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周恩来同志是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杰出楷模,是对党忠诚、维护大局的杰出楷模。他始终信仰坚定、理想崇高,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周恩来经历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在探求比较中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自此以后他就“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并表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以誓死不变的精神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担任党的领导职务后,他高度强调信仰对于我们党的重要性,指出:党“是基于主义的信仰、阶级的觉悟和革命的锻炼的,并有自觉的纪律来巩固他。”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他对党的事业、国家的前途、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始终充满信心,从不动摇。他说:“共产党人就是为不断克服困难,继续前进而存在的。畏难苟安,不是共产党人的品质。”他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绝对领导,“反对把自己领导的地区和部门当作独立王国,反对把个人放在组织之上”,并始终把自己置于党和人民之中,认为“没有党和人民,就既不会有过去的成绩,也不会有今天的职务。党和人民是伟大的,我们个人是渺小的”。他始终坚持党性,从不搞小圈子、小集团,把增强党的团结、反对个人主义提到“对党、对人民、对共产主义的事业都具有决定意义”的高度。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以誓死不变的精神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的誓言。今天我们学习周恩来精神,就是要像周恩来那样,树牢“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立身之本、修身之基,不断历练自我,发奋图强,只有这样才能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周恩来同志是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的杰出楷模,是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杰出楷模。周恩来始终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甘当人民公仆。他把自己看成人民的“总服务员”,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反复强调“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我们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要“永远做人民忠实的勤务员”。他心系人民,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只要是关系群众安危冷暖之事,他总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三年困难时期,他为矿工能喝上驱寒的白酒表示“我可以不喝酒,在座的部长们都可以不喝酒,但矿工必须要喝酒!”西北发生旱灾,他了解到情况后洒泪自疚。黄河铁桥发生险情,他冒雨来到现场,指挥抗洪斗争。邢台发生地震,他三赴灾区,鼓励灾民抗震自救。即使在重病之时,他依然心系百姓,安排送科教片《养蜂促农》到西藏,希望提高西藏农业产量。逝世前,他交代说:“把我的骨灰撒到江河大地去做肥料,这也是为人民服务。活着为人民服务,死后也要为人民服务。”周恩来真正做到了他所说的“应该像头牛一样努力奋斗”“为人民服务而死”,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人民群众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周恩来同志最真挚的感情。今天我们学习周恩来精神,就是要像周恩来那样,把为人民服务放到心头,既要在其位谋其政,又要自觉履行党员义务,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改进工作,提高效率,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只有这样才能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周恩来同志是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杰出楷模,是自我革命、永远奋斗的杰出楷模。周恩来毕生严以律己、廉洁奉公。他说:“对自己应该自勉自励,应该严一点,对人家应该宽一点,‘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写的《我的修养要则》中,将党性修养的要求渗透到学习、工作、社会交往、日常生活之中。他经常告诫领导干部要过好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和生活关,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操守和优良作风。他对自己的工作,总是经常进行反思,自觉开展自我批评、自我总结、自我考察、自我完善,从不文过饰非。他身居高位,但从不搞特殊化,凡要求党员和群众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他说:“精神生活方面,我们应该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这样,我们的政治责任感就会加强,精神境界就会高尚。”“物质生活方面,我们领导干部应该知足常乐,要觉得自己的物质待遇够了,甚至于过了,觉得少一点好,人家分给我们的多了就应该居之不安。要使艰苦朴素成为我们的美德。”他给亲属订立了“十条家规”,给身边工作人员订立了“六不准”,即使对自己的妻子邓颖超,他也严格要求不能在政府部门工作。他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自己或亲朋好友谋过半点私利,去世后没有留下任何个人财产,他的骨灰撒在祖国的江河大地上。他的一生,以注重自我改造、严于律己而著称于世。他坚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宋庆龄曾这样评价周恩来:“周总理在个人生活和作风上,和他在政治上一样,是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今天我们学习周恩来精神,就是要像周恩来那样,坚持自我革命和廉洁自律,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时时处处做到讲原则、遵法纪、守规矩,以责任担当实现全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只有这样才能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再过两年,中国共产党就成立一百年了。一百年,对人类历史来说仅仅是沧海一粟,但对中国来说则是天翻地覆的改变。在实现历史巨变的过程中,周恩来和他的战友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共产党的不断发展,披荆斩棘,呕心沥血,用他们的鲜血和汗水建立起一个伟大的党,建立起一支伟大的军队,建立起一个伟大的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周恩来的丰功伟绩使他成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的伟人,周恩来的精神风范使他成为全党的党风楷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周恩来同志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

  一个国家需要自己的文化自信,一个政党需要自己的理想与初心。周恩来是20世纪中国的伟大人物,是中国共产党的道德楷模。习近平总书记说:“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周恩来身上体现的共产党人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名片,也是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谱系的题中应有之义。周恩来逝世已有40多年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有40多年了。也许,人们在新时代遇到了更多周恩来和他的那个年代没有遇到过的问题,但榜样的力量是永恒的。学习周恩来精神,像周恩来那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正是每一位优秀共产党员需要做的。

  (作者分别为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秘书长、淮安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局长)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

  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震撼主要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是恰如其分的爱的真情表达。他说“周恩来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总书记的话,道出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血肉亲情,令人感动。其二在于对周恩来同志的评价,总书记三个“缩影”、一颗“中华民族璀璨巨星”、一面共产党人的“不朽旗帜”的表述,大大提升了周恩来的评价规格,令人震撼。中共中央关于周恩来的规范评价,是以“一个者、三个之一、四个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办(1997)9号文件)为基本线索和基础口径,同时强调周恩来既是国家建设总体蓝图重要设计者,又是将它付诸实施的卓越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这基础上,习近平指出,周恩来同志半个多世纪奋斗的人生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是新中国孕育、诞生、成长和取得崇高国际威望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是中国人民在自己选择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上艰辛探索、不断开拓、凯歌行进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三个“缩影”的表述,分别从周恩来个人的人生、新中国创立、中国人民选择革命和建设道路的三个不同视角,概括了周恩来的伟大人生、伟大业绩、伟大理论。如果说这三个“缩影”是写实性评价,那么“巨星”和“旗帜”则是推崇性评价。特别是“旗帜”的表述,在中共党史上,它的内涵是极为清晰、甚至是专属的。

  习近平总书记的纪念讲话,特别关注周恩来的时代价值。他说,周恩来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讲话以六个“杰出楷模”论述了周恩来的时代价值。一是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杰出楷模;二是对党忠诚、维护大局的杰出楷模;三是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的杰出楷模;四是自我革命、永远奋斗的杰出楷模;五是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杰出楷模;六是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杰出楷模。周恩来是以民族复兴、国家富强、服务人民为初心和使命的。今天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以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个伟大目标,但我们的目标还未实现,我们要以周恩来为楷模,永远奋斗、鞠躬尽瘁。纪念周恩来,就是为了学习周恩来,传承周恩来的精神和风范。学习、宣传、研究周恩来,就是要关注周恩来作为一座碑、一面镜、一部书的崇高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的纪念讲话,开启了践行周恩来精神的新时代。总书记的纪念讲话为这个“引领”作出了示范。关于“三个缩影”、一颗“璀璨巨星”、一面“不朽旗帜”表述,不仅是新的话语系统的示范,更重要的是新思想、新理论、新要求、新视角、新总结,是新的引领。40多年来的周恩来研究经历了纪念意识、榜样意识、问题意识为主导的不同阶段。此后的周恩来研究进入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的、以榜样意识和问题意识深化服务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新阶段。

  当前的周恩来研究,应更加突出周恩来的如下闪光点:不忘初心,坚守信仰意识;对党忠诚,维护大局意识;热爱人民,勤政为民意识;自我革命,永远奋斗意识;勇于担当,鞠躬尽瘁意识;严于律己,清正廉洁意识。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六个方面,包含在这六个方面中的还有:领袖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政治意识、纪律意识、人民至上意识、公仆意识、民主意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正确态度等,这些都是总书记讲话中涉及的内容。当然,讲话中没有直接涉及的,如新发展理念中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与周恩来综合平衡、稳中求进、永续发展思想的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国外交、全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周恩来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合作共赢思想的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发展理念与周恩来关于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尊重知识分子思想的联系;习近平总书记重视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善于把传统文化的精华升华为执政理念,同周恩来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的“内圣外王”“修齐治平”、克己、让人、奉献、共享的公共关系智慧的联系;以及习近平总书记与周恩来总理都十分关注领导者的教育、培养和锻炼的思想;等等,都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为江苏省周恩来研究会原副会长、学术顾问)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

  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梅园新村纪念馆内三处原址,梅园新村30号、35号和17号是周恩来同志曾经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代表团来到南京,进驻梅园新村,在这里和国民政府进行了为期十个月零四天不畏艰险、纵横捭阖的和平谈判斗争。伴随着共和国七十载繁荣发展,梅园新村纪念馆紧跟时代,不断挖掘、弘扬、传承周恩来高尚的品德、崇高的精神和伟大的风范,让红色文化滋养心灵,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了周恩来六个“杰出楷模”的至高评价,颂赞周恩来同志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他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伟人风范,感召和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

  周恩来毕生严于律己、艰苦朴素,只求奉献、不思回报。他曾告诫领导干部要过好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生活关,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操守和优良作风。他身居高位,但从不搞特殊化,凡要求党员和群众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

  在梅园新村的谈判岁月,也处处体现着周恩来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楷模精神。当年面对复杂的斗争环境,周恩来召集大家,语重心长地说:“党的经费来之不易,解放区人民的生活还很苦,我们在这里,生活条件已经很不错了,要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作风和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

  国共南京谈判期间,周恩来一直使用着一只棕色小皮箱。这只小皮箱是1936年周恩来去西安处理“西安事变”时开始使用的,它伴随着周恩来处理“西安事变”、重庆谈判和南京谈判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历经风雨,小皮箱的表面已经泛灰,边角也已磨损,一只搭扣也坏了,但周恩来仍不舍得换掉它,工作人员几次要为他买个新的,他都坚决不肯。直到1959年,梅园新村纪念馆去北京征集文物时,工作人员劝他,这只皮箱意义重大,应该捐给纪念馆,作为革命文物,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党的那些艰苦奋斗的历程,他才同意把皮箱交给纪念馆收藏。

  在南京谈判的日子,周恩来始终穿着一件双排扣藏青色的西装,没有添置过一件新衣服。这件西装是1940年因工作需要,党组织为周恩来配备的。每当他穿着这件西装伏案工作时,都要戴上护袖,唯恐磨损。这件略显陈旧却又干净整洁的西装,让周恩来更显得平易近人、魅力非凡,给谈判桌上的对手、国内外的朋友都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作为中共代表团的主要负责人,周恩来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生活上从不搞特殊化。由于国民党统治区的物价不断飞涨,代表团规定的伙食标准是每人每天二两肉、二钱油、一斤蔬菜。周恩来作为主要领导人,可以加一个炒鸡蛋之类的菜。可是他从来不搞特殊化,都是和大家一样在大食堂就餐,只有民主党派人士来才加一两个荤菜。一次,工作人员看到他连日操劳、身心疲惫,心痛不忍,偷偷为他加了一盘炒鸡蛋,周恩来立刻把这盘菜端到了大食堂,招呼大伙一起来吃。

  周恩来在国共南京谈判期间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楷模精神,引领着中共代表团艰苦奋斗,也感染着民主人士追求进步、向往光明。他用坚韧、温暖的光,照亮了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群众,从他的身上看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与伟大,感受到了延安新风与民族希望。

  周恩来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梅园新村纪念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和全国优秀社会教育基地,立足于红色教育基地丰厚的资源,积极宣传周恩来精神,充分彰显红色基地的社会教育职能。

  纪念馆积极举办以突出周恩来廉政精神为主题的展览活动,不断加强业务研究,坚持做好社教工作,持续推进党员教育实践课堂建设,运用各种媒体特别是新媒体扩大纪念馆的影响力,大力发挥在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续深入推进贡献力量。

  让我们重温周恩来的一生,鼓舞和鞭策自己,并化为巨大的精神动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夺取新的更大的胜利。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周恩来这个光荣而不朽的名字。他那忘我的奉献精神和热爱人民的高尚品格将永远激励后人踏着前辈的足迹不断前进。

  (作者为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馆长)

  圆桌会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完善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举行的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设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完善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把好市场入口和市场出口两道关,加强对交易的全程监管,也要解决金融领域特别是资本市场违法违规成本过低问题。对此,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邀请专家学者,联系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刘根荣(厦门大学):推进资本市场的建设,一方面必须把好资本市场入口关,对于存在信用问题的不合格市场主体,存在依靠财务造假、虚构交易等违规行为的排队上市公司要采取有效惩戒措施,加大违规违法成本;另一方面要把握好资本市场的出口关,对于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处以虚构利润总额或交易额10倍罚款,并实行强制退市制度。资本市场的企业容量要实行动态数量监管,做到一定程度的动态平衡,使得新上市企业与退市企业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对一些长期亏损企业实行劝退或强制退市,为新兴有活力的企业发展腾出融资空间。当然,资本市场的发展也离不开对交易全过程的监管,防止内部交易以及不合规不合法交易,保证资本市场交易的公正公平。这就要加强交易信息强制性披露机制。

  王修志(广西师范大学):把好市场入口和出口关,应着力解决资本市场规模快速扩张导致的“低端产能过剩”,坚决按照法治市场原则,对违规违法的上市公司坚决退市,对资本市场提质升级。对交易的全程监管,须重点依法惩治各类机构、媒体“谣言满天飞”以及内幕交易牟利等乱象,确保市场良序运转。从制度落实看,关键是建立健全对监管者的激励约束。建议以科创板为契机,健全有关制度,为主板市场提质升级积累制度经验。

  陈峥嵘(申万宏源证券):建设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这明确了我国资本市场建设未来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规范,就是要规范各类市场主体运作行为,提高各类市场主体的规范化运作程度和水平,促进资本市场规范、稳健运行;透明,就是要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和机制,尽量减少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信息分布的不完全和不对称现象,提高上市公司运作和资本市场运行的透明度;开放,就是要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提高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有活力,就是要重新恢复和积聚市场人气,进一步活跃市场交易,不断增强资本市场的活力、生命力和发展力;有韧性,就是要培养投资者科学合理的投资理念和投资哲学,倡导投资者树立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理性投资文化,使股指运行富有韧性、有涨有跌,培育形成长期慢牛、牛长熊短的市场运行格局,提高投资者整体投资回报。

  刘志彪(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中国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才是建设资本市场强国的根基。根基不牢,地动山摇。根据过往中国资本市场的现实表现,其基础性制度建设最主要的是:保证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制度规定,如规定其为现代经济增长、创新驱动、实体经济振兴的主要动力来源,为此需要提升证监会的政治地位;纠偏其经济功能的制度规定,如需要抛弃一切强加于中国资本市场身上的不合适功能,回归服务于中国居民财富保值增值的功能;进入退出规模均衡的制度规定,保证进入速度与经济增长、退出速度之间形成协调关系;严格制度规定,让资本市场上的造假者、违规者、破坏者血本无归,有来无回,才能解决中国资本市场的种种恶行;以制度约束监管部门和官员的权力和权力行使方式,防止人为地制造金融风险;等等。

  叶茂升(武汉纺织大学):完善中国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首先要正确认识中国资本市场功能定位,即资本市场为谁服务。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居民财富大量增长以及经济转型对创新驱动的依赖日益增强,资本市场作为居民财富蓄水池以及创新驱动孵化器功能亟需增强。在提升资本市场创新驱动功能方面,当前要把建立科创板作为重中之重,要对标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建立真正意义的注册制,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使资本市场能够实现正常新陈代谢,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在居民财富保值功能上,加强上市公司治理监管,注重投资人投资收益回报,对连续数年不分红的上市公司与注重分红的上市公司进行区别化的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分红派息,严厉打击和遏制利用内幕消息进行短期投资炒作行为,使资本市场成为我国居民财富增值首选投资渠道。

  王辉龙(南京市委党校):当前中央再次强调“六稳”,归结起来说就是要稳定经济。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稳则经济稳,这就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起点。其中,资本市场是重中之重。规范是基础,透明是要求,开放是手段,有活力、有韧性是目标。这样的市场才是健康的。资本市场的最大问题是预期,只有预期稳定,投资者才有信心。一方面资金进来时要规范,另一方面资金出去时要遵守市场规则。监管者的职责就是全程保证规范和遵守市场规则。让所有参与者在公平的环境中交易。

  朱建平(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市场最重要的就是讲究公平和法制。资本市场由于其特殊性,市场操纵、内幕交易、中介机构未勤勉尽责等各类违法行为更加具有破坏性和杀伤力,很容易形成“破窗效应”,给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造成负面影响,严重损害正常参与者的利益。违法违规成本过低,是导致各种违规行为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为保持资本市场的公平公正,要强化监管和督察,对各类欺诈和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让其承担巨大的财务成本甚至刑事责任;对达不到上市标准和要求的上市公司加大淘汰和退市力度;提高资本市场的信息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性,减少违法违规行为的生存土壤。

  王美今(中山大学):资本市场违法成本过低、与违法获利不匹配,是欺诈发行、内幕交易等市场乱象频发的根本原因。因此,提高违法成本,应从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民事赔偿责任三个方面进行“三位一体”的制度设计,拓宽欺诈发行罪的适用范围,如将欺诈发行罪归入金融诈骗罪;加大对违法个人与公司的处罚力度,多管齐下,让法规得到严格执行。

  决策眼

  纵观全球创新发展模式,虽然依托不同的资源禀赋采取的发展路径不同,但不可或缺的创新要素可以基本归结为创新平台、创新人才和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从我省创新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看,推进江苏与大院大所深度合作对接,深入链接大学大院大所的“最强大脑”和高端资源,是获取平台、招贤纳士、机制试点的最有效、最便捷的方法,也是推动我省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依托大院大所创新资源,共建科技创新高端平台。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大学大院大所的战略合作,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生命科学、新能源等前沿科技领域启动重大专项,推进更具引领性的原始创新和重大科技创新产业化,加强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根据江苏实际需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建设一批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由大中型科技企业牵头,大院大所共同参与的科技联合体,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壮大制造业创新集群。依托创新型领军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增强高端化和国际化发展能力。

  加强与国际大院大所合作,实施产业创新国际化行动计划。建立与海外大院大所海外校友、海外社团等组织常态化联络机制和资源信息共享机制。探索与大院大所合作举办国际会议、校友创业创新大赛等赛会活动,形成“一地方一产业一大赛”的良性布局,帮助脱颖而出的人才和项目紧紧地扎根本土。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协同创新,深入实施产业创新国际化行动计划。加强与世界创新型大院大所全方位科技合作,将触角伸进国外顶级创新研发机构,选择在美国西海岸、欧洲、以色列和新加坡等地,拓展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设点布局,与海外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支持引进海外创新成果“带土移植”和二次开发、引进海外顶级研发公司。持续提升中国江苏产学研合作成果展示洽谈会、中国江苏国际产学研合作论坛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等品牌影响力,打造“永不落幕”的大院大所对接会。

  创新对接合作机制,破除协同创新梗阻。支持大院大所及其领军人物在我省设立拥有核心技术、配置核心科研团队的独立研发机构、分支机构、科学家工作站等,培育一批源头创新的新型科研机构,促进应用基础研究、前沿创新研究与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的紧密衔接。优化科技成果技术转移转化机制。推动企业与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战略合作,推广“一地一院(校)一产业”模式,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建立科技成果项目池,及时动态发布符合产业升级方向的科技成果包。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健全成果转化服务体系,营造项目落地的良好生态。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和运营服务水平。开展知识产权护航行动,完善海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探索建立知识产权国际纠纷仲裁中心,为海外科技成果来苏转移转化提供专业化知识产权服务。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开展产业专利信息导航和专利预警分析,加快提升专利运用能力和成果转移转化水平。加大对大院大所落地项目和创新活动的金融支持力度。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多元化和差异性的科技创新融资模式,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设立天使投资基金投资跨境项目,支持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园区跨境项目。推进具有基地特色的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和服务中心建设,打造基地科技金融服务品牌,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为省重点培育智库、南京理工大学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专职研究员)

  成果要报

  港口是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也是带动产业集群崛起的载体支撑。江苏沿江沿海具有港口生产增长较快、港口一体化进程加速、港口分层次发展格局基本确立和港口-腹地协同发展不断推进的发展优势,同时存在“增速换挡焦虑”“结构调整阵痛”“生态风险加大”“行政分割严重”四大困境。为此,笔者建议:

  打破“规模与速度定式”,实现港口绿色发展新突破。港口高质量发展需要在资源禀赋与可持续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在新格局下需要新战略、新规划、新目标。全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港口建设,构建起以高效能、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为基础的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模式,努力实现港口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加强港口污染治理,优化港口运输组织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构建绿色航运体系。着力实施绿色港口工程,在长江、沿海干线建设一定数量的不同类型的典型绿色港口,实施多个节能、 环保、生态方面的支撑项目,引导沿江沿海港口绿色发展。建立港口绿色发展长效机制,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进沿江沿海老旧码头改造搬迁及长江干线非法码头的治理。

  培育“创新发展原动力”,激发港口高效发展新活力。沿江沿海港口吞吐量将进入高基数、低增长的发展阶段,需要促进港口提质增效升级、化解过剩产能、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避免过度投资与港口资源浪费,合理引导港口企业资源最优化利用。发挥好政府引导、规范和督导作用,不断强化港口建设的统一规划布局,规范港口收费,并对企业实行减税,让企业去创造有效供给和开拓消费市场。加快港口转型升级,从追求港口数量、规模转为追求质量、效益,加快推进由港口运输向港口经济转型,构建新时期港口经济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探索自由贸易港建设,开展通关检验模式、跨境贸易平台等方面的先行先试,助推国际贸易最大程度便利化和自由化。

  注重“系统化思维”,培育港口协同发展新动能。随着“1+3”重点功能区战略的深入推进,港口将从各自为政向全省“一盘棋”大型港口综合体转变。港口整合分层再深入,可将沿江沿海港口分为国际航运中心、主枢纽港、区域性港口、中小港口等四个层级,相互之间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开放型网络,分工合作、协调发展。江苏省港口集团再扩容,解决好港口资源整合中地方政府利益不一致的核心矛盾,把盐城港和无锡(江阴)港整合并入江苏省港口集团。陆海统筹再深化,优化提升内陆“无水港”功能布局,着力构建海陆一体化物流网络,打造“一港区多经营主体”陆海合作升级版。多式联运再推进,大力发展河海联运、铁水联运和江海联运,促进公路、铁路、水运、航空有效衔接,使生产要素流动更便捷、更顺畅、更优质、更高效。

  夯实“载体底盘”,构建港口转型发展新体系。港口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设施支撑,夯实港口载体底盘,才能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最终实现港口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深度融合海洋一产二产三产,催生出分享经济、跨境电商、海洋金融等新业态,形成生产效率更高、交易成本更低的生产模式和经济体系。理顺港口权属体系,以市场为导向,以资产为纽带,加快构建企业、沿海地区发展办公室、港口联席会议制度和港口集团“四位一体”的产权合作利益共同体。健全港口管理体系,坚持“全域一港”,加快形成推动港口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完善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化建设,为有关制度设计提供准确依据。构筑人才支撑体系,围绕港口产业需求,加大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引进力度,着力构建适应大众创新创业需求和特点的众创空间。打造智慧生态型港口信息体系,充分发挥港口作为供应链中心节点的优势,打造港口云数据资源服务中心、开放型创新服务平台、知识共享生态体系,搭建自动智能、成果智享、生态智联、数据智慧的江海港口物流供应链服务平台。

  (作者为省重点培育智库、沿海发展智库研究员)

  走近长江学者

  学者简介

  邓安庆,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伦理学学科点学术带头人,德国“洪堡学者”。兼任上海市伦理学学会副会长,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华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德国哲学专业委员会轮值主席。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哲学、西方伦理学通史、应用伦理学。担任《伦理学术》丛刊主编,《实践哲学问题史文丛》《世界名著万有文库——哲学史部》(中西书局)主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首席专家。出版学术专著和翻译世界哲学经典名著20多部;在德国Berliner Schelling Studien、 《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与文化月刊》(A&HCI)、《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A&HCI)等中外名刊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

  记者:回顾学术研究历程,您是怎样走上哲学研究之路的?您在哲学领域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

  邓安庆:简单来说,就是“一条道走到黑”。1984年,我在山东大学哲学系读完本科,硕士师从著名哲学史家、黑格尔哲学著名专家张世英先生。当年他在湖北大学成立了国内第一家“德国哲学研究所”,我是这个研究所的第一届研究生,后来在武汉大学取得哲学硕士学位,师从武汉大学哲学系杨祖陶、陈修斋教授,继续攻读取得哲学博士学位。

  在研究方向的选择上,也难说一开始就非常坚定,有很多偶然因素。但是大学二年级以后,学了西方哲学史,就被康德哲学所深深吸引。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上世纪80年代,美学非常热门,高尔泰的《美是自由的象征》打开了我通往哲学之路的大门。从美学到哲学,无论是康德、谢林还是黑格尔,都把自由作为最高价值、核心概念,这和我们通常理解的任性、任意完全不一样。自由必定是法治下的自由,唯有自由存在者,才是一个主体性的存在,才能有法律的、道德的、伦理的责任担当。德国哲学这样一种实践哲学,是通过法治、伦理、道德、审美等环节来实现的。所以,后来我就沿着自由、美、生命这样的研究方向通向一种存在论哲学。

  学术研究方法上,我坚持杨祖陶、陈修斋先生传下来的“笨功夫”,一边翻译一边做学问。我的哲学导师们都是贺麟先生的学生,贺麟先生开创的哲学研究传统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强调边翻译经典原著边做学术研究。一直到现在,我都坚持先做翻译,后写论文,翻译与研究并重。这样做学问的一个基本好处,就是研究的“学术性”是原汁原味地从第一手经典文本中来的,其“权威性”不会被“人云亦云”的第二手、甚至第三手诠释性的意见所左右,保证自己学术研究的“前沿性”和“纯正性”。博士期间,我主要研究德国古典哲学里面国内研究最少的浪漫主义哲学家谢林,完成了《谢林》《施莱尔马赫》和《叔本华》等三本专著。相应地,我也把他们最有代表性的经典名篇翻译出版了。到现在,我已经出版的学术著作10部,与之对应,翻译出版的经典著作也正好有10部。

  但是,高校现在普遍不把翻译视为“学术成果”,以“经典翻译”促进学术研究这一传统也就越来越不受重视,因此很难作为一个研究方法继续存在。许多人觉得自己外语好,完全可以直接读原著,不用看中文翻译。但实际上,一部经典原著是自己通篇翻译,还是为了写论文随手翻阅、摘抄几段名句,是不在一个层次上的。翻译是对作者思想论证的全面系统理解,而一般的阅读往往只会根据自己学术研究的主观需要去挑选对自己有利的部分来读,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阅读方式。

  记者:虽然现在有一些人认为哲学是“无用之学”,但其实还是有更多的人想去学哲学、用哲学。您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学哲学,怎样用哲学来指导生活?

  邓安庆:受急功近利的思维影响,哲学常常被人误认为是“无用之学”,说它既不带来“面包”,也不赐人“长技”。但追求实用仅仅是我们生活的一个基本维度,这个维度仅仅只能把生活维持在一个最基本的“生存”层面、最低级的层面上。人的生命是高贵的,只有哲学能教导我们,我们每个人是值得过高贵人生的。人之“贵”全然不在于他的面包、财富,而在于他生命的高贵气质,这种高贵气质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一个人的知识、才华和教养自我造就的。真正的知识、才华和教养的获得,非哲学不能成之。

  哲学的最大本性,是求得一种大智慧。所谓大智慧,从知识的形态来说,就是要找到事物、世界的“根”。所以,就此而言,只有哲学才有可能使我们具有“真知”,这既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这样的“算术之知”,也不是求解“太阳晒石头热”这样的“物理之知”,而是对“世界”(万物)的“第一原理”的“知”。这样普遍的“知”才可能使我们超越狭隘、跳出自我,获得从“世界”与“人类”的视野来思考的才华和教养。只有具备这种普遍化的视野和心胸,人才具有“人类的高贵性”。

  哲学让我们发现生命的美,不只停留在一个低层次上,而是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是一种高雅的生活、体面的生活、有意义的生活。人们需要哲学,实际上就是希望哲学能将其引向这种通往高贵生命的自我造化的道路。真正的“哲学”从来不能作为一个名词,作为一种现成的“知识”或“意识形态”灌输给谁,哲学之能受用,根本的是要把哲学作为一个动词,作为一种“务本”的思想活动而融化到人的血液中,变成其精神或灵魂的品质,从而对生活形式乃至生命进行“自我塑造”。

  记者:您近期主要在从事哪些方面的研究?

  邓安庆:我主要研究纯粹西方哲学,后来研究伦理学。伦理学的一个目标是“人本身”的自我造就,而伦理学的“学术性”,就是探讨人之为人的美好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如何才能够活出作为人的有尊严的生活。所以,我最近关注的一个课题是,人自由的、有尊严的生活在各种复杂的、世俗的世界中是如何可能的。

  所有人的生活,都不是单纯“原子化”的,要在和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实现,要在与自然、社会、国家的共同生活中实现。那么,当你要追求的好生活与他人追求的好生活冲突了怎么办?形成我们能够共同遵守的规则,就成为伦理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核心。关于这一核心,我特别强调两点,一是建立在自由基础上,二是我们每个人要有更高的审美意识,来审视自己的生命意义,而不是局限于外在的成功。

  无论是伦理还是道德,都是基于自由的。也就是说,我们要有意愿把善作为行动的原则确立下来,让做善事成为我们的行动原则、做人原则和处事原则。伦理学研究首先要确立自由是伦理道德的基础。虽然在我们的传统里,没有特别从理论上确立自由是伦理道德的基础,但这样的思想萌芽还是非常多的,孟子讲“浩然之气”,孔子讲“为仁由己”,老庄讲“道法自然”,都强调仁爱之心不是外在强迫的,而是“自然的”“自愿的”,但这种自然、自愿的仁爱善举如何落实在一个自由人格对于社会普遍正义而非个人美好生活的追求上,成就一个自由存在者的尊严和担当,这依然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大课题。我现在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试图从中西伦理比较的角度出发,把我们中国文化中作为“总德”的“仁义”和西方文化中作为“总德”的“正义”,在正视其差异的基础上,发掘其可以融通的部分,重建现代人(不问西东)普遍的伦理总德:正义仁爱,以此证明人类配享自由与有尊严的生活。自由与有尊严的生活,才是合乎人的本性的真正美好生活。

  记者:在治学方面,您有何经验与青年学者分享?

  邓安庆:现在,互联网已经把整个世界联为一体,我们青年一代走向国际化,学外语的条件特别好,掌握一门外语变得不是难事。但是,做学问最关键的还是传承,而学术思想的传承最重要的途径是对经典的诠释和理解。做学问没一点懒可偷,一定要立足于原著,立足于自己潜心翻译,对经典的思想论证有清晰的把握,把它放在问题史和学术史的天平上加以衡量,让自己的思考受到严格的学术训练。

  此外,要树立问题意识。做研究“不问西东”,不要有中西对立、严格区分的意识,多从“真问题”本身出发,审视作为人且不分东西方,该怎么理解、怎么解答,这样才能够理解和解释我们所要真正面对的问题。

  记者:请您用一句话寄语新华日报《思想周刊》。

  邓安庆:反映时代精神风貌,报道中国人自由而有尊严的生活。

  记者 魏晓敏 杨丽 文/摄

  评论园

  有个经典故事:有家跨国公司在广告中宣称:“需要更换零配件,保证在48小时内送到。”一家建筑公司铲车零件损坏,公司离那个地区有几千公里,为保证48小时内把零件送达,公司动用了直升飞机。这款零件售价仅50美元,售后净利润只有2美元。公司总裁说,吃亏也要兑现承诺。一单赔本生意,赢来产品50年畅销不衰。

  吃亏也要兑现承诺也有个“江苏版”。为履行担保承诺,某企业如期把2000万元代偿给银行,代偿利息近300万元。有人曾劝其规避担保责任,但董事长果断地说:不能这样做,亏钱也不能亏良心。有鉴于他如此诚信,银行主动为其解决了融资难题。靠着诚实守信这块金字招牌,20多年来企业越做越好,董事长也荣获省“诚信标兵”称号。

  有本书叫《论语与算盘》,主旨即“算盘”要靠《论语》拨动。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但孔子反对“为富不仁”“见利忘义”,主张“守信重诺”,因为“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孔子还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过要见利思义。“算盘”意味着营利,《论语》意味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论语》拨动“算盘”,实质是讲企业伦理和社会责任,用“价值”引领“价钱”。就某单生意而言这或许会吃亏,就长期经营而言则是超值收获。

  好人赚钱时代正在到来。“新时代”是高质量发展期,以品质品牌取胜是高质量底色。“品”是品德品格,有“品”才有“质”和“牌”。在品德品格中,诚实守信是基点。连诚实守信都做不到,哪里还会有人品可言,自然也不会有高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质量背后定是高诚信。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更是信用经济。讲法治,就是用制度确保诚信。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诚信支撑,好人赚钱时代开始贴地而行。谁能坚持用《论语》拨动“算盘”,谁才能因品质品牌而“笑到最后”。

  有种歪理曾被少数商家津津乐道,即“骗一个人或几个人是缺德,而把所有人都骗了就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成功”。市场中种种失信和欺诈现象,都为这种歪理提供了实证。有时候企业名头越大,搞起欺诈来胆子也越大。好人赚钱时代,靠如此歪理赚钱注定走不通了。事实是最无情面的东西,它会把一切虚假和欺诈撞得粉碎。社会信用体系在不断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已经在运行,“能骗人一时,不能骗长久”将成常态,只讲“算盘”,不讲《论语》,就是在把自己往死路上引。

  “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在民营企业这“三座大山”中,翻越“融资的高山”尤为重要。“水大鱼大”,有了金融活水,翻越“市场的冰山”“转型的火山”就有了本钱。《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要求,推动银行“敢贷、能贷、愿贷”,加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南京推出“宁创贷”,为民营企业备下5个过百亿“政策大礼包”,致力于让金融之水活起来。“人必自助而后人助之,而后天助之。”面对“外援”,用《论语》拨动“算盘”也格外重要了。你越诚信,银行越“敢贷、能贷、愿贷”。实体经济因此而根深,金融则因此而枝繁叶茂。

  稻盛先生说:至诚通天。在商要做“利润的觉者”,能把握和驾驭市场;但只做“利润的觉者”,只能“红火”一时,要活得长,还必须做“道德的觉者”,始终坚持诚信经营。一言以蔽之,不讲“算盘”,企业没有今天;不讲《论语》,企业就没有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