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3月23日,为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编研部、江苏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工办、淮安市委共同主办的“周恩来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研讨会在淮安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从外交、文化、思想等多个领域,展开热烈讨论,总结和弘扬周恩来精神。本期“新论”特摘编部分发言,与读者共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研究周恩来、缅怀周恩来、铭记周恩来、学习周恩来,对于我们传承好党的红色基因,发扬好党的优良传统,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要继续深化对周恩来同志生平和历史功绩的研究。过去30多年里,经过大家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但也要看到,无论是对周恩来同志青少年时期的研究、民主革命时期的研究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研究,都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推出更多更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要继续深化对周恩来同志思想贡献的研究。研究周恩来同志的思想,对于我们深刻理解毛泽东思想,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飞跃,深刻理解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更加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启迪性。实事求是地说,对周恩来同志思想贡献的研究,与对他的历史功绩和精神风范的研究相比,显得更加薄弱一些,更需要我们加倍努力。

  要继续深化对周恩来同志精神风范的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的“六个杰出楷模”,是对周恩来同志精神风范的最精辟的提炼升华,也是我们深入研究的方向。过去我们对周恩来同志精神风范研究得比较多,成果也非常突出,今后要深化这方面的研究,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的六个方面,推出更高水平、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要继续深化对周恩来同志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一个注重、四个善于”,是对周恩来同志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高度评价。我们都知道,周恩来同志善于把革命胆略与求实精神结合起来,善于化解错综复杂的矛盾,善于应对险象环生的局面,这是因为他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方法论,这方面的研究还有一些空白点,尤其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全面深入的阐释和分析。

  继续深化对周恩来同志的研究,应当努力做到“三个结合”。要把对周恩来同志的研究与对中国近现代史、党的历史、新中国历史的研究结合起来。周恩来同志的人生历程是与中国的近现代史、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紧紧联在一起的,我们要站在这样一个历史高度来研究领袖人物,来认识周恩来同志的人生选择、奋斗历程和历史功绩。也只有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周恩来同志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的历史依凭和现实意义。

  要把对周恩来同志的研究与党的中心工作和历史使命结合起来。学习和总结历史,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我们党一贯重视并倡导的做好领导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和方法。正确总结和科学认识昨天,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今天、开创明天。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可以为我们增添无穷的正能量和前进动力,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要把对周恩来同志的研究与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结合起来。对党的历史和党的领袖的研究是学术性很强的工作,也是政治性很强的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内、外环境都很复杂,鼓噪历史虚无主义,攻击、污蔑、歪曲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是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兴风作浪的重要内容。这个斗争是长期的,我们肩负的责任很重大。我们要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通过严谨客观科学的研究成果,回击各种歪曲、否定党的领袖人物的谬论,维护好党的领袖人物的形象。

  (作者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委员)

  我是外交部退休大使,外交部的老一代无不对周恩来深怀崇敬之情。无论是周总理在世,还是离开我们以后,他始终在我们心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习主席说:“周恩来同志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伟大风范,感召和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

  我是搞外交的,就说说我国今天的外交。现在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我国开展的是前所未有的新型大国外交。习主席亲力亲为,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一带一路”建设,把我国现在的外交搞得有声有色,受到世界人民和大多数国家的普遍欢迎。但我们能有今天的外交新局面,不能忘掉周恩来。习主席说:“周恩来同志是新中国外交事业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卓有成效领导了党和国家外事工作。他首倡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他推动我国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使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周恩来同志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丰富多彩的外交实践、独具一格的外交艺术和外交风格,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和国际友好人士普遍尊敬,为党和国家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我认为,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在新时代的重大发展,又是一脉相承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习主席高瞻远瞩,从与世界各国求同存异而寻求共同利益中,提出的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共谋幸福的最好方略,能取得振臂一呼应者云起的效果不是偶然的。

  我提一点建议,习主席说周恩来具有“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丰富多彩的外交实践、独具一格的外交艺术和外交风格”,可至今,除了钱其琛的两篇文章和不多的几本书外,鲜有较大影响的关于研究周恩来外交的专著问世。我曾任外交学院兼职教授4年,就连这个外交专业的最高学府,都没有专门讲授周恩来外交的课程设置,也没有专注研究周恩来外交的专家教授。我们应该多培养一些研究周恩来外交的专家,多写几本可以传世的关于周恩来外交的著作。

  (作者为外交部领事司原司长、驻纽约原大使衔总领事、世界知识出版社原社长)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用中央政治局报告里的话来说,就是“整个党都在风雨飘摇,动摇涣散的状态”,这是最大的危机,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病中的周恩来经香港回到上海参加中央工作,担负起处理中央日常工作的责任。这是一段十分艰难的时刻,如何整顿、恢复涣散的各级党组织,如何使党得到保存和发展,如何使党不断壮大、成为一个具有战斗力的党,是摆在周恩来面前首要紧迫的任务。

  一是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上,周恩来提出“没有支部生活便没有党内生活的基础,也就没有无产阶级党的基础”。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支部生活。周恩来指出,所谓支部生活,并不仅仅是开会听报告、交纳党费就算完事,最要紧的是要讨论当地的政治问题和工作问题,讨论党的路线和本支部的工作。其次,要掌握支部建立的原则和要求。周恩来指出,支部本身要有严密的组织,在秘密工作条件下,要严格遵守相关保密工作原则。再次,要掌握支部的工作方法。包括要将每一名同志都编入支部中去;要在支部中提出和讨论大家有兴趣的问题;要经常地考察群众的生活,用群众的语调,针对群众当前最关心的问题,宣传、组织、领导、教育群众。最后,要正确理解“一切工作归支部”与上级指导机关的关系。有的同志以为一切工作归支部,上级指导机关就可以不管了,周恩来指出,这是绝对错误的观念。

  二是在地方党委建设上,周恩来提出“如无健全的地方党部,便没有正确的党的组织”。整顿、改组、强健地方党委是党组织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对此,周恩来明确讲到,“地方党部可以说是建立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的枢纽”。关于地方党委的整顿改组、主要任务、路线方法等,周恩来都有明确而详细的论述。

  三是在党的队伍建设上,周恩来提出“重在质量的选择,要有一人能得一人之用”。首先,党员要从支部生活中为党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严肃党员在党内的政治生活。其次,党员的发展要重在质量。针对当时党内普遍存在的片面强调成分的观念和现象,在给地方的指示信、政治局常委会以及党的大会上,周恩来多次指出,“反对知识分子的观念是不对的”。再次,要积极训练干部人才。

  四是在检查指导各级党组织方法上,周恩来提出“我们检查的方法,是自上而下的巡视”。在严酷的白色恐怖之下如何整顿改造涣散的各级党组织,使其建立健全?如何检查各级党组织的工作,使其得到指导?周恩来指出,“全要靠巡视这一工作密接起来”,巡视工作之加紧,“是全国党部的中心组织任务”。在实际工作中,周恩来自己也多次通过巡视,解决了多个地方党组织的涣散问题,使其得到恢复和发展。

  (作者为中共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今年,是伟大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今天,我们集结在恩来干部学院,重温总理的工作生活点滴,追随总理的思想足迹,分外地有意义、有价值。我们在这个春天,再一次发出对总理的深情呼唤,也必将得到超越时空的回应。

  3月1日,我作为总理家乡高校的代表,参加了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作为总理故乡的第一所本科高校,我内心充满自豪和骄傲,培养像总理那样做人做事的学生,是我们的办学使命与职责,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坚持用周恩来精神办学育人,并且提炼了以周恩来精神为核心的“坚守朴实、追求崇高”的淮师精神,全校师生坚信不疑、共同践行。

  聆听了习总书记的讲话,我更是深受鼓舞,深受震动,也顿觉肩上的责任重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如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坚持用周恩来精神办学育人,把周恩来精神育人和我们提高内涵发展、推进综合性大学建设的目标结合起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是我们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把这些问题思考好、解决好、实践好,才能够不辜负周恩来总理的一片赤诚之心,不辜负习总书记的嘱托。

  今天,我们纪念周恩来同志,就是要学习他“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杰出楷模”精神;我们敬仰周恩来同志,就是要钻研他“对党忠诚、维护大局的杰出楷模”精神;我们研究周恩来同志,就是要延续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梦想,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到一所学校,就是秉承周恩来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推动学校科学化内涵式发展,为地方社会发展积极培养更多的人才,以实际行动纪念和告慰周恩来同志,建设总理家乡、建设最美淮安!

  (作者为淮阴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1959年,周恩来提议创建上海市舞蹈学校,并在此后17次观摩由上海市舞蹈学校创作的芭蕾舞剧《白毛女》。在周恩来的关心和指导下,该剧不仅成为中国芭蕾舞剧创作史上的一座丰碑,而且作为文化外交的重要形式,为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芭蕾舞剧《白毛女》见证了周恩来倾情倾力于中国文化事业和外交事业的历史。

  芭蕾舞剧《白毛女》是几代人的芳华记忆。作为新中国文艺的代表作之一,演出至今已超过两千余场,影响遍及亚、欧、美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艺术感染力,超越了种族、国界,甚至意识形态的鸿沟,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周恩来对芭蕾舞剧《白毛女》的直接指导,正是他坚持文艺的人民性,正确处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缩影。

  继往开来,如今的上海舞蹈学校已成为享誉世界的“舞蹈家的摇篮”。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于2002年并入上海戏剧学院,于2016年迁入世界一流水平的上海国际舞蹈中心校址,上周上海市交委还在为推进舞校“中本贯通”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面对国际舞台,每一次的光荣绽放、每一次蜕变提升,我们都会缅怀周恩来的关怀指导。作为毛泽东思想组成部分的周恩来的文化思想和外交思想的高瞻远瞩与超前布局,通过这一史实,也让我们真切地领略到了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建设服务的重要作用,领略到民族形式与外来文化的完美嫁接,这也体现出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

  (作者为上海戏剧学院教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党的十八大后不久,习近平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重要战略思想。他不仅提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而且还提出了实现这个奋斗目标的路径,即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弘扬周恩来精神,恰恰有助于实现这三个“必须”,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周恩来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宝贵的力量源泉与精神动力,应倍加珍视,大力弘扬。

  弘扬周恩来精神有助于走好中国道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有精神引领,而弘扬周恩来信仰坚定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正是走好中国道路的引领。走中国道路,要弘扬周恩来信仰坚定的精神。当下,我们要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周恩来当年选择的共产主义实践的阶段性成果。走中国道路,要弘扬周恩来艰苦奋斗的精神。周恩来正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培育者、引领者。他忠实地践行其倡导的“奋斗”精神,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走中国道路,要弘扬周恩来勇于创新的精神。周恩来精神的内涵之一,便是他的勇于创新精神。他坚持“想要想比现在还新的思想”“做要做现在最新的事情”“学要学离现在最近的学问”。他既勇于坚持真理,又善于发现真理,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进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奠基性的贡献。

  弘扬周恩来精神有助于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国精神,要弘扬周恩来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内涵极为丰富,周恩来是民族精神传承的集大成者、最优秀的代表之一。他既是爱国主义者,又是国际主义者,他把爱国主义精神与国际主义精神相统一,把爱国主义发展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弘扬中国精神,要弘扬周恩来与时俱进的精神。周恩来的积极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精神与勇于创新精神等,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一脉相承,是新的时代精神的重要源泉。

  弘扬周恩来精神有助于凝聚中国力量。凝聚中国力量,要像周恩来那样致力于团结统一。他始终视团结统一为党的生命、事业发展的保障,自觉地维护党、国家和民族的团结统一。他以其最大的热忱与智慧,把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团结起来,实现中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凝聚中国力量,就是要像周恩来那样致力于协调矛盾。他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勇于面对差异,尊重差异,积极寻找共同点,维护共同点,善于驾驭矛盾,淡化冲突,平衡协调,堪称是协调矛盾的大师。

  (作者为江苏省周恩来研究会常务理事)

  当代中国,绿色发展业已成为社会各领域发展的主旋律。周恩来尽管在理论上没有明确提出绿色发展概念,却在社会建设中推行改造好大自然、增产节约、植树造林、防治环境污染、统筹协调等做法,为新中国探索绿色发展理念打下了根基。

  改造自然,契合规律。发展生产要契合自然条件。一是建国后,周恩来在经济建设中多次强调:“发展生产要合乎……自然条件情况。”“我们再也不能慷慨地破坏自然,要慎重。”二是改造好自然要总结经验,探索规律。针对我国水灾频发状况,周恩来强调要在不断总结老祖宗治水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治水规律。要“逐步摸索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总有一天可以把黄河治理好。”

  增产惜源,反对浪费。一是倡导节约。针对建国后我国物资紧缺状况,周恩来大力倡导节约。到上世纪70年代,他把节约提升到爱国主义高度。他说:“对国家的开支一点不注意节约,不提倡节俭,这不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是一个浪费主义者。”二是综合利用资源以利增产。周恩来倡导综合利用各种资源以利增产,为此,他要求“狠抓物资的节约使用和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

  植树造林,绿化生态。一是绿化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1957年,周恩来对梅家坞的社干部讲:“山坡种茶树既是很好的绿化,又可……增加集体收入。”发展生产必须“要注意保护好森林和各种自然资源,要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二是林业要永续发展,事关国计民生。周恩来多次精辟分析了保护林业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他还警告:如果我们一直肆意破坏森林植被,甘肃省的敦煌一带恐怕迟早也会变成沙漠。

  防治环境污染,开展卫生运动。一是保护生态环境,创造生态福祉。周恩来认为,我国实现工业化要吸取西方环境污染教训,走一条有利子孙后代的环保发展道路。因此,他要求北京一定要处理好废水、废渣、废气,防止污染,保护环境,绝不做贻害子孙后代的事情。二是开展卫生运动,美化生存环境。建国伊始,周恩来就要求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美化人民生存环境。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一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1951年,针对革命老区有些同志提出的“革命胜利了,进了城就忘了乡”的意见,周恩来强调:“我们的胜利是依靠了农村的,但今后农民生活的改善,还必须依靠城市……进了城不应该忘了乡。如果忘了,就是忘本。”二是统筹农、轻、重产业协调发展。周恩来反复强调:要“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要地位,按照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次序来安排经济计划”。 三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1957年,他指出:“各个民族必须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在共同发展的目标下建设社会主义祖国。”

  (作者为淮阴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 组织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稳中求进抓落实,不做超越阶段的事,防止盲人摸象,以点概面;精准科学抓落实,不做违反规律的事,防止管中窥豹,以偏概全;履责担当抓落实,不做急功近利的事,防止按兵不动,以盲辨色。

  ● 组织工作的主责之一就是应善于通过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应善于把正确的主张凝炼为制度、可行的道路提升为制度、丰富的经验外化为制度;应善于充分发挥不同治理主体的各自功能,实现治理主体各归其位、各尽其能、良性互动、有序循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充分发挥“伟大工程”在“四个”伟大中的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主动适应转变,进一步明确组织工作的主线主题主旨主业主责,从而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到实处。

  主动适应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在把握组织工作的主线中赢得万千气象。中华民族正处于“由富到强、将强未强”的关键阶段。强不仅体现在硬实力层面,还体现在软实力层面,最终体现在可持续发展能力层面。新时代中国最大的软实力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以及由其所产生的思想的魅力、实践的魅力、时代的魅力,由此所展现的中国气象、中国气质、中国气派。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组织工作必须奋发有为,紧紧把握组织工作的主线不动摇。一是强国必先强党。必须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把“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要求落到实处。二是强党必先强人。习近平多次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我们应自觉按照“高素质专业化”的要求建强各级各类干部队伍,自觉按照“人才强国”的要求建强各级各类人才队伍,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所能;自觉按照“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要求建强全体党员队伍,使广大党员“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三是强人必先强制度。当前要着力健全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让能干实干者扬眉吐气,敢闯敢干者不挫锐气,得过且过者羞愧服气”,不断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活力。

  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在把握组织工作的主题中赢得万千气象。“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已成为组织工作的重要价值取向,“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已成为组织工作的重要实践指向。首先,质量源于科学合理的谋划。谋划的质量体现在目的与手段的契合、目标与措施的吻合、效果与行动的耦合。谋划合理就有生命力,谋划合情就有执行力,而合理合情的谋划根植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准确把握和创新实践之中。其次,质量源于政策制定的正确。正确的政策必是符合中央要求、反映基层需求、体现干部党员人才期求的政策,必是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时代性、富有强烈的针对性创新性、含有清晰的预见性可控性的政策。制定政策必须坚持政治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法治导向,坚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确保“上接天线”不能偏,任何时候信号不失真;“下接地气”不能断,任何场合问题不能掩。惟有如此,方能做到拎得清、看得透、抓得准、用得活,避免政策“早期失效”、降低政策“偶然失效”、完善政策“耗损失效”。第三,质量源于推进落实的力度。组织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稳中求进抓落实,不做超越阶段的事,防止盲人摸象,以点概面;精准科学抓落实,不做违反规律的事,防止管中窥豹,以偏概全;履责担当抓落实,不做急功近利的事,防止按兵不动,以盲辨色。从严从紧选好管好干部,就要抓住好干部是“逼出来的、练出来的、选出来的、管出来的、带出来的”这个重点。

  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在把握组织工作的主旨中赢得万千气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注重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体现了亲民、爱民、忧民、为民的真挚情怀。因此,党的建设就是一个不断从主旨出发又回归主旨的生生不息、螺旋上升的过程,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工作的最高标准,永远把人民至上作为永不懈怠的价值追求,自觉从必须性出发,善于从可行处发力,科学认识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合理地引领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主动适应由世界边缘走向世界中心的转变,在把握组织工作的主业中赢得万千气象。党的建设就是组织工作的主业,抓住了主业,就抓住了根本。主业兴,则事业旺。一是在构建由面向现代化走向建设现代化的党的建设科学体系中明确主业。十九大报告鲜明地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明确了党的建设的原则、方针、主线、统领、布局、目标等重大问题,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指明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方向,是我们管党治党的根本遵循。二是在把握由面向未来走向引领未来的党的建设操作重点中明确主业。自觉把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作为谋划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把严肃组织生活作为增强政治功能的基本途径,把严格政治标准作为基层党建的根本标准,切实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力、组织覆盖力、群众动员力、发展推动力、自我锻造力。三是在探寻由面向世界走向贡献世界的党的建设独特路径中明确主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创造,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外来的,更不是西化的。“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主动适应党的执政方式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转变,在把握组织工作的主责中赢得万千气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实质是要实现国家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强化党领导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实践中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的意识,增强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的能力,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组织工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工作的主责之一就是应善于通过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应善于把正确的主张凝炼为制度、可行的道路提升为制度、丰富的经验外化为制度;应善于充分发挥不同治理主体的各自功能,实现治理主体各归其位、各尽其能、良性互动、有序循环,打造并提升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软实力。当前,组织工作既要借势而动、因势而进,也要乘势而上、驾势而赢,不断提高创新实践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脚踏实地、锲而不舍地努力做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新时代组织工作“看似寻常最奇崛”,做好新时代组织工作“成如容易却艰辛”,如何做好新时代的组织工作,不用“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去问南来的燕子,去问轻柔的杨柳”,毛泽东早在《反对党八股》中告诉我们:共产党人“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要求我们“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惟有如此,方能赢得万千大众、迎来万千气象。

  (作者为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

  学习笔记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征程。纪检监察机关必须牢记使命、紧跟形势,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把管党治党的螺丝拧得紧而又紧,为构建风清气正政治生态作出不懈的努力。

  必须以坚如磐石的决心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站稳政治立场,把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最大的政治,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自觉向党中央看齐。严明政治纪律,以党章为根本遵循,重点强化“六大纪律”,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落实政治责任,把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摆在突出位置,综合运用各种问责方式,推动主体责任、“第一责任人”责任、“一岗双责”责任、监督责任一一落地。

  必须以钉钉子精神打赢作风建设持久战。巩固拓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坚持长抓严管、盯细盯实,以高频度的监督检查形成强有力的威慑。坚决防止“四风”反弹回潮,重点关注那些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不担当不负责不作为、群众痛恨且反映强烈的现象。大力弘扬清廉政治文化,加强纪律教育,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发挥典型案例和违纪违法干部忏悔录的反面教材作用,使党员干部始终保持伸手必被捉的警醒。

  必须以不停歇的韧劲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深化运用“四种形态”,精准把握各种形态之间的有效转化;提高执纪审查的政治站位,警示游走在违纪边缘的党员干部悬崖勒马,坚决依纪依法处理执迷不悟、拒绝挽救的党员干部。全力抓好审查调查,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着力解决选人用人、审批监管、金融信贷、土地出让、工程招投标、资源开发以及公共财政支出等领域的腐败问题;通过改革和制度创新切断利益输送链条,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着力推动纪法衔接、法法衔接,把法律思维与纪律思维贯穿执纪审查调查全过程;强化大数据分析研判平台建设,完善执纪执法机关问题线索相互移送机制。

  必须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推动管党治党责任向基层延伸,把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覆盖到最后一公里。坚决整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聚焦微官微权微腐败,严肃查处基层干部吃拿卡要、盘剥克扣、优亲厚友等问题。特别是要把惩治蝇贪同扫黑除恶结合起来,坚决惩治放纵、包庇黑恶势力甚至充当保护伞的党员干部。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建设全天候检举举报平台,关注舆情信息,确保群众反映的每一个问题有交办、有结果、有反馈。

  必须以决胜小康的姿态助力打好“三大攻坚战”。推动风险防范关口前移,督促职能部门全面梳理政府债务、金融机构、国有企业经营、党政机关权力运行、社会稳定及安全生产等六大风险,推动建立防范化解风险的长效机制。推动精准脱贫落细落实,实现对扶贫工作和脱贫结果的动态精准监管。推动污染防治提质增效,构建属地政府、主管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三方联动监督机制,严肃查处环境保护领域的失职渎职和违纪违法行为。

  必须以蹄疾步稳的节奏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积极推进监察体制改革,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建章立制,实现执纪审查与依法调查顺畅对接;强化自我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确保权力不被滥用。持续彰显巡察利剑作用,进行政治体检,查找政治偏差;探索提级巡察、交叉巡察,建立上下联动监督网。常态化推动综合派驻监督,准确掌握各单位政治生态,梳理廉政风险点,提高派驻监督实效。

  (作者为连云港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学思用

  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并写入党章,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总的来讲,新时代广大农民的新梦想、新期盼可以概括为七大盼,包括:盼收入增加更持续、盼产业发展更合理、盼基础设施更完善、盼为农服务更常态、盼社会保障更完善、盼移风易俗更快速、盼生态环境更优化。面对新时代广大农民的新需要,必须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这就要求,打造富民产业,拓展农民致富新活力。要抢抓机遇,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搭建有效的招商引资平台,积极招引和发展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性强的现代农业项目,努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业产业价值链。要深度挖掘物质与非物质资源禀赋优势,借助“旅游+”等现代发展模式,推进农业与旅游、生态、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新的产业形态,打造主题鲜明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要借助“互联网+”新理念,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增强农业发展持续力。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农业农村、发改、环保、科技等多部门合力协作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总结、推广生态农业发展的经验做法,加快生态农业发展步伐。多渠道争取国家和省级层面的畜禽粪便有机肥加工试点、畜禽粪便处理中心试点、秸秆大棚生态种植、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和农膜回收试验示范等重大项目资金,以重点项目带动生态农业发展。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积极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集中整治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加快构建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加大绿色生态农业宣传力度,倡导绿色生产和消费理念,营造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良好氛围。

  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激活农民主体创造力。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进移风易俗,逐步纠正大操大办、封建迷信、薄养厚葬、赌博吸毒等不良习俗和风气,引导广大农民树立节俭、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深度挖掘村规民约、家训家风资源,以新的时代视角重新审视这些人文财富,汲取养分,赋予其新的内涵和使命,营造乐观向上的家庭文化氛围,引导人们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自强不息、律己修身、宽容谦让、向善崇德的道德风尚。大力组织文艺下乡活动,不断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大力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创新乡村社会治理,增强乡村发展稳定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基层各项工作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健全基层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村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农村公共事务、公益性事业的自我管理水平。推进农村产权改革,建立清晰的股权和份额,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努力使农民拥有持久稳定的财产性收入。创新农村基层管理服务,以服务为取向,重构农村基层组织体系,建设服务型农村基层组织,有效提高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农村发展内生力。为此,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坚持“三权分置”原则,加快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为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提供坚实保障。深化财政支农投入机制改革,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实施以奖代补和贴息,支持建立担保机制,鼓励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村。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改革,支持金融机构增加县域网点,适当下放县域分支机构业务审批权限,支持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立足县域,加大服务“三农”力度。

  (作者单位:盐城市委党校)

  苏州高新区2017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60亿元、工业总产值3109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8.5%。在全省国家级高新区排名和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中均列第二位。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我们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打好创新引领发展主动仗。一是大力引进创新载体和平台。把大院大所作为重要创新策源地,与北航合作建立苏州创新研究院、北斗丝路学院,先期开展5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研究。我们还引进了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等21个重大创新载体平台,集聚大院大所超过80家。二是大力集聚创新人才和团队。在硅谷建立北美离岸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在澳洲建立中澳江苏-维州研创中心,设立1亿元海外天使投资基金,变招商引资为招才引智。全区已集聚各级各类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超过800个,人才总量超过21万人。三是大力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区内自主培育的苏州国芯,是国产高性能嵌入式CPU超过3亿颗级别应用的唯一品牌。天准科技牵头承担的国家科学仪器重大专项项目,使我国在高精度测量领域达到全球顶尖水平。全区集聚省级民营科技型企业1574家,各类研发机构超过100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3.5%,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97件。

  打好新旧动能转换攻坚战。一是打造先导产业创新聚集区。依托清华工业大数据研发中心、国信优易、阿里云等重点项目,建设苏州工业大数据中心、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产业应用(苏州)基地、工业大数据众智平台等,探索建设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同时,集聚了中国移动苏州研发中心、中科院地理所苏州研究院等一批龙头企业,初步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二是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投资3亿元建设苏州智能工业融合发展中心,为传统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改造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积极培育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加快探索传统制造业智能改造的国产化新路径。三是促进军民融合产业深度发展。引进骨干军工科研院所,形成全领域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等军民结合特色产业集群,先后为天宫一号、神舟系列飞船、探月工程等国家重点项目提供有力保障。

  打好促进质量变革组合拳。一是评价转型。以亩产、创新和绿色指标论英雄,探索通过用能、用地、用水等差别化价格政策,促进资源要素向高收益高产出、高技术高成长性的企业集聚,倒逼落后和过剩产能逐步退出,今年将淘汰落后低效企业120家左右。二是政策激励。对全球顶尖人才领衔的团队或项目,最高给予1亿元的综合资金扶持;设立创业领军成长项目,对高成长科技企业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励,形成优质创新资源的强磁场。三是金融支撑。充分发挥太湖金谷作为全国股转系统国内首家委托服务机构的核心优势,做大做强VC、PE投资,加快建设产业基金和并购基金高地,为企业提供投、研、咨、服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服务。一年内,已落户私募机构300多家,基金总规模超600亿元,成为独具特色的金融小镇。

  我们将以系统化思维全面建设创新引领发展示范区,继续集聚领军人才和高成长性企业,继续推进原创性技术成果转化和先导产业发展,继续营造适宜探索创新的良好环境,努力把高新区打造成为全国产业技术创新网络的关键节点,奋力走在全省高质量发展最前沿。

  (作者为苏州市虎丘区委书记)

  智库出品

  ● 企业是创新主体,把握好当今时代技术变革的最新趋势,聚焦交通控股发展的重大需求,完善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充分调动干部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持续推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突出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引领和驱动作用。

  ● 坚守稳定底线、决不能发生严重危害企业和社会稳定的问题,坚守安全底线、决不能以牺牲职工群众利益为代价推动发展,坚守廉政底线、决不能以工作为借口破坏廉洁纪律,坚守生态底线、决不能为了发展破坏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首次提出了建设“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与战略要求。省委书记娄勤俭在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上强调,“着眼长远、以我为主,全面加强规划布局和建设推进,高铁、航空、港口、过江通道、管道、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要在提升通达程度、提高标准上下功夫,推动各类交通无缝衔接,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聚力高质量,必须统筹处理好稳和进、机遇和挑战、当前和长远、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全力做好交通控股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当好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先行军。

  树立新目标

  围绕一条主线,即紧紧围绕交通强省、富民强企这条主线,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积极应对国企深化改革新形势,主动对接江苏交通发展新战略,推动交通控股做强做优做大。强化双轮驱动,即打造资产经营+资本经营双轮驱动发展模式,科学决策、各有侧重,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聚焦三大主业,即聚焦交通基础设施、金融投资和“交通+”三大主业方向,以要素合理配置、资源优势互补、资本有序流动为目标,着力构建充满活力的综合交通生态圈。把握四个维度,即牢牢把握住“宽度1厘米”的基本方向,围绕江苏高速、江苏高铁、江苏港口、江苏航空四大板块布好局,加快构建综合大交通投融资平台;牢牢把握住“深度100米”的发展内涵,围绕资产证券化、路桥区域化、经营专业化、支撑信息化,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把主业做精做专做优;牢牢把握住“长度1000米”的产业布局,拓展大交通产业链,依托路桥存量资源发展路沿经济,培育新的盈利增长点;牢牢把握住“高度10000米”的战略定位,对标国际、国内先进企业找差距、补短板,始终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提升五大保障,即提升机制保障、资金保障、人才保障、政治保障和监督保障,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综合保障体系。实现六大变化,即实现资产总量要变得更大、结构布局要变得更优、质量效益要变得更高、支撑作用要变得更强、窗口形象要变得更美、员工生活要变得更好的目标。落实完成好这些任务,才能把交通控股高质量建成国际视野国内一流的省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展现新气象

  首先,要勇于解放思想。克服交通控股发展基础好、经营管理水平走在全国前列的盲目乐观思想,积极对标先进经验,看到差距和不足,清醒地看到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切实增强危机意识、竞争意识,以兼收并蓄的胸襟学习成功经验,以永不满足、永不懈怠的姿态开创工作新局面。

  其次,要善于抢抓机遇,把握“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1+3”重点功能区战略等,积极主动寻求发展新的突破。根据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把握社会公众需求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积极培育“交通+”,在高水平供需对接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再次,要强化创新引领。企业是创新主体,把握好当今时代技术变革的最新趋势,聚焦交通控股发展的重大需求,完善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充分调动干部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持续推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突出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引领和驱动作用。

  最后,要注重系统提升。工作目标上,在全国、全省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发展大格局中审视谋划公司发展,搞清楚自身定位和作用,弄明白发展目标和前进方向。工作方法上,顺应内在逻辑,强化系统谋划,善于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小及大、由现在到将来,注重速度和质量的统一。工作推进上,综合施策,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科学配置力量,协调推进落实。此外,要坚持底线思维,把握有守和有为的统一。坚守稳定底线、决不能发生严重危害企业和社会稳定的问题,坚守安全底线、决不能以牺牲职工群众利益为代价推动发展,坚守廉政底线、决不能以工作为借口破坏廉洁纪律,坚守生态底线、决不能为了发展破坏生态环境。

  推进新举措

  面对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新任务,我们必须准确、深入、透彻地理解把握“强富美高”“五个迈上新台阶”的内涵和要求,坚持高起点、立足高标准、聚焦高质量,以新的举措奋力推动交通控股做强做优做大,推动交通控股公司成为践行习近平治企理政思想的主力军、承担新历史使命的先锋队、打造一流企业的领跑人,推动交通控股公司高质量建成具有国际视野、国内一流的省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在服务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走在省属企业前列。

  高质量建设支撑保障。立足推动“交通强省”战略实施,瞄准“到2020年全省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高效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平台的作用。整体把握高速公路路网规划布局以及投资节奏安排,重点突出高铁投资。综合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做好投资、融资两端的匹配和平衡,充实资本、控制杠杆、降低成本。

  高质量抓好主业经营。建设“畅行高速”,探索预防性养护技术,开发路网调度、公众服务、收费结算等平台的升级版,打造畅达的通行环境。建设“温馨高速”,努力打造一批在世界有知名度、在全国有地位、在江苏有影响力的服务区。建设“智慧高速”,强化感知监测体系建设,推进数字化、信息化进程。建设“绿色高速”,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速公路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平安高速”,创新安全保畅科技,努力构建人民满意的出行环境。建设“人本高速”,控制交通噪声对沿线居民的影响,方便自驾车游客和司机按图索骥。

  高质量推进改革创新。推动路桥企业改革,形成区域化运营管理模式,提升路桥板块的整体效益。推进竞争性企业改革,增加公司控股、参股上市公司数量。深化管理机制改革,开展员工持股、股权激励、职业经理人制等试点。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牢牢牵住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的牛鼻子,形成核心竞争力;建立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并培养职工的工匠精神,推广生产一线的微创新,通过点滴的变化和思路的调整,带动效益的产生。

  高质量促进转型发展。坚持发展定位,积极争取省政府支持,尽快将公司纳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进一步确立省级综合大交通国有资本投资主体的定位。推动提质增效,加大四类控股、三类参股企业的清理整合力度,稳妥处置僵尸企业。发展路沿经济,推进“交通+能源”“交通+传媒”“交通+城市管理”工程,探索推进“交通+旅游”“交通+物流”等建设,力争产生更大的商业价值。

  高质量开展文化建设。牢牢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全面推动企业文化落地,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积极构建新常态下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挥好标杆典型的激励导向作用,打造多种多样的职工特色文化,培育健康理念,传递文明新风。持续提高员工收入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持续稳定健康地提高员工薪酬水平,实现员工收入走在省属企业前列,让员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发展时不我待,改革任重道远。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扣建成具有国际视野、国内一流的省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总体目标,聚焦交通强省,聚力富民强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低调务实不张扬的作风、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劲头,努力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干出新业绩、赢得新发展。

  (作者为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决策眼

  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和重要抓手。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当充分贯彻落实新时代和新理论提出的新要求。江苏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省,在城镇化建设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因此,江苏城镇化建设在贯彻新理论新要求方面应该率先发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发力点就是从内、外两方面进一步加强对江苏城镇化发展的整体设计。

  从外部而言,一是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添砖加瓦。改革开放以来,实际上江苏是最早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的,最为典型的案例是苏州工业园。然而,苏州工业园发展成熟后却始终未能转化为江苏特色的发展模式向外输出。系统总结江苏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模式并将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模式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才能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添砖加瓦。同时为应对江苏当前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企业向海外建厂、建立生产销售网络的需要,建议江苏省率先成立江苏省海外产业园区指导委员会,为江苏省、乃至全国企业走向“一带一路”保驾护航。

  二是为国家区域均衡发展做出实质贡献。江苏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需要承担更多的国家责任,展现区域性大省应有的担当。江苏省与四省市相接,应当重点推动发展与相接省市的合作。其中,苏鲁合作以徐州为中心,苏皖合作以南京为中心,苏浙合作以苏州为中心,整个苏南处于上海的经济辐射范围。省际合作是江苏在新时代大有作为的地方,可以将江苏省分为三大片区,加快推进江苏与周边省市重大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此外,应当采取适当举措支持连云港发展成为苏鲁合作的另一个中心。

  从全国范围来看,苏陕合作是重点。应系统性反思苏陕合作失效的问题,苏陕合作应逐步从扶贫模式转向发展模式,真正实现苏陕合作的全方位对接。截至目前,两省不仅建立了扶贫协作联席会议机制,而且在建立市际结对关系基础上,完善建立县际结对帮扶关系。然而,当前以扶贫模式开展的苏陕合作实际上是以往苏陕合作模式的延续,难以真正实现江苏和陕西的共同富裕。苏陕合作要从发展模式上进行对接,以江苏优质产业园区的发展经验系统对接陕西省产业园区,从空间规划到市场组织全方位对接,建立一对一的互助园区,从根本上改变陕西省产业园区竞争力弱的问题。

  从内部看,一是城乡均衡发展不可偏废。当前,应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要举措包括:缩小苏南苏北乡村发展质量差距;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扶持农村电商发展,打造典型示范性新时代农村;探索城乡合作新模式,特别是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城市保障性住房、城乡旅游等方面进行探索;完善交通设施覆盖,使城乡交通联系更为紧密。同时,以产业平台打造为核心建设江苏省特色小镇,但需要注意的是,江苏省特色小镇的建设必须建立在必要的产业平台之上,避免以特色小镇为名过度建设浪费,同时,特色小镇建设应当以落后地区乡村为主体,扶弱而非助强。

  二是南北发展差距亟需解决。缩小南北发展差距关乎江苏省未来整体竞争力的大局,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重点城市崛起战略。重点提升苏北城镇化发展水平,将苏北作为外向型发展区进行整体设计,着力打造连云港国际贸易港口;强化城际一体化。尊重边界城市一体化的现实,分别将南京、连云港打造为省际合作模范城市;建立环江苏1小时和2小时高铁网;实施东部振兴战略。江苏重点扶持的经济重心应从“苏锡常”转向“南盐连”,重点打造江苏沿海经济走廊,直接对接上海、浙江、山东,突破江苏经济主体长期局限在苏南的发展格局。

  三是家庭城镇化质量必须关注。以往的城镇化发展模式重点关注个体城镇化,没有考虑到家庭城镇化的进程,个体城镇化的评估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应该建立以家庭为评估单元的城镇化评价标准。同时,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江苏省的家庭城镇化质量:

  通过空间供给提升人才竞争能力。具体做法主要包括:增加人才保障性住房的供应;加快推进租购同权,租购同权须建立在公共服务均衡化基础之上,加大大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供应;疏解南京高校过度密集问题,避免南京人才内卷化,将南京部分高校迁往江苏其他城市,如南通、常州、盐城、连云港均为可选城市。

  关注弱势群体的社会流动。具体做法主要包括:进行贫困空间系统调查,提出针对性的贫困片区规划建设策略;实施老旧小区整治工程,有序推进内城更新治理;强化社会保障,促进家庭社会流动。

  为流动人口家庭本地化、就地城镇化创造条件。具体做法主要包括:及时开展流动人口家庭聚居地空间品质和居住安全调研工作;将就业保障作为重要政府考核指标;在城市内部建立合理的“居住-就业-公共服务”空间单元和空间层次,减少城市拥堵等问题。

  四是强化生存环境联控联管。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地方竞争力的核心问题。在环境治理上,应划定省域生态环境严控区域,强化城市山体、水体保护;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加强城市内部环境整治;建立省际环境控制合作机制;建立城际污染联合管控机制。

  (王兴平为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东南大学城乡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宏胜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最近,腾讯掌舵者马化腾在回答记者关于“互联网是否正在从流量战争转向内容战争”的提问时作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回答:未来互联网流量和内容的比例将会从原来的八二,变成五五。流量和内容,一个是入口,一个是制高点。

  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解读出这样的意思:直到现在为止,流量对传播的影响仍然是决定性的,只有在“未来”才会变成“五五开”。这个未来有多远?马化腾没说。当然,他的话也许仅仅是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大鳄对当今互联网市场瓜分盛宴已经告一段落的战略判断,而我们在读这段话时,不妨再借用他提出的“流量”和“内容”这两个概念,来思考传播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伦理问题。

  互联网舆论的生态具备很鲜明的“群落”特点,因为时空上的隔离被彻底突破,人们有条件找出那些和自己观点相近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意见群落”。这个特征被过分利用后,在传播中就出现了“态度倾向”,也就是有学者曾经提出过的“后真相时代”的倾向:客观事实在形成舆论方面影响较小,而诉诸情感和个人价值观会产生更大影响。通俗地讲,就是“人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这本来只是一种心理学现象,但是,现在舆论中有人利用这种现象制造“倾向”,在传播中故意把公众关注点往截然不同的“态度”上去引导,以产生“流量”,这对社会共识的危害是很大的,不客气地说,这是有意地制造社会对立。在这样的引导下,各方意见鲜明对立,都在以自己的“态度”为基准去“寻找”事实依据,放大有利于自己态度的哪怕一丝事件要素,刻意淡化甚至掩盖对自己态度不利的要素。争吵之下,流量被二次生产出来,如此继续循环。循环的受益者不可能是陷入争论的任何一方受众,而只能是制造“态度对立”的人,因为他们收获了畸形的资源。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在一段时间内作为互联网业态的竞争手段普遍存在,所以才让流量和内容的比例产生出“八二”这样的悬殊来,让部分人在观点大潮的拉扯中迷失了共识方向,结果就是一些偏颇的观点反而似乎有了市场。

  习近平总书记说:“亿万网民在互联网上获得信息、交流信息,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会对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他还指出:“凝聚共识工作不容易做,大家要共同努力,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同心圆”的说法很形象,圆可以有大小的不同,但圆心是一样的,就是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人们对事物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但是这些看法都不能偏离事实和共识这个圆心。当发生了偏离或者出现偏离苗头的时候,就需要传播者警醒并采取措施。这也就是为什么新闻导向的重要性一再被强调。互联网发展到现在,确实到了该对“流量内容比例”纠偏的时候了,内容是制高点,是大格局,对我们当前的事业起到根本性作用,马化腾的话,也许也隐含着这样的意思。

  很多媒体人对马化腾的这段话感到振奋,认为自己所擅长的内容生产即将重新获得重视。这确实是好事,但是在振奋的同时也必须提醒自己,在内容生产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圆心,从格局上保证“制高点”,警惕对内容的重视重新被拉回到流量取向上去,忘却了媒体人在这个大时代所肩负的最重要的职责。

  李军

  观点1对1

  3月19日开始,很多山东滨州市民都通过短信、微信朋友圈等看到了这样一条消息——滨州市水利局、滨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在3月22日开展“限水体验日”活动,届时,市主城区范围内的3家供水公司对其供水范围内用户实施停水,共计11个小时。

  甲方:停水升华了节水日

  3月22日,为迎接 “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山东省滨州市主城区范围内的3家供水公司计划停水11个小时。“停水影响了正常生活”,因部分市民反对,停水最终改为自愿进行。看待这个事件,不能仅用“民意的胜利”来一笔带过,滨州市在节水方面的探索,值得肯定与思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培养节水意识,仅靠宣传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切身体会,用身体记住对水的渴求,才能在潜意识中埋下珍惜水资源的种子。停水当然不方便,然而正是这种不方便,才会让每个亲历者发自内心地感叹“有水的日子真好”。对比不痛不痒的节水标语,这种源自生活经历的感悟可谓一句顶一万句。停水这种笨办法看似用力过猛,实则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联合国提交的《2018年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称,到2050年,全球将有50多亿人面临缺水。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缺水大国,人均水资源占有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水资源缺乏是重大的生存问题。生存是文明存在的第一需要,在水资源短缺尚未恶化到真正需要限额用水之前,培育每个公民的水危机意识很有必要。在这次停水风波中,有律师说“违反契约精神”,把水当成了普通商品。然而水从来就不普通,是可以引发国与国兵戎相见的生存资源。正是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让很多市民远离了缺水的日子,才会让珍贵的水在人们心中变得无足轻重。停水活动让步于民意,却也成功启发了人们对水的思考,有其积极意义。

  在水资源尚可用度的今天,我们提倡节水并不是所谓“环保原教旨主义”,或有意折腾老百姓,而是遵循了居安思危的古训。讲到教育,我们赞同“吃苦”;讲到防灾,我们赞同“演习”,似乎这都是别人的事。而讲到节水,是时候让我们自己也有所付出了。若无远虑,必有近忧。 袁媛

  乙方:节水日不是停水日

  3月22日,世界水日,相信滨州市民一定会记住这个特殊的日子。不可否认,滨州相关部门的出发点是善意的,希望让市民深刻感受缺水的不便,从而增强节水意识。但过犹不及,以停水促节水的过激手段,不仅达不到节水的初衷,还失了民心,无疑是一次失败的探索。

  民生问题应多问计于民。水电气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大规模的停水,属于重大行政决策,应事先征求公众意见和建议,让公众参与决策,而不能只发出一纸告知书。再者,相关行政部门在紧急状态下,为了公共安全,才可以实施断水断电断气。滨州相关部门的做法,法律上也站不住脚。事实上,现实中许多公共决策都存在类似问题,决策机关缺乏与公众的沟通对话、可行性论证、效果评估,简单粗暴地下发一纸政令,往往是百姓怨声载道,政府公信力受损。

  退一步讲,停水真的可以锻造节俭之风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不难发现,将断水与节水挂上钩,在于背后有一种想当然的潜设:断水将营造出水的短缺,对缺水的感受必将唤醒节水的自觉。这个推论显然太天真了。首先,停水未必能营造缺水的感受。停水早有通知,市民大多会提前囤水。更有甚者,有心的市民在停水前大量储水,最后发现根本用不完,这恐怕非但与节水沾不上边,还会造成水资源大量浪费。如果再有一些公众形成逆反心理,停水后报复性用水,恐怕就更事与愿违了。

  倡导节约用水,其实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比如运用价格杠杆,推广节水型技术、器具等。唯有在创新与合法、有效与便民间找到平衡点,才能称之为好办法。节约意识的养成,从来都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既要盯节点强化意识,更要重日常习惯成自然。比如两会期间,矿泉水上增加了“给水瓶做记号,并请喝完”的温馨提示,从细节处倡导节俭,易于接受,才是值得借鉴的好举措。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