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党的十九大将青年置于如此重要的地位,广大青年要自觉融入时代,将个人梦想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

  以新思想打造坚定信念。能够担当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必然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能够将个人梦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机结合,新时代召唤有理想的青年,需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同时也是广大青年奋斗拼搏的行动指南。高校要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落实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帮助广大青年以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更加自信的人生姿态、更加蓬勃的创造活力,勇立新时代潮头。

  以新使命树立自身担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奋勇投身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大潮,为扭转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出了青春贡献。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发生改变,这也给广大青年指明了新时代下的使命。广大青年要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阔步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将美好青春与新时代发展融为一体,将个人梦想与中国梦融为一体,将个人价值与社会奉献融为一体,做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以新目标锤炼自身能力。青年是未来建设的生力军,未来是属于青年的。作为青年学生,面对光荣且艰巨的时代责任,需要不断坚定自身信心,不断锻造自己。时代在进步,时代也在引领青年进步,青年一代要用时代发展的这把尺子来衡量自身,落后了就要跑起来追上时代的黑白格子线,在时代的进程中不断磨砺自己,主动参与到自身的历史使命中。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为高校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以及为谁培养青年力量指明了方向。作为青年工作第一线的职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分子,要始终牢记立德树人的育人初心,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用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发展。在新时代的召唤下,做好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一代的关心和爱护,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贡献力量。

  (作者为南京理工大学宣传部长)

  声 音

  党的十九大是一次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盛会。这次会议最卓越的历史性贡献就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时代性、实践性、革命性,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崇高风范和个性魅力,有一种透彻、直指人心的力量,是党员干部群众的精神旗帜和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火炬。我们将持续用力、步步深入地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系统化思维,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真正使之成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之“魂”、指导和做好各项工作的统揽之“纲”、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的指路明灯。

  深入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紧跟核心,坚决体现维护党中央权威的泰州行动。在领导全党全国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和战略定力,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决定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五年,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之所以能开新局、谱新篇,根本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正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及时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才有了我国经济的行稳致远、风景独好;正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深化改革的亲力亲为,才有了改革红利的加快释放和人民获得感的极大提高;正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作风建设上的率先垂范,才有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的显著增强。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我们将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更加坚定自觉地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更加坚定自觉地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坚定自觉地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更加坚定自觉地把“四个意识”落实在岗位上、落实在行动上,更加坚定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真正做到中央有要求、泰州有行动、落实见成效。

  深入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不忘初心,积极探索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泰州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了人民至上的政治情怀和价值追求,体现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初心和使命担当。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大力度挖掘创业富民潜力,抓好创业富民政策举措的落地见效,构建富有活力的创业生态系统,打造“创富泰州”品牌,让老百姓收入“口袋”不断鼓起来;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大力度创新社会治理与服务,强化底线思维,对可能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做到研究在前、对策在前,全面争创全省平安建设示范区、法治建设先导区、社会治理样板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深入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定信心,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泰州篇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直面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矛盾、风险和挑战,着力探索破解难题、推进事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具有与时俱进、引领未来的创新性。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五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国内,我们党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在国际,我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泰州也取得长足进步,成为长三角地区发展最快、活力最强、潜力最大的城市之一。现在,我市正处于转型出关、跨越赶超的关键阶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我们转型出关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殷切期望和谆谆嘱托,保持定力,坚定信心,毫不动摇地贯彻新发展理念,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毫不动摇地落实“强富美高”要求,努力走出一条“既富又安且美”的富民之路;毫不动摇地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一步一个脚印把总书记为我们勾画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把全面小康的决战期变成人民群众的收获期,把中部崛起的窗口期变成泰州发展的腾飞期。

  深入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下定决心,坚持用系统化思维推进各项工作,全力以赴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作出应有的泰州贡献。时代是思想之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在当代中国的历史性实践中生成的,具有典型的内生性特质和鲜明的时代色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迈入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中之重、关键所在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执着前行,坚定不移地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确定的重大决策部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坚定不移地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狠抓落实,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泰州各项事业发展,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作出应有的泰州贡献。结合泰州实际,我们将扎实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在打造特色产业基地上求突破;主动融入扬子江城市群建设,在打造中部崛起城市上求突破;全面推进里下河片区、沿江片区和城北生态经济带建设,在打造生态经济示范区上求突破;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在打造老百姓幸福家园上求突破,不断厚植泰州跨越赶超新优势。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我们前行有了“指南针”、心底有了“压舱石”、实干有了“发动机”。我们将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坚持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真正把这一思想转化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懈追求,转化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持久动力,转化为锐意进取、埋头苦干的实际行动,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以更加过硬的富民成果和无愧于时代的发展业绩,合力谱写好“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泰州篇章。

  (作者系泰州市委书记)

  县委书记讲坛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批示:“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作为运河沿线、洪泽湖畔城市,洪泽区将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主动对接融入大运河文化带战略,致力打响大运河文化洪泽湖示范区品牌。

  洪泽湖与大运河相辅相成、共生共荣。从经济功能看,洪泽湖是重大战略之纽带。洪泽湖位于江苏中部,是通江达海水运枢纽,处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江苏沿海开发、扬子江城市群等国家和省级战略叠加辐射区。挖掘放大洪泽湖区域经济功能,能够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国家、省系列重要战略联动实施,促进江淮地区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统筹协调发展。

  从文化功能看,洪泽湖是历史遗产之明珠。洪泽湖大堤是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节点,见证中国历史漕运制度和国家大一统理念,代表中国农业文明时代最高成就,集中展示了大运河的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科学保护开发洪泽湖大堤文化遗产,将进一步提升大运河知名度、美誉度和关注度。

  从水利功能看,洪泽湖是区域安全之屏障。洪泽湖每年拦蓄淮河中上游洪水达300亿立方米,直接关系里下河地区安危和大运河通航。建国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亲临洪泽湖视察水利安全,先后新建三河闸、高良涧船闸等一批现代水利工程。科学保护开发洪泽湖,能够为京杭大运河航运提供稳定补水供给,促进里下河地区和大运河沿线城市持续繁荣。

  从生态功能看,洪泽湖是江淮大地之绿肺。洪泽湖通过大运河和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为北京、天津等10余座大中城市提供生产生活用水,覆盖范围15.5万平方公里,生态环境宜人宜居,是江北宝贵的绿色生态财富。2017年11月初,省委书记娄勤俭考察洪泽湖大堤时指出,洪泽湖首先要加强生态保护,围绕生态做好开发利用文章。保护和利用好洪泽湖,将有利于维护大运河文化带和江淮地区生态平衡。

  从人文功能看,洪泽湖是城市精神之源泉。洪泽湖地处大运河和淮河交汇地,洪泽湖儿女在与水相谐相生实践中,广泛吸收大运河文化和淮河文化营养,逐渐形成洪泽湖特色文化精神。传承弘扬洪泽湖文化,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大运河文化精神内容,充分凝聚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磅礴力量。

  努力把洪泽湖打造成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示范区,应坚持高起点谋划推动,高标准保护开发,高效益建设推进。

  坚持规划为纲,引领保护建设。策应国家和省重要战略实施,对接大运河文化带产业发展布局和江淮生态经济区发展定位,高标准编制大运河文化带洪泽湖示范区规划,推动洪泽湖示范区规划与大运河沿线城市建设发展相关规划有效衔接,融入地区文化基因、生态现状、自然资源等特色元素,充分体现湖滨魅力,彰显城市个性。

  坚持文化为魂,凸显区域特色。加大洪泽湖大堤周桥大塘、信坝遗址等现有遗存保护力度,建设洪泽湖国家水利博物馆、洪泽湖渔文化博物馆等文化传承基地。结合新时代要求和大运河文化精神,丰富提炼洪泽湖文化内涵精神,成立洪泽湖文化研究会,举办洪泽湖文化建设高端论坛,为洪泽湖示范区建设提供精神文化支撑。

  坚持生态为本,放大绿色效应。落实生态红线保护制度,强化对生态红线保护区监督管理,加快实施洪泽湖入湖河道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积极推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入开展263专项行动,加大打击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违法行为。

  坚持产业为基,做强经济内核。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都市农业,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培育发展数字经济、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加快实施系列重大项目,做强做优洪泽湖区域绿色产业,努力探索生态发展新路。

  坚持协同为要,凝聚工作合力。积极向上对接,力争把洪泽湖示范区建设纳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争取让洪泽湖示范区重点项目纳入国家和省市财政资金支持补助“盘子”。筹备成立洪泽湖示范区建设联盟,定期会商协调解决洪泽湖流域县区发展重大问题。

  (作者为淮安市洪泽区委书记)

  编者按

  12月12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省委书记娄勤俭、省长吴政隆陪同下,深入徐州市的企业、农村、革命纪念馆,就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考察调研。这是党的十九大后总书记首次赴地方考察。总书记围绕坚守实体经济、推动创新发展、深化国企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加强基层党建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江苏整个面上工作,对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谋划做好今后工作,极具指导性和针对性。省委书记娄勤俭在省委常委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时指出,要深入思考如何把握工业强国的江苏定位,如何跨过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江苏拐点,如何展现乡村振兴的江苏作为,对照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要求,深化部署、狠抓落实。为更好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本刊特约省内知名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在江苏徐州视察时指出,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这无疑是引导社会关注实体经济、推动创新发展的时代强音,是经济发展中突出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指引。

  实体经济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它为社会创造和提供了实际财富。无论什么时代,无论经济形态多么高级复杂,人们消耗的都是实际财富。经济发展的本来意义就是让民众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人类文明进步的宗旨也在于实际财富的积累以及为民所用。如果经济的发展使得财富越来越多,但大量的财富不能被实际使用,这一定不是好的经济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说,实体经济的发展关乎经济发展的本义和宗旨。

  其次,实体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也关乎大部分人的就业和收入。随着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形态和结构会越来越复杂,资金、人才等大量生产要素具有游离出实体经济的趋势。事实上,在非实体经济中沉淀的资金已经越来越多,这些资金在一起经常上演一出比实体经济还要波澜壮阔的大戏,以至于使人们一时忘了实体经济。经济史告诉人们,无论哪个市场多么火热繁荣,一旦脱离实体经济,繁荣消失是瞬间之事。实体经济则不然。只要不出现生产过剩危机,只要技术始终有进步,实体经济的发展就可以持续。

  第三,实体经济是科技创新的主要领域,是大量新技术、新发明、新产品的应用场所。古今中外,人类创造了无数的新技术、新发明和新产品,绝大部分是在实体经济领域中实现的。可以说,实体经济是最具有创新动能和应用舞台的部门。回顾近现代革命性的技术变迁,哪里的实体经济发达,哪里的科技创新就会加快;哪里的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哪里的实体经济也会更加发达。

  第四,实体经济能够综合代表国家的实力,是各国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关键基础。虽然随着经济的多样化发展,各国在经济领域的竞争千变万化、形态各异,但基础性的竞争仍然在实体经济领域,各国在实体经济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基本决定了所在国的综合实力。实体经济直接决定了各国的财力和地位,代表了包括话语权在内的国家实力。

  在技术革新与社会生活日益融合的今天,经济形态越来越丰富,产业结构越来越复杂,财富来源也越来越多元化,因此越要呼唤社会有坚守实体经济的恒心和定力,呼唤社会支持实体经济。

  支持实体经济,应该重点支持那些有助于创新成果产生和实现的部门与企业。一切有利于创新成果出现的实体经济活动,无论是研制新技术或采用新技术,生产新产品或增加产品新功能,还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都应该得到包括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在内的支持。此外,所有市场主体对实体经济的支持,都应该落脚在质量和效益上。换言之,一切没有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率的企业,无论其从事什么行业,都不应该得到社会的“眷顾”,也不应该享受市场的保护。因此,创新是实体经济走向繁荣的唯一路径,寻求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实体经济打好翻身仗的主要突破口。

  江苏是实体经济大省,更是制造业大省,江苏谋求实体经济的新发展之路,把握工业强国建设中的江苏定位,关键在于以创新引领江苏制造业尽快升级,塑造江苏在国际先进制造业中的大格局。

  以创新引领江苏制造业尽快升级,首先是要推进江苏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核心是高端化。江苏制造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规模巨大、层次不高,总体上处在中低端水平。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口径,江苏在规模上已经非常接近于韩国工业的规模,但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率与韩国相差甚远。如果江苏的制造业在技术层次和产业效率上能够达到韩国的水平,江苏的经济发展水平将会跃上一个大的台阶。所以,迈向高端化应该是江苏制造业在新时代发展的主攻方向,同时要加快制造业的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进程。

  其次是要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推进这项关乎发展质量的重大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细化改革的着力点,促进制造业出新产品、好产品。一是要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的全面创新,把握世界制造业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加大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尤其是企业的研发投入,真正把企业建成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发挥制造业龙头企业的作用,以龙头企业突破产业关键技术为引导,带动全产业大批企业的技术进步。二是要大力提高制造业的产品质量,树立“品质兴业”“品质强省”的理念,发挥和弘扬工匠精神,全面提升江苏制造的品质形象,以质量促品牌,优化制造业的供给结构。三是要加快发展高水平的装备制造业和制造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补齐产业短板,为制造业的整体进步奠定基础。

  第三,汇聚全球制造业的创新要素与资源,走出一条开放式发展提升制造业的道路,建成世界先进高端制造业的中心地带。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尤其是产业技术变革的趋势表明,许多产业关键性重大技术的突破,常常跨越国别的地理界限,通过全球资源的整合而获得,技术的应用也是国际产业合作的结果。江苏制造业要谋求发展的大格局,以创新引领跃上新的台阶,必须走产业国际化的道路,善于利用和整合全球制造业的创新要素和资源,与国际先进技术同步,结合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把江苏打造成世界先进高端制造业的中心地带。近期尤其要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引进国际产业一流人才,在先进国家设立或并购高水平的研发中心,加快品牌国际化进程等,使江苏制造的高科技产品和高品质产品大批走向国际市场。

  第四,优化完善制造业的市场环境,保护企业家权益,弘扬企业家精神,健全制造业创新引领的动力机制。企业家精神在制造业的创新引领中起特殊作用,必须结合制度创新,下大力气培育和弘扬。从事制造业、发展壮大制造业,需要企业家有不一般的情怀。制造业创新投入大、周期长,随时面临市场风险,没有坚韧的企业家精神,难以持续下去,更难以有大的创新格局。社会应当为勇于创新的制造业企业家鼓与呼,保护企业家的创新热情。

  (作者为江苏省政府参事、东南大学教授)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工业是实体经济中至关重要的核心,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域。如何把握工业强国建设中的江苏定位,不断深化工业经济供给侧改革和技术创新,为全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先行探路,是江苏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关键所在。

  一是在加快完善新型工业体系过程中形成新格局。江苏工业经济规模大,体系完备,有力地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产业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够、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必须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流,加快实现工业化发展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瞄准国际标准加快机械、石化、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壮大高端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及生物技术等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一批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具有江苏特色、领跑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标杆,进一步拓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促进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健康成长。

  二是在推进工业化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过程中引领新方向。当前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兴起,成为驱动工业化的新引擎。要紧紧抓住“互联网+”的产业创新“风口”,牢牢把握智能制造主攻方向,继续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深入实施企业互联网化提升计划,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深化工业云、大数据等技术的集成应用,推动新型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模式变革,引领产业价值链体系重构,形成一批示范引领效应较强的智能制造新模式,培育一批总集成总承包、协同生产、定制服务等服务型制造应用新典型,加快构建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现代工业生态系统。

  三是在提升工业经济技术创新水平过程中实现新突破。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核心环节,完善协同创新网络,打造优良创新生态,从整体上提升我省工业经济的技术创新水平。瞄准世界科技、产业前沿领域和顶尖水平,以突破战略必争重点领域共性关键技术和加快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为目标,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组织实施重大核心技术攻关专项工程,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装备,以点上突破带动全局创新。发挥江苏科教优势,加快与大院大所的合作对接步伐,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机制,着力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工业强省奋斗目标提供强劲的科技创新动力。

  四是在深入实施产品质量品牌战略的过程中打造新优势。江苏工业经济要再造奇迹、再创辉煌,必须把质量和品牌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制造业企业质量意识,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加强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标准建设,打造拳头产品,提升江苏制造品牌价值和整体形象。深化质量为本理念,加强培育工匠精神的制度设计,使工匠精神成为企业决策者、经营者和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依托产业集群打造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专利申请和国际品牌并购,支持江苏品牌“走出去”和“引进来”,大力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品牌企业,扩大江苏制造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是在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过程中增添新动能。新时代的工业化,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工业化发展各环节和全过程,实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可持续的工业化。要着力打破资源要素“硬约束”,实行用能、用地、用水等差别化价格政策,推动工业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倒逼落后和过剩产能尽快退出,促进低效企业加速转型。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推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支持企业贯彻国家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开展绿色制造试点示范,创建一批特色鲜明的绿色示范工厂,构建高效清洁、节能环保的绿色制造系统。大力促进工业能效提升,推进能效“领跑者”计划,支持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推进工业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加快培育一批循环经济标杆企业和示范园区。

  (作者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探寻如何跨越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江苏拐点,探索符合江苏省情的转型发展之路,不但是江苏努力实现率先过坎、跨过拐点的使命追求,更是江苏作为发达省份肩负的为全国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探路的重大责任。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

  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扣住了高质量发展动力机制的“牛鼻子”。坚持创新发展,需要把创新放在江苏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真正成为江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协调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江苏发展过程中存在包括区域不平衡、城乡不平衡、供需不平衡在内的多方面不平衡问题,这些不平衡需在协调过程中加以解决。绿色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实现绿色发展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体现。生态环境质量与资源环境承载潜力是江苏发展的突出短板,我们不仅要保护好绿水青山,更要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开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有着坚实产业基础和丰富对外开放经验的江苏,要在国家全面开放新格局形成过程中当好排头兵,形成江苏经济开放发展新格局。共享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坚持共享发展是贯彻其他新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共享发展,推进江苏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人人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与渐进共享的原则,真正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加人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

  增进民生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江苏努力跨越拐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的强度是检验江苏是否实现高质量发展最为重要的试金石。增长仅指经济总量的扩张,而发展的内涵则更为丰富。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跨越,需着眼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要深刻认识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活力,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与发挥人民力量有机统一起来,引领江苏跨越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拐点。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以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为着力点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适应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跨越发展关口的迫切需要。对于江苏而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一要加快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江苏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促进江苏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二要立足江苏经济发展实际,从强化基础研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创新体系建设两个方面同步发力,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三要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强村富民,从精准扶贫、做强村级集体经济、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三维发力,贯彻落实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四要强力攻关苏北高水平全面小康建设,全力促进苏北、苏中与苏南的区域城乡协调,提升江苏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五要加快“走出去”步伐,尽快形成江苏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充分发挥江苏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的地理优势,把握国际投资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规律,积极推动江苏企业“走出去”。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运用系统化思维突出重点统筹推进

  运用系统化思维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提升江苏发展的创新性、探索性与引领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对江苏发展提出明确要求。江苏加强顶层设计,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和十九大的新部署新要求,以敢为人先、敢于探索的创新之举,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实践中勇于探路,总结提炼规律,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样板贡献。

  运用系统化思维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精准选择全面推进的突破口。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缩小收入差距、建设美丽江苏,是现阶段江苏发展过程中需要迫切解决的突出问题,也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攻坚战,首先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提高风险意识,其次要不断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再次是要不断完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机制。打好精准扶贫的攻坚战,需要清除贫困的“死角”,瞄准特殊群体聚焦发力;要拓展和丰富精准扶贫方式,将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激发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行绿色生产,推动从消费、生产、流通、投资到生活方式全方位绿色转型,为高质量产品和服务注入更多绿色低碳的生态基因,留住我们的绿水青山。

  运用系统化思维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需要注重综合平衡,把综合平衡的思想贯穿于顶层设计与问题导向的始终。要特别注意兼顾当前需要与长远目标,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和谐。坚持系统化思维,实现江苏高质量发展,要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作为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和主攻方向,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江苏勾画的美好蓝图变成美好现实,不断提高江苏百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作者为南京财经大学首席教授、金融学院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徐工集团考察时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瞄准国际标准提高发展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实现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分析全球价值链分工呈现出的一系列新趋势,顺应全球价值链发展新趋势,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当前,全球价值链演进呈现如下四个方面的趋势特征。第一,全球价值链正由制造业价值链向创新链发展变化。一方面包括研发在内的技术创新出现国际梯度转移,另一方面技术创新的全球“协作性”越来越明显。第二,全球价值链出现了跨国公司“逆向创新”战略调整的发展变化。伴随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迅速崛起以及全球经济重心的逐渐“东移”,跨国公司会将更多的研发创新活动置于新兴市场经济体,并以此为基础将创新产品销往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全球市场。第三,全球价值链出现了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拓展延伸。伴随着产品国际生产分割和切片化的深入演进,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这不仅表现为服务成为“链接”产品生产不同环节和阶段的重要“黏合剂”,发挥着协调运营、总部管理等重要作用,服务本身也越来越成为价值链中的重要增值环节。产品生产所创造的附加值越来越向价值链低端转移,而服务则不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服务已然成为全球价值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全球价值链进入重塑阶段。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酝酿新的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以期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中占据制高点。正在孕育的新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必然改变全球产业链格局,从而使得全球价值链进入新一轮的调整期和重塑期。

  顺应全球价值链发展新趋势,抓住新的发展机遇,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扎扎实实的努力。一是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驱动的发展环境。融入全球价值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能仅仅理解为技术进步或者技术创新,还应包括商业模式创新等,这就需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发展环境。实际上,在全球创新链和全球“逆向创新”的发展趋势下,中国能否融入其中并抓住创新驱动发展的机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营造出有利于创新的发展环境。如果有,便能够吸引到、集聚到足够的创新要素到国内来,从而服务于中国开放型经济创新驱动的发展需要;如果有,就能够培养起具有创新能力和潜力的企业,从而才能更好地、更有能力融入全球创新链,利用创新要素推动开放型经济向创新驱动方向发展。否则,不仅会丧失全球价值链分工演进所带来的创新驱动发展机遇,还有可能在新一轮国际分工演进中被边缘化,使得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开放发展“根基”不稳。因此,营造有利于创新驱动的发展环境,是激发和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融入全球创新链能力、集聚全球创新要素、促进企业与新型商业模式和贸易业态相融合,从而增强开放型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加快培育开放发展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

  二是注重“虹吸”国际先进生产要素,提升创新发展的动力。中国制造业发展从主要依靠要素驱动的规模扩张向逐渐依托创新驱动的质量提升转变,其创新的条件和环境绝不是封闭式的而应是开放式的。其中,通过打造综合性环境竞争优势和更加规范透明法制的市场经济体制等举措“虹吸”全球“智慧”和优质生产要素汇集到国内进行创新,既是开放环境下创新的内容,也是形式,更是一种途径。如何才能有效“虹吸” 包括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高级管理人才、研发团队等在内的国际先进生产要素?一方面可努力将国内巨大的潜在市场规模优势,转化为吸引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将创新要素向中国集聚、在中国进行“逆向创新”的新优势,另一方面要加快本土高端要素的培育,使得中国融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有坚实的人才支撑。

  三是扩大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抓住制造业价值链向服务业价值链拓展变化的战略机遇,前提是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吸引到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生产服务环节转移到中国来,才能为创新驱动发展奠定必要的现代服务业基础。比如鼓励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分拨中心和结算中心以及发展总部经济等,鼓励本土企业承接研发设计、检测维修、物流配送、财务结算、分销仓储等服务外包业务等,可以推动中国融入全球价值链从以往以生产制造为主向制造与服务并行发展的创新方向转变。

  四是加快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在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大趋势下,对全球优质和创新要素的整合和利用,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实际上,企业“走出去”不仅能够更加有效便捷地利用全球资源,而且还有利于中国由以往的“被整合者”角色逐步向“整合者”角色转变。以“走出去”的方式整合和利用全球资源,不仅能顺应产业转移和升级趋势,将我国已经丧失比较优势的环节和阶段转移至更具成本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而且能主动获取和整合国外先进技术等要素,拓展和构建“以我为主”的全球生产分工体系,在全球价值链重构中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作者分别为南京大学教授、南京审计大学教授)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12月13日考察徐州时,再次强调“实现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这是必须迈过的坎,每个产业、每个企业都要朝着这个方向坚定往前走。”那么,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江苏的着力点在哪儿?

  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是发展路径的重大调整

  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对中国经济发展路径的一次重大调整,是推动我国经济从过去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实现的粗放型高速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技术创新、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的集约型增长。

  从发展的目标看,增长仅指经济总量的扩张;发展的内涵则更为丰富,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表现为经济发展要从单纯追求总量扩展,转变为适应人们更高标准的、更加多样化的需求。从发展手段看,从过去的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在产品结构上,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为主转变;在经济效益上,由高成本、低效益向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向转变;在生态环境上,由高排放、高污染向循环经济和环境友好型经济转变。

  建立符合江苏特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发展转变的着力点

  江苏经济发展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表现在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四通八达的江海联运水系和高铁网络。江苏产业结构调整起步早、动作快,传统产业焕发生机、新产业势头强劲、新经济加速成长,经济结构调整正逐渐走出阵痛期、步入收获期。但是,要保证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还需要运用系统化思维,从路径、模式转换着手,通过构建符合江苏特点的现代经济体系,从体制、机制上保证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建立符合江苏特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现代化经济增长动力体系;二是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现代化收入分配体系。江苏需要打造以技术创新为主要引领力量,以三驾马车为主要驱动力量的经济增长动力体系。在新的经济动能转换期,要更加注重外资和外贸对江苏经济的推动力,更加注重培养新兴的消费领域和消费增长点。

  要建立符合江苏特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其核心内容是在优化提升江苏现有产业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从目前情况看,一方面,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服务业等为主体的新经济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并在整个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产业跨界融合互动加速推进,新经济思维正在改变着各行各业的生产组织方式、要素配置方式、产品形态和商业服务模式,推进各行业信息网络化、数据智能化、平台生态化发展,从而形成新的产业生态系统。

  要构筑现代化收入分配体系。在期待顶层收入分配体系设计的同时,江苏在收入分配体系改革上要先行先试。在财税、户籍、土地制度改革领域,要加快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落实和完善全面推开营改增政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细化和落实“人地钱挂钩”政策,着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转变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

  完善江苏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环境

  一是塑造“强市场、强服务、强治理”新优势,构建涵养江苏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创新生态雨林”。统筹发挥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力量,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创新治理体系,形成创新力旺盛、具有高度自组织性的“创新热带雨林”,为江苏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性支撑。二是实施减税,放松管制,支持民营资本更多进入传统垄断领域发展。要加快构建扶持民间投资的财税支持体系,通过财政补贴、税收抵扣、贷款贴息、加速折旧等多种支持方式,对冲土地价格、劳动力价格、房屋租金、物流成本等上升对制造业企业的冲击,提高企业的投资回报。三要进一步放松管制,提高民营经济投资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此在政策和资源配置上要给民间投资平等的地位和待遇,消除各种隐性壁垒,保证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拓展民营经济进入制造业领域的新空间。

  (作者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个方面,而乡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乡村文化建设离不开乡贤的作用,离不开乡贤文化的推动。

  今年5月江苏发展大会的成功举办,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唤醒了海内外游子的乡贤意识。作为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贤文化是千百年来乡村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石,是乡村文化建设固本培元的根本之计。重视和发挥现代乡贤在地方发展和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正在成为越来越广泛的共识。

  所谓乡贤,主要指传统乡村中德行高尚,在当地具有崇高威望的贤达人士。就传统乡贤的社会功能而言,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维持乡村自治;二是通过制定、执行乡规民约,淳化、维系乡村礼俗,这是有着密切内在关联的两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社会又渐渐出现了现代乡贤,也称之为新乡贤。相比较而言,当代乡村社会土生土长的新乡贤比较少,且由于一部分乡村精英的外流,在地的乡贤受学识与思想所限,许多人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伦理道德与价值观念,这就导致他们自身虽然具备诸多优良品质,却无力推己及人,移风易俗。不管是政府推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是社会力量进行的各种乡村建设,都面临着一个共同困境:在乡村的现代化过程中,乡村社会精英持续流失,乡村社会内部缺乏组织、领导乡民进行乡村现代化建设的本土精英。由于缺乏内生力量,许多外部援助无法内化为其自身的勃勃生机。因此,我们需要借鉴传统乡贤的治理经验,培育新乡贤,推动新乡贤文化建设。

  从政府到社会到民间,在观念上要大力倡导培育乡贤文化的自觉性。乡贤文化自觉有助于塑造当代乡村文化建设主体,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文化建设内生力量不足的问题。当代社会,乡贤的内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不再仅仅指“在场的”乡贤,许多“不在场”的乡贤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式回馈家乡,支持家乡的经济文化建设。对于或通过上学、参军,或通过一技之长,持续单向流向城市的这部分乡村精英人才,从政府到个人,都需努力达成共识,在观念上重视和提高对乡贤文化建设的自觉性,积极培育和争当新乡贤。

  鼓励、表彰在外乡贤落地生根,积极参与当代乡村建设。新乡贤与古代乡贤相比,其最为显著的不同之处是,他们大都并不生活在乡村,甚至退休之后也很少回乡居住。从实际情况看,乡贤回归的渠道还不够多,还面临诸如住房、用地、养老等现实障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回乡的可能性、积极性。就江苏省而言,一是要认真落实政策,促进乡贤回归。二是地方政府要大力鼓励、表彰新乡贤以不同方式参加家乡建设。三是开展乡贤回归试点。鼓励乡贤资源较丰富、乡村人才流出较多的地方开展乡贤回归试点示范,梳理摸清乡贤回归意愿,完善政策措施,做好对接服务,把现代乡贤引回来,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在江苏,一些市县成立了以“在场的”乡贤为主的社会组织,让那些品德高尚、能够服众的乡村贤人直接参加到乡村建设中来。如江苏丰县的“乡贤工作室”,3000 多名“乡贤”全都是退休老干部、老党员等在当地有一定号召力和影响力的人。这些“在场的”乡贤不仅能有效地调解邻里纠纷,淳化乡风民俗,还能及时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积极向上反映,促进问题尽快解决。

  在传统社会中,乡贤文化集中体现了乡村的人文精神,在宗族自治、民风淳化、伦理维系及激发乡土情感、维系集体认同感等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乡贤的道德品质,他们对乡土文化的保存、发扬光大,以及对道德伦理思想的研究,充实丰富了传统文化,很大部分成为了传统优秀文化而影响至今。在宗族关系解体的现代社会,建构新乡贤文化是乡村文化建设中固本培元的根本之计,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江苏要率先落实、深入落实这一国家战略,全面展开江苏乡村振兴的工作布局。

  (作者为省社科联秘书长、《江苏社会科学》杂志主编、江苏艺术强省建设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专家)

  ● 省委书记娄勤俭最近在省发改委调研时强调,要把江苏放在世界发展的大格局下来审视,找准特色优势和短板不足,特别是要加强对如何跳出“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塔西陀陷阱”这三大陷阱的研究思考,积极化解发展起来后可能会先行遇到的矛盾和问题。针对“江苏如何防止和应对三大陷阱”,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日前组织专家学者展开讨论。

  【释义】

  “中等收入陷阱”

  指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塔西陀陷阱”

  通俗地讲,就是指当公权力遭遇公信力危机时,无论发表什么言论,颁布什么样的政策,社会都会给予其负面评价。

  “修昔底德陷阱”

  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观点】

  刘志彪(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

  (1)克服“中等收入陷阱”,需要社会和政府不断地投资于科技创新,以快速提升生产率,消化迈向高收入阶段的各种要素成本上升,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

  (2)克服“塔西陀陷阱”,需要政府不断地投资于社会资本,建立公信力和获得社会信任资本的积累。

  (3)克服“修昔底德陷阱”,需要中国政府不断地投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包容性发展。目前的主要任务是要把“一带一路”倡议落实好。

  何 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1)“中等收入陷阱”更需要关注容易被忽视的“中等收入群体”。江苏应该思考的是,如何与“富民”战略对接,不断壮大中等收入群体队伍。

  (2)“塔西陀陷阱”源于公权力“不作为,乱作为”对公信力的侵蚀。应对之道:理念上坚持人民本位,治理技术上不断改进优化。应对之术:社会学中的“印象管理”,即运用现代传媒网络,控制负面信息,提供正面资讯。走出“塔西陀陷阱”,公权力应避免对媒体技术的迷思,代之以营造规范有序、生动活泼的舆论环境,不断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与人民性。

  (3)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一定存在“修昔底德陷阱”。但是,这一陷阱的最终走向未必是你死我亡。在互联互通的当今,中美之间的利益已经高度交织在一起,两国爆发全面对抗性冲突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江苏应在深化中美利益链上继续发力,推动与对方州市在经贸、文化、人才等方面的交流与互动,为坚实的中美关系作出江苏贡献。

  刘根荣(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

  (1)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两极分化严重的收入分配结构,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2)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避免“塔西陀陷阱”。这要求各级政府规范自身行为,不越位、不缺位、不任性。

  (3)中国在全球化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另一方面要以共享、共赢、包容式发展理念与欧美发达大国经济体一同引领全球化进程,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张月友(南京财经大学):

  (1)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虽然直接指向经济增长,但其中心要旨是发展方式转型,重点是结构优化。

  (2)防止“塔西陀陷阱”策略:转变政府的经济建设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部门分配约束机制;化解基层党群信任危机;以重要民生问题为突破口,把促进结果均等作为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核心,提高党和政府公信力;民意如水,宜疏不宜堵;坚决惩治和预防腐败。

  谈 镇(江苏省委党校):

  江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保持经济领先对策:抓好民营经济和制造业这两个江苏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力量;提升原有产业和企业劳动生产率是江苏稳中求进的第一方略;发展非银行金融,推进金融大省向金融强省迈进;加快集体企业改制,释放企业活力;扭住一中心、一基地重点工作、战略目标不动摇;经济良性发展期弱化政府行为,加快“放管服”改革;经济风险波动期政府主动作为,帮助企业闯关度难;利用厚重的科教优势,发展成为新产业变革的“垄断获利者”;提高产业和人工智能、互联网结合度,提高有效供给、扩大市场占有率,改善消费者关系。

  宋常铁(三江学院):

  (1)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本质是要缩小地区、行业、阶层的贫富差距。根本途径是:坚定不移进行市场经济改革;改变资源配置机制;激发区域自身积极性,促进不同区域互补互惠;深入改革财政税收体系。

  (2)应对“塔西陀陷阱”:保持政策延续性,推动政绩考核体系改革和领导干部重大公务终身追责;政府、国企干部向上级述职,但政府、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垄断性国企的各级正职领导应向国民“述职”,媒体公开,全民评议,公布结果;公权力行使主动接受人民的监督;加强社会政策创新,鼓励民间社团发展,引导网络社区成长。

  (3)避免“修西底德陷阱”:主动融入国际社会,提高国家的开放度、包容度和文明水平;引导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理性发展;通过创新,提高文化的普适度,意识形态的体认度,提高文艺传播水平。

  唐德淼(无锡环研中心):

  (1)避免“中等收入陷阱”路径:持续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落实;持续培育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变革制约经济发展活力释放的体制或机制“桎梏”因素;科学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加强教育改革,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创新人才的智力支撑。

  (2)避免“塔西陀陷阱”路经:推进依法治国战略;严格执行换届审计和离任审计制度,防止职务腐败;加强大政方针、制度和各类战略规划执行的一贯性,增强制度和规划的公信力;创新选举、干部选拔和公职人员“淘汰”制度;严禁借公权力谋利的行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增强人民获得感。

  (3)避免“修昔底德陷阱”路径:加强推进“命运共同体”发展战略,增强政治互信和经济共荣;重视大国外交,寻求更多利益共同点,构建新时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共赢的局面。

  丁 可(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

  从经济层面看,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担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作为很多国家最主要的资源出口市场,中国经济波动对这些国家宏观经济影响极大,也容易令他们陷入资源诅咒;二是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对外大量出口工业品,对很多工业化刚刚起步的国家造成巨大冲击,而“一带一路”推进带来的基础设施完善和运输成本的下降,促进制造业进一步向中国等市场规模巨大的国家集中。

  归根结底,这些问题在贸易框架内是无法解决的。要根本解决“修昔底德陷阱”,关键是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帮助发展中国家工业化。

  朱晓煜(南京市市级机关):

  (1)“中等收入陷阱”要解决经济增长动力不足问题,关键是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可以从转变政府职能、消除体制障碍和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等方面考虑。

  (2)“塔西陀陷阱”在我们社会已初现端倪,并表现在民众对政府不信任和民众互相不信任两个层面:民众对政府不信任突出表现为对地方政府的不信任,这需要引导教育广大干部按“三严三实”要求做好人做好事,其中选人用人是关键;民众互相不信任要靠法治的推行来解决,而依法守法的习惯养成要靠政府严格执法和提高全民族素养共同推进,此外教育、媒体和网络等要在宣传上予以配合。

  (3)在经济全球化已成事实的当今世界,我国不具备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客观条件,主要问题在于预防大国间主观误判带来的威胁。从应对策略看:国家层面通过对话合作互利共盈,管控分歧;地方政府层面要推动开放发展,加强地方间交流,推动民间外交;加强社会层面的媒体网络宣传引导。

  智库出品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传感网的大范围渗透、海量数据的涌现、人工智能(AI)算法的优化成熟,人类发展正迎来人工智能引导的新一轮技术革命。生产力与生产效率大幅跃升,技术和新发明的全方位革新,生产、生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被大范围颠覆,广泛的资源重组与聚合,推动经济领域跨入“共享协同”和“零边际成本”社会。

  人类的技术革命往往带有“创造性毁灭”和“指数式增长”的特征。自18世纪以来,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电气技术和内燃机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以原子能、信息空间、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都引领人类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可以预见,本次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新一轮技术革命也将在旧世界的基础之上开创一个新时代。

  产业的跨界融合发展是新一轮技术革命最为显著和关键的特征之一,跨界融合发展,表明现有的产业分类已不再适应新时代发展,大量新技术不断突破原有产业边界。原有产业或知识的认知边界,往往是创新的源发地和高发地。每一轮技术革命中的主导突破性技术往往会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普及性底层技术,比如内燃机、电力、铁路等,它们的广泛应用,渗透进多数传统产业,从而会和传统产业产生各类新组合、新突破,各类“化学反应”式的彻底变革和颠覆式商业模式的出现是技术革命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也将成为人类社会的基础设施,正在渗透到各个行业,正在产生颠覆性的突破。产业跨界融合,绝非简单的产业间单向的形态演进和总量比例的变化,也不是某两个行业间孤立的彼此博弈和影响,而具有要素重组、互相渗透、边界消融、加乘借力等新特点。

  客观来说,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浪潮早已奔涌而至,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知名科技企业,围绕核心技术、顶尖人才、标准规范等方面加紧布局,无人驾驶、语音识别、机器写作、精准医疗等都已不再新鲜。放眼全球趋势和产业前沿,作为中国经济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最强地区之一的江苏,必须牢牢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机遇,升级发展理念,重组产业结构,转换发展模式和动能,加快推进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一举转变以模仿式引进和代工式出口为主要特点的传统模式,探索出江苏创新驱动的新路径。从江苏实际情况出发,智能、健康、环境,分别对应生产、生活和生态,是我省在产业跨界融合中优势最大、需求最旺、取得重大突破可能性最强的三大领域,是我省推进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必然之选。由高性能运算、核心算法和海量数据共同构成的人工智能将成为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核心和基础,而健康与环境产业也将呈现出深度融合态势,极有可能在两者深度融合的边界诞生大的行业新类别。

  人工智能产业是这一轮新技术革命的焦点。从产业特质来看,人工智能通过运用核心算法对海量数据进行高效处理,精准预测人的行为和未来的可能,从而使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间的关系发生根本性改变,进而取代大部分程序化、标准化、重复性的技能和工作,显著提高有效工作时间和生产效率,实现生产力水平和经营管理模式质的跃升。目前,人工智能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业基础基本成熟,在AI芯片和云计算等基础层面取得较大突破。未来人工智能产业的盈利点将向应用层面广泛延伸,其中医疗健康和生态环保将有望成为与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互通互融的重点发展领域。

  医疗健康产业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具有先天的内在需求和客观的发展基础。从需求层面看,医疗健康的需求来自于人的天性和本能,具有刚性且不断升级的特质,消费时间跨度和额度总量大,关联产业和产品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居民财富积累的增加,身心健康、病有良医和老有善养的需求日益增长和迫切,亟待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的支撑和突破。从供给层面看,由于医疗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渗透融合的长期推动,医健行业已经迎来了数据量输出和数据量积累爆发式增长的拐点;另一方面,以智能医疗辅助穿戴设备、智能手术系统、智能诊疗、医学影像识别等为代表,人工智能已经在医疗健康领域取得了成功的应用。埃博拉病毒爆发后,硅谷公司Atomwise应用人工智能算法对分子结构数据库进行筛选,不到一天时间就成功寻找出能够控制埃博拉病毒的候选药品。健康产业与人工智能跨界融合,将为健康产业带来诊疗模式、管理方式、应用设备、药物及设备研发、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巨大变化,极大提升健康产业的生产质效。

  生态环保产业有望借助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实现全面升级,并进而影响更广范围内的公共服务领域。人工智能对生态环保产业的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通过人工智能调整和优化生产生活模式,取代部分传统的机械化操作,降低能耗和人工成本,提升精细化和精准化水平,实现资源的最少浪费;二是推动实现由共享到主动智能应用的转型升级,将人主导和控制下,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共享模式,进化为核心算法主导之下,由智能中心连接、引导、控制智能设备主动行动,服务人类社会需求的主动智能应用模式,实现资源的最有效利用;三是生态环境管理的整体性提升,人工智能有望通过智能城市建设,降低生活能耗和环境破坏,通过更强大的智能机器人延展环保工作的臂展,通过智能化的能源互通,实现能源使用的清洁化。环境与健康产业本身就具备高度的关联性,同属于与人民群众获得感直接相关的“幸福导向型”产业。环境是健康的必要保障,健康是环境的直接体现,追求健康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保护环境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和保障人的生活生存质量。

  推进智能、健康、环保产业的跨界融合发展,是符合我省省情的重要选择。从空间格局看,我省正在推进“1+3”重点功能区战略,加快形成资源适配、产业协调、人居环保、科学发展的新空间,为人工智能引导的健康和环保产业的落地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从产业现状看,我省产业基础雄厚,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医疗与健康、智能设备研发与制造、新能源、智慧城市等领域有较好的基础,形成了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和特色园区,已建成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基地,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实现产值4500亿元,居全国前列;从实践基础看,我省高校科研院所众多,人才资源雄厚,已有一批在人工智能、现代健康和生态环保产业取得较大或局部突破的企业,在基础技术、医疗数据、环保产品等方面形成了较为深厚的积累,截至2015年底,全省软件产业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仅无锡一市,就制定了过半数的物联网国际标准;从发展需求看,我省作为国家首批综合医改试点省份和生态环境压力较大的地区,迫切需要借助人工智能对健康和环保行业进行深度进化和提升。在蕴藏巨大机遇的同时,我省也存在相关行业内掌握核心尖端技术的领军型企业不多,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虽大但层次不高、竞争力不强,环境保护的任务和压力仍然较重等问题。

  创新驱动,是江苏发展最鲜明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特征。由人工智能席卷而来的产业融合发展是不可逆的大势,智能、健康、环保三者理念互洽、技术互通、内涵互联、发展互动,势必共同支撑未来江苏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作者为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人口研究所所长)

  决策眼

  12月3日至5日在浙江义乌召开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强劲动能,可以说数字经济进入了智能化3.0时代。大会发布了《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和《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蓝皮书。根据报告,截至2017年6月,全球网民总数达38.9亿,普及率为51.7%,其中,中国网民规模达7.51亿,居全球第一。2016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总量达22.58万亿元,跃居全球第二,占GDP比重达30.3%,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主要大国和地区重塑全球竞争力的共同选择,目前全球22%的GDP与涵盖技能和资本的数字经济紧密相关。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形成势头,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成为全球创新的新高地。

  大会发布了包括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华为3GPP 5G预商用系统”、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的“基于‘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系统的重大应用成果”、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的“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北京嘀嘀无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基于大数据的新一代移动出行平台”、北京摩拜科技有限公司的“摩拜无桩智能共享单车”、阿里巴巴集团的“ET大脑”、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的“DuerOS对话式人工智能系统”、腾讯公司的“腾讯人工智能开放平台”、中电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和国际商业机器有限公司的“Watson健康助力‘健康中国’”、清华大学的“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等在内的12项科技成果,这些成果被认为是互联网领域的智慧结晶,代表了互联网演进发展的方向。

  数字经济走过了以“数字化”驱动为代表的1.0时代,以“数据化”驱动的2.0时代,即将迈向以“智能化”驱动的3.0时代。数字经济1.0时代是国际大企业借助IT技术走上大发展的时代;数字经济2.0时代是以DT(数据处理技术)为基础的数据驱动的平台化大发展时期。平台数字经济发展规模远远大于传统公司,发展周期远远小于传统公司。研究数据显示,十大平台经济体(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Facebook、阿里巴巴、腾讯、Priceline.com、百度、Netfix)总市值已超伯克希尔·哈撒韦、埃克森美孚、强生、摩根大通、通用电气、富国银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宝洁、雀巢、沃尔玛十大传统跨国公司。世界十大传统公司平均年龄129岁,而十大平台经济体的平均年龄仅为22岁。其中最年长的苹果和微软分别为40岁和41岁,其余则基本在21岁以下,阿里巴巴只有18岁。在十大数字平台公司中有三个来自中国,而传统的世界十大公司中没有中国企业。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以智能化为驱动的数字经济将成为下个经济发展周期的新动能。

  (作者单位:苏北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