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主题鲜明、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献。深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为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营造浓郁、热烈的学习氛围,本刊推出“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策划,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深入解读,以飨读者。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了战略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是十九大报告中一个非常突出的亮点,也是非常鼓舞人心的战略部署和战略规划。可以预见,这一战略安排,必将对中国至本世纪中叶的战略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不断推进的战略进程

  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设计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战略构想,时间跨度之大,气度非凡。

  随着前两步战略目标的实现,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邓小平的第三步设想加以展开,制定了21世纪再分三步走的战略: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进入新世纪后,2002年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007年的十七大要求,“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并对小康社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2020年即将到来,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建设”一词改成了“建成”。明确把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第一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从“建设”到“建成”,虽是一字之差,但目标更加明确,任务更加具体,时间更加紧迫。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整个现代化进程,都是这样在“三步走”战略的框架下,一步一步向前推演和展开的,也是按照这样的战略步骤,一个一个台阶向前推进和实现的。在上世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进入21世纪后,第一个10年的战略目标也已经实现。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前一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再往后,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0年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节点。十八大时,距离2020年还有8年时间。现在,到2020年,只有3年多一点的时间了。时钟向2020年逼近,分分秒秒都是催人的战鼓和号令。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对现实、对人民、对民族、对世界作出的一个庄严承诺。能否如期实现这个目标,是对人民交出的一份答卷,也是对党执政成效的一个重要检验。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如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作出了总体部署,各方面工作加紧推进。现在,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时刻。十九大用“决胜”一词,就是表明到了最后阶段,到了最关键时刻,甚至可以说是到了读秒阶段。未来几年最紧迫、最重大的任务,就是要以巨大的努力,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

  所以,十九大报告标题的第一句,就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报告中,习近平同志要求全党全国,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而且要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什么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六大规定是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重申了这六个“更加”。

  作为量化的主要指标,十八大规定了两个,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与以前相比,增加了一个“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指标。一个指标体现综合国力,一个指标体现人民生活。当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不仅仅是几个经济指标的问题。现在只剩3年多一点的时间了,能不能确保所有这些目标真正实现?肯定不可掉以轻心。

  未来30年的“两步走”战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这个目标,不是万里长征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再往后,还有第二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还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从第一个一百年到第二个一百年之间的路子怎么走?应该确定什么样的目标?采取什么样的步骤?

  邓小平同志当年规划的第三步,时间长达50年,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到1997年时,就要跨进这50年的门坎了,所以,十五大及时将邓小平的第三步构想进一步分解为新的“三步走”,提出了新的每一步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从而指导了新世纪上半叶特别是前20年的现代化进程。现在,我们又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了,新世纪的前两步即将走完,马上就要进入时间跨度长达30年的第三步的门坎了。那么,要不要像十五大那样,再将这30年进行分解、并制定出更加具体的战略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非常欣慰和振奋地看到,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明确规划了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总共30年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这是党中央高瞻远瞩、统筹规划国家发展大计的重大举措。

  报告将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的30年分成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原来“三步走”战略确定的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而现在提前到2035年就基本实现,提前了15年。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目标用的是“现代化强国”,显然,已不是“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是世界领先的强国。标准更高了,要求更高了,也更加鼓舞人心。

  十九大对两个阶段目标相继实现之时中国的面貌,作了总括性的勾画。如同淡淡的白描,虽然是寥寥数笔,但整体的轮廓已经浮现,关键的状态已经清楚,各个领域的任务和目标已经明确。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个新的“两步走”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是为未来30多年中国发展勾画的宏伟蓝图。

  需要注意的是,在现代化目标中,十三大是用“富强、民主、文明”三个修饰词作定语的。十七大增加了一个“和谐”,也就是将社会建设纳入了总体布局和现代化目标。这次十九大,又增加了一个“美丽”,也就是在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又将其纳入了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进一步提升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这样,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就扩充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五个方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现代化是全面进步的现代化。这五大目标,与基本纲领五个方面的建设相对应,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相吻合。

  十九大报告还第一次使用了“社会文明”的概念,从而使我们所要建设的文明扩充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个文明。五个建设,分别对应于五个文明,解决了原来长期不够对应的问题。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跨越。实现第一个“全面”,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历史性成就;实现第二个“全面”,是中华民族更大的历史性飞跃。十九大制定这样一个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进程必将起到巨大的推进和指导作用。

  开启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随着新的“两步走”战略的制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也就正式开启。这是一个伟大的征程,也是一个伟大的进军。

  开启这个新征程,必须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致的。它既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也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灵魂和指南,也是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实施未来“两步走”战略,必须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开启这个新征程,必须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新特点,更高水平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现代化建设必然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我们必须更加注重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使中国的现代化,真正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

  开启这个新征程,必须按照十九大的部署和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为指导,以“四个伟大”为历史使命,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的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开启这个新征程,必须科学严谨做好未来30年发展的规划工作。1989年6月,邓小平同志在谈到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时说:“我建议组织一个班子,研究下一个世纪前五十年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十九大制定了未来30年“两步走”的战略。这是一个宏观性的构想和蓝图。随后应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在这个蓝图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研究和制定更加具体、更加翔实、更加具有操作性的规划和方案。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事业和工作历来都走在全国的前列。按照党中央的要求,江苏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信并期盼江苏能始终走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前列。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

  深入领会十九大精神,加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重大判断,必须深刻认识“四个伟大”蕴含的重要价值取向。

  第一,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这是贯穿“四个伟大”的思想之魂。十九大报告中,“人民”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整篇报告都洋溢着关注人民生活的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也集中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个点。“四个伟大”满足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期待的价值取向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方向相契合。

  第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新的历史性飞跃。改革开放就快40年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之同步经历了不算短的历程。这段时间里,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是:我们用不到40年的时间走完了历史上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这样的发展奇迹极大增强了中国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用铁一般的事实,印证了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迎难而上、开拓进取,革故鼎新、励精图治,以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发生历史性变革。“5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5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这砥砺奋进的五年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历史性飞跃还将在十九大一系列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的指引下继续延伸下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创造新的历史飞跃,正是“四个伟大”的鲜明价值取向。

  第三,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创造新的飞跃,就必须开辟发展的新境界。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一路走来,并非都是阳光灿烂、畅通无阻,恰恰相反,各种艰难险阻、风险挑战伴随始终。不仅有国外敌对势力不择手段地进行破坏性的刁难、阻扰、攻击,甚至用妖魔化的方式诋毁强起来的中国,国内也有一些人不看好中国的发展,有的由于信仰理念的动摇,有的由于思想上对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困惑,有的由于受错误思潮的影响,怀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爬坎过卡,看到好风景的同时又处在了险境。登高望远,居安思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境界恰如高山的叠层峰起,需要站上新的历史起点,需要开辟新的发展境界。其实,“四个伟大”包含的内容可以视为改革开放全部理论和实践的大叙事,将近40年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一个个成就都演奏着“四个伟大”的进行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出的每一个步伐都行进在“四个伟大”的轨道中。党的十九大把“四个伟大”作为重大的理论提炼,就是要向国内外、党内外宣示: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的未来实践中,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四个伟大”是这庄严宣示的信息发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展示,完成“四个伟大”的过程,就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的过程。

  第四,促进中华民族为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世界上民族林立,发展的路径不一、样式多样、面貌迥异,但人类有着共同的命运。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特殊经历的民族,它曾经以辉煌的文明创造在延绵几千年的古代历史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对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得到公认。进入近代以后,中国被时代甩到落后民族的行列,在外国人的眼里中国人就是野蛮族群,根本谈不上什么对世界的贡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努力在世界上发挥作用,但一方面因为经济文化落后,另一方面因为其他一些复杂原因,中国对世界贡献微不足道。这成为中国人一个挥之不去的心结,一桩不能释怀的憾事。邓小平就说过,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与中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提出中国人民要为世界作更大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向世界,世界接纳中国,创造了中华民族为世界作更大贡献的有利时机,而生产力迅猛发展、国家综合国力大幅度增强,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使中国在国际社会发挥作用的舞台大大扩大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习近平主席出访28次,时长193天,足迹遍及五大洲56个国家以及主要国际和区域组织。中国同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新建或提升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建立的伙伴关系总数增至100个左右,从大国到周边,从发展中国家到多边领域,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党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和参与,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开辟巨大空间。习近平在世界舞台上多次倡导人类共同体思想,受到国际社会普遍赞誉。2017年3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载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这一切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已经表现出新的作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意思是要让中国的成功经验能够成为世界共享的财富。“四个伟大”内含的价值取向之一,就是通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创新实践,拿出中华民族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的丰硕成果。“四个伟大”这个价值取向表明,我们党率领中国人民做“四个伟大”这样的事情,意义不只局限于中国,更广泛地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创造更加出彩、更加厚重的成绩,为人类发展贡献中国经验、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贡献中国智慧。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终身教授)

  ■ “新时代”的旗帜和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心任务是推进平衡发展、充分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时代”的中国走向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时代”的世界格局是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基于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呈现出的新的阶段性变化及其特点的科学分析,提出了一个极其重大的判断,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对我国发展所处历史方位的全新判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提出的这一重大判断,需要全面把握“新时代”的历史依据、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

  作出“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有深刻的历史与现实依据

  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有深刻的历史与现实依据,这主要就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变革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变化。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生产力十分落后、人民生活十分困难。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是当时的主要任务。经过近4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我国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并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30%。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已经进入世界前列,国家与社会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国际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必然会引起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从经济层面来看,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发展潜力与发展隐患并存,动力与阻力交错;从社会层面来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深刻依据。

  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丰富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论断具有丰富内涵。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五个是”全面回答了“新时代”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取得什么样的发展成果;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塑造什么样的外部世界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新时代”的旗帜和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新时代不是别的什么时代,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时代的中国尽管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没有变。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就必须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新时代”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从当前直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倒计时,必须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打下坚实基础。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分成两个阶段来安排,首次明确了两个阶段的任务目标,提出到本世纪中叶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是新时代的奋斗目标。

  “新时代”的中心任务是推进平衡发展、充分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然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由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引起的,那么新时代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新时代的发展必须践行新发展理念,使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新时代”的中国走向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曾经创造过灿烂的中华文明,但在近代却陷入了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九十六年的接续奋斗,使我们在今天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为我国描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奋力使这一光明前景成为现实,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新时代”的世界格局是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曾经长期居于世界舞台中央,为人类作出过卓越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日益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也将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而是要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终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新世界。

  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希望,承载着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重新焕发蓬勃生机的希望,承载着使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全面迈向现代化的希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新纪元,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境界,开辟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道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从落后挨打走向独立自主、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的发展历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起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和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努力,中国人民富起来了。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让中国强起来,就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正是在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国情,才形成了扎根中国大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在中国不仅扎根了,而且彰显出勃勃生机,这为世界社会主义探索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依然具有强大的生机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仅能够实现现代化而且能够保持自身独立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止是开辟了中国自身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还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了智慧和方案,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提供了重要参照。

  总之,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全党要坚定信心、奋发有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为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院长)

李君如(原中央党校副校长)

  新时代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取得重大成就基础上得来的,是从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进程中做出的科学判断。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两件事就是我们新时代的新任务。新时代不是一句空洞口号,而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指引下确定的行动纲领。厘清“新时代”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非常重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阶段性的变化,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结束。“变”与“不变”,需要把握好辩证的关系。

陶文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时”和“代”连起来意味着一定长度的时间。一般来说,只有时间积累到一定的数量,才会有时代的变化。如果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来说,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大致100年时间,现今已经是初级阶段的下半程。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看,我们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即将踏上现代化的新征程,也是属于后半程。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有时间上的基础。

胡敏(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新时代”标注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就提出了新要求新使命。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的光辉历程,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继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伟大梦想,这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向未来的新使命。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密联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党治国理政新境界、管党治党新境界。

  ■ “四个伟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和认识源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统领“四个伟大”实践的理论指引。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十八大以来,围绕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十九大报告的思想灵魂、最大亮点和最重要的贡献。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对于我们用党的十九大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系统回答重大时代课题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新时代新实践催生新思想新理论。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给我们党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这个新时代的思想航标。这一重要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作出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这些重大战略思想,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总结历史性新变革和实践新创造,系统回答时代新课题,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取得的新成果,形成了主题鲜明、逻辑严谨、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重要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到新境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密联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统一的科学体系。一脉相承,是因为它们都贯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都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都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都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理论主题、思想基础、政治理想、根本立场上一以贯之。与时俱进,是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一系列具有鲜明新时代特点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和勃勃生机,成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党治国理政新境界、管党治党新境界。回首砥砺奋进的五年,中国之所以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关键在于有新思想指引。实践昭示我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指导党的建设的科学理论,而且是指导各方面建设的科学理论;不仅是指导发展的科学理论,而且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科学理论;不仅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有力武器,而且是帮助人们深化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不仅是指导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科学理论,而且是引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科学理论。用党的十九大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最重要的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这一指导思想以及体现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的基本方略和战略部署。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四个伟大”实践。善于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推进理论创新,并坚持用理论创新成果指导新的实践,是我们党推动事业发展的宝贵经验和根本保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理论发展和实践发展紧密结合并相互促进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在实践中形成了“四个伟大”治国理政、管党治党战略布局,在理论上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个伟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和认识源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统领“四个伟大”实践的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

  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四个伟大”所诠释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历史使命,体现于新思想、贯穿在新征程、承载着新目标,成为十九大报告中的一条精神脉络。进行伟大斗争,必须高举旗帜,把牢方向,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更加自觉地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建设伟大工程,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推进伟大事业,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基本方略和战略安排,统筹推进各方面工作,不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作者为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青年一代提出了谆谆教诲,让我们倍感鼓舞与心潮澎湃。从年龄段来看,当前的青年一代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见证者、参与者、践行者,而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时,更是新思想取得成果的共享者。

  作为青年一代,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感召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系统性、科学性、亲和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各项建设的理论体系。新思想的提出并不是从天而降,它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治国理政的实践总结和经验升华,既包含了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取得胜利的法宝,也包含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五年来的探索,许多元素来自于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我们耳熟能详。新思想处处蕴含着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更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传承与创新。我们青年一代从“十四个坚持”的丰富内涵和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了历史召唤,当下没有哪一个群体像我们青年群体这样直接感受到新思想赋予的使命与责任、奋斗与荣光,感受到一幅壮丽的画卷在我们视野的尽头延伸。

  作为青年一代,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言语亲和力。“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如何掌握群众转化为物质力量?在中国就是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使之更符合不断变化的地方情况和群众多元化的需要。中国化、大众化首先是言语上的亲和力,“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道至简,很接地气。再如,先前有媒体认为房价、养老是压在青年一代身上的两座大山,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掷地有声的话语令我们倍感亲切、备受感动。国家这些年的深化改革,注重托底,完善了社保体系,大力推进养老产业的发展,让我们轻装上阵,在新思想的指引下,干活更有动力,创新更有活力。

  作为青年一代,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战斗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从摸着石头过河,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到实践,新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突出了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新思想涵盖了当前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从人民群众生活生存本质视角出发到国家、民族发展再到全人类的发展,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内容上都结合当下中国和世界发展现状,给出了中国的诠释和模板,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历史性飞跃,对未来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都极具指导意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伟大的实践催生伟大的使命,历史的接力棒已经正在向我们青年一代传递过来,我们要坚定信念、加强学习、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在新思想的指引下,创造出属于我们的青春时代和未来中国的前途。

  (作者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

齐鹏飞(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有机构建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体现了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战略谋划,凸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集中揭示了我们党正在做的事情和将要做的事情,揭示了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党的崇高理想和目标追求。尤为重要的是,十九大报告高度概括并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为发展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陈曙光(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方位,向我们党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各个领域,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构成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罗盘和实践指南。

辛 鸣(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我们为什么进行这么重大的理论创新?就是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锐利的武器,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改革发展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以邓小平理论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那么今天,我们同样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时代复兴发展相结合,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里面有一个很鲜明的风格和特点是什么呢?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文化思想贯穿始终。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多个场合反复讲中国共产党要不忘本来,要把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拿到今天来。为什么?一种新的思想理论要想在一个社会生根发芽,成为这个社会最真实、最可靠、最能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能深入他们心中的,一定要跟这个社会的文化之脉接续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恰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风格、中华文明的风格。

韩庆祥(中央党校校委委员、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兼科研部主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理论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这一飞跃,根植于推进“整体转型升级”的新的历史性变革之中,基于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且实现强起来”的历史方位上所进行的思考,聚焦于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分析和解决,形成于对推进“四个伟大”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认识和把握,源于对“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解答,体现为它是围绕大国成为强国而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在话语体系上构建“理论中的中国”,对内提升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对外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话语能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中体现在强调研究中国道路,强调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政治意蕴,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打造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建构中国理论,突出共识表达,争取制度性话语权。我们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源泉,打造出融通中外且具有原创性、标识性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提升出中国的核心理论。

  ■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我们党制定正确的战略的前提条件。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都在重要历史节点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科学判断。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是在初级阶段这个总阶段中的新时代,是在初级阶段这个总过程中的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仍然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性质的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基本矛盾的时代表现。

  ■ 认识矛盾是为了解决矛盾,明确新的主要矛盾是为了解决新的主要矛盾,解决新的主要矛盾的过程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新的重大政治论断,是一项关系全局的战略考量。进入新时代的基本依据,则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主要矛盾的变化,事关奋斗目标、事关发展全局、事关大政方针。深入研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新特点,全面适应主要矛盾转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新时代的基本依据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我们党制定正确的战略的前提条件。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都在重要历史节点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科学判断。党的八大指出,当前主要矛盾不再是阶级斗争,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又指出,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作出主要矛盾转化的结论,指出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表明了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过程。

  矛盾是一个对立统一体。我国社会新的主要矛盾,表现在矛盾的一方面,也就是人民需要层次的历史性变化,从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就是人民需要层次的拓展提升。表现在矛盾的另一方面,也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历史性变化,从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状况,这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进上升。这就使得矛盾的性质、状况、程度不同,促使解决主要矛盾的方向、重点、途径、机制等都有了新的内涵和要求。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指的是发展起来后的发展现象。不平衡的发展,突出体现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不充分的发展,是指发展得不全面不完善不成熟,突出体现在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等方面。

  主要矛盾转化没有改变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主要矛盾转化,有一个大前提,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时起,需要上百年的过渡时期。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是在初级阶段这个总阶段中的新时代,是在初级阶段这个总过程中的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仍然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性质的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基本矛盾的时代表现。同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内涵,同以往几十年的主要矛盾相比,不是处于同一个水平和尺度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新的发展阶段的矛盾。

  十九大报告强调“两个没有变”,是对新时代所处的总阶段的清醒认识和客观判断。十三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出的“三个同时存在”分析,从今天的发展来看,产生了很多量的变化和部分质的变化,但“三个同时存在”所揭示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同时存在。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主要矛盾转化,依然是以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为基础的。十五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出的“九个历史阶段”描述,从今天的坐标来看,在这些发展趋势中都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但还没有完成走出初级阶段的过渡,仍然处于跨越这些历史阶段的进程之中。从我国国际地位来看,是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还是进入现代化国家行列,是走没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标准。十九大报告描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个阶段”,第二个阶段即完成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任务之后,我国将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那时,我国就将从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转变为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化国家。

  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点明了主要矛盾转化的重要意义。主要矛盾转化关系到基本方针、工作中心的历史性变化。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因此,党和国家的发展重点,要在满足人民基本需要的基础上,继续满足人民更高层次的需要;在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继续满足人民多样化个性化、精神性权利性的需要,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党和国家的问题导向,要在继续发展的基础上,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根本的是贯彻新发展理念,解决发展矛盾、缩小发展差距、维护发展公正。

  认识矛盾是为了解决矛盾,明确新的主要矛盾是为了解决新的主要矛盾,解决新的主要矛盾的过程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基本方略、战略安排、行动纲领等,可以说,都是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功能解决新的主要矛盾的系统工程。例如,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等等,就是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大举措。

  (作者为国防大学教授)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路径是什么?十九大报告描述了新时代构建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路径和基本方略。总的来看,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构建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从供给端看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是供给的结构、质量体系与不断升级的社会需求结构之间,存在着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说的重大的结构失衡,从而导致产能过剩、效率低下和运转不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纠正扭曲的供需错配,从而缓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具体路径有: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打造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产业基础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外部经济性。

  第二,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构建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第一动力和战略支撑。从依靠投资拉动为主,转向依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汗水经济转向智慧经济、知识经济,最根本的标志在于创新要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选择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第一动力和战略支撑后,我国在全球经济竞争舞台上的角色、功能和地位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角色上,会由追赶者变为赶超者,甚至变为领跑者;在功能上,会由技术标准的遵守者和跟踪者,变成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在市场地位上,将由追随者和弱势者,变成垄断者或寡头竞争者。这要求我们掌握新技术的源头,经历时间更长、花费更多、风险更大、更艰苦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过程,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教育和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同时,要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化方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知识产权法、企业家精神的作用。

  第三,乡村振兴是构建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环节和基本支撑。“三农”问题任何时候都是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解决不好就可能“地动山摇”,更别论其他建设目标。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无疑是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有效方法和路径。十九大报告在三农方面的重要政策亮点,在于提出了要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必须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四,区域协调发展是构建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空间布局结构的重要路径。我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充分,这既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必须花大力气去纠正的问题,也是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所在。区域协调发展应该根据各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分门别类制定差别化的经济政策: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要用各种扶持政策促进其加快发展;对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要通过深化改革重塑激励机制和发展动力;对东部发达地区,则应要求其尽快进入创新引领发展的轨道,率先实现地区优化发展,率先启动进入基本现代化的第二步战略。未来应根据时空压缩、增加密度、减少分割的经济地理重组原则,鼓励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第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构建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改革政府与市场关系是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方式一是更好而不是更多地发挥政府作用,要通过负面清单、责任清单的管理,适当减少干预,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做最有效的事情上;“更好”的标准是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方式二是要把放手当作最大的抓手,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对权力清单外的事务要多做减法。方式三是放手而不是甩手,为市场活动制定规范,并充当监控者和仲裁者,纠正市场自身的失灵;在非市场活动即非赢利性活动中充当主体角色,为市场发展提供外部经济性。具体的重点任务主要在三个层次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垄断规定和做法;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

  第六,全面开放是构建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自我强化机制。过去近四十年的开放,带来了中国的全面进步,帮助国家在上一轮经济全球化中取得了巨大的红利。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当前,新一轮基于内需的全球化浪潮正在兴起,中国要利用自己的内需优势,形成发展的自我强化机制,着力吸收全球先进的高级生产要素,为我国发展创新经济服务。这主要包括: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引进来和走出去,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通过建立和完善以我为主的全球价值链,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作者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教授、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

石建勋 (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作出的重大判断意义非凡,有助于党和国家更加全面分析和把握多方面、多样化、个性化、多变性、多层次的人民需要,对于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各项需求,与时俱进地研究分析人民群众需要的时代特点和演变发展规律,制定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判断,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主要问题。从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来看,要解决这一问题,只能通过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在发展中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不断消除地区差距、收入差距和城乡差距,努力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成果。

聂辉华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更高阶段。广义的精神文明,不仅包括文明礼仪,也包括人们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和环境等各方面的追求,实际上是人们对全面发展的追求。中国已经摆脱了积贫积弱的状态,老百姓除了满足吃喝玩乐,还希望更多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更多地为推进社会公平与正义贡献力量,也更加看重社会安全和环境保护,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为此,除了继续发展生产力,我国还需要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法治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全。社会发展的更高阶段,一定是人们各种合理需求都得到满足的阶段,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阶段。中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先努力发展经济,才能为建设民主和法治强国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稳定的群众基础。相反,在经济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贸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可能会遭遇东欧式的失败。

王 鹏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

  伟大的政党一定是与时俱进的政党,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制定新方案、提出新办法、解决新问题。过去,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有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转变,体现了我们党在过去“砥砺奋进的五年”中,总揽全局、继往开来的奋斗精神和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治党理念。一方面,我们清楚认识到中国在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早已告别过去“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但同时,新时代的新发展也会带来新问题。对此党中央不仅有清醒的认知,而且不畏艰难、不怕碰硬钉子、不畏惧进入改革的深水区,秉持着对每一个人民负责任的态度,在继续一如既往关注民生问题的同时,将焦点对准了分配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五年之后的中国社会,资源分配、收入分配不平衡的问题能够得到极大缓解,到2020年,必将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

万 喆 (中国黄金集团首席经济学家)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伟大奋斗,新时代人民的需要已经从“物质文化需求”发展到“美好生活需要”,“落后的社会生产”发展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主要矛盾的转化需要新的思想引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新的成果。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不断带领中国人民解决主要矛盾的历史。历史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已经进入了世界的前列,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突出,说明发展中存在着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进行改革,这个改革不是表面的改革,而是深度的改革,是触及灵魂深处的改革,这个改革不是局部的改革,而是坚持全局观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要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全面深化改革是必由之路。改革的精神是共产党人的优良品质,创新是改革的精髓,只有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用自我革命的意志,才能在新征程中解决主要矛盾,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