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是最突出的特点和优势,任何时候都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一重要论断的精神实质,对我们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旗帜鲜明讲政治是中国共产党人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强调要旗帜鲜明讲政治,这是其突出特点和优势,也是其发展壮大、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早在古田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要“提高党内的政治水平”“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在抗战期间,他要求党的高级干部都要具有“远大的政治眼光与政治家的风度”。新中国成立后,他又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成为精通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的专家,认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一再告诫领导干部要讲政治,反复强调“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目的就是为了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防止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迷失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对领导干部“政治合格”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们党旗帜鲜明讲政治这一突出特点和优势的发扬光大。纵观我们党的奋斗历史,什么时候全党讲政治、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健康,我们党就风清气正、团结统一,充满生机活力,党的事业就蓬勃发展;反之,就可能弊病丛生,导致各种错误思想得不到及时纠正,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损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就必须发扬光大我们党的这一突出特点和优势,更加旗帜鲜明地讲政治。旗帜鲜明讲政治关键是要把“四个意识”牢固树立起来旗帜鲜明讲政治与“四个意识”的核心内涵是一致的,增强“四个意识”是讲政治的集中体现和必然要求。当前,我们强调旗帜鲜明讲政治,关键是要把“四个意识”牢固树立起来。把政治意识牢固树立起来。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与党中央保持政治上的高度一致;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不忘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任何时候都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始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大局意识牢固树立起来。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大局观,自觉认识、服从和维护大局。当前,就是要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我们党既定奋斗目标而砥砺前行;要善于处理眼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坚持小道理服从大道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只要有利于大局的事情都要尽力办好,只要妨害大局的言行都要坚决反对,始终保证全党上下一盘棋。把核心意识牢固树立起来。这就是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要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突出党中央在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这是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要坚决捍卫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的核心地位,把维护这个核心作为第一位的政治要求,做到思想上充分信赖、政治上坚决维护、组织上自觉服从、感情上深刻认同、行动上始终跟随。把看齐意识牢固树立起来。这就是要主动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坚定党的理想信念,秉持真挚的为民情怀,强化责任担当,始终做到为党和人民事业夙夜在公、殚精竭虑;要主动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看齐,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偏离和动摇;要主动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更加旗帜鲜明讲政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我们在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不能只讲腐败问题、不讲政治问题。干部在政治上出问题,对党的危害不亚于腐败问题,有的甚至比腐败问题更严重。正是由于在管党治党问题上旗帜鲜明讲政治,我们才取得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显著成效。当前,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更加旗帜鲜明讲政治。只有政治上强了,党内政治生活才能严起来,党内政治生态才能好起来,管党治党才有可靠的政治保障,才能真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全面从严治党首先是从政治上管党治党,而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关键是要把旗帜鲜明讲政治挺在前面。为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层层压实传导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既补精神之“钙”,又扎制度之“笼”,拧紧理想信念“总开关”。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要坚持从严管理干部,以严的标准要求干部、以严的措施管理干部、以严的纪律约束干部。要持续深入改进作风,紧紧盯住作风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及时跟进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政治纪律这根弦,任何情况下都要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要发挥人民监督作用,畅通建言献策和批评监督这两条渠道,依靠人民推进管党治党。要深入把握全面从严治党规律,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作者为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清醒的理论自觉和坚定的理论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的重要特征。理论自觉是从理论上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应当怎样坚持与发展它的自觉责任担当。理论自信是对以清醒的理论自觉为前提,以实践检验为根据,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价值取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尤其是其中的理论体系所拥有的坚定的信心、信念和信仰。理论自觉推动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增强理论自信,理论自信创造伟大成就,伟大成就进一步促进理论自觉和增强理论自信,形成良性循环。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坚定的理论自信,是党最鲜明的思想特征和根本优势

  在“四个自信”体系中,理论自信是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思想基础和重要前提,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性。正是因为有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理论自觉和自信,才使我们党真正重视这一理论的作用并始终科学地坚持以它为指导,使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地创造新的辉煌。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是我们党的看家本领和成功秘诀。有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辩证统一的科学态度,才有了对马克思主义科学而坚定的信仰,进而确保了我们党在理论创新上有了正确的方向,革命和建设事业也因此变得更加顺利和有信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只有掌握科学理论才能正确把握前进方向”,“理论上坚定成熟,什么力量也不能动摇我们”。坚持和增强理论自信,能够使我们“不畏浮云遮望眼”,不为各种错误思潮和歪理邪说所俘获;能够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提供理论基础;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正确的思想引领。以高度理论自觉为基础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集中表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守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它之所以是主题,是因为它解决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而旗帜引领方向,道路决定命运。这就是说,我们党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为决定中国人民前途命运的根本。对这一重要意义的深刻把握和坚守无疑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的理论自觉和自信的集中表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觉和自信来自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态度和实践作用的客观考量。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态度上看,始终做到了坚持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这是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思想前提。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果,它既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又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其根本意愿,实现了科学真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自觉统一。因此,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另一方面,以无产阶级实践为基础、以指导无产阶级解放为使命的马克思主义要保持其生命力,又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为实践是理论之源。这就是说,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的理论品质,同时自然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重要的理论品格。从“中国梦”、“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无不体现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和优越性认识的细化、深化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与时俱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我们党始终能够保持蓬勃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关键,是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能够不断取得新胜利的秘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是理论自觉和自信的客观依据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效果的客观考量上看,我们创造了近百年来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进步最快、人民生活改善最大的国家。特别是近五年来,我们所做的工作有许多是开创性的,所解决的问题有许多是深层次的,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得到了解决,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办成了,成为我党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和举措前所未有,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惠民共享力度史无前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大大提高;依法治国的高度前所未有,法治思维、法治信仰已经形成,开辟了法治中国的新境界;从严治党的力度前所未有,老虎苍蝇一起打,对腐败零容忍,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整治“四风”的强度前所未有,密切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凝聚力、战斗力、领导力和号召力空前增强;从严治军的魄力前所未有,加固了中国的“钢铁长城”;外交斡旋的智慧前所未有,倡导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致力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开创了大国外交的新格局。特别是近五年来,我党谋划全局的方略前所未有,“中国梦”这一最具人民性和科学性的战略思想的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形成了井喷式的系统而严密的理论创新成果,显现出了党前所未有的理论创造力。另外,还有其他一系列可圈可点的“国之重器”和被称之为“新四大发明”的技术等都让世界刮目相看。正如外媒评价:“环顾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像当今中国这样,以一种说到做到、只争朝夕的方式推进改革。”总之,近五年来,我国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所取得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如今,中国正在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成就不仅解决了中国问题,形成了中国式的理论创新,而且“中国特色”中蕴涵着对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遵循,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发展中国家甚至是发达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作者为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政党。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强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四个伟大”迫切需要并且催生着理论新创造,以宽广的理论视野为推进“四个伟大”进程作出理论新概括、推进理论新创造,更是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与使命。 深入研究与科学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四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主题、丰富的思想内涵与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身就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崭新的科学理论创造。从整体上看,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线是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围绕上述主题主线形成的理论体系由四部分组成:一是中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顶层设计,包括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全球治理理念等。二是凝聚实现强国梦的价值共识,包括以共圆“中国梦”增强民族国家认同、以“四个自信”培育政治和文化认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核心价值认同等。三是问题导向下的国家体制机制建设,包括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稳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深化和创新社会体制改革等。四是以全面从严治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包括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以反腐败斗争巩固和增强党的执政基础、以“从严治吏”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揭示了中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理论与实践逻辑,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境界,续写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出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五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开始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此,我们要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基本遵循与科学指南,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出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进一步深入探索推进“四个伟大”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是如何全面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这是今天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分别通过的两个《决定》已经对此进行了顶层设计,但还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推进的方面,比如:如何将改革进行到底,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方向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如何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推进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等等。二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在所有后发国家中,唯有中国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一定存在着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值得我们作出新概括。同时,中国经济也面临着许多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从理论上予以澄清、在实践上给出方案。三是进一步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如何从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养分滋养社会主义文化?如何进一步凝练阐释以及加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占据真理和道义上的制高点?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四是如何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积极为全球治理贡献更加系统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这是伴随着世界形势演变和中国不断崛起而产生的全新课题,在这一问题上,理论创造有着美好前景和广阔空间。以“三个更加”为方向完善管党治党理论与实践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根本保证。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特别强调“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以“三个更加”为方向,逐步完善建党治党理论与实践,形成建党治党的新概括、新认识与新创造,最主要的是在三个关键点上着力、发力。 一是紧紧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加强以理想信念为根基的思想政治建设。从思想上建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思想政治建设以理想信念为根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定理想信念要以“四个能否”、“六个是否”作为客观可行的实践标尺和检验标准,以加强理论学习和党性修养为基本路径,强化在实际工作中的落实。二是从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深入探寻管党治党的基本规律,做到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三者有机统一、统筹推进。制度是管党治党的长久之策、根本之策,制度治党在广义上也就是依规治党,它与依法治国内在相联、协同推进。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三者以制度为纽带实现有机统一,三者统筹推进在本质上就是促进党和国家治理的规范化、现代化,实现党和国家意志的高度统一和长治久安。三是从更宽广的视野加强党内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态建设。要夯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文化基础,重点抓三个方面:在政治价值上坚持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政治行为方式上敬畏法律法规,严守纪律规矩,恪守民主集中制;在政治美德上倡导和培育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优良品德。党内文化与党内政治生态相辅相成。以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涵养党内政治生态,关键是要坚持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培育和践行共产党人的价值观,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作者为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评论园

  火车票可以“网订”后,买票方便了很多,但是也带来了一点小麻烦:家人、朋友一起出行,想在旅途里聊一路,可订票时却很可能订到的不是邻座的票,上车换有时候还换不到;老人或者手脚不便的人出行想订个下铺、喜欢座位靠车窗沿途看风景的都要碰运气。现在,这个麻烦有了解决的办法:铁路官方购票平台12306近日发出公告,宣布正式上线“选座”功能,网上购票的时候可以选定座位了。

  有经常看电影的朋友抱怨说,为什么买电影票的APP早就能轻松选座,坐火车就迟迟不行呢?其实早有程序员科普过,火车票的网上数据处理,比“卖一张就减一张”的电影票要复杂多了,因为每卖一张票都会产生好几个新的路程区间,计算量不是一个级别。现在这个功能上线,应该说,铁总的投入是一笔非常巨大的数字,技术上的进步值得一赞。更为重要的是,动车可选座,还不止是一个技术进步,更是可以从中看到从“数字”到“人”的理念进步。

  所谓“数字”,就是宏观数据。我们回想一下,在我国铁路高速发展期,我们经常看到的新闻是“在某某节日期间,铁路安全发送旅客??人次”。随着我国高铁技术的进步和铁路网的逐渐完善,这个数字快速攀高,现在,除了春节等个别时间节点,“一票难求”的窘境已经大大缓解,这就是扩大“数字”的成效。

  追求“数字”并没有错。客观规律决定了,在跨越式追赶过程中,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阶段,我们确实需要把力气放在扩大“数字”上,迅速积累“量变”。量变到了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质变,把事物推向新的阶段。现在,我们的铁路技术、运力等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对铁路服务来讲,新的阶段已经到来,是时候把发展重点逐步转移到更加重视对“人”的追求上来了。

  所谓更加重视对“人”的追求,就是每个旅客不再仅仅被视为宏观数字中的“一二三”、“千百万”,而是看做具体的、有个性需求的、作为服务对象的“人”。推出“选座”功能,表面看是一次网络数据库计算技术上的进步,而从深层次看,这是理念进步的体现——确实,我们的铁路服务已经到了必须考虑每个个体感受、给予每个个体有尊严的个性服务阶段了。

  从“数字”到“人”的理念进步,不仅仅要体现在铁路服务上。从追求GDP发展的速度,到现在强调GDP的质量,从“金山银山”到“绿水青山”,最近几年,从各个方面的执政理念,都可以看出从“数字”到“人”的这种理念转变。每个部门的转变因为客观情况和分工不同有快有慢,但是总体上说,已经形成了必须这样转变的共识。这是令人欣喜的。

  从“数字”到“人”的转变,本质上更是一种执政智慧。“中国梦”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目标,在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发展阶段,采取与客观形势和人民各层次要求相适应的理念和措施。从“数字”到“人”,适应的正是人民群众在基础公共服务需求被满足后,继续增长的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反过来,对“人”的重视也会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社会发展的内涵,这对“数字”的继续稳步健康增长,也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说,从“数字”到“人”,并不是否定数字的重要性,而是根据形势的发展转向另一条更加有效率的发展道路。这方面,我们在经济上的转型升级就是很好的例子。

  今天是十九大开幕的日子,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一直在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进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前景越来越清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个里程碑的会议之后,理念上的进步将更加层出不穷。

  观点1对1

  近日,一则兰州公交“流动书架”两个月被“偷光”的视频在网络流传。网络视频显示,设立仅仅两个多月之后,原本摆满图书的书架已经“光秃秃”,站台保安则表示图书都被乘客拿走了。兰州第三客运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表示,车站图书的确存在丢失情况,他们今后会视情况再补充图书。 (10月11日《北京青年报》)

  “好事办好”, 技防手段不能少

  “窃书不算偷” 是孔乙己用来遮掩搪塞的经典借口,这个借口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仅仅看到了“窃书”有“渴望追求知识”的一面,而忽视了对底线的突破。从这起兰州公交“流动书架”两个月被“偷光”的报道事实看,这种对“窃书不算偷”的容忍依然存在。记者调查证实,车站图书的确存在丢失情况,而车站采取“补牢”的措施是“今后会视情况再补充图书”,而并非报警,这分明是对“窃书”行为的一种退让。

  拿走公交“流动书架”的图书不还,首先这种行为很不文明,本身就与设置“流动书架”的初衷南辕北辙。其次,拿走公交“流动书架”的图书据为己有,也涉嫌了违法。因为公交“流动书架”的图书,已经成为公共财物,擅自偷拿并据为己有,已经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尽管情节不算严重,但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偷窃公共财物”规定,同样是要受到处罚的。第三,也会伤害爱心人士的情感。从报道中看,公交“流动书架”的图书多为爱心人士捐赠,爱心人士的本意是要实现知识共享,一旦爱心人士发现公交“流动书架”成为摆设,无疑会伤害他们的善意,影响更多人致力公益的积极性。

  互信与自律虽然说是现代文明人的基本素质,但是道德毕竟是一种高上限的东西,不能强行相信所有人都有很高的道德。而且因为“破窗效应”的存在,低道德行为在不受到惩罚的情况下,会比高道德行为更容易得到效仿和扩散,这是客观的心理学规律,是不以美好的愿望为转移的。我们为什么要设置交通违法监控,就是因为这个道理。当然,“窃书”的后果不像交通事故那样严重,但是对公众素质和社会文明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对“窃书”行为不应容忍,一方面,需要相关部门加大查处力度,同时,也需要加强公共场所公物爱惜保护的文明、道德宣传,更需要通过设置监控等技防手段协助管理,对违规行为进行曝光和追责。如此,公交“流动书架”这样的好事才会真的办好。 (湖北 张友江)

  “书架尴尬”, 根源在素质之外

  “流动书架”是由当地区政府和公共图书馆设立的公益项目,这样一个书架变得“光秃秃”,总归是憾事。只是,若将这一现象全部归因于市民“素质”不高,恐怕有点失焦了。

  “流动书架”分布在兰州的22个快速公交BRT站台,图书的“漂流规则”是乘客可以拿书在站台内阅读,也可以带上车细读,但出站不能带走,且书架上也有提示——“为了方便大家阅读,请将图书放回书架”。看起来,这样的做法确实不错,无论是等车还是坐车,有阅读爱好的市民都可以通过书籍来打发时间。但是再看细节,就有另外的味道了。

  首先,乘客取书、还书,并无任何类似于“身份确认”的信用约束机制,也就是说,能否保管好、能否及时归还,基本全依赖于乘客的“自觉”。虽说若借书、还书的程序过于复杂,很有可能会降低“使用率”,但此种完全“不设防”的模式,就等于只放书而无管理,很显然不符合公益项目的专业操作;其次,书架上所配备的图书,80%是经典名著类的“大部头”,也不符合在等车或乘车场景下这样短时间内的“快阅读”需求。一定程度上也是在间接“诱使”乘客将书带走,“名著丢失得比较多”,就是明证;再者,其实只要对公交车内的阅读体验有基本了解,就可知道,公交车内本就不适合纸质阅读。设置在公交站台的“流动书架”,更像是在满足一种假想中的“伪需求”。

  综合各种因素判断,这样的“流动书架”“破产”不过是迟早的事,甚至可以说,在公交站台设“流动书架”根本就无必要,是一种公益资源的“错配”。摆放“以名著为主”的书籍更是脱离了实际。

  相关方面表示今后会视情况再补充图书。到底是否会再补,还有待时间来证明,但若管理模式不改,结果怕是可以预料的,本来正面的社会效果也会被扭偏。这件事最大的提醒就是,公共部门在操作公益项目上,也有必要树立成本意识和受众意识。而要从技术上防止让市民“顺手牵书”倒是不难,真正难的是,转变公共服务思维,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 (四川 朱昌俊)

  当前,发展智能制造,规划、标准、示范项目等已经逐步落实并推广实施,资金、资源等要素也不断聚集到智能制造的重点领域。然而,国家在面向智能制造的人才培养与成长计划部署上仍属空白,缺乏“智造型”人才计划顶层设计,对支撑智能制造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和智力因素的高度重视缺乏,软实力发展布局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国家智能制造未来的长远发展。

  首先,智能制造催生出“智造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市场前景十分看好。随着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制造业回归、智能制造兴起、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临,世界工业制造已揭开新的历史篇章。人工智能、3D打印、量子通信、知识进化、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使传统的工业制造模式发生着深刻变革。《中国制造2025》规划了“三步走”战略,确立了十大重点领域及未来10年到30年的发展目标,人才需求中“智造型”人才将成为急剧增长的焦点,包括科学家、工程师、技术精英、高技能劳动者等。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2016年科学与工程指标》报告显示,中国2012年工科毕业生数已居全球第一,占比38.1%。实际上,2016年我国工科毕业生总数已达到119万,与《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相关的本科专业数约8000个,占工科专业总数的50%,具备了坚实的“智造型”人才发展基础。

  其次,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培养与成长的问题急需解决。“智造型”人才是适应智能制造需求的新型人才,是适应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交叉复合型人才。“智造型”人才的知识、素质、能力的培养,不同于传统制造人才的模式。我国传统工业制造人才培养最初采用前苏联模式,培养了一大批行业专门人才;之后借鉴美国通识教育经验,着力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21世纪以来,学科交叉、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成为热点,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互融合、互补;在当前智能制造蓬勃兴起的挑战下,传统制造人才培养的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工业革命发展的需求。知识的快速更新、信息的海量涌现、制造的颠覆式发展、智能的高度进化,对“智造型”人才的要求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的科学家、工程师、高级技师的边界与内涵,而我国工匠精神缺乏、工程教育与时俱进不够、工科毕业生专业就业对口率低的现实状况,恰恰印证了应对智能制造挑战的人才供给结构性矛盾的现实存在,需要着力破解。

  此外,工程教育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滞后,教育改革亟待推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与工业化的历史进程紧密相随,今天所取得的工业制造领域的巨大进展,如机械、船舶、航空、航天、水电、高铁、汽车、家电等,背后的人才支撑是工科教育规模与质量的不断提升。如今,工程教育面临新的发展形势,仍存在一些不足,如重理论、轻实践,重论文、轻工程,大学教育的综合化、同质化倾向导致高等教育与工程实践有所脱节,校企合作有所疏离。近些年,国家通过实施卓越计划、产学育人、CDIO、专业认证以及新工科概念等新尝试,积极推进工程教育转型升级。应对智能制造挑战,德国工业4.0已经在2017年推出《人才培训与案例》,提出新能力培养、学习工厂等概念与举措,着力解决人才问题。

  为此,应对新工业革命的挑战,我国亟需制定出台“智造型”人才支撑发展计划,推动人才培养特别是工程教育的转型升级。例如,制定“十三五”及与《中国制造2025》相匹配的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支撑智能制造的重点领域重大人才发展项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培训计划等,结合高等教育领域工程教育的改革突破,实施校企紧密融合培养人才的重大举措,给予资金、项目、税收优惠等政策性支持,大力推进“智造型”人才支撑计划的实施,在新工业革命历史进程中占据时代发展先机、做好人力资源储备。

  (作者分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高级工程师)

  老彪产经视线

  ● 中国企业自创品牌的战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策略问题,而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民族文化自信心的重新塑造过程。

  ● 通过开放的包容性社会生态环境的建设,千方百计推进全球优秀人才向中国移动和流动,是在开放型经济条件下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首要政策目标。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期间,省委李强书记在参加苏州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创新四问”,切中了江苏率先建设创新驱动省份战略的软肋,对于未来江苏发展创新经济的战略走向将起到基础性的推动作用,对江苏乃至其他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走在全国前列的地方都具有一定的思考和启发价值,也需要理论工作者从一般意义上对此进行分析研究。

  在当前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苏州在全省创新格局中,必须加速进行战略转型和产业升级,尽快把模仿创新的发展引领方式,转型成为具有自主创新特征的新的引领发展模式。即基于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构建以我为主的全球价值链的开放型经济新模式。苏州有这样的发展基础、条件和环境,也应该有这种努力、担当、勇气和魄力。现在最需要的是,发挥自主创新的引领性作用,或率先建设成为自主创新经济,必须把自身依赖于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逐步转变为基于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构建以我为主的全球价值链的开放型经济新模式。否则,我们就抓不住建设创新型国家给江苏带来的发展机遇。

  追求创新的原创性,要依据于原创性的基础科研成果。这对把钱变为知识的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运作体制、研究效率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对把这些知识转化为金钱的应用开发研究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要使这两种性质不同的创新过程顺畅运行,需要政府努力去构建基于“文化——制度——市场——技术”的综合性创新激励系统。

  第一,原创性的创新成果对制度的依赖更加深重。缺少制度创新的支撑,不可能有原创性创新大量涌现。以法治为基础的市场营商环境,是驱动创新实现原创性的主动力。一是在企业治理结构中,要有真正代表长远利益的决策支持体系,急功近利的短期眼界,不可能孵化和衍生出需要长期打磨才能成功的原创性成果;二是要形成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才能使企业既有竞争压力、又有竞争实力去长期从事艰苦的研究开发活动;三是要以法治保护和鼓励创新活动,如实施严厉的知识产权保护等。

  第二,培育和扶植本国原创性成果大量涌现的市场基础。当今的中国市场已经对外资高度开放,但是对本土企业却有许多行政性的进入障碍。从宏观方面来看,政府应该站到前台带头支持中国企业实施原创性成果战略。一是政府的大宗采购项目要对国内优秀民营企业按国际惯例实施倾斜支持政策;二是要努力建立国内统一市场,拆除市场壁垒和进入障碍;三是要鼓励有条件的国际代工利用国内市场需求,及时转换为具有原创技术和自有品牌的企业;四是要创造中国企业原创性成果形成的市场基础和舆论条件。从微观方面来看,要培养国内客户的挑剔度。精致需求型的客户对厂商施加高标准的压力,激励厂商改善、创新、自我提升以进入更高级的市场区域。

  第三,民族文化认同和培植自信心的问题。发展中国家追求原创性成果主要的障碍,来源于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人对西方流行文化的过度崇拜。对世界著名品牌而言,品质只是消费的一个基本条件,制造地点和文化历史往往赋予了它们更多的社会学涵义,如原创性的设计思想、品牌想象力的历史感等。因此,中国企业自创品牌的战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策略问题,而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民族文化自信心的重新塑造过程。

  长期从事国际代工进行出口导向的中国企业,现在都面临着产业链向高端攀升的问题。这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的一个重要的现实任务。但是从微观上来说,本土低附加值的贴牌生产企业(OEM)是痛苦转型发展自有品牌,还是安于现状继续做著名品牌光环下的幕后英雄,成为规模取胜的“隐形冠军”,往往是两难选择。OEM企业是否一定要发展自有品牌这个问题,不能用简单的是或不是来回答。如果竞争的市场空间和容量依然存在,而且如果某一特定企业具备发展自有品牌的各种资源和条件,那它就应该大胆地进行创新。具体的创新可能有三条路径:第一是OEM企业直接进入市场,独立地发展自有品牌。第二是OEM企业抓住市场变化中的新空间,避开原品牌商的竞争锋芒,发展新的适合自身的新品牌。第三是通过改变技术,在既有的市场中挖掘新市场。

  不过,现实中擅长生产制造的中国OEM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距离往往太过遥远,它们对市场的感知能力并不敏感,要达到上述所说的悟性,也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毕竟许多企业只会OEM,一旦它选择了转型自有品牌的战略,也绝对不是多了一个品牌的问题,而是多了一个复杂的经营管理体系。中国OEM企业真正缺乏的是如何将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并且关联起来的能力。现在它们要做的最基本一点,就是应该把企业实力做大,把技术水准做上来,把工人素质做上来,把产品质量做上来,把国际口碑做上来,把企业的知名度做上来,企业品牌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

  现阶段,中国制造业通过创建原创性成果和品牌来实现整体的产业升级,这个阶段还没有全面地到来。但这并不排斥某些具备条件的先进企业在提高和稳定OEM订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从OEM向ODM(原始设计制造商)和OBM(原始品牌制造商)的转化。实现这种转化,不仅需要企业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累积组织能力,而且需要社会和政府为某些有条件的中国企业创造品牌经营的市场基础和需求条件,培植品牌企业所需要的文化自信心和制度条件等。

  创新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包容性,主要目的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全球智慧和资源为我所用。全球智慧和资源主要是人力资源。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因此,通过开放的包容性社会生态环境的建设,千方百计推进全球优秀人才向中国移动和流动,是在开放型经济条件下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首要政策目标。创新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包容性,应该构建至少包含如下元素和特征的创新生态系统:

  把知识转化为财富的企业主体系统。企业是创新活动的真正主体,它是主导科技知识转化为商业化应用全过程的主要力量。实践证明,以高技术企业为主体,使其与政府、高校、科研机构、金融部门之间形成开放的紧密型联系,形成有利于创新成果大量涌现的命运体,对于吸收源于高校、科研机构的原始基础创新的思想,对于企业酝酿颠覆式创新和改良式创新,对于研发出新产品、新服务、新产业、新业态,对于降低研发风险、有效促进科研成果的商业化,是至关重要的。

  最大限度地适应、回避创新风险的资本系统。并不是所有的货币和资本,都对创新活动具有鼓励和包容性。未来,中国政府在科技研发资助、初创企业培育等方面,将会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从而形成政府、国家科研机构、大学、国企民企、风投资本、专业服务提供商等之间的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紧密合作,各投资方积极参与从科技创新到商业化和产业化的全过程,形成一条独特的价值链。

  灵活高效的全球创新人才激励系统。收入多、平台高、成长机会多、创新氛围好,是激励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的关键因素。除了获取更高的工资收入外,优秀人才主要靠技术入股、股权奖励等获得持续收入。鼓励创新人才合理流动、宽容失败的鼓励创新的文化,也是构成激励系统的重要要素。此外,还要为创新人才和创新活动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系统,为创新人员和活动保驾护航。

  创新模式得以不断更新的动力系统。当今世界各国的创新发展模式,利益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趋势,涌现出了大企业内部创业创新孵化机制以及创新中心培育等多种新模式。如大企业孵化的创业创新模式,就是大企业以投资者的身份,帮助员工成立附属公司,如果创业团队失败,集团公司只损失有限的投资资金;如果创业成功,则集团公司有收购附属公司及其技术的优先权,使它成为内部的研发团队。这一机制既降低了员工创业创新的风险,又激励了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建设全球创新链的分工系统。当今的创新生态系统,已经形成了全球创新链的结构:创新型企业位于这个创新链的高端,通过技术研发和外包,去引领全产业的发展;外包的加工制造装配企业,则处于这个创新链的相对低端环节,它们往往处于全球综合成本最低的地区,帮助前者将理念、设计、点子等转化为具体产品。在这条创新链中,大学是这种全球创新分工体系中的核心要素,是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作者为南京大学教授,省重点高端智库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

  决策眼

  我省沿海地区临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寻求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变,这样才有益于“1+3”重点功能区的同步发展,而不至于成为其短板;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真正崛起。我们认为,沿海地区临港产业的发展亟需从政府驱动转变为“链主”驱动。所谓“链主”驱动,就是引进或培育本地特色产业中的龙头企业或“链主”企业,并通过相关政策举措鼓励其发挥专业优势或市场优势引进、投资或孵化产业内有竞争力或发展潜力的企业及项目。

  一方面政府驱动的发展模式在现阶段产生了很多弊端。调研发现,我省沿海三市的临海产业从表面上看存在“大而不强”“缺少灵魂”等问题,实质上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是缺乏对产业链核心环节的掌控能力,这使得一方面容易受制于人,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生产经营链条脆弱;另一方面很难真正培育形成较为完善的基于本地特色产业的产业生态系统。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过去我们发展采用的是政府驱动的模式。产业发展过程中较多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虽然可以有效集中有限资源实现关键领域的快速突破,但由于专业门槛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政府主导的劣势也异常明显。

  另一方面“链主”驱动模式存在很多优势。主要在于:一是产业培育行为更加市场化,机制可以更加灵活;二是“链主”在行业中通常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相较于政府,更便于吸引行业内一些有竞争力或发展潜力的企业及项目;三是“链主”往往对行业发展、市场方向以及核心技术等专业领域方面的信息了解得更加及时和全面,能够较好地甄别行业内那些有竞争力或发展潜力的企业及项目。“链主”必须要能够与地方政府有良好的沟通协作,因此可以确保产业生态系统的构建符合本地需求且减少不同主体之间的摩擦成本。

  “链主”驱动模式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链主”的选择是否恰当。“链主”驱动实际上就是将过去政府驱动模式下的招商引资等政府部分职能转移由市场主体来承担,而市场主体,即这里的“链主”必须符合行业有影响力、专业研究力量强大、与政府有良好沟通协作、资金实力雄厚等特征。因此,这类市场主体的最理想类型应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显然,这类市场主体完全是可以有动力去作为“招商引资”的主体发挥作用的,动力来源有三:一是引进产业内有竞争力或发展潜力的企业及项目可以完善所处的产业生态系统,通过外部效应、集聚效应等的发挥,进一步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甚至奠定或巩固“链主”地位;二是投资、孵化一些潜力企业或项目可以为自身业务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地方政府的政策性优惠。

  针对“链主”驱动,围绕“便于人生活”“便于人往来”“便于人发挥”等思路,提出如下建议:

  全力推进快速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我省沿海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快速向外辐射的交通基础设施一直是制约发展的主要短板之一。在高铁重塑我国经济地理的大背景下,应加快推进新线建设和既有线路扩能改造,构建高效密集的沿海轨道交通网,尤其是要尽快开工盐城至南通段铁路、沪通铁路二期,加快构建沿海高铁,同时稳步推进宁启铁路通道的完善、连盐铁路的续建等。此外,优化整合沿海地区机场资源,适时改扩建现有机场,提升服务能力,航线加快向国内各大主要城市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辐射。

  尽快制订落实鼓励人才发展的政策支持。要推动沿海地区人才支持政策相互衔接、人才工作体系相互配套、人才资源市场相互贯通、人才发展平台相互支撑,构建与国际接轨、有利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构筑国际化人才高地。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居住证制度,大规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加大股权激励力度,鼓励企业以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等方式对科技人员给予股权激励,使企业科技收益与研发人员个人收益有机结合。进一步落实好高新技术企业高管所得税优惠等重点政策。健全配套保障机制,努力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社保、医疗、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出入境等综合服务。

  努力营造科技创业的良好氛围。临港产业的发展需要科技创新作为内驱动力,而科技创业则是链接创新驱动发展两大阶段的关键变量。科技创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趋势,全球各地均掀起科技创业的发展浪潮。比如,硅谷在不足50公里的狭长地带集聚了约1万家高科技公司,其中全球前100大高科技公司有30%总部位于硅谷。纽约鼓励发展科技创业,现在科技类就业岗位每年增加近万人,增量与硅谷基本接近。对于我省沿海地区而言,当务之急是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体制机制优化,分别是创新资金投入机制、人才培养集聚机制、科技管理体制以及创新成果产业化机制。

  加快发展沿海三市的生活性服务业。良好的生活性服务水平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基础之一。与苏锡常等地相比,我省沿海地区的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有效供给不足、质量水平不高、消费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突出,迫切需要加快发展。沿海三市应聚焦重点领域,推进规范提升,加快引进、培育一批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的服务型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商贸服务业、健康服务业、家庭服务业、文化服务业、旅游服务业、体育服务业等快速发展。

  (作者分别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决策眼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立足不同地区、不同河湖,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实行一河一策、一湖一策,解决好河湖管理保护的突出问题。”

  “山水田河(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是我国亟须研究和整治的系统,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解决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流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是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水安全的制度创新。为进一步加强河湖管理与保护,健全河湖管理保护长效机制,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因河(湖)制宜,编制“一河一策”行动计划,该计划是建设“山水田河(湖)生命共同体”的重要保障,是建立“河长制”实践示范区的技术支撑,是落实全面推进河长制各项要求和任务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河湖科学保护,系统治理,长效管护的主要依据。为做好“一河(湖)一策”行动计划,提4点建议:

  1、勿忘初心,找出系统保护河(湖)的“良方”。水体污染“症状”在水里,“病根”在岸上,农村废弃物(秸秆、养殖、生活等)污染、面源(化肥、农药)污染、工业点源污染等,使原来可以游泳的河道变成了臭水沟,对饮用水安全构成危害,对当代及子孙后代造成伤害。编制“一河一策”行动计划,找出系统保护“水生态、水环境”的“良方”,通过“一河(湖)一策”行动计划的实施,构建“河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河(湖)水系,为人民的“健康”创建优良的“风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坚持走群众路线,推进“良方”全面落实。首先,从群众中来,加强河湖现状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沿河(湖)群众意见和诉求,听取各方意见和要求,找出河(湖)问题的“病根”;统筹河湖防洪、除涝、供水、航运、生态和景观等功能要求,利用系统工程理论辩证施治,开出“良方”;与群众、专家、领导商定“良方”的可操作性及实践效果。遵照国家、行业及地区现行有关标准、规程、规范和政策,修改完善“良方”;推进“良方”的实施计划全面落实,再将此“良方”应用到群众中去,如此“良方”将得到群众欢迎和有效推广应用。

  3、坚持问题导向,一切从一河(湖)所涉区域的实际出发。深入调查河湖现状,包括主要河湖的基本情况调查、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水环境质量调查、水生态状况调查、河湖功能状况调查、河湖管理情况调查。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找出河(湖)存在问题,包括水资源管理问题、河湖资源保护问题、水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综合功能问题、管理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考虑群众需求,设定治理保护目标:通过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到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河湖管理保护规划体系,河湖管理机构、人员、经费全面落实,人为侵害河湖行为得到全面遏制,地表水丧失使用功能(劣于V类)的水体及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III类,河湖资源利用科学有序,河湖水域面积稳中有升,河湖防洪、供水、生态功能明显提升,“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现代河(湖)水系基本建成,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明显提高,推动河道(湖泊)绿色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

  4、坚持系统治理,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河(湖)治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河长制行动计划”的治理保护目标,针对水资源管理、河湖资源保护、河湖水污染防治、水环境综合治理、河湖生态修复、河湖长效管护、河湖执法监督和河湖综合功能提升八大任务,结合每条河(湖)实际,因河治宜提出系统解决方案和具体治理措施。

  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是防止水污染改善水生态环境的治本之策。一头猪可提供半亩地有机肥,若不利用则每年排出11吨污水。就算是一颗纽扣电池也要把它放到专门回收的地方以利循环使用,因为一颗小小的纽扣电池就能污染600吨的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用水。每个人每天排出30公斤废水、2公斤垃圾,若不处理回用,对水、对环境将产生多大污染!这些变废(污)物为宝贵资源、利国、利民、利己的事,需要每个人用心来做。优良的水域生态环境,高质量的居民生活,不仅是人民梦寐以求的美好初心,也是全面实现文明、富裕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在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方面还有待系统安排和深入实践。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对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改善是根本性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践行“河长制”的新实践,精心营建一批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生态样板工程,打造一批高质量的亲水河(湖)景观,并以其获取的收益作为河长制建设的部分经费来源,实现生态经济与环境保护双赢。

  (作者为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

  深入开展“大走访大落实”,根本在于切实解决基层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密切干部群众“鱼水之情”。走访企业,我们给出创新良方;走访群众,我们谋划富民良法;走访干部,我们寻觅工作良计;走访名士,我们探问发展良策。常州深入开展“四访四求”大走访活动,既将省委“大走访大落实”的总体要求和核心内容贯穿其中,又融入发展处于关键阶段的担当意识和实干精神,解决了企业对转型发展的需求,呼应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建设“强富美高”新常州汇聚出强大合力。

  一是访出亲民爱民好作风。开展大走访,就是要以在一线的状态、沉下去的劲头,做到“硬板凳”坐得了、“凉白开”喝得惯、“群众手”握得紧,实现党员干部作风的大转变。我们因人而异访。用“一秘笈、两携带、三搭配”模式同各类人群说上话、交上心,党员干部自创《大走访秘笈》总结归纳走访不同对象的注意事项:携带工作证亮明身份、携带鞋套走家入户;以男女搭配、本地外地干部搭配、老中青干部搭配的方式,破解心理防备、方言障碍、年龄代沟,不仅敲开百姓家门,更敲开群众心门。我们因地制宜访。最真的情况在车间,最实的情感在田头。党员干部深入车间,听企业转型发展的困难和诉求,把“三位一体”奖补政策、科技创新“29条”介绍给企业;深入田头,向农户宣传农业转型十策、强农惠农十条、富农增收十法,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我们因时而动访。走访农村,充分尊重农民的作息习惯;走访社区,利用晚上或者双休日开展“月光访”和“周末访”;走访企业,利用企业员工用餐间隙开展“错时走访”,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确保访民不扰民。

  二是访出排忧解难好点子。开展大走访,重在办实事、解难题。广大党员干部走农户,与群众真心“攀亲戚”。进企业,为发展按下“快捷键”;去工地,助项目跑出“加速度”。问题交办靠机制。探索建立“纵向联动”+“横向统筹”的问题办理机制,走访单位首先立足自身,统筹资源尽力解决;属于镇村层面可以解决的问题,及时交办,督促解决;需要辖市区或市级部门办理的,委托办理,跟踪督查;对共性疑难问题进行归纳梳理,重点研究解决,确保每天有人关注问题、每个问题都有着落,尽早让基层、群众遇到的难题画上句号。提质增效强服务。针对大走访中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跑马拉松”问题,我们变传统窗口的“细分业务制”为“综合项目制”,使得大部分事项可以一个窗口一套材料办结。针对大走访中企业反映的工程验收资料不共享、流程无法变更等问题,各地推出“竣前辅导”,协调相关部门提前进场,优化审批流程、提升办理效率,为企业发展提供“店小二”式的服务。各显其能解难题。围绕群众普遍关注的就业创业、医疗保障等问题,各地各部门进行重点突破、制度化解决。溧阳市“4大环节、5项清单”提高办理成效,高新区“ABCD”工作法有效解决难题,钟楼区“加减乘除”法助力企业转型发展,市人社局跨省异地就医联网结算业务已经成功覆盖居民医保和职工医保。

  三是访出和谐稳定好局面。我们坚持把排查化解基层矛盾和安全隐患,作为大走访活动的阶段性重点,努力把问题矛盾解决在基层一线,把安全隐患消除于萌芽状态。“走遍走全”实现精准覆盖。坚持市县镇村四级联动,确保党员干部全覆盖、镇(街)村(居)全覆盖、各类企业全覆盖、群众家庭全覆盖。在此基础上,注重点面结合,扭住“牛鼻子”、抓在关键处,推进“三查”常态化,加大对重点人群排查管控力度,全市流动人口登记率95%以上、重点人员登记列管率100%,寄递业从业人员登记率达95%以上。“访深访透”化解矛盾隐患。在大走访中突出排查化解不安全不稳定因素,尤其是重点领域的矛盾,以及感情、债务等易发“民转刑”案件等纠纷,防范个人极端事件、重大恶性刑事案件。提档升级三级综治中心,全力打造枢纽型实战型平台。建成合成侦查中心、合成防范中心等现代警务平台,全市刑事、“八类”“两抢”案件数连年下降、破案率连年上升。“落细落实”确保和谐稳定。坚持发展与稳定并重、富民与安民共进,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深化平安常州建设,群众安全感、法治建设满意度、政法队伍满意率“三大核心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成绩。常州市运用稳评思维化解“邻避”风险做法受到中央综治办肯定,“百姓议事堂”“和谐促进会”等基层治理典型多次被《人民日报》推介。

  四是访出常态服务好机制。我们引导党员干部逐渐由“组织指派去”变为“内心主动去”,切实把大走访活动上升为深化“两学一做”、服务基层、服务发展的长效举措。“即知即改”+“标本兼治”。群众反映问题承诺15日内解决或答复,不再担心问题反馈“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各地各部门在及时解决个性问题、具体问题的同时,也着力突破根本性、全局性的难题,梳理形成了看病难看病贵、农村养老、老小区改造、流转土地补偿等33类城乡居民共性难题,以及融资难融资贵、招工难用工贵、审批程序复杂等23类企业共性问题。市领导牵头包办、全程跟踪管理、纳入督查系统,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集中走访”+“长效服务”。立足常态长效,在经济薄弱村建立“项目专员”“第一书记”派驻机制,协助村“两委”班子兴办惠民实事、加强基层治理,变“走访”为“常驻”;在社区成立了由党员志愿者、热心居民组成的法律援助、矛盾调解、环境巡查、扶贫帮困、家政服务等10支“红色帮帮团”特色队伍,专门开通便民服务热线,深入社区家庭解决实际问题。“线上抢单”+“线下服务”。着力营造“亲”“清”政商关系,建立服务企业的“一网一号一群”(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重点企业服务群)。在市重点企业微信群里,各重点部门一把手“滴滴抢单式”服务,群内提出的问题均能在15分钟内得到解答,答复率达100%,赢得广大企业家纷纷点赞。党员干部走访时发放的联系卡,背面印有涵盖八大方面惠民富民政策的二维码“小程序”,无需下载注册,扫码即用,不仅能进行搜索,还能直接提问和“召唤”线下服务,让服务群众24小时不掉线。

  群众的满意是我们走访的根本出发点,更是检验落实成效的关键所在。我们将认真贯彻省委决策部署,坚持不懈做好“大走访”这篇文章,持之以恒推进“大落实”这项工程,摸实情、寻良策,办实事、解难题,“润物无声”情暖民心、“掷地有声”回应民意,不断增创发展新优势,种好群众认可、百姓满意的常州幸福树。 (作者为常州市委书记)

  声 音

  省委李强书记在干部学习会上指出,领导干部要做学习型干部,倡导研究型工作。这是领导干部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修身之本、为政之要、成事之道。

  勤学习是领导干部的为政基础。领导班子当好勤学习的表率,不仅是提高自身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的需要,更是对干部队伍形成良好学风的引导,不仅要自己带头学,还要加强对干部队伍学习情况的跟踪问效。党组织要构建勤学习的体系。党组织是领导干部学习的组织者、推动者,要采取干部中长期、短期和日常结合的方式,在干部学历提升、短期专题培训和日常自主学习等方面构建领导干部科学的学习体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领导干部要养成勤学习的习惯,夯实为政基础的根本在于要有学习的习惯。近年来,沭阳县通过县委推书荐学、组织领导干部交流学习心得、不定期在全县会议上随机点抽应知应会问答等措施,引导领导干部自觉养成勤于学习的习惯,在干部队伍中形成了重视理论学习、崇尚知识更新的良好学风。

  善研究是领导干部的为政关键。学而不思则罔。无论是书本中还是实践中学习到的知识,都要经过思考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用于指导实践。要注重对基层面上的调查研究。李强书记强调,坐在办公室里看到的都是问题,到基层看到的都是办法。实践证明,创新性的思路、抓手性的事项、突破性的政策举措,无不发源于基层、落实于基层、完善于基层。当前,要把“大走访大落实”活动不断引向深入,引导广大领导干部在一线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要注重对薄弱环节的调查研究。对面上的研究并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紧盯重点事项和关键领域,加强对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的研究,做到现状认识清楚、原因分析透彻、改进措施具体,走一步看三步,对问题解决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修正措施都要提前了然于胸。要注重对问题本质的调查研究。李强书记强调,工作中既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共性和规律性的东西。要运用战略思维研究经济发展的新业态、运用系统思维研究创新创业的大生态、运用法治思维研究各种现象背后人的心态,才能在新常态中立于不败之地。今年以来,沭阳县以“三进三帮”为载体,组织全县党员干部进行走访,搜集到各类问题近万个。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民主生活会上针对思想根源的批评意见、务实可行的改进措施,还有会后的跟踪督查,让查找出的问题得以彻底整改、让研究出的措施得以落地见效。

  重实干是领导干部的为政保障。要瞄准目标实干,目标明晰才能够找准方向。各地有各地的实际,不同的实际决定不同的定位和目标,领导干部要把学到的知识、研究出的思路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在维护“生态+”发展底色中,通过实干实现创特色引领发展、强基础保障发展、深改革服务发展。要带着问题实干。问题就是“有的放矢”的靶子,也是我们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着力点、攻击点。领导干部的实干要突出问题导向,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问题,属于能力不足的,就要加强培训,加强实践锻炼,加强总结提高;属于担当精神缺乏的,就要明确责任、加强督查;属于不作为的,就要严肃批评教育,认真执纪问责。要划出底线实干。底线是事物质变的分界线、做人做事的警戒线,不可踩、更不可越。领导干部在实干中要自觉划出法律底线、纪律底线、政策底线、道德底线,不搞“超常规”、不打“擦边球”,真正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近年来,沭阳县找准在宿迁市建设“全省生态大公园”目标中的坐标定位,围绕生态发展不快、富民质态不优等突出问题,结合本地花木、图书、纺织服装等产业特色,调整发展思路、鼓励产业招商、转变考核导向、严明纪律规矩、建立容错机制,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探索出了“支部+电商”、支书领头调结构等聚焦富民、聚力创新的发展新路。

  (作者为沭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做学习型干部 倡导研究型工作

  大丰是盐城市的滨海新城区,也是江苏省面积最大的城市区,总面积3059平方公里,人口72万。2015年9月,大丰区被中央编办和国务院法制办确定为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单位。我们以此为契机,围绕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创新创业活力最强”区域目标,大力度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努力用政府放权让利的“失”和“痛”,换取企业群众的“得”和“爽”。

  突破“痛点”,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自我革命。大家都知道,政务环境是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也是区域发展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但行政审批普遍存在“一长四多”问题,就是时间长、盖章多、收费多、中介多、材料多,让不少企业和群众苦不堪言。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一场部门利益的革命,也是不少部门怕失权、失利、失地位的“痛点”。为此,大丰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痛点”,精准发力,推动政府和部门向自己“开刀”,坚决切除部门利益。一方面,大力推行相对集中,收部门的权。在省市编办的指导下,迅速成立了大丰区行政审批局,划转了22个部门227个行政许可事项,审批科室由过去部门的69个减少到现在的3个,审批人员由318名减少到45名,审批环节从898个减少到565个,做到了授权、机构、人员、职能、事项划转“五个到位”,真正实现了一枚印章管审批。另一方面,全面实行“零收费”,去部门的利。在全省率先对企业投资工业项目、旅游项目的行政规费实行“零收费”,取消了9个部门20个收费项目。行政审批局成立以来,大丰共减免相关行政规费2100多万元,用真金白银的让利,使企业和群众享受到了改革的成果。

  聚焦“难点”,以简政放权和创新为发展增添活力。在试点工作中,我们感到收权去利还不够,“难点”在于简政放权,在于集成创新和程序再造。区里坚持能简则简、能放则放,以行政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一是能放则放,实行集成审批。全区依法取消行政许可事项18项、合并37项,优化审批流程18个,取消申请材料26个,行政许可80%的事项转为即办件。在推行集中审批的基础上实行集成审批,变“物理组合”为“化学融合”,全流程集中受理,按事项分类审批,跨部门联合服务,一个窗口统一出证。通过实行联合预审、一车踏勘、多评合一、并联审查,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时限从原来的165天压缩到50天内,承诺件平均办结时限由8.5天压缩到3.2天。金山东精密铸造项目急于打开国际市场、扩大产能,对审批时限要求高,通过集成审批,该项目从立项到领取施工许可证仅用了23.5个工作日,客商惊讶之余赞叹不已。对民生项目实行证照联办,群众只要到一个窗口,提交一套材料,就可以一次性领取全部证照,有力激发了各类市场主体的投资热情。二是努力向“不再审批”目标迈进。对企业投资项目,除国家规定必须核准的项目之外,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大丰经济开发区总投资1.2亿元的海工新能源装备项目,通过网上申报、自主承诺,从在线备案到竣工投产仅用了一年时间,实现了当年落户、当年建设、当年达效。三是加快构筑“一张网”。扎实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造“一张网”服务平台,做到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实现网上批、不见面、快递送,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路,力争在全省率先建成上下贯通的政务服务“一张网”。

  扭住“根本点”,把群众满意作为我们工作的最高标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改革更加符合群众和企业的需求。一是推动行政许可标准化。大丰在全省首家推行行政许可标准化试点,力求做到可复制、可推广。大幅度压缩自由裁量空间,做到审批公开透明无差别,编制“不见面”和“只见一次面”政务服务清单,确保群众只进一个门、办成所有事,甚至不出门也能办成事。大丰区白驹镇个体工商户鲁德标想为自己的小超市办理卫生许可证,就这件小事,放在过去是挺麻烦的,现在他只在网上提交了有关申报材料,审批局窗口人员现场审核后,便将证照直接邮寄送达他本人。他由衷地感慨,现在的服务真的是让老百姓省心了。二是推行帮办代办制。在基层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有的企业和群众,由于各种原因,对审批业务、电脑操作、资料准备等不熟悉,网上操作也不会,我们就在每个镇、园区各配备了2名项目代理员,免费提供代理服务,全程帮办各项手续。今年已代理项目158个,帮助业主解决难题56个,受到了企业和群众的普遍欢迎。三是创建行政服务品牌。推行预约服务、加班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服务对象评价服务,创建的“温馨365、贴心24”服务品牌家喻户晓,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实行“背对背”评估、第三方评估等手段,让群众和企业对服务进行评价,以评促改,推动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落地见效。区行政审批局成立以来,累计办理各类事项按期办结率100%,群众满意度达99.3%,企业和群众对改革的获得感越来越强。

  (作者为盐城市委常委、大丰区委书记)

  县委书记讲坛

  一个社会是不是充满正能量,我们中国梦的故事能不能讲好,归根到底,还是要看党政机关的作用发挥得怎么样。因为,党政机关具有党员干部最集中、执政骨干最集中、责任和权力最集中的特点,无疑,党员干部既是党的政策法规的制定者,又是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充分发挥党政机关的正能量,对于推动南京“一个高水平建成、六个显著目标”具有示范性、导向性和引领性作用。

  九十六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一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最壮丽的史诗,一个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而今,继往开来的我们,只有保证思想不变质、信念不动摇,激发灵魂深处的伟力,用行动践行理想信念,才能让党政机关始终充满照耀每个心灵的文化自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建立更大功勋。

  当下,我们党政机关释放“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磅礴正能量,就是要凸显实效,引导党员践行“四讲四有”标准,让“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发挥党支部的主体作用,推动思想政治建设融入日常,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一大特色。推进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就是要继续以党支部为基本单位,发挥党支部主体作用,切实把党员集合起来、发动起来,使“两学一做”严成自觉、严成常态。而“双争双创”活动,不仅增强了“两学一做”的向心力,而且将机关上下拧成一股绳、合成一盘棋,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整体推进了机关党的建设,有效地提高了干部队伍素质,促进了机关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同样,我们更加切身地体会到,带着情怀“大走访”,让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了。机关干部主动走进工厂、乡村、田头,近距离地了解社会现状、倾听群众心声,不仅改进了工作作风,密切了干群关系,也找到了工作的薄弱环节。可以说,大走访,让党政机关正能量更富质感,访出了责任心,访出了信任感,访出了思路,帮出了成效。

  我们也联想到,近来机关组织党员干部到瑞金等红色基地参观学习、接受教育活动的诸多启迪。瞻仰革命遗址,伫立烈士墓前,目睹沧桑巨变,我们的心灵怎能不受到震撼?思想怎能不得到升华?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经历了一次次心灵涤荡,更加深切地体验到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教育资源和精神遗产,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前进奋斗、富民强国的精神动力。恰如“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的一座高山,激发着我们内心的潜在动力,朝着一个宏伟的目标前进。而吸引和激励了无数热血青年投身革命的洪流中,把青春献给了人民、献给了党却无怨无悔的延安精神,永远普照着中华大地,将永不磨灭、世代相传。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我们党从历史走向未来的传承与创造,历经沧桑理想如初,信念弥坚的赤子之心,面对挑战不惧困难、坚定前进的勇气智慧,一心为人民、一切为民族的奉献精神,将永远是党政机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正能量。

  (作者为中共南京市委市级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

  学思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