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两硕士教不了一个小学生”——“教育焦虑”现象愈演愈烈
2017-09-20 15:5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综合  
1
听新闻

  近日,“两个硕士教不了一个小学生”的新闻,在网络上引发热烈讨论。天价的学区房、疯狂的择校风、高价的培训班、盲目的游学潮……年轻父母们的教育焦虑愈演愈烈。而那句所谓的教育名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则产生出了家长们不辞辛苦的陪读、陪学甚至让双职工的父母有一方辞职专门在家关注孩子的学习。最近几年间,教育焦虑已然成为了一种“流行词汇”——存在感之高,被转发力度之大,刷屏能力之强都不亚于任何一个新兴的网络流行词语,并且隔三岔五就能击中家长的泪点。小升初、培训热、学位房,种种现象背后都站着“教育焦虑”的身影。

  图为:2014年08月15日,山东东营某小学门口,数百名家长排起了长队。据了解,东营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报名统一在8月16-18日进行,有些家长担心孩子不能顺利报名入学,提前两天就在校门口排队,更有些家长吃住在学校门口,晚上就睡在车里或帐篷里。(来源:视觉中国)

  教育焦虑:是在独生子女政策大背景下出现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表现为,五花八门的教育广告铺天盖地;虎妈、狼爸话题不断,家长们焦虑:我的孩子一定不能输,一定要比我强;老师们焦虑:评优、晋职、绩效奖金都与学生分数挂钩,要高分就得施压;社会焦虑: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现如今教育焦虑表现在三个方面:“凡事要趁早”“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区房=优质教育资源=孩子的美好未来;校内减负校外“烧钱”。

  各种天价亲子班早教班,豪华高价的儿童电子玩具、音像制品铺天盖地,一对一的各种昂贵智力和技能培训——很多家长竞相参与,有的是忍痛出钱,生怕孩子落下某一个环节。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两个硕士教不了一个小学生

  “培训大军”再度集结。刚一开学,南京一所名校二年级的小安就开始了在一家英语培训机构密集的课程,他的父母虽是分别毕业于国内985与211大学的硕士,但为了让孩子受到“专业”的培训,还是坚定地给小安报了班。妈妈说:“苦虽苦,孩子的语言敏感期没几年,不能偷懒。”>>>详细

  作为一个“80后”小编在上小学初中之时。班级上只有极个别的同学有绘画、音乐或者舞蹈方面的特长,得一个区级或者市级的奖项,就可以全家人骄傲好久。而现在的孩子们班上动辄“钢琴八级”、“全国X等奖”、“奥数冠军”等等数不胜数。现今孩子们手握奖状的数量和之前简直不在一个量级上。

  不知道从何时起,有了这么一种“流行”的说法:“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乎,现在的家长们开始培养起了孩子们的各种“特长”:从琴棋书画到天文地理、从重力分子到计算机编程,美其名曰:“培养气质”、“开发智力”、“拓展视野”等等。殊不知,自己是否真心的是为孩子好还是只是因为“好面子”。其中不乏部分的家长看到了别人家的孩子上了培训班之后为了争相比拼也去报名,而没有考虑到孩子是否感兴趣是否愿意学。

  

  “要专挑孩子不会的提问”“一定要让家长感觉自己孩子真的不太行”……近日被媒体曝光的某培训机构英语课程设计,揭出了培训机构的“攻心计”。

  记者调查了解到,利用家长从众、攀比的心理,培训机构的“洗脑”阵地已经前移到了手机里。

  南京一位刚刚幼升小的家长冉峰发现,自从孩子确定要上家附近一所著名小学后,就被拉进了“某小学入学群”。刚开始,大家交流孩子和家长信息,相谈甚欢。随着人数增多,广告出现了——暑期游学团、游泳教练、理财平台等等,而最多的还是各种培训班的推荐。

  “真是聊着天就把你给‘套路’了。”冉峰说,每次都是他家孩子学什么了,感觉很好给大家推荐,然后几个固定的托儿开始跟帖。“我孩子也在这家学的,真不错。”

  一位教育培训业内人士说,家长们往往今天看某个“牛娃”上了什么班,就开始焦虑,想马上跟风报班;明天去报,发现居然有钱也报不上,越报不上越心焦。摸透了这些心理,培训机构就会利用各种群圈定目标受众,打着分享升学信息、提供升学指导的旗号,散播报名紧张等信息,制造焦虑气氛,“吹风”中就把生意给做了。

  

  开学了,学区房的投资暂时降温,租房陪读的市场火爆起来。记者走访南京多家房产中介了解到,几家名校周边的出租房虽是“老破小”,租金却年年看涨。“人生是一种选择。学区房=优质教育资源=孩子的美好未来。”房产中介王龙向记者“兜售”这一理念。

  学区房、陪读房,为何价格严重偏离市场规律仍受追捧?教育业内人士分析,根源当然是教育资源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稀缺。“问题在于,市场正在利用这种不均衡炒作焦虑,不断推高价格。”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殷飞说。

  一些在网络上、在微信朋友圈里被炒得火热、看起来出自资深教育人士的文章,背后的写手却是房产中介机构。“现在很多学区房中介开始做自媒体,自己给自己写软文,稳赚不赔。”一位房产营销人士告诉记者,这些中介一边炒着小学、中学的学区排名,哪个版块的教育资源好,一边在群里面鼓动家长一定要买学区房,动态更新房源。“很多家长一焦虑,头脑一热,孩子才进小学就开始琢磨初中的学区房该往哪里买了。”

  

  “强烈要求减负!”“强烈要求取消成绩排名!”呐喊方才消退,“强烈要求恢复小升初统考!”的呼声又起。记者采访多位家长了解到,相比各种培训、竞赛、考证给孩子带来的压力、给家长带来的焦虑,不少人宁愿重新承受“一考定成败”。一位家长说:“看不到清晰的路径规划,搞不清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合适,无法不焦虑。”城市中的商业中心正在变身“超级学校”。以南京市地标紫峰大厦为例,每一层楼都有至少两家培训机构进驻。每到周末、假期,背着书包的中小学生频繁进出,孩子们的身影从一楼的英语班出来,又进入二楼的学而思培优班,匆匆吃完午饭,再进入三楼的舞蹈班。门外等候的家长中不乏硕士、博士,他们一边焦虑地在刷着手机,吐槽起步阶段的数学、拼音、图形这么简单收费却不低,但又很庆幸自己第一时间“秒杀”到了课程。

  妈妈陪娃大战培训班 夫妻年收入50万忧不够教育支出

  35岁的周琪(化名)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刚度过了人生中第一个“人仰马翻”的寒假。

  从读小学一年级的大宝放假开始,周琪把孩子的寒假分成三阶段——春节前持续上7天的奥数班;春节;春节后持续上7天的奥英班。>>>详细

  一天6个多小时“泡”培训班,谁抢走了孩子们的暑假?

  衔接班的课程还没上完,妈妈又给报了集训班。眼看着暑假马上结束,即将小升初的武汉学生昊昊(化名)感叹道:“感觉自己好像放了一个‘假暑假’。”

  像昊昊这样整个假期备战于各种培训班的孩子不在少数。记者在多个省份调查发现,顶着家长、培训机构“暑期不努力开学徒伤悲”的说辞和广告语,孩子们的暑期被看作是“抢跑”“拉开差距”的好时机。原本是孩子们放松身心的假期,如今却被“超前学”“刷题”占据,为将来升学增加砝码。专家呼吁,应该把暑假真正还给孩子。>>>详细

  培训机构被指假名师扎堆 在校生摇身一变成“名师”

  看到孩子的成绩单时,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的郑峰(化名)感觉几千元的培训费打了水漂。

  几个月前,他冲着“在校名师指导”“3个月培训能在原有成绩基础上提高20分”“没效果退钱”等承诺,给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报了南宁市一家培训机构的数学辅导班。然而,孩子的期末考试成绩依然不理想。更让他惊讶的是,孩子告诉他,在这家培训机构里上课的教师不仅不是什么名师,有的还不一定有教师资格证。郑峰拿着合同找到这家培训机构要求退钱时,却吃了闭门羹。>>>详细

  缓解“教育焦虑”,需对症“下药”

  不辞辛苦培训、不惜人力陪读、不惜成本择校……专家认为,当下的教育焦虑固然来自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稀缺,但家长严重焦虑和畸形攀比的“心魔”背后确有利益推手。教育焦虑究竟为何愈演愈烈?谁在靠“吹大”你的焦虑“泡泡”牟利?>>>详细

  人民日报纵横:别让“凡事要趁早”放大教育焦虑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经常引用一些名言,比如“出名要趁早”“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忽略语境和具体条件,也容易走向反面。当下弥漫在不少家长中的教育焦虑,与此密不可分。>>>详细

  缓解教育焦虑离不开社会“减压阀”

  从家长角度看,希望自己的孩子获得更好的生活并没有错,希望孩子比自己强也没有错,但需要明白的是,父母的行为首先应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努力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个性和品格,而不是一味考虑“我的孩子不能输”。>>>详细

  古有甘罗十二岁拜相,今有强大的无法超越的“别人家的孩子”。在现今的教育当中经常能听到“你看别人家的某某某多么优秀,再看看你怎么样”“别人家的某某某拿了XX奖项,你只会在家什么都不做”更有甚者:“你要是有某某某的一半就好了”等等,现在很多孩子都是伴随着这样的声音成长起来的。于是乎,我们看到了众多的胎教班、早教班、奥数班等等各科目培优班,从兴趣班到才艺班,从国内夏令营到国外游学夏令营,孩子们就算不在学校也有上不完的课程,背不完的单词,默不完的古诗,写不完的作业。在这些焦虑的背后有些可能是因为家长的“面子”心里在作祟,但更多的是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可是这种“焦虑”之风却让本该是神圣的教育变得急功近利。不计成本的在孩子教育上投资只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比拼,因为总会有更好、更优秀的孩子出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希望所有的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去培养特长。培养孩子不光在“智”上也要在“德”“体”“美”全方位发展。爱因斯坦曾说过:“走出校门,能记住的才是教育。”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孩子走出了校园可是完全不适应社会是个什么样?岂不是赢在了起跑线,可是还没到终点他就输了?殊不知:虽然有甘罗十二岁拜相,却也有姜子牙八十岁出山。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