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刷题机器”真的能成就一名人才么?
2017-03-15 17:2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综合  
1
听新闻
 

  近日,两张朋友圈里笔芯的照片震惊了网友,其中一张图片的主人,是一名高三学生。一共124根笔芯,主要用于做习题,用完也花了一学期。

  这张笔芯的照片,是一位中学老师发的。照片上的一堆笔芯,属于她儿子高三的同班同学。是高三最后一个学期用掉的水笔笔芯,总共124根!

  本来以为这个数字已经够夸张了,不料,这位妈妈却告诉记者,那位同学高考前腰椎间盘突出,刷不了题了,不然笔用得更费。“我儿子李华(化名)那个学期用掉的笔芯,就远不止124支,只不过没拍下来。”

  据说在高三,这种水平的“笔芯消耗量”只是普通水平。一位妈妈点评说,“看了孩子们用过的笔芯,你会惊讶;看了他们手上的老茧,你会哭。”>>>详细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

  “不是在刷题,就是在刷题的路上。”用这句话来形容面临小升初的孩子,虽说有些夸张,却道出应试教育的疯狂。机器越来越智能了,而我们的孩子却都成了“刷题机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该怎样培养孩子,避免他们成为“刷题机器”从而拥抱机器人时代,成为摆在许多家长和教育专家面前的现实又沉重的话题。

  刷题成就“产业链”

  “没有经历南京的小升初,你无法理解其中竞争之激烈。”一位家长这么说。

  自从女儿上了六年级,李丽的手机上多了若干个小升初微信公众号、小升初家长群、小升初QQ群。“每天都要把各个群的信息看一遍,唯恐漏掉什么信息。”她说,“过完年后,招生工作启动,各个群里,各大名校小升初招生模拟试卷满天飞。孩子每晚除了完成学校作业,还要刷一套语数外小升初试题,11点上床睡觉算早的。”据称,在某学校,甚至默许六年级的孩子下午不上课回家刷题,以应对这个“杯”那个“杯”。

  就在2月22日,教育部发布关于今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随后,上海市中小学联合发声,抵制参与社会培训机构举办的“小升初”等各种班,拒绝将各类竞赛证书作为录取学生的依据。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徐良老师认为,“禁赛令”的颁布,有望消灭刷题产业链,还小学生一个快乐的童年。

  学生刷题,背后是激烈的教育竞争。”徐良说,“首先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在就近入学政策影响下,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理解从公办转向民办,但民办学校招生数量有限,必然需要凭借一定的标准选拔,面试、笔试、特长生考试层出不穷。其次,公众对政府推行教育公平的做法还在观望中。为促进教育公平,就近入学、教师流动、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等政策的效应正在起着变化,但是公众宁愿相信家长群也不相信政府公告,他们的效用没有走进公众内心。”

  人工智能时代,需要怎样的人才

  事实上,对于孩子该不该成为“刷题机器”,业内人士看法不一。有意思的是,记者联系了3位教育界专家,有两位不愿接受采访、不肯多谈,表示“这个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谁若不刷题,肯定没前途”。

  在大环境不改变的情况下,减负似乎成为家长们的一种自我选择,后果自负。金陵中学实验小学校长何义田说,一味刷题,就成了一种“机械训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我们平时教学,不主张被动的题海战术,而是重视改变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主动探索,只有让学生激发其内在的动力和张力,培养其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有长远发展。

  “我们做教育的,能否把眼光放远些?”南京汉开书院校长王占宝说,“‘人工智能’一词,首次被写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参加小升初的孩子,读完研究生是2030年。那时是人工智能时代,根据麦肯锡分析报告,到2035年,现在四成以上工作会被人工智能代替。我们的孩子如果成天关在室内刷题,他体会不到生活的丰富性和美好,又哪来创造力,到时拿什么跟机器竞争?”>>>详细


  高考状元调查:状元≠刷题机器,各有爱好还挺专业

  考状元就一定是“学霸”、“考试机器”、“书呆子”吗?

  恰恰相反,很多高考状元不仅成绩优异,课外的兴趣爱好也一样都不少,有些爱好甚至能达到专业的水平。

  2016年高考成绩发布后,某新闻网站对全国31个省份的60余名省级高考状元发去一份特制的“状元问卷调查”,试图展示他们真实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为教育改革和广大家长学生提供参考。

  在收回的36名高考状元的有效问卷中,谈及“每周给兴趣爱好支配时间多长”,有52.78%的状元选择了2-6小时。结果显示2-6小时状元们虽然爱好各异,但无论是琴棋书画,还是阅读运动,高考状元绝不是只会刷题的学习机器。

  状元最爱第四名:棋

  弈虽小术,亦可陶冶性情。

  甘肃理科状元胡明源从小看着父亲下棋长大,深受父亲影响的他7岁就开始学下围棋,除了学习,就是沉浸在围棋的“黑白世界”里,“小学毕业的时候就可以参加围棋业余组四段升五段的比赛了。”

  “围棋和数学有一定相通的地方,讲究‘算’,都有逻辑和计算的成分在里面,不仅很有趣,对学习也有一定的帮助。”或许得益于围棋对思考能力的锻炼,在学围棋之余,胡明源的成绩也节节高升。

  状元最爱第三名:绘画、书法

  绘画、书法,都是修身养性的绝佳爱好。在2016高考状元调查问卷中,问及“对你而言,取得好成绩最大原因是什么?”有80.56%的状元选择了“心态稳定”。

  而稳定的心态,离不开从小到大长久的锻炼。

  “画画能让我静下心来去做一件事,我也特别享受这种沉浸其中做自己喜欢事情的状态。”辽宁省文科状元刘雨桐课外除了下国际象棋,还特别喜欢绘画。

  状元最爱第二名:运动

  高考状元们平时除了学习还喜欢做什么?在“2016年高考状元问卷调查”中,有55.56%的状元选择了“运动”,其中也不乏“女状元”。

  “虽然学业紧张,可是每天下午都会去学校操场跑几圈。”广东省理科状元李奕辰长期都保持着适量的运动,尤其喜欢游泳和羽毛球,这让他在紧张的学习环境中,还能保持着健康的身体和愉悦的心情。

  状元最爱第一名:读书

  2016年4月18日公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全民阅读”已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而与之对应的是,调查采访的36名2016年状元有九成表示自己非常喜欢读书。>>>详细

  中小学教育要把“玩”纳入进来

  盘点今年两会的热点话题,“教育”肯定是被代表委员们回应和解读的重点词汇之一。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办好公平优质教育”,将持续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办学差距。

  我们邀请到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研究院院长高抒,全国人大代表、淮安市教育局局长张元贵,一起来聊聊“如何办好公平优质教育,培养一流创新人才”的话题。>>>详细

  9月1日起小学一年级必须开设科学课两会代表有话说

  今年9月1日秋季新学期开始,小学必须从一年级开设科学课,并且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安排课程!中小学的科学课应该怎么上?小学科学老师够不够用?实验设备怎么配?教育部刚刚出台的此项新规引起全国两会代表的热烈讨论。>>>详细

  范小青:谨防素质教育变味成“升学工具”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说,目前进入到“小升初”的冲刺阶段,由于“小升初”对孩子升学能力评价机制不完善,导致很多孩子在外面拼“素质教育”证书,“累的是孩子,苦的是家长”。范小青委员表示,应该防止素质教育变味成“升学工具”。>>>详细

  朱晓进:校外培训8000亿元的市场亟待规范

  小学生的课外负担太重,晚上作业都做不完;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孩子们成了“刷题机器”……小组讨论中,教育问题被频频提及。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尤为关注中小学校外培训中的乱象。>>>详细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立德树人必需加强实践性教育

  13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圆满落幕。在为期十天的会议过程中,教育界委员针对我国教育现状与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并为全面落实《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积极建言献策。其中,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刘长铭在大会发言中发表了有关“加强实践性教育”的提议,他认为加强实践性教育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详细

  作业少了、考试少了,可还是累(解码·教育焦虑)

  喊了多年“累、累、累”之后,各地针对中小学生的“减负令”纷纷出台。下课早了、作业少了,考试的方式也变了,可孩子、家长仍是“累、累、累”。焦虑,成了形容当下家长心态最常见的一个词。>>>详细

  家长为何如此焦虑(解码·教育焦虑)

  给孩子多报几个课外班,成了不少家长在焦虑情绪驱使下的无奈选择。按理说,随着近些年教育事业的进步,孩子们已经享受着越来越好的教育环境,为何家长们的焦虑始终没能减轻?焦虑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又是什么?>>>详细

  美国都是快乐教育?不!(解码·教育焦虑)

  美国基础教育是否真的像国内很多人羡慕那般轻松快乐?当中国家长的焦虑与日俱增,美国的家长和孩子状态如何?>>>详细

  从来就没有无压力的学习(解码·教育焦虑)

  回顾过往10年的减负之路,从全国的“减负十条”,到地方的“八个严格”“六个不准”“四个禁止”……从严控作业量、考试频率、在校时间,到针对违规行为提出严厉惩治措施,一些地区甚至使出了降低高考难度的“杀手锏”。但是,“学校减负、社会增负”“老师减负、家长增负”的现象仍比比皆是。

  如何有效减负和缓解焦虑?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洪明看来,“从来就不存在没有压力的学习,国内如此,国外也是如此。减负不是目的,要让家长和学生明白压力的积极意义。更重要的是,要让减负从单纯物理时间上的减少,升级为单位时间所获价值和效果的提升,这才是减负的根本所在。”>>>详细

  人民日报:莫要“被焦虑”

  去年11月,对学而思等培训机构因名额有限,已“一票难求”的报道,引发了教育领域内外的大讨论,也使得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焦虑的味道。有关培训机构热折射“中产阶级的集体焦虑”的提法,更是成为近一个月内人们热议的话题。>>>详细

  教育家南京汉开书院校长王占宝认为教育已到转型关口,他更希望孩子们有一个幸福的人生。他说:“如果把一个学校完全办成应付中考、高考的学校,其实并不难,成本很低。但我希望能把更多的孩子们培养成有领导力、有正确价值观、有思辨能力和行动力的人才”。

  “小学生最可贵的,是他们身上未来无限的可能性。”金陵中学实验小学校长何义田说,改变相对单一封闭的人才评价体系,正是很多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待,在小学阶段,一个人的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精神世界都在养成,千万不要忽略这些重要的素质。从趋势上,降低义务教育阶段家长和孩子的压力是大势所趋,也是政府部门重视和一直在解决的民生问题。学校和家长需要以一颗平常心面对孩子的成长。

  哈佛大学的一位校长曾经说过:“如果哈佛培养的学生只掌握知识和技术,那就是我们的失败。同样,如果家长过于“焦虑”于子女的成绩,培养出来一个“刷题机器”那真的是一名人才么?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