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朋友圈被子女屏蔽 如何跨越那道“横线鸿沟”
2017-02-20 16:5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综合  
1
听新闻
   如今,只要有手机的人几乎都有玩微信,微信作为一种大众主要的交流方式,朋友圈的功能也逐渐成为人们分享生活感悟、抒发情感的重要阵地。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用上微信,不过一些年轻子女逐渐“屏蔽”父母。子女烦心,家长抱怨,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资料图

  近日宁波的一位刘阿姨感到很苦恼。 “好不容易学会用智能手机,春节加了女儿的微信,没想到,她把我给屏蔽了,想想也挺难受的。”女儿的朋友圈,连做美甲的小妹都能看,却把亲妈屏蔽了。

  故事———

  刘阿姨是记者在去年的一次采访中认识的。

  宁波西门街道举办了4期老年人智能手机培训班,期期爆满,刘阿姨是其中一个学员。和很多街坊一样,她来学有两个目的:一是跟上时代,二是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

  春节,刘阿姨兴致勃勃地拿出新买的智能手机说要和女儿“扫一扫”。女儿女婿都觉得刘阿姨挺时髦,爽快地互相加了微信,大家庭里还建了个家庭群。

  “加了女儿微信那天晚上,我很晚才睡,一条条看她的朋友圈,很过瘾。”刘阿姨说,女儿在上海工作、成家后,和父母聚少离多。好在朋友圈内容挺多,每天都有几条,一条条看下来,跟自己陪着女儿过日子一样。

  正月初五,女儿离开家了,刘阿姨安慰自己,有了朋友圈,还是可以了解她的生活。“我知道她上班第一天老板给发了300元红包,替她高兴,留言让她好好工作;她又去买了两支口红,我就留言说不要浪费,还有100多万元房贷要还;她昨天说去看电影,我跟她说要多在家陪孩子,不能把孩子扔给保姆……”刘阿姨每天都刷几次女儿的朋友圈,点个赞、留个言。

  可是,2月7日一早,刘阿姨吃过早饭优哉游哉刷女儿朋友圈,发现“看不了”。一开始,她还想“会不会是手机坏了”,但点开朋友圈其他人的头像,内容都还是可以看到的。她挨到中午吃饭时间,给女儿打去电话,询问是什么原因。女儿倒也爽快承认:“我把你给屏蔽了。我们以后还是打电话吧。”

  刘阿姨说,虽然经过老伴的协调,女儿又对自己开放了朋友圈,但是内容明显少了。“她的朋友圈做美甲的小妹都能看,送快递的也加,我这个做妈的怎么不给看?”>>>详细

  记者对30名20岁—30岁的年轻人进行了调查,有10%的年轻人完全屏蔽父母,70%设置分组可见,仅20%完全开放。子女朋友圈屏蔽父母,原因何在?

  1、过度关心与说教

  现在的年轻人在微信圈更新状态,有时候只是想刷一下存在感,或者恶搞一下自己,娱乐大家。有些意想不到的是,一些父母却喜欢“小题大做”,总是揣摩子女“状态”背后的原因,留下长篇大论的评论不说,有些父母还会立刻给子女打电话嘘寒问暖。有些父母对子女朋友圈所发内容横加干涉,一旦不顺眼就要教训一番。

  跟男朋友吵架了,发了条“分手”,然后就接到了家里的电话,“有什么事要冷静沟通啊,你应该怎么怎么做啊”“你妹妹都结婚生娃了,你怎么还这么不省心啊”——谈恋爱不想让你们指导,感情自己处理不行吗?

  小王是南京的一名大四学生,此前她就加妈妈为好友。“当时只想方便联系,但之后的事情却让我很头疼!”小王说,有时会在朋友圈中晒出自己的生活状态。可每次时间不长,妈妈的电话都会准时打来,劝她要把精力用在学习上。“同学聚餐我拍张美食照,我妈说这菜太油了不健康;男同学送了一束花,我妈说先找到工作,恋爱可以放放。我知道这是一种关心,但这感觉就像背后时刻有双眼睛,很难受。”

  市民庄小姐有一次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她和朋友参加化妆舞会的照片,从来只看不评的父亲突然给她评论,“别化得和蛇精似的”,纠结一番后,她将父亲拉入了黑名单。

  市民小吴称,自己的朋友圈一有风吹草动,父母都要在“评论”中提点自己。其实自己有时候只是想要“刷一下存在感”,没想到一件小事在父母眼里都是大事,他们不仅没完没了地在朋友圈评论,有时甚至还会打电话过来对自己进行教育。小吴感到很无奈,产生了微信朋友圈屏蔽父母的念头。父母的过度关注,让孩子选择屏蔽了事。但在父母眼中,这只是在通过微信了解孩子生活,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表达对孩子的关心。

  2、横线”映射和父母之间有“代沟”

  有些家长对网络语言缺乏了解,自讨没趣。一些类似于“握草”“妈呀”之类的感叹词语在子女看来看来仅仅是同龄人语境下的无厘头网络流行语,在家长那里却成为不可逾越的“雷区”。

  在朋友圈发“被补刀了”,老爸问被谁砍了;说句“笑尿了”,老妈说“怎么不当心点”。——懒得一一解释,干脆屏蔽。

  在大庆石油学院读大二的小吕曾如此评价父母在自己朋友圈里的第一次出现:“她给我点了赞,然后上学校找到我,逼着我不再谈恋爱,简直受不了,因为那条朋友圈我说自己失恋了。后来很多状态我都屏蔽了她,再后来我又注册了另一个号码。”

  在小吕看来,朋友圈是自己的私密场所,有些不想让父母知道的事情就会在这里表达,而父母的“进入”让她不知所措,且“有些厌烦”。“我担心她唠叨,有时候觉得朋友圈不纯粹了,我不得不说一些违心的话,或者发一条父母不可见的状态。”

  这样的案例在年轻人中并不少见。正在读研的小蕊说:“我们和父母是有代沟的,因此产生了很多误会。有时真的感觉和父母不属于同一个世界,思维逻辑的差异不是一星半点。有次在朋友圈发了有些小伤感的歌词,忘了屏蔽我妈,结果我妈给我发了一大段心灵鸡汤……”小蕊和室友后来做了同一件事,在朋友圈给父母留下“一条横线”。

  而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杨朝清则告诉记者,子女将微信看成一个分享经历、表达意见、发泄情绪和社会交往的平台,父母将微信看成是一个了解子女生活状态的窗口,不同的思想观念,也导致了父母和子女对待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态度。

  专家表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际交往的密切程度有多高,取决于共同心理领域的大小。共同心理领域越大,交往越密切。

  因此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心理学教授连榕解释道,年轻人选择对父母屏蔽自己的朋友圈,这种做法与自我价值的确立和情感安全有关。在年轻人心中,父母的角色往往是强势、给予指导的一方,和自己缺乏态度、观念方面的相似性。相反,同龄人、熟悉的朋友和自己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态度会比较一致,有共同的价值确立、共同的情感安全需要,这就排除了一些不确定性,因此年轻人更愿意对同龄人、熟悉的朋友开放朋友圈。

  3、不想父母担心善意屏蔽

  身在异乡生病了,朋友圈发张挂吊瓶的手。妈妈看见了,在家揪着心胡思乱想,唯恐你病情加重,没人送你去医院。——早知道就屏蔽掉他们,不让他们担心。

  独自在南京打拼的杨先生对爸妈是报喜不报忧,他说,“记得有次心情不好,发了条状态到朋友圈。没过多久,父母就双双打电话过来询问。花半小时解释前因后果,再花半小时聆听教育,消除他们的担心,挂了电话后觉得心情更郁闷了,从此类似事情都会选择屏蔽父母再发出来。”而那些号称“朋友圈屏蔽父母是不礼貌不尊重他们”的说法也并非完全正确。部分的屏蔽行为应该被理解和原谅,所谓“白色谎言”,也是这么个道理。

  4、父母微信有不少鸡汤和伪科学

  不少年轻人感叹,自打父母加入朋友圈以来,每天都会被他们转发的各种文章刷屏:励志帖、养生之道、健康常识等,其中也不乏一些“毒鸡汤”和假新闻。这部分微信用户,他们到底爱看什么内容?又能反映出怎样的价值取向和时代背景呢?“鸡汤文”、人生哲学每天一则励志帖“望认真阅读”。

  根据腾讯去年公布的一组大数据,微信用户分类方面,“90后”爱看娱乐八卦,“80后”喜欢国家大事,而“60后”最热衷的便是“鸡汤文化”。

  在不少“80后”、“90后”眼中,父母微信中的聊天内容大多有这些特点:表情包多、动图多、字体特别大。而“看见这条锦鲤转发保一家平安”、“你身边有属龙的吗?就明天!”等更是分享信息中常见的字眼。

  随着微信朋友圈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养生资讯逐渐成为父母朋友圈中转发的“主力军”。知乎网站上曾有网友说:“父母的世界就像一部百科全书,让我们发现一个全新的科普世界,一边默默地为他们俩挨条点赞,一边‘承认’自己懂得太少。”

  子女在微信中视父母如“虎狼”,但是在父母眼里,微信却是能够拉近与子女间距离的新方式。

  当马女士去年发现无法看到读高三的女儿的朋友圈时,还一度很苦恼,可很快她就“欣喜地”发现身边还有不少“共患难”的家长。“我都不好意思和人家交流,这还是同学聚会时一位老同学不小心说出来我才知道的,不知道是我的问题还是她在误会什么,是不是她在学校的表现和家里不一样,怕我知道?”马女士对此百思不得其解。

  但也有一些家长表示,不论是微信、微博还是QQ说说等空间,加子女好友只是为了便于联系,而自己只是默默关注,并未对孩子的朋友圈刻意监管或者提出意见,但“孩子有时很敏感”。“我一直是孩子的QQ好友,孩子发什么东西,我就光看看,不评论,孩子也一直没有把QQ空间对我屏蔽。可孩子上初中时,发了个好玩的状态,下面还有他很多同学调侃式的评论,我看着挺有意思,就给点了个赞,没想到孩子居然从那以后就屏蔽了我。”说起这事来,李先生表示很委屈,他并没有“监视、干涉”孩子的意思,可孩子却可能认为让父亲知道自己太多,会胡思乱想。“我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并没有孩子所想的那么古板,只是想了解了解他的想法,和他关系更近一些,多些共同话题。”李先生说。

  “其实在任何一句说教、一个电话、一个“点赞”、一碗‘鸡汤’后面,都有一个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家长,笨拙地想对你表达关切和善意。”有心理分析师表示,每日刷屏的父母其实就是想找子女说说话,但又因为担心对方工作忙,只能在朋友圈里刷“存在感”,“很多在子女眼里没有‘养分’的回复与‘鸡汤文’,对于父母来讲都是‘精华’,一条条转发其实都是藏着爱的‘小心机’。”

  正如一位“80后”分享的一段让人落泪的自亲身经历一样:“常常看到老妈在朋友圈转发‘转发这条,女儿一定会幸福平安’,时间久了,忍不住吐个槽说干嘛搞得我跟千里之外似的?我妈回复了一条经典评论:‘因为你心里没我,我心里有你’。”

  理专家认为,正是因为双方交流沟通得不够充分,才会引起父母对子女生活的好奇,所以子女也要理解父母的心情。作为子女不应采取拉黑或屏蔽的对抗方式,这样会使得父母与子女更加处于对立面。如果子女感觉受到打扰,可以采取直接沟通或者微信分组等软性方式进行解决,建立和谐的相处关系。而父母也要学会不以自己的意志去影响孩子的私生活,尊重子女在朋友圈中的隐私,试着用微信聊天而非关注朋友圈的方式去沟通及表达关心。

  中国网事:屏蔽父母?朋友圈里的“横线鸿沟”如何解

  微信作为一种大众主要的网络交流方式之一,其朋友圈的功能也逐渐成为人们分享生活感悟、抒发情感和交流思想的主要阵地。而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进入这里,朋友圈不再是“我和同学朋友的私密场”,一些子女因此烦恼。于是“屏蔽”父母渐多,留下“一条横线”任家长想象。家长抱怨、子女烦心,到底是谁出了问题,又该如何化解这“一条横线”带来的隔阂?>>>详细

  朋友圈要不要屏蔽父母

  朋友圈正是对传统亲情界限的重新界定。传统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在朋友圈的规则下,得以被重新把握与审视,对此现象还宜以平常心看待为好。>>>详细

  父母潜伏子女“朋友圈”屏蔽父母这事你干过没

  如今,随着网络的发达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长“侵入”了原本属于年轻人的领地,比如微信、微博和QQ。让很多年轻人左右为难的是:在社交网络上,父母除了网民的身份,更多地还是扮演家长的角色。除了和同龄人的互动之外,他们很多时间用来“窥探”自己的子女,然后孩子们的朋友圈就成了养生励志“重灾区”,不少人不得已将父母拉黑作罢。>>>详细

  朋友圈屏蔽父母真的好吗

  个孩子小时候都是父母的狗皮膏药,父母走到哪儿便跟到哪儿,恨不得变身父母的挂件。那时,不谙世事的他们什么事都会和父母分享。长大后,孩子们开始忙于考试、升学、工作,有了自己的圈子,有了自己的心事,更有了不能和父母分享的秘密。>>>详细

  学会在朋友圈里跟父母做朋友

  “很久以前我们不知道,妈妈喋喋不休的唠叨,是她不能时时照顾你的担忧”——如此理解父母的“过度关心”,或许更为恰当,线下如此,微信上同样如此。而进一步讨论,正如有社会学者研判的,越是亲密关系,如子女和父母之间,越不能太依赖网络交流。当父母要求加微信、并且天天翻看你朋友圈的时候,是不是说明“常回家看看”、“常电话问候”做得太少了呢?>>>详细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