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612174802.jpg
活化利用 古街区“联手”新业态 兴化历史建筑修缮“如旧”更“焕新”
2024-06-13 06:50: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记者 董鑫

东门历史文化街区、北门历史文化街区,是兴化古城传统商贸、金融发展的见证,素有“金东门、银北门”之称。近年来,兴化以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持续加大街区内历史建筑保护力度,注重活化利用,营造全民保护氛围,古老的建筑与充满时尚气息的现代文化生活交相辉映。

漫步东门历史文化街区,只见南北有支巷,支巷内又有支巷,行人不时穿梭其间。兴化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主任王健生介绍,街巷脉络清晰,以东城外大街为主轴,向南北辐射出家舒巷、湾巷、竹巷、状元牌坊巷、辐辏巷、土地庙巷、二铺巷、市场巷等10余条街巷,形成鱼骨状的街巷体系。

兴化古城传统商贸业繁荣,因水运便捷而兴盛,东门历史文化街区曾是这座城最繁华的地带。明代中后期,这里逐渐形成了“一街三行”商业市场,其中“一街”即东城内外大街,沿街商铺众多;“三行”即东部濒水的菜行、鱼行和米行。直到上世纪中期,这里一直是里下河地区大宗粮食、蔬菜和水产品集散地。

如今,东城外大街两侧商铺林立,建筑多为两层楼房,仍保持“下店上宅”形式。“近年来,兴化因地制宜推动传统街区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保护延续其间建筑组群布局和特色风貌。”兴化市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办负责人高春丽说,市里探索修缮后的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方式,吸引3项传统技艺、非遗项目、老字号进入东门历史文化街区设立展示和传承场所,并植入1家街区工作坊,搭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开放平台。

位于东城外大街西侧的陈连富锡器制作工作室内,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陈连富正潜心制作。作为陈氏锡器制作第11代传人,陈连富从小耳濡目染,14岁就拿起锤子敲敲打打,跟祖父学艺入行。茶叶罐、温酒壶、茶盘……如今工作室每年卖出近200件工艺品。

赵海仙是晚清时“兴化医派”的杰出代表。走进街区内的省级文保单位赵海仙洋楼,上廊屋、下廊屋原是候诊室、诊室,现在变成中医博物馆和蜡像馆。向里走,主体建筑“洋楼”中西合璧,飞檐翘角、青砖黛瓦,四围回廊、雕花栏杆层层环抱。兴化市文旅公司金东门景区运营管理部副部长赵雯介绍,2008年,兴化对赵海仙洋楼复原陈列,近年来广邀兴化籍名医定期前来坐诊,助力“兴化医派”复兴。

除了赵海仙洋楼,东门历史文化街区内还保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池斋药店,以及状元坊、竹业公所等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其中,上池斋药店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店内有一块长1.5米、宽0.4米的半弧形抱柱式木质挂牌,上书“本斋拣选药料遵古炮制发兑”12个鎏金大字,为建店初期制作,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东门历史文化街区留下兴化古城传统商贸兴盛的印迹,北门历史文化街区则见证了这座古城金融业的发展。位于街区内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万兴大典,是国内现存规模宏大、保存较为完整的传统典当建筑群之一,相关修缮工作正在推进。跟着兴化市文史专家袁拥华,记者来到昔日保管典当之物的重要空间,一个个楔形通风口出现在眼前。“为了妥善保管好顾客的典当之物,在整个建筑细节处系统而周到地做好防盗、防火、防潮。”袁拥华介绍。

“古建筑修缮‘如旧’更要‘焕新’,注重业态活化利用。”高春丽介绍,在北门历史文化街区,兴化整合资源,打造“品蟹一条街”,举办元宵游走灯会、银北门·遇见美、非遗大集等活动;在东门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万宝银楼“变身”泰福里饭店,每天接纳游览老街的游客市民。“古街区”与“新业态”强强联手,形成文旅融合新亮点。

将历史街巷保护与居民生活改善相结合,近年来,兴化对东门历史文化街区东城外大街、玉带路西侧、家舒巷两侧等6条街巷沿街古建筑进行维修改造,维修整治古建筑逾3000平方米;完成东门历史街区内危旧房改造逾4000平方米,惠及居民73户;对北门历史文化街区内朱友兰方脉等历史建筑、王府大厅等文保单位、10处古民居实施保护修缮工程,共计约1100平方米。

今年2月8日,兴化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和文物保护中心揭牌。科学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名城保护的关系,守护历史文脉、挖掘时代价值,兴化将扎实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大文章”。

标签:
责编:路航 易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