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612174802.jpg
新华时论:搭建好技术与产业间的“鹊桥”
2024-06-12 06:55: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作者:韩宗峰  
1
听新闻

“研究院在材料领域专门有一个事业部,他们就像‘星探’,主责主业就是在全国各地找好的科研项目,如果对方也想实现技术产业化,就对接引入转化。”近日,本报报道了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如何链接创新资源和需求的相关做法。专利转化运用是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最后一公里”,高校、科研机构等既有专业判断力又有较高公信力,由他们甄选科创项目并立项扶持,有利于搭建起融通创新与产业的“鹊桥”。

除了科创“星探”,我省不少地方都推出类似创新做法。南京对存量有效专利进行盘点评价,筛选具有潜在市场价值的专利,运用大数据将其与企业需求高效匹配;扬州通过技术经理人这个“科技红娘”,两年促成上百桩校企合作“好姻缘”;无锡市产研院采用项目经理制,吸纳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的关键人物加盟成果转化全链条。类似这样的机制和平台越多,科研成果转化的道路就越畅通无阻。

近年来,尽管我国创新能力已有显著提升、科创成果不断涌现,但科创与产业“两张皮”现象依旧明显,不少科研机构仍存在“为创新而创新”倾向,很多投入重金的科创成果因难以“落地开花”而惨遭“搁浅”,结果一边是科研成果“藏在深闺无人识”,一边却是企业“众里寻他千百度”。如何有效弥合研发与生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资源错配?在科技高地深圳有这样一个说法:穿实验服的和穿西装的人在同一栋楼工作,一个技术问题可能在电梯交流中就能解决,这形象阐释了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协同效用。科技与产业是互为需求、彼此促进的关系,科创成果的实际应用既可以引导更多资金和科研力量投入到科技创新中,为科技创新不断注入源头活水,同时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场景,也能成为检验和完善创新的天然“试验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科技高地的比拼,不只是看投入了多少资金、产出了多少创新性成果,更看重能将多少既有成果从“书房”推向“厂房”、从“书架”推向“货架”。江苏科创资源丰富、大院大所集中、产业集群众多,材料需求端、供应端高度集中,搭建好技术、产业与市场的桥梁,让科创成果更好落地应用,是充分发挥江苏资源禀赋优势的前提。

当前,科技创新走入深水区、进入攻坚期,江苏正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创新活动的技术和资金密集程度前所未有,先研发后转化的传统科创模式亟待改变。展望未来,期待出现更多的“产业星探”“科技红娘”,避免科技产出被束之高阁,推动更多无形“知产”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资产”。

标签:
责编:路航 易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