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612174802.jpg
老街小店,留住儿时味道
2024-06-10 06:36: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记者 徐 宁

临近端午,位于南京城南的三七八巷越发热闹起来。这里是南京出名的手工粽集散地,一走进这条拥挤的老街,就被浓郁的粽香“包裹”起来。虽然巷口就有多家粽子店,但人流还是涌向更里面的“三七八巷老太粽”。

“老太”名叫芦爱华,今年已86岁高龄,包粽子、卖粽子30多年了,是三七八巷第一个卖手工粽的人。街巷一角,芦奶奶坐在小马扎上,拉住记者的手时,她手指上被粽绳勒出的硬茧让人心中一凛。

“现在干不动了,都交给儿媳妇了。”老太指着身边一位满头大汗的女人说。小儿媳程海燕如今是小店的“CEO”,也是“电子商务主管”,她的手机里正传出接到订单的声音。

“这些是团购的,我这里一个白粽2元钱,到了太平路、新街口,他们把‘老太’的照片一摆,一个白粽就能卖3元、4元。”老太正说着,一位胖胖的大姐走过来,点名要“粽子全家福”,“我绕了大半个南京城过来买的,吃‘老太’家的快10年了,感觉有小时候的那个味道。”程海燕麻利地把鲜肉蛋黄粽、鲜肉粽、蜜枣粽等7种口味粽子打包,每样8到10个不等。

老太的小儿子何龙云忙完手头的活儿,跟记者聊了起来。他感觉这几年买手工粽的人越来越多,“生活条件好了,人们越来越追求传统的味道。”2022年,他们注册了“老太”商标。“团购订单很多,散客除了本地下单的新老顾客,就是北京、上海、浙江、山东还有东北的客人,有不少在外地的南京人要吃我家的粽子。”清香粽叶,裹住了中国味;棉麻细绳,缠紧了思乡情。

回忆起母亲30多年卖粽子的经历,何龙云感慨,以前就是摆个小摊,现在不仅有了店面,线上订单也快接不过来了。程海燕在一旁补充道,“这段时间最忙,我们从早上6点一直包到晚上8点,人手不够,还雇了7个人,最多的一天我们包了7000个粽子,越忙越高兴!”何龙云告诉记者,“过了端午节,粽子还要带着做,等天冷了,我们就炸藕圆,过年做蛋饺。只要东西实在,不愁不挣钱……”

标签:
责编:王迅 易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