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612174802.jpg
清华无锡研究院智能产业创新中心落地滨湖——校地携手,打造人工智能经济高地
2024-06-08 06:42: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记者 房雅雯

6月6日,无锡市滨湖区举行“太湖对话·人工智能+”暨清华无锡研究院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成立仪式,聚焦AI前沿技术与未来发展,在太湖之滨开启“南北携手、校地合作”新篇章。

“我们坚信,通过新一轮的‘校院企地’协同创新,一定能为‘人工智能+’构建起一个更加完备的产业科技创新生态,真正以‘太湖对话’叩问未来、点燃引擎、焕新发展。”无锡市滨湖区委书记孙海东说,滨湖将加快推动算力数据、金融资本、应用场景等创新要素的高效供给、优化配置、叠加赋能,全力支持更多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的转化和产业化。

清华无锡研究院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是滨湖区重点打造的创新平台,以智慧交通、智慧医疗和智慧物联等领域为主要研究方向,推进深度学习、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物联网等变革性技术和创新产品落地转化。目前,该中心已建成投用超5000平方米载体,拥有AI、机器人、自动驾驶、先进制造等6个技术领域创新团队,启动10个前沿探索类项目,5个应用转化项目正稳步推进。

“雄厚的人工智能产业基础和丰富的应用场景是我们选择滨湖的关键因素。”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说,中心将充分发挥清华大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优势,持续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孵化创新企业,助力滨湖成为具有国际领先优势的人工智能经济示范高地。

当天,该中心重要研究成果、全球首款开源开放端到端自动驾驶模型——AIR ApolloFM重磅发布。“AIR ApolloFM是对‘人工智能+’的一次技术突破,它填补了自动驾驶领域在开源端到端实车部署方案上的行业空白,能帮助汽车行业及自动驾驶领域的合作伙伴快速搭建一套完整的端到端实车系统。”清华无锡研究院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执行主任陈亦伦说。随着AIR ApolloFM持续迭代,无人驾驶的安全性能将不断提升。

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校院企地多方合力。滨湖集聚了无锡近90%的科教资源,仅省部属科研院所就有12家。依托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近两年,滨湖驻区高校院所累计有385项科研成果在区内完成转移转化,转化收入达15.9亿元,培育孵化企业超百家。今年1-4月,滨湖区院所经济地方贡献3.2亿元,同比增长27%。中电科申泰、中科芯、中微亿芯入选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

与此同时,滨湖与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建设的各类创新平台、科研机构加速涌现,太湖实验室深远海装备无锡研发基地、国家级船舶动力电力试验基地、香港城市大学无锡先进纳米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接连落地。目前,滨湖区内国家级创新平台、院士工作站总数达到19个,为区域创新注入强劲活力。

人工智能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滨湖区抢先布局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多举措护航相关产业发展,编制《滨湖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明确未来五年产业发展总目标和五大任务——到2027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100亿元;布局多层次产业集群,以山水城、蠡园开发区为重点区域,集聚一批人工智能芯片、机器视觉、算力平台、智慧医疗等领域的优质企业,推动人工智能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深度融合发展;发布十大特色园区,其中锡芯谷人工智能装备产业园、蠡湖未来城AI产业园聚焦人工智能研发、装备制造、集成电路、元宇宙等产业,为未来产业发展留足向上生长空间;发挥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太湖量子智算中心等辖区资源优势,为应对全区算力需求爆发提供坚实基础;拿出真金白银政策“礼包”,鼓励企业围绕未来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展研究攻关……

凭借超前的战略目光,如今滨湖工业制造、医疗、影视、农业等各个行业领域,“人工智能+”拔节生长。2023年,滨湖人工智能产业实现营收55亿元;今年一季度,实现营收8.02亿元,同比增长18.77%。聚焦核心技术攻关、产业应用开发等领域,滨湖将持续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耦合融合、蝶变发展,为人们带来更多拥抱“智能”、走上“云端”、迈向“未来”的新产品新业态。

标签:
责编:戴雨扬 易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