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发展与保护协同 产业与生态相融 盐城厚植绿色发展新优势
2022-04-05 06:42: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记者 卞小燕 祝洁

海风吹拂、苇荡作响,麋鹿群逐、万鸟翔集,春风又绿黄海岸。

手握“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级金字招牌,盐城将“生态立市”作为发展第一战略,坚持发展与保护协同、产业与生态相融、转型与重构并进,最大限度发挥“沿海+生态”叠加优势,生态基底不断夯实、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城乡形态加速蝶变,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在盐阜大地徐徐铺展。

夯实生态基底,精心呵护“皇冠明珠”

春日的滩涂草丛,时闻呦呦鹿鸣。3月22日,盐城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今年的第一头野生小麋鹿,出生20分钟,就开始站立行走。

4月1日是“国际爱鸟日”。跟随春天的脚步,候鸟已迫不及待地从南方飞回北方,盐城黄海湿地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迁徙大军。

走进东台条子泥,720亩高潮位停歇地是国内第一块固定高潮位候鸟栖息地,舒适的生态环境让这里成为鸟类的“打卡地”。“去年,我们观测到鸟类410种,一二级保护鸟类92种,最大鸟群超5万只。”东台沿海经济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卫国说,东台沿海目前已形成4个湿地保护小区,自然湿地保护率超过69%。在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1年度美丽海湾优秀案例中,条子泥成为江苏唯一入选的中国美丽海湾。

盐城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生态保护最好的77万公顷海岸型湿地,是濒危物种最多、受威胁程度最高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中心节点,也是全球数以百万迁徙候鸟的停歇地、换羽地和越冬地。2019年7月5日,盐城黄海湿地申遗成功。作为江苏首个自然遗产,黄海湿地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空白。

世界自然遗产是全球生态保护领域的“皇冠明珠”。盐城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成为首个将“NbS”写入党代会报告的设区市。同时,科学修复退化湿地,严格控制涉及遗产地的项目审批,建设海堤生态隔离林屏障,建立以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黄海湿地监测管理系统……按照《世界遗产公约》的要求,盐城精心呵护黄海湿地生态系统,为区域发展筑牢绿色屏障。

优化产业结构,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海岸线582公里、占全省61%,沿海滩涂面积46万公顷、占全省70%……盐城放大黄海湿地世遗效应,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把良好的生态环境转化为生态产业的经济发展优势。

依托自然禀赋,盐城新能源产业发展潜力大,是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盐城将新能源产业作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厚植绿色发展新优势。践行“双碳”目标,系统化、规模化、集中化开发“风光”资源,带来的不仅仅是清洁能源,更是千亿级规模的产业集群。如今,盐城新能源发电量已占到全社会用电量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绿色能源城市。

“十四五”期间,盐城将全力推动新能源产业迈向两个“2000”:到2025年,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2000万千瓦,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以上,努力为清洁能源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整治水环境,久久为功展开河湖保卫战

“白鹭、夜鹭、戴胜、珠颈斑鸠……足有10多种鸟儿!”站在串场河河岸,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科研科副科长赵永强格外欣喜,“鸟类多样性的增加,说明疏浚后的串场河河流生态系统向好发展,生物类群更丰富,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指标提升,更具生命力。”

盐城加强区域内河湖水体环境综合治理,全力做好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文化四篇文章。纵贯盐城中部的重要区域性骨干河道——串场河,在盐城境内约154公里,其中市区段33公里。2019年,串场河、新洋港、通榆河在内的“三河”整治提升工作全面启动。

“过去,房前屋后的河道水不清、岸不绿、杂物漂浮。”建湖县冈西镇徐王村村民徐为兵说,2018年秋,村里对河道进行统一整治,清淤泥、修驳岸、种花草。2020年5月,徐为兵搬进徐王新型农村社区,整治一新的中心河环绕社区,河水清澈,能看到水底的鱼。

2014年,盐城投入20亿元,开启农村河道治理三年行动。“对大河道、小水体进行全面清淤、疏浚、绿化,同时加大对面源污染的控制,加上农村改厕,全市乡村河道面貌有了大改观。”盐城市水利局农水处副处长陈国存介绍,2020年,全市2000多条乡村河塘得到整治。久久为功,盐城交出了漂亮的河湖保卫战成绩单。

标签:
责编:戴雨扬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