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欢 胡安静 范杰逊
千百年来,流淌于“烟火气”中,大运河以水波为曲、桨帆为声,传唱着奔腾浩荡的历史壮歌,积淀了深厚丰富的文化蕴涵。1月13日上午,“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启动仪式暨首期讲堂在新华报业传媒广场举行。
作为首讲人,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以《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题生动讲述了大运河“通达千里,运化古今”的故事。
披露:大运河申遗和遗产保护
过程让认知不断更新
“尊敬的各位年轻人,你们好,因为在千年大运河面前,我们都是年轻人。”单霁翔以一句认真的“玩笑话”开启“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的第一讲。
从故宫“看门人”,到文化“开门人”,再到“世遗”推广人,这些年,单霁翔不断变换身份,不变的是他一次次发起关于文明的思辨,让更多人体会兼容并蓄的中华文化,感悟创新求变的历史传承。
2020年,紫禁城600岁生日之际,单霁翔出版《大运河漂来紫禁城》一书。他将中国历史上两项伟大工程相结合,讲红垣溢彩、黄瓦流光的故宫,也讲悠悠千年、生生不息的运河,一道建筑景观,一条文化线路,改变了中国的样貌。
大运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和魂,是沿线人民的乡愁。早在2003年,单霁翔就把目光投向大运河,2004年到2008年间他牵头参与起草的三份全国政协提案,包括建议加强大运河保护、推进大运河申遗工作等,用密集频率把奔腾而“沉寂”的大运河推到时代面前。2014年,在众人不懈努力下,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运河跨越8个省、35座城市,如何保护这一巨大的线性文化遗产?单霁翔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大运河需要保护的景观特色,包括沿线的自然景观、历史景观、建筑景观、工程景观、运输景观、河道景观、街区景观、园林景观、宗教景观、商业景观、民俗景观、民宿景观、生活景观、生产景观、艺术景观、城镇景观等16个方面。“这样才能避免千城一面,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
视野要更广阔,保护的格局要更大,单霁翔欣慰而感慨,在保护大运河的过程中大家对遗产保护的认知也在不断更新。“过去我们往往保护静态的,但大运河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我们知道了不仅要保护那些寺庙、宫殿建筑,还要保护传统的街道,保护普通百姓生活其中的传统村落,以及工业遗产、老字号等,甚至保护一种生活方式以及民风民俗。”
支招:活化新生,用平视平和
的角度讲好大运河故事
单霁翔在思考: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世界遗产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从2020年开始,单霁翔全程参与拍摄中国文物学会指导发起的中国首档世界遗产探访体验类文化节目《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徜徉在烟雨氤氲的“西湖时代”、漫步在灯火璀璨的“钱塘江时代”;千年窑火不灭,陶溪川让景德镇从地名焕新成一种生活方式……见人见事,近距离、多角度、沉浸式呈现遗产地的精彩纷呈。
最新的一期《万里走单骑》“走”到了大运河的“原点”城市扬州,单霁翔透露,早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前,自己曾几十次到运河沿线调查,其中扬州就去过二三十次。这一期镜头主要聚焦大运河遗产点申遗后的变化,并深入关注此前未完全剖析过的沿线工程。枕水人家,舳舻相继,带来岁月沉淀中的神工巧思和文韵悠长,扬州古城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两岸百姓有着独特的文化情怀和理想,“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守望是支撑大运河保护最强大的力量。”
从万件故宫文创的“叫好”,到《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的“叫座”,单霁翔笑说自己其实是“被网红”的,但将紫禁城变成亲民、有人情味儿的超级文化符号绝非易事。当被问及如何把大运河文化推广给更多的人、推向世界时,单霁翔坦言“平视它”“不甘等待,主动传播,观察人们文化生活中的需求,不灌输、不说教,用平视平和的角度讲好大运河故事,让大运河‘活化新生’”。
“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旨在为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续写文化传播新篇章。成为第一期主讲人,单霁翔十分兴奋,“今天的交流只是开始,接下来会更多地参与其中,尤其是对于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一些正确理念的传播。”
建议:将大运河这张金名片
传播到更广阔国际舞台
大运河是活态的文化遗产,两岸的船坞、码头、庙宇、民居,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丰富画面,犹如《清明上河图》的长幅画卷展示在世人面前。大运河也因为“人”的浅吟低唱和“故事”的起承转合散发着独特的人文魅力。
活动现场,包括单霁翔在内的9位专家学者成为“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首批特聘专家,将承担向年轻人、向全世界讲好大运河故事的重任。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历史学院教授、博导,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委员会委员贺云翱表示,“大运河的许多故事,尤其是它和我们中华文化、它和世界文明的联系,我们要把它说清楚。我们更要讲好大运河在未来中国的故事,比如未来的大运河和人民、和国家、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以及和世界各国文明互鉴的关系。如果能够在基础研究方面做得更好,我相信我们也会把故事讲得更精彩。”
大运河是展示中华文明的金名片。以“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为IP原点,如何跳出讲堂的地理空间,融入到无限的市场空间,让历史与流行共存,让文化与产业齐飞,在创新中激发出更多的金点子、金创意?贺云翱提出,可以用一种更加开放、包容和多样的形式,将老百姓与大运河的故事融入到讲堂中。“我觉得更多的是要让生活在大运河两岸的人民,甚至是那些没有生活在大运河边的人民,去讲他们心目中的大运河,讲大运河与他们吃穿住行、喜怒哀乐、共同发展的故事。”贺云翱说。
“‘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的设立非常必要,也很及时。”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李新建指出,以前单纯以保护大运河为主,现在更加关注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利用、发展,大运河就像是一条纽带,连接中国的大江南北,促进文化的互通和民族的融合,沟通着中国与世界,促进着中外文化的交流。
作为“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受聘专家,李新建也积极地为讲堂的举办出谋划策。他建议探索线上中英文双语直播或字幕直播,利用全媒体手段灵活生动地去讲述大运河的故事。同时,他也希望通过“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里专家学者的讲述,引起更多百姓的关注,“希望更多人加入到讲堂中,感受大运河文化,把它传承下去,通过这种方式更加广泛地向世界讲述中国大运河的故事。”
感受:讲堂像“万卷书”,
想带着它再次去旅行
“运河三千里,最忆清江浦。”大运河淮安段是大运河全线历史最早、延续最久、变迁最复杂的河段,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航运功能。而从淮水边款款而来的“国缘V9清雅酱香”白酒香气四溢,底蕴醇厚,深耕传播缘文化的今世缘酒业也早已成为运河边闪亮的文化名片。
江苏今世缘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玖权认为,大运河文化与企业文化在发展中擦出了火花。“大运河有着鲜明的多元性、包容性、开放性的文化特征,而今世缘的‘缘’文化中有共生、合作、包容、感恩等特征,从这个角度来讲,大运河文化和‘缘’文化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陈玖权表示,作为“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的全程战略合作伙伴,今世缘是大运河的“粉丝”,也是单霁翔的粉丝。南师附中的高二女生朱束文焯作为学生代表向单霁翔提问,也展现出了铁粉的“专业性”与“求知欲”。“单会长您好,请问您是如何看待大运河的‘大’呢?”单霁翔用丰富的历史知识与文保经验讲述自己眼中的大运河之“大”,让朱束文焯受益匪浅。
“在我眼中,大运河是一条充满着生活气息的河流。”朱束文焯从小生活在镇江的大运河边,看到的是穿梭的船只和垂钓的市民,“通过这个讲堂我又了解到很多关于大运河的故事,对大运河的认知有了新的视角。”朱束文焯说,她今后将会积极地传播大运河故事,将大运河讲给更多像她一样的年轻人。
作为文史爱好者的李先生是交汇点新闻客户端的铁杆粉丝,前两天在客户端上看到活动报名信息,最后他幸运地获得首期讲堂的“听课证”。“今天的讲座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以后我会带着女儿再去走一走大运河。”李先生认为,现在很多人去旅游景点纯粹是为了打卡,并没有深入地去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看似行了万里路,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收获。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实际上就像‘万卷书’,它能有机地将文化与旅游结合在一起,让人听了之后更想去旅游,更想去深入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