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第二届全国土壤修复大会在南京召开 减污净土守护百姓洁食安居
2021-10-26 06:4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记者 王梦然 张宣

10月25日,第二届全国土壤修复大会在南京召开,大会以“减污净土、洁食安居”为主题,1000多名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参会。

会上,业内专家围绕化工企业退出后,土壤如何焕发生机等热点话题进行探讨。专家提议,尽快着手土壤“全面体检”工作,并积极推进土壤修复技术产学研一体化,一方面做好城市土壤监控,积极修复曾受污染的公共用地;另一方面助力农村土壤净化,守护好百姓“米袋子”“菜篮子”安全。

新技术助力城市土壤修复

“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等特点,常常看不见、摸不着,然而一旦遭受污染,将耗费大量的物力财力以及时间成本。”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沈仁芳表示,随着绿色理念深入人心,江苏越来越多的工厂、园区通过技术改造、转型升级,控制污染排放。但是,土壤修复是个长期的过程,不少遗留下的“老问题”还需持续诊治。

化工企业退出后,如何让土壤“活”起来?江苏不少老工业区正积极实践,完成华丽蜕变。沈仁芳以徐州为例,目前,部分化工企业遗留下的污染土地通过“异位处理”的方式重获新生,土壤焕发生机。在徐州市政府投资首批土壤污染治理项目中,采取水泥窑协同处置工艺,也就是将污染土壤按照一定比例与其他水泥原料一起进入回转窑焚烧,其中的有机污染物在1200℃以上的高温下会被彻底焚毁,土壤和其他生料煅烧后变成水泥熟料,实现污染土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相比其他治理方式,这种方式比较经济也比较彻底。

江苏在土壤污染防治领域起步较早,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治土模式”。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骆永明介绍,除了“异位处理”外,江苏还在不断研究新技术,力争做到“原位处理”。他以苏州溶剂厂原址北区污染场地治理项目为例,项目成功引进先进的“原位热脱附”治理技术,将修复设备深入到地下十几米的位置,通过高温加热,让经年积累的有毒气体蒸腾而出。这种方法对于长三角、珠三角一带的黏土修复效果很好,极具借鉴价值。

“全面体检”确保粮食安全

“作为重大的环境保护和民生工程,土壤污染防治已经被列入我国的环境重点治理体系。”大会开幕式上,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副站长、研究员高尚宾表示,“十三五”时期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截至 去年,全国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全国三大粮食作物的化肥利用率和农药利用率分别达到40.2%和40.6%,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72%。此外,重点区域的“白色污染”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虽然我国的土壤污染防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不能盲目乐观,与会专家认为,当前土地资源利用方式、规模和强度等都已发生变化,土壤安全风险加剧,生态服务功能显著下降。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部门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约为10%-20%,超标的土壤以轻微、轻度污染为主,污染元素以镉为主,其次是砷。“土壤污染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坚持做好前端预防、中端管控、后端治愈。”

“我国土壤资源家底不清、状况不明,制约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绿色转型。”沈仁芳表示,他多年来呼吁的全国土壤“全面体检”,最近已获农业农村部等相关部门批准。该项目计划于2022年至2024年实施,将对全国范围的土壤进行“摸底”,查明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肥力特征、土壤障碍及健康状况,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明确粮食产能提升路径,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土壤修复亟待“破局”

2019年1月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标志着我国土壤污染修复迈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新阶段。

“我们要清楚地看到,目前土壤污染修复依然存在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等问题。”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长张佳宝呼吁,广大科研工作者和企业代表应紧抓当前国家土壤污染防治的重大需求和契机,以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切实解决土壤修复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同时,还要加快土壤修复技术的成果转化,在解决净土的基础上统筹蓝天与绿水的关系。

“土壤修复行业的人才培养目前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森特土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环保事业部总经理叶渊坦言,当前国家需求和高校专业教育存在偏差,有的大学生快到毕业仍然不清楚未来土壤修复的上下游产业链由哪些组成,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做什么。他呼吁,应向在校大学生开放土壤修复现场。“大学生们通过修复现场的认知和实践,去弥补大学专业课体系化建设的不足,只有到了现场才能真切地了解修复方法和工艺。”

与水污染、大气污染防治相比,土壤污染治理投入大、周期长,如果主要依赖政府投入的模式,远不能满足土壤污染防治的需求。“土壤污染治理需要整个行业形成合力。”骆永明说,相关部门应加大引导力度,支持土壤修复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设,鼓励大型修复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力争研发出更多满足我国土壤修复所需的技术、装备。

标签:
责编:戴雨扬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