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他走后,留下一座“信义”丰碑
2021-10-26 06:3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通讯员 睢宣 刘作霖

记者 李先昭 笪颖

10月18日晚,睢宁县,一位83岁的老人与世长辞。23日上午,他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县殡仪馆举行。

然而,前来吊唁和送别的,不仅有他的亲友、邻居,更有列队而来的机关干部、公安干警、医务工作者,还有认识的、不认识的数以千计的群众。殡仪馆内,来自中央、省、市文明办及社会各界的花圈花篮依次排开。一位普通老人的离世,何以牵动了那么多人?

他叫杜长胜,曾获评“第五届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中国好人”荣誉称号。他用3年多时间替去世的儿子儿媳还清300多万元债务的故事,感动了世人,点亮了人们心灵深处最圣洁的诚信之光。他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信义老爹!

“儿子不在了,我老头子认账”

时间拨回2010年。这一年,杜长胜71岁,他的大儿子借款建设面粉厂。厂子刚建好,大儿子、大儿媳却先后遭遇意外事故身亡,身后留下330多万元债务。

330万元!对于靠加工挂面生活的杜长胜来说,这是一辈子都没见过的天文数字。杜长胜一边承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巨大悲痛,一边默默地扛起了这330多万元的债务。

有人说:“人死账烂。钱是你儿子借的,人都不在了,你个老头子认啥账啊?”还有人给他支招:“你都七八十岁的人了,拖拖就过去了,谁会为难你这样的老人?”

杜长胜也曾动摇过。330万元,不是小数目, 自己一把年纪了,还能活几年?争那口气干啥?可看到债主们急切甚至有些绝望的眼神,他过不了自己心里那道坎:“人活一辈子,为的就是一口气!儿子不在了,不能给他留骂名。再苦再累,也要让孙子挺起腰杆!”

接下来,杜长胜给所有向他打听过还钱事情的人打了电话:“来吧,拿着借条。儿子不在了,我老头子认账,我给你们重新打条。”

消息传开,债主们带着借条来了,杜长胜都一一重新打了借条,签上自己的名字。有一户人家借给大儿媳1万元,但没有欠条。杜长胜也只是听儿媳随口说过一句,但他二话没说当场认账了。还有一户因卖变压器给儿子儿媳厂里而产生十几万元债务,尽管没有欠条,他也认了。

“这年头,能借钱给儿子的都是恩人。我就是砸锅卖铁、卖血卖肾,也要还大家钱的。”杜长胜说。

宁愿无依无靠,也不连累别人

此后3年里,杜长胜每天都为还债而奔波劳碌着。儿媳去世时,面粉厂刚投产。杜长胜曾带着孙子尝试着把面粉厂经营起来。请不起工人,他就一样一样自己来。装车、送货、卸货、跑销路……他都自己一个人干。50斤一袋的面粉,他拖着70多岁的身体,一天要扛近200袋……这一切,都是为了替儿子儿媳还债。

实在干不动了,杜长胜只好把家里老底都翻出来还债。厂子折价卖了,城里的房子也卖了,大儿媳的死亡赔偿金、自家的拆迁补偿款,统统拿了出来。按照法律,父母用家里财产替儿子偿还债务,需要先剥离出一部分老人的赡养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费等,剩余财产才能还债。但杜长胜宁愿自己无依无靠,也不愿连累别人。

老两口一分一分地省,几元几元地存。没了住房,他们住进村头简陋的板房。一件破旧不堪的棉服,伴随他们数个严冬。顿顿煎饼、盐豆,几个月都难得吃上一顿鱼肉。

睢宁县梁集镇梁集社区居民许辉说:“他家建厂时,黄沙、石子都是我送的。后来他家遭遇变故,我就想着这钱不要了。突然有一天,杜老打电话让我去拿钱。这事着实让我深受感动。”

杜长胜专门用一个笔记本详细记录还款明细,上面写着:张家20万,刘家30万……3年多时间,他替儿子儿媳还清了330多万元的债务。还清债务那一天,杜长胜端起粗糙的土陶碗盛着热滚滚的菜汤,一饮而尽。暖流包裹他佝偻的身板和沧桑的脸庞,年过七旬的他平生第一次如此感受如释重负的畅快,脸上露出3年未曾有过的笑容。

然而,还上了债款本金,杜长胜还为自己没能还上20多万元利息心存愧疚。让他想不到的是,债主们没有一个人要利息。梁集村村民姜兆庆说:“就凭老人的这份信义,我也不能再要利息了。”

“这些孩子,更需要帮助”

2015年6月,杜长胜荣登“中国好人榜”,10月被评为第五届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其颁奖词写道:“内不欺己、外不欺人,护卫着中华文明的道德底色,这样的情操品格引领人民标定价值取向,在奔向全面小康的路上阔步前行。”

获奖后,各级文明办先后送来了17万元困难道德模范补助金,希望老人能够改善生活。不料,杜长胜收下了这笔钱后,第一件事就是跑到梁集镇政府,要求捐给贫困学生。镇政府考虑到老人自己生活也很困难,没有接受这笔捐款。后来,杜长胜先后跑去五六趟。镇政府不得已才收下了2万元钱,筛选了20多名家庭贫困的中小学生,给每人发放助学金。

助学金发放那天,杜长胜专门穿上唯一一套西装,凝望着孩子们的笑脸。“我已经这么大年纪了,吃点苦无所谓,这些孩子更需要帮助。”

“公以信为天,替子还债,遽归泥土世间哀;民唯念在心,踵事如云,信义精神永流芳。”在杜长胜灵堂告别厅,悬挂着一幅巨大的挽联。这正是他一生的写照。告别厅中间,张贴着他生前最喜爱的一张照片——他戴着鲜艳的红领巾,脸上笑容可掬,胸前还佩戴着大红花。这是他2015年当选“全国道德模范”在北京领奖时的留影。

杜长胜走了。在他的生前身后,一座“信义”的丰碑悄然屹立。2016年,杜长胜塑像入驻“徐州好人园”;2018年10月,以杜长胜为原型的现代梆子戏《剑台新风》公演;今年1月,电影《子债父偿》杀青,杜长胜的故事被搬上银幕。

标签:
责编:戴雨扬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