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江苏作为高等教育大省,如何加快推进“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在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中展现江苏作为?新华日报和交汇点新闻客户端近日推出《对话高校书记校长》专栏,邀请高校党委书记、校长畅谈推动我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新思考新举措,敬请关注。
记者:1927年,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了“晓庄试验乡村师范”,这是南京晓庄学院的前身,也是我国乡村师范教育发祥地。进入新时代,晓庄学院是如何回应时代需求,切实提升育人实效、培育优良师资的?
陈华:多年来,我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秉承生活教育理念,传承行知精神,突出实践特色,不仅为社会培养了10余万名基础教育师资,而且形成了鲜明的教师教育体系。
知行合一,构建师德养成体系。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岗位实操、文化素养培育,有效提升了师范生培养质量。以“陶行知研究新视野丛书”作为校本教材,开设“行知”特色课程,构建了具有晓庄特色的师德养成教育体系。构建师德第二课堂体系,通过志愿服务、师德实践等活动,培养师范生的“行知教育情怀”,促进“四有”好老师培养。
推进校地共建。在南京市溧水区桑园蒲村引入高校资源,让机器人走进乡村,弥补乡村教育短板。依托省市共建的“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示范区”,打造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建设的新平台,探索出了“师傅带徒弟、送教上岗位”的学教交替教学模式。
实境育人,助力乡村教育振兴。通过课程教学、顶岗实习等形式引导师范生提前接触乡村学校和乡村教师,提高职业适应性、增强实践能力,通过实境育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率先在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体育教育、音乐学教育4个专业开展乡村教师教育培养工作,确立了“统筹规划、整体前进、学科统领、项目支撑”的乡村教师教育培养模式。2020年和2021年,学校共有500多名定向生毕业返乡就业。
记者:今年是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学校是如何挖掘红色资源,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落地开花”,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
陈华:南京晓庄学院“行知园”是陶行知当年办学原址的核心区域,占地100亩,园内有陶行知纪念馆、陶行知墓、晓庄英烈纪念碑等。目前,“行知园”整修一新,并新建了师德教育馆,成为陶行知生平展示、教育思想传播、师德师风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我校积极筹备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经江苏省政府批准,由江苏省教育厅、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作为主办单位,南京晓庄学院具体承办的“培养造就新时代‘大先生’研讨会”,拟于2021年10月举办。届时,将在南京晓庄学院“行知园”举行“师德教育馆”启动活动。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我校深入挖掘校史和陶行知教育实践中的红色资源,举办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讲座,编排《陶行知》《晓庄十英烈》等话剧,对南京本地100个红色印迹开展专题寻访和调研,将“四史”学习融入教育教学,创新学习模式,赓续红色基因。
在“办实事 开新局”方面,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南京6所中小学基层党组织签订“双学双为1+N院校联盟”协议,通过组织生活“联过”、活动阵地“联建”、思想教育“联做”、党建成效“联评”等“四联”活动形式,共享学习资源,促进教师“学史立德、学史赋能”。
今年,我校将明确省市两级高质量发展考核工作框架,重点做好师资队伍的扩充与汇聚、教育教学的增量与提质、学科科研的聚合与筑峰、综合项目的设计与实施等4个方面的工作。申硕工作是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汇聚点,是“十四五”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校近阶段必须办好的事。
记者:请介绍一下省市共建南京晓庄学院的主要内容和进展情况。
陈华:2019年11月6日,南京市政府与省教育厅签署共建南京晓庄学院合作协议,将我校作为教师教育重点高校建设,通过“一区两中心两基地”的共建,提高晓庄学院服务南京市基础教育水平,提升晓庄学院人才培养和整体办学水平,打造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支持并指导晓庄学院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师范院校。
协议签订后,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成效显著”的建设目标,目前,“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示范区”“江苏师德教育基地”“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与服务中心”“中小学生法治教育中心”“江苏乡村幼儿教师培训基地”等5个平台的建设均取得阶段性进展。
我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省市共建将大大推动这一建设的步伐。学校将抓住发展机遇,坚持发展定位,发挥特色优势,以“十四五”规划建设为载体,以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申报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协调机制,加快项目建设,细化工作任务,积极争取资源,确保取得成效,全面推进省市共建各项工作,建设一流师范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