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重大项目基地里,长假“不打烊”工作不松劲——用我们的奋斗,献礼祖国的奋进
2021-10-08 07:12: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作者:白雪 刘霞 梅剑飞 蔡姝雯 张宣  
1
听新闻

记者 白雪 刘霞 梅剑飞 蔡姝雯 张宣

国庆长假,在很多人享受休闲时光、陪伴家人出游时,在“不打烊”的重大项目基地,许许多多建设者、科研工作者放弃休假,默默坚守在岗位上,干劲不减、节奏不变。他们用坚守和奋斗,向奋进中的祖国献礼。

连云港园博园建设项目负责人:

越是过节,我们越需要坚守岗位

早上7点开早会,7点半到工地协调处理问题,忙到夜里12点休息……这是国庆长假期间,中建八局连云港园博园项目总包部土建经理高瑞峰每天的作息。在如火如荼建设的连云港园博园项目上,500多名工人、150余名管理人员如他一样,保持着正常工作节奏。

第十二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将于2022年9月26日在连云港市举行。园博会新建博览园选址于连云港高新区云台农场内,规划总面积235公顷。园博园要打造集园艺博览、生态休闲、互动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生态园林和区域宜游空间。中建八局是项目总承包单位。

今年6月初进场施工,明年6月底竣工,园博园建设工期很紧张。“我们进场不久,雨季来了。7月、8月总共只干了半个月的活。其间,国内不少地方又出现疫情,外地的工人、材料、机械难以进入连云港,雨季叠加疫情影响,让工期更紧张了。”高瑞峰说。

在保证安全、质量的前提下,需要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国庆期间,该项目几乎全员在岗。高瑞峰主要负责园博园主展馆、秦东阁等建筑的现场施工管理,“目前主展馆工程量完成35%左右,正在进行地下框架结构施工。每天要到现场协调各劳务队交叉施工关系,给工人们交底,检查进度,随时处理施工遇到的各种问题。”

时间紧、任务重,工程品质要求高,让从事工程建设16年的赵德志直言深感压力。作为项目负责人,他提出了“施工两班倒、抢晴天、战雨天”等举措。“园博园项目包含房建、市政、园林三大工程,一期工程总建设面积约104万平方米。目前这三大工程10多个专业的队伍在同步推进建设,交叉施工的协调工作任务繁重。”赵德志说。

除了抢工,园博园这个大项目还有不少难点。比如,园区地质条件差,淤泥层厚度达13米,地基承载力差,为呈现园博园“山海连云”景观,山体均以土体堆填的方式打造。为保证山体的稳定性,施工单位经过多次专家论证,通过深层水泥搅拌桩软基处理和淤泥质土固化等技术攻克了难关。此外,连云港多盐碱地,在园区种好绿植需要攻坚,最终通过检测、治理土壤,选择适生绿植苗木,优化栽培技术等解决难题。

眼下,正是园博园项目全力攻坚的阶段。赵德志介绍,按照开园时间倒排工程,今年年底必须完成所有建筑的主体封顶、市政道路的配套建设和绿化景观硬质铺装。

赵德志家在南京,从连云港到南京,高铁只需两个多小时,但自园博园项目施工起,赵德志只在到南京开会时顺路回过一次家,呆了3个小时。他感慨,“选择了这个行业,就不可能‘朝九晚五’,越是过节,我们越需要坚守岗位。希望用我们的坚守、干劲,将园博园精心打造成凸显山海港城特色的‘美丽花园’”。

南京仙新路长江大桥建设者:

听说南京的秋天很美,等不忙了,想去看看……

在南京栖霞区的长江边上,沿着小漓江路一直向前,可以看到江北、江南两座不断长高的巨大水泥塔,如今已高耸入云。最近几天,南塔身上多了一个巨大的平台,它就是刚刚浇筑完成第一层的南京仙新路长江大桥南塔下横梁。

10月3日上午,南京仙新路长江大桥南塔施工工地上一片忙碌。中交路建南京仙新路过江通道A1标项目总工程师陈昭安一大早就来到工地查看施工情况,当日轮值带班施工的安全总监谢鹏雷凌晨5点多便到了工地上,10点半时他已完成第一轮安全巡查。

国庆节当天,这里经历21小时日夜奋战,完成一个对南塔来说至关重要的施工项目:下横梁第一层混凝土浇筑。南塔下横梁的混凝土浇筑共有两层,在对第一层混凝土养护后,紧接着就要进行第二层混凝土的浇筑。面对这样一个重要的工程节点,大桥的建设者们严阵以待, 260位施工人员全部放弃国庆假期的休息,全员坚守在工地上。

仙新路长江大桥,位于南京二桥和四桥之间,是连接江南仙林、新尧片区与江北化工园、六合龙袍新城的一条双向六车道过江通道。它拥有一条主跨1760米的双塔单跨悬索桥,建成后其跨径长度将是国内第一,世界第二。

这座中国第一跨径大桥,南主塔高达264米,施工难度非常大。陈昭安作为项目总工,这几天神经一直紧绷着,不敢有一丝松懈。“如果把桥面比做扁担,那么主塔下横梁便是大桥的‘肩膀’,我们现在的工作就是给大桥建一个结实的‘肩膀’,保证它在日后能‘扛得住’桥面上川流不息的车流。”浇筑这个巨大的“肩膀”一共需要1780立方米混凝土,在浇筑的20多个小时中,需要源源不断地向50多米的高空中输送混凝土。

谈起项目来,陈昭安神采奕奕,可是一谈到家庭,他脸上便掠过一丝愧疚。虽然家在上海,回去一趟很方便,可由于工期紧张、工作忙碌,他往往要三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11岁的儿子对总是缺席的爸爸常有抱怨,他说:“儿子国庆节打电话给我,说看电影了。我说,看的什么电影啊?儿子说,人家是‘我和我的父辈’,可我是‘我和我的母辈’”。

节假日不休息,坚守在项目工地上,对陈昭安这样的“路桥人”来说已经习以为常。来南京近两年了,陈昭安和同事们还没有来得及去好好看看这座城市,只去过夫子庙。陈昭安说:“听说南京的秋天很美,等不忙了,一定要把南京的景点全都逛一遍!我想去看看中山陵、总统府、明城墙……想带儿子一起去,也陪陪孩子。”

南沿江城际铁路建设工人:

用实际行动为新中国庆生,感到非常骄傲和满足

国庆节期间,由中铁四局建设的南沿江城际铁路南京段1400多名建设者坚守岗位,挥洒着汗水。

南沿江城际铁路是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江苏省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城乡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正线长度278.33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由中铁四局施工的南沿江城际铁路站前Ⅰ标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江宁区境内,线路自南京枢纽南京南站引出,并行仙宁线南侧向东延伸,标段全长24.51公里。

“今天天气炎热,兄弟们在进行焊接作业时要注意防中暑,感觉不对劲要立刻上来。”10月2日上午11时许,记者在南沿江城际铁路南京段建设现场实探时,安全员曹瑞瑞正向在秦淮河水中墩上进行挂篮焊接作业的工人们嘱咐道。该项目跨秦淮河特大桥70号水中主墩位于秦淮河道内,属于水中及深基坑作业,采用锁口钢管桩围堰防护,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今年春节期间工人不停歇作业,抢抓工期,终于在秦淮河汛期前完成水中封底任务。国庆期间,项目部抓住晴好天气,紧张有序继续进行连续梁上部结构施工,以确保关键工程施工按期完成。”中铁四局南沿江城际铁路项目经理刘承良说。

在南沿江铁路江宁上行联络线特大桥门式墩施工现场,队部休息室内挂满五星红旗。“国庆节期间,虽然没能和家人团聚,也没有出去游玩,但我坚守在岗位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新中国庆生,感到非常骄傲和满足!”来自河南的模板工人朱有全说。

“钢横梁吊装及营业线上跨施工方案审查已经通过了,国庆节后就开始钢横梁吊装,这几天晚上大家再辛苦辛苦。”中铁四局南沿江城际铁路二分部书记张丽营为工人们送来了慰问品,感谢大家节日期间坚守岗位。

“该工点上跨宁杭铁路,只能在夜间0点到凌晨4点进行施工,需要争分夺秒。”张丽营介绍,当前26个墩身已经完成22个,计划于10月完成吊装施工,国庆假期正是冲刺阶段。目前,该项目南京地区有跨秦淮河特大桥、跨西气东输连续梁、跨中心河连续梁等23个工点在同时施工,你追我赶,只争朝夕,氛围热烈。

加紧调试中科院太阳望远镜的科技工作者:

和太阳“赛跑”,打造中国观日“巨眼”

国庆期间,在中科院南京天文仪器有限公司位于玄武区花园路的大型机械车间里,技术团队和钳工队伍正在对通光口径2米的环形太阳望远镜进行最后的调试。“节后,望远镜将被分解为多个部件,运输到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基地安装,预计于今年内实现首次观测。”中科天仪科技处处长朱庆生说。

据介绍,2米口径环形太阳望远镜(中国巨型太阳望远镜实验平台)项目,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项目“8米中国巨型太阳望远镜(8m CGST)”的中间试验项目,通过研制一台口径2米的实验平台,开展直径8米太阳望远镜的总体结构、光学系统、自动控制、探测器与数据处理、热控制等关键技术攻关和验证,培养技术团队。该望远镜将通过对太阳微小尺度活动及其精细结构的观测,为建立“精确预报太阳活动”的物理模型提供观测和试验平台;推动人类对“太阳基本磁场”“日冕加热”“太阳发电机”等太阳物理基本问题的认识,为“8m CGST”项目的立项做好充分准备。

“项目的主要难点是光机电系统的热控设计、副镜主动调节系统设计和技术验证、环形主镜的精密支撑系统设计等。”项目研发中心副主任毕勇研究员告诉记者,3年多来,团队攻坚克难,突破多个关键核心技术,已完成机械系统的设计、装配、调试,以及机电联调,目前正在开展主副镜光机系统联调,预计12月完成现场安装,开始试观测。

之所以国庆假期仍抓紧时间进行最后的总体调试,是为了让望远镜在本次太阳活动周期的峰年之前就“上岗”开展观测。朱庆生科普道,太阳活动周期约11年,2021年到2022年正处于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的开始阶段,今后太阳黑子将越来越多,太阳磁场会越来越强,太阳爆发将逐渐达到一个峰值,这个峰值可能在2024年到2026年之间,“今年年底开始观测,就可以覆盖这个太阳周期从开始到峰值的阶段,从而获得尽可能多的观测样本。”

与此同时,在中科天仪的高淳工厂,毕勇研究员负责的另一个项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子午工程二期”项目的1米口径高层大气激光雷达正处于研制任务的关键阶段,技术人员们紧锣密鼓,开展激光雷达的总体装配和装调。“子午工程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它的建成将极大提高我国对地面高层和地球临近空间的大气环境探测能力,对于大气科学研究、开展地球载人航天、卫星发射等空间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毕勇说。

紫金山实验室科学家:

多出数据多得结果,把这个大项目做好

当大家在享受国庆长假时,即将步入耄耋之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紫金山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刘韵洁心中仍惦记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CENI)的进展情况,每天他都与负责项目的同事沟通了解CENI的建设和运行情况。“这些事情对我来说已经像吃饭一样稀松平常了。项目还在大力推进,近期的成果也激励着我和团队,只想每天做一点是一点,实在算不上什么坚守或者奉献。”

刘韵洁带领实验室团队正在全力建设一个开放、易使用、可持续发展的大规模通用未来网络试验设施(CENI),顺应5G、VR等新兴业务应用的发展需求,一方面能够支撑国家新一代互联网、网络空间安全、工业互联网等重大试验验证;另一方面,这也是全球首次采用白盒交换机代替核心路由器构建广域骨干网的案例,具有极大的前瞻性和示范意义。

“平时工作中也会出现加班加点、甚至通宵达旦的时候,但团队的成员们都没有怨言。因为我们深感自己肩上的重任。实验室上上下下千把人,大家团结一心,拧成‘一股绳’,都想着要多出一份数据、多得到一点结果,把这个大项目做好。”刘韵洁说,办公室里、实验室里、值班室里,随时可见团队成员心无旁骛、埋头工作的身影。

目前,CENI已成功孕育出一大批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包括全球首个大网级网络操作系统“司络”、全球首个端到端确定性骨干网络等,助力我国抢占未来网络制高点。今年6月,刘韵洁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华为、中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运营商、设备商、科研单位共19家单位代表共同启动了未来网络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合作,成为未来网络试验设施正式对外提供试验服务的标志。刘韵洁介绍,CENI显著的多云交换能力也让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多云对接互通成为了现实。目前,北京、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西安等7个节点将率先部署,依托CENI开展DDoS安全防护、流量清洗等创新试验。

成果频出的背后,是团队日积月累的努力与沉淀。“工作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从2007年开始,多次联系北京邮电大学、中科院计算所、清华大学,并联合潘云鹤、邬贺铨、李国杰等院士向国家建议布局,2013年国务院首次将‘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列入国家规划。”刘韵洁感慨,通过近10年坚持不懈的布局,科研团队几百人孜孜不倦的辛勤努力,这才铸就了如今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项目工程的多项进展,“我相信付出的汗水不会被辜负,未来网络试验设施作为一个需要长期坚持下去的大工程,我们所期望得到的成果离不开现在一步一个脚印的灌溉。”

接下来,刘韵洁将继续带领团队大力推进CENI工程项目,预计到明年年底基本实现CENI覆盖国内40个主要城市、88个主干网络节点、133个边缘网络试验节点。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