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江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举行乡村振兴工作评议联组会议 讲成绩一带而过,摆问题一针见血
2021-09-29 06:3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记者 陈月飞

9月28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举行乡村振兴工作评议联组会议。在历时4个多月、各级人大代表9000余人次参与400余次视察调研后,10位评议人以讲成绩一带而过、摆问题一针见血的方式,现场对省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检视。

评议直指短板的“最短板”

此次评议是今年省人大常委会工作重点。鉴于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为进行高质量的全面检视,从4月初到8月下旬,全省各级人大常委会做了大量工作。

这期间,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李小敏带队到一线开展调研,13个设区市和26个县(市、区)人大常委会上下联动组织视察调研399次,形成了各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和相关专题的调研报告;省人大及常委会7个专工委牵头开展专题调研和代表意见建议征集,形成8篇专题调研报告和问题清单;五级人大代表近9000人次开展专题调研,广泛征求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意见建议,形成67篇代表个人或小组的调研报告。这些努力和成果为28日的评议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天,副省长潘贤掌率17家被评议部门和省乡村振兴局主要负责人现场听评。记者注意到,10位评议人肯定成绩均只三言两语,说问题则入木三分。如就乡村养老及公共服务问题,省人大社会建设委副主任委员贡旭敏直指,这依然是我省民生短板的最短板,“调研看来,基层一些地方在改善乡村民生工作方面,相对于抓环保和安全治理还显得力度不够大、不太急;相比招商引资,显得办法点子不太多。有的干部量力而行有余、尽力而为不足,仅仅满足底线达标。”

就落实乡村振兴促进法规定的“乡村公共服务优先安排”原则,贡旭敏向有关部门直言:“相同的水平不能称之为‘优’,同步出台政策也不能算作‘先’。只有以更高的标准、更多的投入、更诚的态度,才能真正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实现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均等化。”

这样犀利的分析,建言现场还有很多。如作为美丽乡村调研组代表,省人大常委会环资城建委主任汪泉表示,少数地方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存在偏差,“一些地方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简单等同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升级版,对产业发展不够重视;有的地方把乡村旅游作为产业振兴的唯一选择,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片面理解为乡村旅游。”

对直截了当的评议和清单列出的问题,潘贤掌代表省政府表态说,一定高度重视、照单全收、全面整改,认真对照查摆,找到症结所在,明确交办部门,逐一过堂销号,形成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长效机制。

接地气聚民心,提升本乡本土发言权

“调研中发现,广大农民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都很赞成和拥护。他们也关心本镇、本村在新一轮乡村空间布局优化后是撤并还是保留;关心本镇、本村有哪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产业振兴举措和实际利益;关心留在农村或返乡创业能不能挣到钱、找到对象;有了孩子,能不能就近入园、入学;生了病,能不能就近医治好。”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常州市武进区教育局副局长周敏坦言,一些地方细化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做得还很不够,针对农村农民所思所盼作出交底见底的解疑释惑做得还很不够,面对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在拴心留人、分类引导上做得还很不够。

“要紧密结合农民所急所盼,在接地气、聚民心上下功夫。”周敏提到的乡村振兴中本乡本土发言权不够的问题,突出体现在规划引领上。评议显示,目前全省村庄规划编制还相对落后,对农村发展和建设引领不够,特别是“城市规划师规划农村现象较为普遍”。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盐城市政协副主席孙大明结合调研指出,规划在彰显村庄特色、统筹村庄内部各类土地利用方面仍有缺失。

“基层反映和评议指出的问题,说明我们的农村规划和用地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省自然资源厅厅长刘聪坦言,当前已编制全省911个村庄的规划,和需要编制的量还有较大差距,且规划编制不够接地气、质量需提升。“我们将深入开展‘共绘苏乡’活动,探索建立驻镇、驻村规划师制度,坚持开门编规划,充分调动农民、村两委会和乡贤能人参与编制的积极性,使成果纳入村规民约,使规划更加符合地方实际、彰显地方特色。”

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的地方发言权也有待提高。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淮安市农科院研究员顾正中注意到,目前我省涉农资金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等统筹整合管理模式,实际执行时约束性任务资金比重比较高,部分指导性任务也带有一定约束性,限制了地方特别是基层统筹整合的自主权。目前财政涉农资金主要用于农村“三保”以及水利、道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用于乡村产业发展的比例比较低,“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的维护都需要基层配套大量资金,依靠市县本级财政投入远远不够,也无法持续。”另外,涉农资金涉及多个部门,工作协调机制不完善导致资金使用分散、项目交叉重复,难以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目标。

省财政厅副厅长倪国强就此回应说,近年来,省财政对市县的转移支付力度持续加大,2020年省对市县转移支付总额达到3385.5亿元,增幅14.3%。下一步省财政厅将会同有关部门,持续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调整优化并科学设置任务清单,压缩约束性任务的比重,赋予市县更大统筹整合自主权。

畅通乡村振兴关键要素下乡渠道

推动乡村振兴需要更多要素下乡,是许多评议人的共同观点。如基层干部群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层人民代表在调研中普遍向孙大明反映,乡村振兴要素配置总量不足、要素下乡资源渠道不畅。在评议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存在问题时,省人大常委会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刘大旺认为一大原因是资源要素投入不够。不少农业经营主体反映,高素质农业劳动力严重缺乏,用地难问题仍然存在,金融支持的针对性、精准性和时效性不强,仓储能力、物流、信息等社会化服务较为缺乏。

孙大明以土地这一乡村振兴核心要素举例说,目前建设用地指标落实难,用地供给不足,中小规模农户的产业融合项目难获建设用地,影响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省人大代表,无锡市锡山区东港镇山联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朱虹说,村里“农文旅”融合发展时就难以争取新增建设用地,“修建停车场还要依靠镇里工业建设用地指标才得以解决。省里在保障基层产业发展用地方面制定了不少好政策,但是难以落地。”

落实用地指标,保障乡村发展项目及时用地,现场和基层反映较多。刘聪回应说,近期将出台工作细则,进一步明确项目用地的布局统筹、要素保障、优化审批等,“要求每年安排农村发展用地占全省新增计划的5%以上,一些重大的项目,如果列入省重大项目,可以由省里统筹保障。”同时将严格落实全力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指导和引导合理选址,做到合法用地、集约用地。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南京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姜东感到,当前乡村人才数量荒、结构荒、专业荒、梯队荒普遍存在,如农业从业者科技素质普遍偏低,基层优秀管理经营类人才仍然短缺。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扬州市广陵区汶河街道皇宫社区居委会主任李萍也在评议时反映,乡村治理中执法力量薄弱、公共法律服务专业人才不足、基层自治人才缺乏。

如何让人才下乡?一方面是引进。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陈健表示,加强乡村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是近年来全省人才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到去年底,全省基层事业单位专技人才已经达到35万人,占全省事业单位专技人才的28%。“但是我们感觉到与基层人才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要着力破解基层人才引不进、留不住问题。”他表示,下一步将注重发挥人事政策倾斜和引领人才流动的作用,放宽经济薄弱地区基层事业单位岗位开考比例、简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统一公开招聘程序、健全专家人才服务基层常态化机制;同时,今年专门出台了面向基层教育、卫生、农业等事业单位定向设岗、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政策,接下来要抓好这些政策的落实落地,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另一方面是培养。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介绍,全省已有20所高校办有涉农专业59个,去年起有4所高职学校的6个涉农专业开始招收农民工,当年录取农民工1860人、农民200人接受全日制高职学历教育;高校也通过农科教结合的富民示范基地和省级教育服务“三农”高水平基地,年培训农民10多万人次;我省高校每年大概还招收1200名向农村定向的免学费医学生服务农村卫生事业。

下一步,我省还将推动20所高校申报举办农产品电商经营、植保无人飞机应用等涉农专业,支持新型涉农人才的培养;支持更多高校扩大面向社会招生规模,提升农民和农民工的学历与技能,并指导相关高校为村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省民政厅厅长吕德明表示,今年已完成村“两委”换届选举,正通过省级示范培训、各地普遍培训的方式,提高村级组织及其带头人的能力。

评议结束时,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魏国强要求省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针对问题清单研究提出务实举措,于3个月后反馈审议意见落实情况报告,反馈时省人大常委会还将开展满意度测评。

标签:
责编:戴雨扬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