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从江苏江都,到福建寿宁下党村,再到陕西富平老庙镇,周善红收获了当地老百姓起的不少称号:“茶叶商人”“花椒厂长”“草莓园主”“带货主播”……但他最在意的还是“一个扬州来的亲戚”“一名扬州来的共产党员”。
周善红出生在扬州市江都区丁沟镇的普通农村家庭,是个典型的农家子弟。他常说自己很幸运,赶上一个好时代。从一个汽车配件小厂起家,经过多年艰苦创业,他成功地将“小作坊”发展成年产值50亿元的省级民营企业集团——江苏万顺机电集团有限公司。
1999年,扬州出台“凤还巢”政策。在地方党委政府的诚挚邀请下,周善红投资1亿元在江都创办了扬州首家省级民营企业——江苏万顺集团。在他的精心经营下,万顺集团快步发展,业务遍及国内汽车、石化、防腐工程等行业。如今,万顺集团有18000多名员工,其中60%以上都在“薄利”的劳务板块。曾有人建议,企业不是做慈善的,应该适当压缩劳务板块。穷苦出身的周善红却坚持自己的观点——“吃水不忘挖井人”,并立下一条铁规:无论业务怎么拓展、产业怎么调整、技术怎么创新,吸纳农村劳动力最多的劳务板块始终不丢不减,这是一个党委领导下的企业应有的责任。
万顺集团财务部的人都知道,集团资金就算再困难,有一笔“预算”是必须优先保障的,那就是周善红设立的“万顺救助基金”,每年有百万元之多,专门用于帮扶孤寡老人、贫困学子、突发灾难受害者等对象。20多年来,周善红在公益慈善事业上的累计支出近4000万元,展现出一名企业人的社会责任和共产党员的本色担当。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理念。周善红敏锐地认识到,积极投身国家的精准扶贫事业,帮助一方百姓摆脱贫困,正是自己和万顺集团党委应该追寻的航标。“企业做大了,个人也富了。我没忘记自己是一名党员,自己富了不算富,带动更多人富,才是真富。”周善红找到了人生的新方向,投身脱贫攻坚战。
他推动万顺集团党委第一时间制订“造血式”精准扶贫行动计划,聚焦深耕深度贫困地区,选择福建下党村作为扶贫事业的起点,因地制宜创建了全国首家“定制爱心茶园”,牵线多家企业认租茶园、定制茶叶,成功打响了“下乡的味道”这一茶叶品牌,为当地村民增加年纯收入200多万元。2017年,下党村最后一批贫困户全部脱贫,万顺集团党委和下党村党支部的“扶贫定制茶园”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全国12个精准扶贫典型案例之一,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在陕西省漫町村,万顺集团党委出资400万元,以“企业党委+村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建立了可以覆盖周围几个村子的满塬红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起了花椒烘干厂、炼油厂,带动全镇花椒种植面积扩至2万亩,亩均效益增加一倍。漫町村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也由原来的4700元增至9000元。
截至去年底,周善红的扶贫足迹已踏遍福建、陕西、江西、湖北、内蒙古等8个省、自治区的12个村,扶贫行程超万里。通过党建引领发展产业、扶持创业、带动就业,这些村均摘掉“贫困帽”,建档立卡719户2728人全部实现脱贫,直接和间接带动近万人增收致富。他用一名共产党员的智慧和行动写下了脱贫攻坚的生动答卷。
帮扶的镇村相继脱贫,但周善红的帮扶并没有停步。他始终将一名民营企业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践行在贫困地区乡村振兴建设中。
“我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我的初心是不仅要帮乡亲们摘下‘贫困帽’,更要让他们过上‘富日子’。”为了推动帮扶镇村从“摆脱贫困”走向“全面振兴”,他在公司党委内部设立了面向全国的专职帮扶办,由集团党委副书记担任帮扶办主任,抽调党员骨干组建帮扶工作队。帮扶办职能明确,可以充分调动集团资金、技术、市场等资源,先后联合上市企业出资20余亿元,在寿宁县等多地成立了科技型公司,增加就业岗位、带动配套产业、拉动经济循环、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首先是人才振兴。周善红主导建立的致富带头人万顺培训基地,已成功举办8期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和4期扶贫创业导师培训班,为56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培训1000名创业致富党员带头人、500名扶贫创业导师,给当地留下了一支支带不走的乡村振兴骨干力量。周善红说:“企业发展到今天,离不开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致富思源更思报国。民营企业不能只顾自家顺,要尽所能、出全力,让乡村全面振兴,让整个社会都顺起来,这才是真正万顺。”
立企20余年,周善红正是在党建引领下,“一锤接着一锤钣金”发展壮大,“一针接着一针绣花”参战扶贫,“一棒接着一棒发力”助推振兴,激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带领多方百姓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交出了一份“因党而建、向党而行、为党而战”的初心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