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稳企十条”、扬州“减负十条”、泰州“纾困八条”……最近,我省多地接连出台面向企业的纾困解难政策,给企业渡过难关、稳定预期提供了有力支持。
企业稳则经济稳,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就是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面临的困境各不相同,所需的帮助也有所差异。有的等待活水“解渴”,期待纾困政策能扩大覆盖面、更具普适性;有的需要“做手术”,期待职能部门能精准帮扶,为一些复杂的问题提供协调,为一些具体的问题提供指导。
差异化的需求,考验纾困政策的务实与精准。恢复企业元气、提高市场活力,既要全面出台普惠性政策,又要精准提供个性化措施,让更多市场主体获益。此次各地出台的政策,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减免缓缴税费、财政资金补助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考虑到了中小企业当前面临的普遍性问题,是实实在在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还应互相学习借鉴优秀做法,充分调动基层的能动性,发掘企业“动力源”,做细帮扶“针线活”。
帮企业发掘“动力源”,是纾困政策的重要指向。有了去年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的统筹经验,各地在为企业减负方面积累了许多成熟的经验做法,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长远看,常态化防疫形势下,尽管这类措施必不可少,但也应结合新的形势,让帮扶措施不断优化升级。比如泰州的“纾困八条”中,专门有一条“支持企业开拓市场”,加大对电商载体建设、专业人才培育、跨境电商业务等方面的扶持力度。这样的“政策包”,将助力更多企业伸出“触角”,挖掘潜在市场。又如,南京一家餐饮企业在行业组织和属地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通过堂食改外卖、为相关隔离酒店配餐等形式,维持了正常运转。考虑到疫情的影响,针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交通运输、旅游等行业,不能一味“输血”,而是要提升它们的“再造血”能力,引导鼓励行业探索出新的市场空间。
一些困难,企业靠单打独斗难以解决,但若是获得了政策助力,就可能马到成功。比如针对制造类企业出现的订单无法按时完成的情况,扬州为减少外贸企业损失,由市贸促会出具“不可抗力事实性证明书”,尽力减免企业违约责任;南京市溧水区充分发挥统筹协调职能,用一封封说明函、协调书帮助企业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采购商对话,保障企业材料进得来、产品出得去。精准的纾困措施直击企业“痛点”,点对点的“滴灌”往往比大水“漫灌”更有效果。有关部门不仅要精通业务、熟悉企业,更要真正急企业所急,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与精准帮扶企业结合起来,通过做好纾困“针线活”,让更多企业感受到关怀,增强发展的信心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