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扬州温度”温暖疫情之下特殊困难群体
2021-08-23 06:4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疫情之下,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关爱,更能体现一座城市的民生厚度、治理精度。孤寡老人、因父母被隔离而孤守家中的孩子、残疾人、重病患者……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经济基础、自理能力本就薄弱的他们,基本生活谁来保障?应急需求谁来满足?连日来,记者深入扬州多个社区进行探访。

“一对一”结对,织密民生保障网

8月21日10点半,广陵区汶河街道石塔社区集贤小区303室。敲门声响起,85岁的独居老人刘淑霞打开房门,见到了汶河街道石塔社区第一书记陈刚。“新官”上任仅3天,陈刚入户走访的大多是独居老人等困难群体。“特殊时期,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

“奶奶,我们是来给你送粥、送水果的社区工作人员。”陈刚提高嗓音,每个字都咬得格外清晰,“您女儿嘱托我们每天都要来看看你。”陈刚放下手中的水果和八宝粥,“这是水果,过一会儿还会有人给你送饭菜过来。”

刘淑霞看着陈刚放下水果,却有些着急。扬州方言“交涉”一番后,这位瘦小老人坚持不肯收下,理由是家里没冰箱,一箱八宝粥吃不完会坏掉。陈刚蹲下身子,在老人跟前拨通了她女儿郭丹彤的手机。联手劝了老人20多分钟,他们还是失败了。在刘淑霞的一再坚持下,陈刚拎走了八宝粥,并叮嘱身旁的网格员,“把箱子拆开,每次送饭的时候带一两罐过来,老人就不怕吃不完浪费了。”

“老太太不能做饭,我们只好一遍遍跟小区网格员联系,代送现成饭菜。”疫情发生以来,被隔离在另一个小区的郭丹彤已记不清麻烦网格员多少回,“经常在微信上转账给网格员,麻烦他们给妈妈送饭,给她买点鸡蛋、牛奶啥的。”

在社区,网格员、志愿者、楼栋长“一对一”服务困难群众成为疫情下的常态。

“三大片区总计6名网格长、24-30名网格员,他们是第一负责人。对于他们处理不过来的事,140多名志愿者再进行补位。”陈刚说,目前,社区内118名70岁以上独居老人以及其他特困人士,日常起居都托付给了工作人员和志愿者。

8月21日上午9点多,在广陵区曲江街道文昌花园社区的一个卡点上,社区党委书记郑翔一眼看到了帐篷下身穿红马甲的游义珍老人。“你在这儿呀,我正找你呢,最近好吗?”郑翔给游义珍放下了3样慰问品。像游义珍这样的“失独”老人,小区共有8户14人,“他们有的年纪也不算很大,年轻的大概60多岁,但这个时候更容易感觉到孤独。”

郑翔告诉记者,除了“失独”老人,文昌花园社区还有高龄独居老人22人、空巢老人100多人,“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没有子女在身边,绝大多数也不会用智能手机。”郑翔说,在这个特殊时期,社区的基本生活保障要到位,心理上更需要细心关照。社区专门给每个居民发了一张“服务连心卡”,社区书记、网格员、民警、物业、两名志愿者的电话都附在后面,方便大家有需要随时联系。“我们的网格员、志愿者都跟他们结对,每天给老人打个电话,了解需求,疏导情绪。”郑翔说,对于老人们来说,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刚才说的游奶奶,去年独子因为急病去世,大家把她拉入小区活动圈子里,让她很快走了出来,最近还主动参与到我们卡口的志愿服务中。”

“铁脚板”奔走,精准摸清底数

在汶河街道,60岁以上享受民政购买服务的特困群体超过1000人。汶河街道社会事业局局长黄芳芳给记者展示了一份名单,名单上的补助对象不只老人,还包括收入在低保家庭两倍范围内的重病重疾人士,以及疫情下被独自隔离在家的儿童。

这份名单,正是靠社区工作者的“铁脚板”跑出来的。对辖区内有多少困难家庭、患重病人员,有多少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必须心中有数,才能精准施策。

在汶河街道副主任周仙萍看来,摸底数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靠“笨办法”。早在7月30日,汶河街道下辖的淮海路157号成为广陵区第一个封闭小区。如何在第一时间对小区所有人员进行梳理,摸排清楚隔离对象,照顾好特殊群体,成为摆在社区面前的“必答题”。周仙萍说,在派出所提供的大数据基础上,街道的社区工作人员连续两天通宵打电话核实信息。但还有很多问题,是靠大数据、打电话掌握不了的。比如,由于汶河街道辖区内教育资源优越,许多家长和学生在这边租住;辖区内老人多,智能手机使用率不高,老人情况也要进一步核实。“精准到每一户每一人,就得依靠网格员、楼栋长们的‘铁脚板’了。”

8月21日上午7点多,皇宫社区第四社区网格长董昌鸣将防疫中药包、牛奶、饼干等物资送到13岁的小邵家,顺便询问孩子还有哪些生活需求。这是董昌鸣第三次上门看望小邵。疫情发生以来,小邵的妈妈作为医护人员在集中隔离酒店值守,爸爸在高速公路卡口负责维修电路,家里只剩小邵和年逾八旬的奶奶。

这一老一小进入社区工作者的视线,离不开董昌鸣前期的走访摸排。董昌鸣是对接服务皇宫社区九巷、十巷300多户居民的网格长。8月初,他利用两轮核酸检测间隔的一天半时间,一家家敲门了解居民实际居住情况,结果发现了这祖孙俩。沟通中董昌鸣得知,小邵父母已经把老人小孩委托给住在附近的亲戚照看。临走前,董昌鸣特意把自己的手机号码、社区医生号码留了下来,叮嘱小邵有需要随时联系。当天通过实地走访,董昌鸣共摸排出14户独居老人。

底数摸清后,一项项政策措施,精准惠及困难群体。8月2日起,汶河街道先后4次对辖区内各类困难家庭约820户,发放米、油、挂面、方便面、牛奶、面包、八宝粥、蔬菜、鸡蛋、口罩以及中药包等物资。8月5日,街道又专门发放疫情防控期间临时生活补贴8万余元,发放低保金、特困供养金、困境儿童生活补贴、残疾人“两项补贴”共计15.3万余元。

用心用情,让防控更有温度

与老人数量成正比的,是买药的需求。“每天至少有120多个品种的药,光汇总就要好几个小时。”文昌花园社区买药组成员、工作人员袁慧玉手边整理着一些塑料小袋,每个小袋都有一张便利贴,清晰地写着户主单元和房号、所需药物名称、姓名电话。袁慧玉将汇总订单条目与每个小袋仔细对照,“比如这个消渴丸,大瓶的就买一瓶,小瓶的就买两瓶,我们都和户主仔细核对,不容有错。”

在庞杂的药品订单中,一些处方药、特殊药品很难购买,而这又是一些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所急需的。8月19日中午,居民刁红珍老人给袁慧玉打来电话,说自己必备的胰岛素快要用完了。袁慧玉在订单上标注了“紧急”,“我们党员小分队统一采购时,带上了刁红珍的病历单和此前交易的记录,下午5点就帮她购买到了药品,和其他20多户的药物一起,在当晚送到了本人手上。”

比处方药更棘手的是抗结核药物、安定片等特殊药。20日晚上,103栋有位老爷爷给社区打来电话,语气十分焦急。“老爷子平时深居简出,很少与人交流,电话里,我们才了解,他的儿子一直有精神类疾病,原来定期到五台山医院开药的。” 袁慧玉告诉记者,社区立刻通过市疾控中心,与五台山医院取得联系,沟通方案。“最麻烦的是,老爷爷说,药物的外包装也没有了,我们也无法精准描述药物名称。” 袁慧玉说,社区拟定了方案,派车让工作人员陪同老爷爷,去医院外与主治医生对接。21日晚,袁慧玉告诉记者,由于五台山医院有较多这样的特殊病例诉求,已经统一处理,“目前主治医师已经通过电话与老爷爷取得联系,我们社工和民警22日去医院,在医院门口取药。”

疫情之下,社区邻里相亲、守望相助。8月21日晚上6点多,估摸着2楼、3楼老人家里的米可能快吃完了,在卡口值完班顾不上休息的戴俊把30斤大米扛到老人家中。为了防止老人“断粮”,她此前特意提前购置了10袋大米。楼栋共有51户,目前实际居住18户,70岁以上老人10户,4户是独居老人……作为石塔社区吉祥二村5栋楼栋长,戴俊不仅对人头熟悉,对每个老邻居家里有多少“存粮”也都了然于心。

疫情前,戴俊和老人们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疫情后,戴俊成了老人家中的“常客”。“每天至少要跑一遍,主要问他们家里缺什么,需要我送点啥。”跑多了,戴俊对老人的生活习惯、物资消耗情况也掌握得“八九不离十”:“我这栋楼的老年人都是自己做饭,一般送过去的菜够吃两三天,10斤米能吃一星期……”

“不过很多时候,老人都会说不缺啥,还劝我不要太辛苦。”讲到这里,戴俊眼睛红了。她知道,很多老人是不忍心麻烦她。12年前,她因患乳腺癌提前办理病退,此后就一直在家养病。本轮疫情发生后,戴俊主动报名成为楼栋长。“家人都很支持我,老母亲还叮嘱我,都是这么多年的老邻居,你有能力关照就要多关照大家,如果有人不理解你,别跟人家吵。”

记者 杨频萍 李睿哲 洪叶 顾敏

标签:一对一;民生保障;老人
责编:路航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