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 春
1937年7月7日夜10时,侵华日军在卢沟桥制造“七七事变”,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
这一天,周恩来带着特殊使命飞抵上海: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国统区公开出版中国共产党的报纸和刊物,是国共合作的成果之一。
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生于抗日烽火,以笔战为枪战的前驱和后盾,是这份报纸与生俱来的使命。
凝聚万众一心的情感,汇聚全民抗战的力量,《新华日报》在“七七”的纪念与呐喊,声震九州,最终迎来了胜利。
纪念与宣言,
化悲痛为力量
翻阅当年的《新华日报》,抗战的悲壮扑面而来。
1938年7月6日,汉口举办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奠基典礼,陆海军及各界代表四千余人参加,为烈士献花。同日,武昌各界在中山路圣泽里举行纪念活动。《新华日报》报道:“平汉、粤汉两路员工,亦赶赴武昌赛阳兵总站,举行该路抗日殉难员工纪念碑奠基典礼,情况均极悲壮。”
将士在战场流血,百姓在后方支持。车夫、卖蚕豆的孩子、家庭妇女等都自发前来为抗战献金,有的将洗衣及种菜所得微薄工资捐献出来,有的甚至当场捐出订婚戒指。《新华日报》用极富画面感的描述报道了人民群众满腔爱国热情、为抗日献金的盛况:1938年7月7日至10日,武汉三镇民众络绎至各献金台,踊跃捐款救国,一时间万人空巷。
从普通民众到名流大家、社会各界进步人士,每个人都在书写着自己的“抗战史”。1938年“七七”前夕,《新华日报》报道了南洋爱国华侨陈嘉庚携带大批慰劳品返国,赴徐州及江西、山西前线慰劳,并慰问各省区难民。
“这些报道起到了凝聚人心、团结抗战的作用。报道人民纪念烈士的浓烈情感,重视人民的力量,这是我们党与国民党的最主要区别。”中央军委党史军史专家库成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李峻说。
与“七七”纪念的悲壮主题交响着的,是中国共产党洪钟大吕般的抗战宣言。
“七七”事变后,在洛川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宣传提纲《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提纲阐释了建设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抗战、争取抗战胜利的基本政策,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积极进行抗战指明道路。
每逢“七七”,中国共产党总会抓住这个重要时刻吹响号角——
1938年7月7日,《新华日报》在头版社论中指出:“在加强抗战力量方面,‘不仅取决于兵力,尤须取决于民力’。”因此,要积极地动员民众、组织民众力量进行全民族抗战。
1939年7月7日,《新华日报》刊载《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纪念抗战两周年对时局宣言》,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著名口号“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传遍全国。
1942年7月7日,《新华日报》刊载《为抗战五周年纪念 中共中央宣言》。《宣言》明确:“在团结问题上,中国各抗日党派不但在抗日中应是团结的,而且在抗战后也应是团结的。”争取抗战最后的胜利,共同为着建立“独立的、统一的、和平的、民主的、繁荣的、各党各派合作的战后新中国而奋斗”。
“可以这样说,《新华日报》写满了党的宣言书。”江苏省档案馆研究馆员刘维荣说。
出“七七特刊”,
打破国民党信息封锁
“七七事变”两周年前夕,国统区重庆各报正处于停刊共同出《联合版》的非正常时期。这是国民党借助抗战特殊时期企图对共产党进行信息封锁的阴谋。
《新华日报》联络几家倾向进步的报刊,与国民党几经交涉,最终才获准出一期单页的“七七特刊”。
“单页的容量根本不足以纪念‘七七’两周年。”刘维荣介绍,国统区的新闻界苦国民党信息封锁久矣!《联合版》由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牵头,表面上说是国民党、共产党以及民主人士轮流主持办报,实际上报纸出版前都要由国民党审核,无自由可言。
《新华日报》抓住“七七事变”两周年契机,与国民党斗智斗勇。在中共中央和中共南方局负责人周恩来的带领下,《新华日报》最终在1939年7月7日、9日、12日共计出版4大张“七七特刊”,每张4个版。
1939年7月6日,《新华日报》交通员冒着日寇空袭的危险,将稿子送去给国民党检查,但检查人员都“躲警报”(空袭)去了,未予过目,报纸编辑部干脆原稿发排、付印。
《新华日报》1939年7月7日的“七七特刊”刊登了毛泽东撰写的代论《当前时局的最大危机》。这是毛泽东应《解放日报》《新华日报》《新中华报》等的邀请,专门撰写的“七七”纪念文章。代论高瞻远瞩地解答了下一步中国是“战”还是“和”的问题。
在毛泽东代论右侧的醒目位置上,刊登了一则哀告,追悼新四军驻平江通讯处遇难同胞:“热心抗战,今遭不幸,深为悼念。”
与之相邻的是一则重要启事:“本报决定至迟八月十三日正式复刊,绝不延期,此启。”这是《新华日报》为阻断《联合版》出版的宣示,防患于未然。
7月9日、12日,《新华日报》又分别出版“七七特刊”,沉痛悼念死难同胞,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新华日报》“七七特刊”除刊登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张闻天、王稼祥等党中央和南方局领导人的文章,也刊载宋庆龄、陈诚、于右任等国民党派内部支持抗战的进步人士的文章。在毛泽东代论的同版面上,还刊载蒋中正(蒋介石)的署名文章《抗战第二周年纪念日告日本民众书》。
“只要是有利于纪念‘七七事变’,能够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内容,《新华日报》都照登不误。”刘维荣介绍,这样有理、有利、有节的办报方针,让国民党挑不出继续停止《新华日报》出报的理由,也为《新华日报》复刊打下坚实舆论基础。
国民党对《新华日报》的正常出版行为横加干涉,7月12日发函严重警告。7月16日,《新华日报》给国民党写了一封公函,一一批驳警告中的事项。最终,《新华日报》于8月13日在重庆化龙桥新址恢复单独出版。《联合版》仅持续一个多月,《新华日报》凭借“七七特刊”有事实有依据的中肯报道,赢得人心,挫败了国民党扼制中共声音的图谋。
团结进步人士,
形成“舆论海啸”
1942年7月7日,“七七事变”五周年之际,《新华日报》用一整个跨版刊登抗战大后方爱国民主人士的抗战心声,组成《毋忘在莒》文人专辑。
“毋忘在莒”,取典于春秋时期齐桓公复国统一的故事。齐国被攻占时,齐桓公避难于莒国,最终发愤图强收复齐国七十余城的失地,并将齐国建成当时最强大的国家。
“‘七七事变’五周年,到了最重要的关键时刻,《新华日报》用《毋忘在莒》这样一个文人专辑,给中国抗战以信心。”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经盛鸿说。
革命活动家、教育家冯乃超总结抗战五年的艰辛,同时敲响警钟:“也只有战胜日寇,取得最后的胜利,才是中国人民唯一的安宁。不要糊涂,也不要气馁,努力走完最后的十里,不要功亏最后的一篑。”
作家白薇用诗歌《实现“抗战必胜”的信念》鼓舞中国人,她说:“‘抗战必胜’的信念,我们每个华人,都要把它放在心坎!”她呼吁:“我们要用全副的精神、力量,为保卫中华完整的江山,美丽而延长的海岸,各式各样地跟鬼子奋战!奋战!”
经盛鸿说,在《毋忘在莒》专辑上发表言论的都是抗战爱国民主人士,他们来自不同党派、对抗战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坚持团结抗战、击退日寇侵略。
“只有团结才能抗战,只有团结才能抗战到底,只有团结才能争取最后胜利——这是抗战五年一切教训的基本教训。”
“我们处在这个严重的关头,更要坚持长期抗战,加紧国内团结,力求政治上的进步,努力克服当前一切困难,为击溃日寇,争取中华民族的澈底解放而斗争!”……
郭沫若、老舍、沈钧儒、冯乃超、吴祖光……这些作者出现在《新华日报》上,形成“舆论海啸”,团结一切拥护抗战的进步人士,击退投降、分裂、倒退的逆流,让中国人看见抗战胜利的曙光就在不远的前方,宛如点亮茫茫黑夜中的一座灯塔。
带着抗日的出生基因,纪念《新华日报》自身创刊也成为团结抗战的平台。爱国将领冯玉祥题:新华日报创刊 大众喉舌。国民党元老、报刊活动家于右任题:新华日报热诚爱国……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新华日报》当日即刊载消息《日本覆文到达瑞京 传日本政府已接受投降方案 中美英苏会商同时公布办法》,同版面还发表社论《日寇接受投降条件后》,终于与全中国人民一道迎来抗战胜利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