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苏南有个市提出,面对招商引资新变化、产业发展新趋势,产业园区要用好“浇地”与“浇苗”的辩证法,“多浇地,少浇苗”,把更多精力放在“育森林”而非“造盆景”上。这一工作思路,对于各地建设园区、发展产业有较强的启发意义。
如果把园区比作“地”、企业比作“苗”,那么园区管理者就是“浇水人”。“浇苗”,指的是管理者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为少数企业尤其是重点企业做好服务上;“浇地”,则是指管理者以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效率为重点,着力为园内各类企业打造适宜发展环境。“浇苗”与“浇地”只有一字之差,却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园区工作思路。
注重“浇苗”,还是注重“浇地”?不同的思路会有不同的结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各地都对开发园区寄予厚望。人们看到,许多园区不负期待,各项业绩、指标十分抢眼,成功地扮演了转型发展主阵地、创新发展主引擎的角色,但也有部分园区步履维艰、成长乏力,还有极少数园区在“吃老本”。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园区出于短期利益的考量,只浇了某几棵重点关注的“苗”,而忽视了整体环境的营造。这也说明,“浇水”里也有辩证法,要处理和把握好局部与整体、重点与一般、眼前与长远的关系,自觉多做打基础、利长远、惠整体的工作。
从“多浇苗”转向“多浇地”,是园区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园区粗放发展阶段,各地争相招商引资、建设园区成为一景。重视项目、争抢项目、服务项目,是园区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浇苗”对于园区发展功不可没。但也要看到,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园区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只有更加重视做好整体服务,注重为各类企业发展营造公平、普惠、共赢的外部环境,才能更好地培养特色产业链、创新链,提升园区的整体发展效益和质量。
当然,“多浇地”并不意味着“不浇苗”。各地仍然需要理直气壮地强调抓项目,特别是做好大项目、好项目的招引和服务。园区着力营造发展生态、优化发展环境,本身就有利于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发展,相关企业也能从中直接受益。更重要的是,园区做配套服务、抓体系建设,有利于吸引中小微企业加速聚集,形成特色产业集群,这恰好也是一些龙头企业、链主企业所迫切需要的。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中明确亮出“产业链招商”这张牌,其目的正是要突出自身整体的产业环境、氛围和特色等优势,让园区发展更多建立在整体特色彰显、综合实力提升的基础之上。
我省约有200个各类产业园区,其中多数都面临着“打造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构建产业生态”的共同任务,有些园区转型发展的成果已经相当可观。可以预见,只要坚持“多浇地”,未来各地还将涌现出更多绿意涌动、生机盎然的“产业森林”,有力地支撑起全省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