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民心工程宋公堤
2021-06-07 06:23: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开栏的话 革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常读常新。即日起,新华日报社联合江苏省委党校共同开设《重温红色故事 汲取奋进力量》栏目,旨在挖掘红色资源,从红色故事中汲取学党史办实事的力量和智慧,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取得实效。

□ 记者 陈明慧 整理

“由南到北一条龙,不让咸潮到阜东。从此不闻冲家祸,每闻潮声思宋公。”这则在苏北沿海地区广为流传的民谣,记录下了抗战时期共产党人领导修筑海堤造福民众的历史。

1940年冬日的一天,在阜宁商会所在地,35岁的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宋乃德正主持一场士绅座谈会。会前,他通过明察暗访发现,当地民众最担忧的是海啸来袭。

1939年发生的海啸曾造成今阜宁、滨海一带万余人死亡。当地士绅恳请国民政府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拨款修堤。韩德勤虽拨付20万元款项,可层层盘剥后,用在修堤上只有一半左右。不久海啸再次来袭,海堤被冲垮,当地民众再次遭难。愤怒的民众将这个质量低劣的海堤称为“韩小堤”。

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宋乃德决心修筑海堤。他的建议得到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和政委刘少奇的支持。

1941年2月,阜宁县第一届参议会召开,宋乃德锲而不舍地表达修复海堤的决心,为说服大家,他提出修堤经费不由民众来承担,而以盐税作抵,发行100万元修堤公债,作为修堤经费,由政府偿还。这个修堤方案迅速得到各方认可。然而,日伪顽极力破坏公债发行。阜宁城内甚至传出新四军呆不久、筹款100万元后即走等流言,致使公债发行艰难,仅售出10万元。尽管公债发行遇阻,但为了不延误工期,宋乃德果断决定海堤工程按时开工。

1941年5月15日,海堤的修筑拉开帷幕,先后有上万民工参加修堤。大堤开工一月后,一度粮食告急,仅能维持3天之用。黄克诚调用军粮救急,解决了修堤民工的粮荒难题。

6月,梅雨季节到来,所筑堤堆遭到水淹雨浇,极不牢固。又逢时疫流行,许多民工病倒。得知修堤一线人员人心不稳,正患疟疾的宋乃德,不顾高烧骑马赶往工地,途中多次从马上摔下,仍坚持前行,及时赶到后与数万民工同吃同住。众人为他的热忱所感动,留下来继续修堤。

由宋乃德任主任的修堤委员会全力保障民工待遇。民夫每挖运一方土的工资为0.27元,这份酬劳相当于修“韩小堤”时民工的7倍,所挖土方数量记录在公示牌上,以取信于民。

在修堤过程中,数位共产党干部被敌方蓄意暗杀。八滩区区长陈振东遭10多个匪徒捆绑,他说:“我为筑堤而来,今为筑堤而死,死而何憾!” 匪徒残忍地截去他的双腿,将他抛入黄海。宋乃德的安全同样遇到威胁,但他毫不退缩。

1941年7月31日,长90华里的捍海大堤终于竣工。新堤刚建成,恰逢海啸来袭,比1939年海啸更为凶猛,冲击时间延长20分钟,但新堤岿然不动。

当地民众对宋乃德心悦诚服,诗人杨芷江写下诗句“范公已往宋公继,拜罢先贤拜后贤”,将宋乃德与宋代名臣范仲淹相提并论。当地人民将这条海堤与范公堤相提并论,称为“宋公堤”。

专家点评:

党史学习教育省委宣讲团成员,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教授李继锋:在立足未稳、财政困窘且戎马倥偬之际,宋乃德县长能够动员、组织上万民工修成海堤,堪称奇迹,展现了老一辈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情怀,廉洁奉公、忠于职守与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因为这一民生工程,共产党在当地民众中备受信赖和爱戴。

标签:
责编:戴雨扬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