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最好的一个种了1.2亿亩!袁隆平与江苏杂交水稻不解之缘
2021-05-23 15:15: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作者:喻婷  
1
听新闻

2021年5月22日,惊闻“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离世的消息,正在参加交流会的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才林,悲伤中深情回忆起袁老的音容笑貌。

“1986年10月,我和导师汤玉庚先生应邀到长沙参加首届杂交水稻国际学术讨论会,第一次见到了袁隆平先生。”刚刚研究生毕业的王才林,在会上用英文做完学术报告后,一位印度学者随即提出问题。

“因为不熟悉印度口音,我一连听了两遍也没明白意思,急得直冒汗。”正当他在台上焦急万分时,担任研讨会主席的袁隆平主动做了翻译,帮他解了“燃眉之急”。“那件事真是要感谢袁先生的解围,也让我意识到,咱们做水稻研究是关系到世界的,一定要把英语学好,让世界明白我们做的事情。”

20世纪80年代,王才林参加的杂交粳稻育种攻关课题,正是全国杂交水稻育种攻关的其中一个子课题,每年开会和考察总能见到袁隆平。一来二去,袁隆平对水稻育种的认真和钻研,给王才林留下了深刻印象。

到了90年代,袁隆平团队和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培育出了“两优培九”杂交水稻,成为江苏首个通过审定的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高、品质好、抗性强、适应性广,在全国累计推广到1.2亿亩,是迄今为止推广面积最大的两系杂交稻,也是超级杂交稻的先锋组合。” 王才林说。

江苏沿海滩涂面积巨大,推广耐盐碱水稻对人多地少的江苏来说正是为粮食安全作贡献。2015年,王才林开始主持一个国家项目,全国41家单位一起搞耐盐碱水稻。有次开会,袁隆平见着他,主动拉着他夸赞起江苏的耐盐水稻。“袁先生当时建议我们也弄杂交稻育种技术,发挥杂交稻的优势,培育出更好的耐盐碱水稻。”

对王才林而言,每年的3-4月是全国水稻专家固定相聚的时候。“各省专家会飞到海南南繁基地,开展育种和学术交流。袁先生常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师部农场基地工作,刚好江苏的基地就挨在边上。只要他在,我每回到海南都要去拜访他。”

2016年,王才林同友人一同去基地拜访袁隆平。袁隆平很是高兴,拉着他们就往稻田去,边走边说:“我带你们去看看刚搞出来的‘原子弹’,别人来我还不带他们去呢!”王才林和友人欣然前往,到了田里才知道袁隆平口中的“原子弹”,原来是团队刚研发成功的第五代超级杂交稻——“超优千号”。稻田里的水稻茎秆粗壮、穗大粒多、结实率高,长势十分喜人。

之后几年,王才林多次和袁隆平团队合作,参与国家耐盐碱水稻联合体试验方案的制定。2019年,他先后3次前往长沙,和袁隆平一起参加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讨论。“每次见到袁先生,他都是在谈杂交稻工作,思维清晰,研究数据也是脱口而出,真是太让人敬佩了。”

“袁先生为人朴素,在吃穿用度上从不讲究,但对杂交稻工作始终钻研到底,半点不能马虎。”90岁高龄仍坚持在工作岗位,这股为了国家农业奉献的精神让王才林备受感动。“袁先生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继承他的遗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敦本务实,敬业奉献,培育更多高产优质水稻品种,让更多的人吃上最好吃的大米。”

一生陪伴稻田土,永怀禾下乘凉梦。王才林知道,明年的海南基地边,再也不会出现袁隆平的身影,可望向无垠的稻田,风吹稻浪下处处又有他的足迹。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喻婷/文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