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都市圈,连通东部中部两大板块、衔接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的枢纽区域,是全国最早启动建设的“跨省都市圈”。今年2月,《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成为全国首个由国家发改委正式复函同意的都市圈发展规划。4月16日,江苏、安徽两省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规划》全文正式对外公布,一个惠及9个设区市、3500万人的同城化都市圈正大步走来。
聚焦“同城化”与“高质量”
1986年,南京区域经济协调会第一次会议在南京召开,成立的南京区域经济协调会,就是南京都市圈的前身。2000年,江苏城市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南京都市圈概念。200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南京都市圈规划》。“经过二十多年的共建共商,目前以南京为中心的通勤圈、产业圈、生活圈正在形成。”发布会上,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康对南京都市圈的“前世今生”如数家珍。
数据见证着南京都市圈的蓬勃发展。2019年人均GDP达到11.3万元,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普通高等院校达到100所,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25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持续增加;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信息技术、航运物流等一批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集群……作为全国最早启动建设的“跨省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正日益成为引领长江中下游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
“借鉴世界主要都市圈发展经验,基于人口通勤流动等大量数据的分析,尊重区域合作历史,挖掘都市圈发展潜力,我们合理确定了南京都市圈范围。”林康介绍,此次规划范围拓展到南京、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8市全域及常州市金坛区和溧阳市,总面积6.6万平方公里,2019年末常住人口约3500万。
紧扣“同城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规划》提出,南京都市圈坚持极核带动、同城先行、轴带辐射、多点支撑,努力形成“一极两区四带多组团”的都市圈空间格局。
“一极”为都市圈龙头,即南京市,强化辐射服务和引领带动功能。“两区”为宁镇扬和宁马滁两个同城化片区,加快同城共建和先行示范。“四带”分别为沪宁合创新服务中枢发展带、沿江绿色智造发展带、南北方向的宁淮宣和宁杭滁两条生态经济发展带,加快创新驱动、绿色转型。“多组团”为都市圈内的县城和重点镇,加强与周边中心城市的统筹规划、功能配套和共同发展。
上下联动,两省协同,南京都市圈“志存高远”。《规划》提出两个阶段发展目标。“第一阶段是瞄准全国,到2025年,都市圈同城化建设水平全国领先,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大幅提高,人均GDP超过15万元。第二阶段瞄准世界,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林康说。
高起点下的新突破
高起点,更要有大作为。协作共进,加快重点领域攻坚突破,成为南京都市圈当前的主要任务。“按照都市圈战略定位和发展愿景,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技创新协同促进、现代产业分工协作等8个方面,明确都市圈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关键举措。”林康表示。
以通勤圈支撑都市圈,《规划》显示,大交通格局下,“圈内”百姓选择轨道出行时将更为便捷。除南沿江铁路、南京至淮安铁路、南京至句容铁路、宣城至绩溪铁路、巢湖至马鞍山铁路等众多在建项目,还有沿江高铁合肥至南京至上海段、合肥至新沂铁路、南京至宣城等一大批规划建设项目等待开工。
从“脚尖”到“指尖”,南京都市圈还将变得更加智慧。“我的南京”APP已成为当前南京人日常生活的,无论是就医挂号、购买房产还是给小孩上户口,“我的南京”APP可谓“大包大揽”,而随着共建开放互通的智慧城市建设平台,未来,“我的南京”APP将大幅提升对都市圈群体的服务能力。
作为安徽省内都市圈的核心,合肥与南京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优势互补。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一级巡视员笪艺武认为,由此产生的发展空间很大,南京都市圈共建共享创新平台,将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我们将充分发挥合肥这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合肥国家实验室的优势,与南京丰富的名校、大院大所资源合作,促进都市圈协同创新,近期可以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创新为方向,聚焦全国乃至全球的技术力量,共同建设国家新一代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笪艺武说。
《规划》则显示,南京都市圈将以市场化方式设立都市圈科创专项资金,从而加快都市圈科创一体化建设,支持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坚,推动产业协同和创新资源集聚,为都市圈开展创新合作提供财政支持。
合作共赢,最终将形成一个更加开放的都市圈。《规划》提出,将深入实施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深化开放合作,优化营商环境,塑造开放新优势,在更大范围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共同打造“开放都市圈”。
形成规划落实的合力
规划的生命力在于实施。作为全国首个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的都市圈战略发展规划,南京都市圈承担着为全国探索跨省级行政区区域治理新模式,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增长极的使命。“我们深深感受到《规划》的来之不易,但落实的责任更加重大,南京作为都市圈中心城市,将全力抓好落实。”据南京市常务副市长杨学鹏介绍,南京将在完善实施机制上下功夫,继续发挥好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机制,研究构建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运作体系,确保全程科学,协调有力,执行到位,并会同兄弟城市共同组建南京都市圈建设办公室,推动协调协商机制常态化,汇聚形成推动都市圈建设的强大合力。
以老百姓最为关注的环境保护为例,《规划》提出要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将南京都市圈打造为绿色都市圈。
对此,与南京一衣带水的安徽滁州“有备而来”。据滁州市常务副市长金力介绍,滁州不仅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坚持上下游联动,还积极开展滁河这一跨界水体的生态环保共享机制,为都市圈增添“绿色”。
《规划》的落实,还为南京都市圈带来更多挑战,如何强化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引领作用,加快破解行政壁垒和体制障碍,探索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同城化制度创新,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成为都市圈必须答好的时代命题。
林康表示,下一步,江苏将按照相关要求,认真履行省级层面协调推进职责,密切与安徽方面合作共建,充分调动各地各部门积极性主动性,合力推进规划落地实施。
一是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制定都市圈建设年度工作要点,细化实化目标任务和责任主体,建立常态化年度推进机制,一步一个脚印把《规划》描绘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图景。
二是强化协调联动,立足都市圈跨省实际,尽快建立省际工作对接机制,指导推动地方开展政策会商和项目对接,积极协商解决规划实施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协调推动两省各部门各方面更大力度参与和支持都市圈建设。
三是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争取推动一批重大改革试验、重大载体平台、重大工程项目和重要经验做法上升到国家层面,努力集聚更多资源力量、更大支持政策推动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记者 陈澄 沈佳暄
新华日报全媒体经济新闻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