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聚焦远景目标 擘画发展蓝图——访省政府参事、省“十四五”规划编制咨询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沈坤荣
2021-03-04 06:55: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作者:孙敏  
1
听新闻

记者 孙敏

今年全国两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审查、讨论“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就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记者专访了省政府参事、省“十四五”规划编制咨询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沈坤荣。

记者: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一步,是“十四五”以至未来15年引领我国发展的总目标。这个战略安排,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比原先提前了15年。怎么理解这一远景目标的战略安排和意义?

沈坤荣:2035年远景目标的关键词是“现代化”,即明确中国要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基本实现现代化。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上世纪末这两个时间节点上,我们先后实现了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发展目标。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高瞻远瞩地提出,到建党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30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九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对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顶层设计,并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战略安排,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比原先提前了15年,充分考虑了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是实事求是、符合实际的。

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但并非过度追求难以企及的增长速度,更重要的是提升增长质量。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就是用15年的时间,以2019年人均收入达到1万美元为起点,稳步进入高收入社会,并接近或初步达到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即使考虑到我国已转入中速增长阶段,只要能够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避免大起大落,从增长潜力上说,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安排是有把握的。可以说,这个战略安排既体现历史发展延续性又符合实践发展新要求,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最强音,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记者:怎么看待“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间的关系?

沈坤荣:纲要同时提出五年规划目标和远景目标,为持续推进各项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清晰可行的路线图。长远战略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将远景目标分解到各个发展阶段并制定分阶段发展目标。可以说,两个目标的提出,使我们能够既明确奋斗的目标是什么,又清楚奋斗的手段是什么,实现了目标与手段之间的有机统一。

由于总体目标升级,“十四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也相应出现升级。要实现2035年的远景目标,立足点、注意力应当更多地放在提升增长质量上,因此“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记者:如何理解“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把“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涵?

沈坤荣:进入新时代,我们走上了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到2035年人民生活将更加美好、更加幸福,这意味着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而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这就需要大力解决各类突出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显著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而对高质量发展的评估和考核,也必须牢牢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原则。只有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才能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