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最美人物】“古筝妈妈”和她的“山娃娃”—— 记江苏“最美志愿者”俞晓冬
2021-03-03 07:05: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作者:盛文虎  
1
听新闻

记者 盛文虎

“俞妈妈,你去哪里了?”“这次你会呆多久?”“你的身体还好吧?”……2月22日,开学第一天,汽车刚停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的小南京学校,孩子们就从四面八方涌来,紧紧抱住俞晓冬。

今年是俞晓冬在小南京学校支教的第七年。2014年的一句承诺,彻底改变这位国家一级古筝演奏家的人生轨迹。那年夏天,原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的战友们组织大别山之行,请俞晓冬为山里的留守儿童表演。悠扬的曲调在教室里回荡,孩子们听得如痴如醉。一曲奏罢,不知是哪位老师问了一句:“俞老师,您能不能留下来教孩子们弹古筝?”看着台下一双双清澈的眼睛,俞晓冬一口答应。

如果那位老师知道俞晓冬的身体情况,也许他就不会发出这样的请求。2010年,50岁的俞晓冬被查出肺部肿瘤,一场手术让她大伤元气,之所以去金寨,也是战友们希望她能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所有人都反对,尤其是女儿。”俞晓冬回忆说,“但只有死过一次的人,才能体会到活着的意义,我把这看成是上天给我的一门功课。”军人的坚毅和果敢,让俞晓冬下定决心。

这注定是一条坎坷的支教之路。当俞晓冬拖着100多斤行李来到南京南站,她才发现走到列车停靠的站台要穿越整个候车大厅。100多米的距离,她几乎是一步一挪,挣扎着把行李搬到终点,手术伤口撕裂的疼痛,让她的眼泪忍不住往下掉。但一个来自内心深处的声音告诉她,“这是你自己选择的路,怎么能刚开始就哭?”

小南京村的大部分人,都只是在电视上见过古筝。一架古筝近千元,很多家长无力承担。俞晓冬拿出20多万元积蓄,购置近40架古筝,自掏腰包建起古筝教室。

音符在指尖流动,情感在心间扎根。面对这些零基础的孩子,俞晓冬几乎倾其所有。她和孩子们用手电筒对着空中画三个圈为信号,相约在星空下漫步;他们一起在夏夜捉萤火虫,玩“老鹰捉小鸡”;她帮孩子们梳头、理发、系鞋带;每一次从南京回金寨,她的大行李箱里塞满零食、玩具、冻疮膏……前三年,俞晓冬每年都要在金寨呆上180多天,春节、生日都在大山里度过。她依然记得2015年1月的一天,当她走进教室,全班同学起立:“祝俞妈妈生日快乐!”甚至还有不少孩子把她的生日刻在琴盒上、课桌上、家里的墙上。

不知从哪天起,“俞老师”变成“俞妈妈”。古筝教室的黑板成为孩子们的“表白墙”:“大爱无疆,您是改变山娃娃命运的人”“指尖流淌师恩,琴韵伴我成长”……

付志宏、付志远是一对双胞胎兄弟,是出了名的“调皮鬼”,学校差点就把他俩“赶出”古筝班。了解情况后,俞晓冬决定重新树立他们的自信。课堂上,但凡他们取得一点进步,俞晓冬都要大声在全班表扬,出了错则只是跟兄弟俩“咬耳朵”纠正。改变随之而来,每次放学,兄弟俩都要抱一抱俞妈妈;俞晓冬腰椎间盘突出,上课时他们轮流端上板凳当起“小尾巴”,让她能随时坐下指导同学;这对双胞胎毕业后,只要回到村子,都要来学校看望恩师……

爱总是能创造奇迹。这几年,“山娃娃古筝班”有30多名学生获得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的十级证书。但俞晓冬更在意的,是孩子们能不能在艺术的陪伴下快乐成长。也正因如此,只要一有机会,俞晓冬就会带着孩子们参加表演。南京艺术学院、海军指挥学院都曾留下山娃娃们的笑声,他们甚至还登上过网络春晚的舞台。“我来这里并不是教他们弹琴这么简单,而是要给孩子的未来指引一条路。”俞晓冬说。

“中国好人”“江苏最美资助人”“江苏最美退役军人”“南京市道德模范”“江苏省最美志愿者”……俞晓冬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当初定下的5年支教计划,如今被延长到10年。“不是孩子们离不开我,更多的是我离不开他们。”她说,“我左右不了生命的长度,但是我要用有意义的事情增加生命的深度。”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