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听到一些基层同志慨叹:太忙了!一会是抓垃圾分类,一会是安全隐患大排查,一会是老城区改造,就像一个学生一样,不是在考试,就是在前往考试的路上,整天紧张焦虑、身心疲惫。
基层社会治理的这种“应考困境”值得注意。跳出“应考困境”,首先是要减少考试,特别是减少那些无谓的、重复的、形式主义的考试,从根本上减轻基层负担。在这方面,江苏采取了很多措施,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过度留痕等加重基层负担的行为,取得了积极成效。
但换个角度看,问题也有另一面。正如学生不可能没有考试一样,基层也不可能没有任务。同样是考试,有的学生应付自如,有的却疲于奔命,个中差别就在于功力与能力。同样是推行垃圾分类,有的地方从从容容、有条不紊,有的地方却阻力重重、进展缓慢。同样是应对“考试”,有的不仅推行垃圾分类能考好,而且疫情防控、安全生产、环境整治也能考好。相反,有的地方在应对这些工作时,就像是一个只能跑千米跑的选手被赶进了万米跑的赛道,不是踉踉跄跄、跌跌撞撞,就是步履蹒跚、气喘吁吁,有时即便憋着一口气勉强把一场“大考”应付过去了,可再来一场“考试”就能被“打回原形”。这其中的差别,同样在功力与能力。
如果说过去的基层社会治理是一道“简答题”,只要掌握一些知识和技巧就能答好,那么,今天的基层社会治理则更像是一道“综合题”,解答起来更复杂,更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多种技能;如果说过去的基层社会治理更多的是单次考试,今天的基层社会治理则更像是“系列考”——一次考试才结束,下一场考试又迎面而来。在这种情况下,一旦能力不足、本领恐慌,或者说综合实力有所欠缺,就会陷入疲于应付、捉襟见肘的“应考困境”之中,不仅考不出好成绩,而且会考得身心俱疲,甚至考出各种问题来。
对学生来说,跳出“应考困境”,靠一些应考的“别别窍”是不行的,打牢基础、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方为根本。同样,基层社会治理要想跳出“应考困境”,也不能靠应付一时一事的所谓“攻略”“妙方”,而要靠提升整体的功力和实力。同样是面临考试,有的地方注重发挥党建引领的作用,把支部建在网格上,让党小组在网点上发挥作用,基层网格严密坚固,基层力量坚如磐石;有的地方充分发挥“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的作用,以不变应万变,应对起来得心应手;有的地方用系统化思维、现代管理理念重塑基层社会治理架构和基层干部能力水平。但也有的地方在面对考试时,不是去抓基础、提能力,而是习惯于搞“集中整治”“人海战术”,试图用“领导干部带头扫大街”之类的运动式、应急式治理来解决当今基层社会治理的难题。这其中的差别,就在于是应付还是应对,是治标还是治本,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还是综合施治整体治疗,是短期治理还是整体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过去,人们说“一招鲜,吃遍天”。以当下的情况看,能够“吃遍天”的“一招鲜”绝不是那种一招一式的小技巧,而是能够提高整体功力与能力的大手笔。换言之,只有以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思维大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治理基础、提升治理能力、完善治理体系,才能真正跳出“应考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