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
——五论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是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促进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
拥有425公里长江岸线的江苏,长江文化根脉深厚,沿江地带历史文化名城众多。从南京宝船厂遗址公园到镇江的焦山碑林,从江阴的黄山炮台到南通的狼山风景区,长江如同一条蜿蜒飞舞的水袖,串起江苏沿江8座城市。南京的六朝文化、苏州无锡的吴文化、扬州镇江的大运河文化……千百年来,长江江苏段形成了丰富多彩而又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孕育出水韵江苏大气温润、敦睦柔和的人文风貌。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为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提供了平台,也对江苏沿江城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文物是历史的遗存,是记忆的载体。只有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才能让长江文化与与百姓生活对接、与时代精神共鸣。从沿江八市围绕长江文化积极推动博物馆建设,到“鉴真东渡”的故事被江苏省演艺集团搬上舞台,从镇江西津渡文化产业创业孵化园的建立,到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已连续举办十多年,江苏沿江文化遗产的激活之路创意连连、别开生面。实践证明,长江文化不是考古发掘出来的标本,而是与时俱进的活态文化。要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植根于城市社区和社群之中,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历史文化街区镌刻着历史的鲜明印记,是留存长江记忆的公共文化空间。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2015年发布的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名单中,8个长江沿线省市共计12个历史文化街区在列,占比达40%。其中,江苏就有5个历史文化街区入选。作为一个城市的魂与脉,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必须十分谨慎,尤其要防止把“修复”变成“破坏”。要突出地方特色,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尽可能保留历史信息、注重风貌协调,保护历史记忆与生活融合、与发展结合的丰富性,让城市能够触摸到自然肌理、历史脉络和文化记忆。
城市的核心是人。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要科学修复生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优先项目,大规模“增绿”,抢救性“复绿”,舍得把岸线还给母亲河、让给老百姓,构筑更多自然景观、滨水绿带,让“黄金带”镶上“绿宝石”、更具“高颜值”。要抓住我省作为全国唯一的美丽宜居城市试点省份的契机,进一步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打造长江经济带示范性“绿色城市群”,加快提升城市辐射带动力,着力构建“城乡命运共同体”,形成长江经济带繁华都市、田园乡村相辉映的最美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