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1+1+1>3!苏南三兄弟联手谋划的未来什么样?
2020-11-28 22:07:00  来源:北京西路瞭望微信公号  作者:陈明慧  
1
听新闻

风雨同舟。11月24日,初冬时分蒙蒙细雨中,苏锡常三地党政领导泛舟太湖,签下事关三地未来的相关协议。一批关联三地的项目当天开工。

应该说,相比上一次春天的聚首,此次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合作峰会,更加体现出苏锡常“三兄弟”推进一体化发展的高度共识和强大合力,也因此带给人们更多期待。

事实上,早在2002年国务院批复的《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年)》中,便首次提出“苏锡常都市圈”,由此开启一体化发展的构想与实践。近两三年尤其今年以来,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动作频频,可以说摁下“快进键”。

从“江苏第一高楼”到大美太湖,两次选址颇为精心的苏锡常峰会,都有哪些亮点值得关注?接下来,苏南“三兄弟”还将谋划哪些大事?未来的苏锡常都市圈什么样?“瞭望君”带您一同瞭望。

一体化发展按下“快进键”

春华秋实。24日,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合作项目开工、协议签约仪式在无锡举行。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无锡市委书记黄钦,苏州市市长李亚平,常州市市长陈金虎共同启动340省道苏锡常贯通工程项目,见证5项合作协议签约,发布《苏锡常共建太湖湾科创带倡议书》。

“瞭望君”注意到,340省道苏锡常贯通工程项目起自江阴市顾山镇,东接常熟,向西经江阴、锡山、惠山接常州,路线全长约53.47公里,是横贯无锡、连接苏锡常三市的一条重要通道。项目的贯通不仅能在苏锡常都市圈内部形成一条快速顺畅的通道,同时又加强了与上海、南京等区域的联系。

值得关注的是,本届峰会上,苏锡常三市交通运输部门还共同签署了《苏锡常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协议涉及构建区域铁路(轨道)网、加快实施公路互联互通、促进区域航空协同发展、共同推进公共交通发展等一系列交通规划。

可以看见,苏锡常的1小时通勤圈就要来了,一体化步伐跑起来了!

事实上,除了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外,今年的苏锡常“三兄弟”走动格外频繁。今年4月,首届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合作峰会在“江苏第一高楼”苏州国金中心召开。峰会签署了《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达成了包括规划一体化、交通一体化、产业一体化、生态一体化、文旅一体化、服务一体化等众多共识。

至此,苏锡常一体化发展紧锣密鼓热启动——

4月26日,苏锡常医疗保障服务一体化发展合作研讨会。

7月30日,苏锡常三市科技部门召开科技创新一体化交流会。

8月27日,苏锡常住建领域一体化工作交流会。

9月10日,苏锡常医疗服务价格一体化发展工作交流会。

9月14日,“苏锡常会展业一体化发展联盟”成立。

10月22日,苏锡常交通执法一体化发展推进会。

此外,居民服务“一卡通”、苏锡常畅游卡一体化等正在加速推进。

一体化动作为何在今年按下“快进键”?先来看看“三兄弟”的实力。

握指成拳。山水相连、人文相亲的苏锡常,可以称得上中国地级市最强“三人组”。2019年,三市GDP占江苏全省的38.6%、占长三角三省一市的16.2%。

成绩背后,有远虑。在大城市产业集聚效应越来越强的当前,背靠正在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大上海,苏锡常如何才能高水平承接上海溢出效应、提升自身发展水平?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为“苏锡常”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推动苏锡常通共同打造环沪枢纽集群”。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如何在更好推动一体化发展中作出江苏贡献?在这个月视察江苏时,总书记对江苏提出了“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殷切希望,为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构建苏锡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成为江苏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优先战略选择。

事实上,早在2018年12月召开的江苏省委十三届五次会议就明确指出,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要认真研究江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定位和实现路径,务实推进宁镇扬、苏锡常一体化。

今年4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明确:大力推进苏锡常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坚持各扬所长、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建立跨区域多领域合作联动机制,加大资源共建共享和有效整合力度,探索都市圈协同治理新模式。

今年8月,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主持召开的一场省委常委会会议,再次明确“深层次推动苏锡常一体化”,并要求各地树牢“一盘棋”思想,提高推进一体化发展的本领,把各自的长板优势变成整体竞争优势。

携手打造世界级产业链

以上海为龙头,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为江苏践行嘱托“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发挥更强支撑作用,成为本届峰会的共识。

许昆林说,苏锡常一体化要在长三角“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发挥更强的支撑作用,成为江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黄钦谈到,苏锡常都市圈要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率先实现现代化和高水平改革开放这五个方面,先行示范。苏锡常都市圈要做“全国最优营商环境都市圈”。

陈金虎说,要共同把苏锡常都市圈打造为“新时代区域协作发展的新范例”。

进入新时代、迈入新阶段,可以说,三地在构建苏锡常都市圈、促进一体化发展上有着共同的目标和追求,在服务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中有着共同的使命和任务,在融入促进长三角一体化、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有着共同的责任和机遇。

与此同时,破解区域间产业重构、同质竞争,也成为苏锡常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苏锡常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共生互补的重要契机。

“我们完全可以完善产业协同机制,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一体化现代产业体系。”许昆林分析,苏锡常三市制造业基础雄厚,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超过47%,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实力。

许昆林还提出三个“共同”的具体思路——

共同培育发展5G关联制造、信息技术、软件应用等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统筹三市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做大做强产业园区,共同推动产业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

共同应对疫情冲击,推进苏锡常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挖掘产业发展潜力,强化企业协作、推动产业合作、搭建“云”供应平台、构建产业新生态。

协同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黄钦提出三个“携手”——

携手推动产业链向“强”推升,协同实施“补链、强链、延链、造链”工程,加快打造一批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千亿级产业链、产业集群。

携手推动产业链向“高”攀升,在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探索建立企业联盟、产学研联盟、供应链联盟,促进产业链不断向中高端迈进。

携手推动产业链向“优”提升,支持相关市(县)区与毗邻地区联动规划建设,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立足各自基础优势和资源优势进行战略合作,逐步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

更大力度推动产业互补共促,陈金虎提出三个“协同”:

推动产业协同。共同研究推出产业集群培育计划,聚焦智能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强化产业配套协作,共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共同举办苏锡常重点产业配套对接会,促进形成区域小循环。

推动创新协同。全力推进苏锡常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与协同发展,共同组织实施一批“卡脖子”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项目、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引育等政策协同,推动苏锡常三地高校合作培养更多创新创业人才,打造环太湖科技创新带。

推动开放协同。学习借鉴江苏自贸区苏州经验,积极谋划我市开发园区与苏州自贸区合作共建。借鉴苏州、无锡国际医院、国际学校、国际社区等建设经验,引进优质资源,优化营商环境,共同打造高标准、高品质的国际化都市圈。

1+1+1>3

践行高质量发展新要求,苏锡常必须在转型升级上下功夫,在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自主可控能力上做文章。

建设苏南自创区是江苏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苏南各市协同发展的关键一招。本月初,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理事会第一次会议,聚焦两大关键词:一体化、高质量。

聚焦“一体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破行政壁垒,加强政策协同,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构建高效合作、集成联动、协同有序的创新发展格局。

聚焦“高质量”,围绕核心技术自主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培育壮大创新型产业集群,不断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着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

合力打造一个引领苏南创新发展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长三角标志性科技创新中心,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示范,成为破题关键之举。

地处苏浙交界处的太湖,成为长三角跨区域合作的焦点地带。本届峰会,三地共同发布《苏锡常共建太湖湾科创带倡议书》,倡议坚持一体化布局、战略化协同、开放式共享、系统化推进,共同谱写苏锡常科技创新合作新篇章,为加快推动苏锡常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共建太湖湾科创带建设,苏锡常有“底气”:无锡拥有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常州正推动建设宽禁带半导体国家工程中心常州分中心等产学研合作平台,苏州正在加快建设太湖科学城、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中科可控等重大科创载体,三市扎实的产业基础提供了丰富的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场景。

三地如何联合建设太湖湾科创带,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示范?黄钦提出,

一是联合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协同创新,主动融入G60科创走廊、G42产业创新带,集中力量推动姑苏实验室、太湖实验室、龙城实验室等创建成为国家级科创平台,使太湖湾地区成为江苏的科技创新环、强劲增长极,成为长三角科创“高原”、若干重点领域科创“高峰”。

二是联合突破核心技术,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集中三市创新资源,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共同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原创性基础研究项目、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项目、一批前瞻性产业创新项目,抢占关键环节和先导产业创新制高点。

三是联合促进成果转化,联动开展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科技创新特区,加强政策协同互动,依托苏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推动三市技术交易市场互联互通,探索建立企业需求联合发布机制、科技成果集中展示机制以及技术交易信息共用共享机制,突破区域间科技成果转化壁垒,整体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未来可期。改革开放以来,苏锡常率先探索、勇立潮头,抓住了乡镇工业、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跻身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如今,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苏锡常正携手共进,创造无限可能。

势在必“合”,“合”则共赢。期待苏锡常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资源共享等更多方面,协同互补、一体发展,最终实现1+1+1>3。

撰稿 新华日报记者 陈明慧

素材来源 无锡日报 苏州日报 常州日报 无锡发布等 图片来源 苏州日报 无锡日报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时政新闻部出品

标签:产业链;太湖;协同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