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南京各大医院门诊、病房内外,人流如织,一派忙碌,早已恢复了正常的诊疗秩序。而在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日益严峻的湖北疫情形势,按照“全国一盘棋”部署,江苏卫健系统抽调精兵强将,星夜成军,跨省驰援。在湖北和江苏两地“战场”上,医护人员舍生忘死,众志成城,交上一份“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亮丽答卷。
最长的战线,最久的坚守
在这场与新冠病毒的较量中,江苏的医务工作者以浓厚的家国情怀,危难时刻勇担当,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省委书记娄勤俭为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出征壮行时动情地说:“国家有难,江苏儿女总是冲锋在前,这是崇高的使命,是心灵的呼唤。”
1月25日晚,首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集结驰援湖北,是全国出发时间最早的援湖北医疗队之一;4月13日,我省援湖北医疗队最后一批队员凯旋。我省先后派出2820名医护人员支援湖北抗击疫情,当全国各省市300多支驰援湖北的医疗队陆续撤离时, 我省仍有两支队伍坚守重症救治阵地。
无论是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黄石市中心医院的重症病房,还是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黄石市疾控中心,都有江苏医务工作者争分夺秒全力救治患者的身影。他们在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监护病区,创下了1小时收治40多名患者的“江苏速度”。他们首创患者俯卧位机械通气“糖果翻身法”、鼻肠管床边置入等操作流程,被国家卫生健康委总结推广。他们还成功实施了两例新冠肺炎患者肺移植手术,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生命奇迹。
哪里最困难、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江苏医疗队的专家。最后留守的20人国家专家督导组中,我省专家有10位,占据“半壁江山”。直到4月底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全面“清零”,这10位江苏专家才挥别“黄鹤楼”,这也标志着江苏驰援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的重大政治任务圆满完成。
“打胜仗、零感染”,是江苏援湖北医疗队的庄严承诺,也是必须实现的目标。在80多天里,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共收治患者5500余人,其中重症危重症1400余人,累计治愈出院3400多人,为打赢武汉保卫战、黄石保卫战、湖北保卫战贡献了江苏力量,赢得中央指导组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医疗队凯旋之时,当地市民自发组织表达感谢,“感恩江苏”“祝福武汉”响彻天河国际机场候机大厅。
不惧风险,在“生死较量”中拼尽全力
新冠肺炎是呼吸道传染病,病毒传染性极强、破坏力很大,医护人员近距离抢救病人,尤其是每一次面对面插管抢救危重病人时,就面临一次生死考验。
3月26日下午3点半左右,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病房内,一台生命监护仪发出警报声。一位80多岁老人生命告急!金银潭医院收治的全是危重症患者,有“风暴中心”之称。
“患者年龄大、肺部细菌感染严重,因脑梗神智不清,自主咳痰能力非常差!”江苏省人民医院老年科ICU 副主任医师韩艺回忆道,当时操作空间有限,她看患者床头和墙壁之间有块狭小空间便想出办法——双膝跪在老爷子床头的地上,她几乎与老爷子面贴着面,双手托起他的下颌使用面罩加压通气。10秒、20秒、30秒……氧饱和度上来了,韩艺赶紧打开老爷子口腔实施插管,成功了!老人各项生命指标稳步上升,化险为夷。
气管插管是最危险的操作之一,因为插管时病人肺部会有大量含有高浓度病毒的分泌物喷溅而出,有时会溅到医护人员脸上和身上。但这也是抢救病人生命的最关键动作之一,如果不及时插管,病人很有可能一口气上不来就“过去”了。
同样舍生忘死抢救生命的,还有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医生潘纯。一天中午,一位50多岁的重症女患者突发险情。“病人出现严重的呼吸窘迫症,氧饱和度不断下跌,最低只有65%,如果不进行气管插管,病人随时面临死亡。”潘纯说,当时已来不及进行更充分防护,仅穿着隔离服的他将白色的正压通风系统往头上一套,就为病人插管,好在完成仅用了5秒。危急状况立即得到缓解,病人得救了。
这样生死攸关的操作,几乎每位ICU医生都遇到过。为了抢救生命,江苏省人民医院专门成立了气管插管、气管镜等15个突击队,曾在20天内开展气管切开4人、气管镜检查1人、气管插管有创通气12人、无创通气6人……每一次操作,可以说都是一次“生死较量”。
穿梭奔忙,“车轮上”战斗5万公里
我省派出精兵强将驰援湖北的同时,江苏大地上的抗疫也在紧张进行。
1月20日至目前,全省发热门诊累计接诊150.7万人次,留观2.8万人次,累计集中隔离各类人员逾14万人次。从3月14日江苏本土重病例“清零”到6月8日,全省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653例(其中本土631例、境外输入22例),已全部治愈出院,实现患者“零死亡”和医护人员“零感染”。
这一奇迹的背后,是全省数万名临床、护理、检验、影像、感控等医护人员主动请缨、不惧牺牲、忘我奋斗、无私奉献。从除夕前一天,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杨毅就开始了在“车轮上”的战斗:无锡去了3次,镇江去了2次,苏州去了2次……有时候一天穿梭在3个城市间,每到一处,将所有重症患者情况查一遍、指导当地医生救治要点。两个多月,从苏南到苏北,从江苏到祖国东北、西北,杨毅跑了近5万公里车程。
江苏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江苏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黄茂,自江苏确诊首例新冠肺炎阳性患者起,就带着专家组成员奔波全省各地会诊,最忙时一天内辗转几个城市。
1月28日起,设在省人民医院的省远程医疗会诊中心,实现了和全省定点医院以及湖北武汉、黄石等地医院的信息对接,黄茂每天早上准时出现在远程医疗会诊中心,为抗疫一线危重症患者救治及时给出指导意见。
白衣作战袍,大爱显担当
吴地悬壶尽入楚,从此白衣成战袍。有一段时间,因为病人蜂拥而至,而医护人手不足、初期送达战“疫”前线的物资也不充裕,生活保障不能完全到位,但大家辛苦不言苦、有难不畏难,始终保持高昂斗志。
隔离病房工作强度非常大,医护人员常常兼任护士、护工、保洁员,每个人都穿着严实的隔离服满负荷工作。有位护士一个班次走了1.6万步,换下的空吊瓶多达148个。2月下旬的一天,武汉气温大幅上升。穿着里三层外三层的防护服,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护士胡慧敏累得中暑晕倒。虚脱了的她被同事及时发现救起,连喝了8瓶矿泉水,终于转危为安。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父母子女心连心。2月21日清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主任医师李晖,在湖北接到噩耗——他父亲因中风病情恶化,于当日凌晨1点去世。李晖是家中独子,指挥部立即联系相关部门安排送他回家吊唁和办理送葬事宜。可就在这时,李晖神情庄重地向领队表示:他和母亲沟通后决定不回去了,因为自己援湖北抗疫任务还没有完成,回去后也担心增加后方的压力。回到自己的房间后,李晖面向家乡、双膝跪下,放声大哭……
形势险、任务重、环境恶,在这场伟大的抗疫斗争中,在湖北前线担当“江苏军团”主力的,有许多年轻人。统计显示,我省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中,80后和90后占比为70%。
抗疫期间,许多人看过这样一段视频。76岁的武汉刘大爷从重症到危重、病危,最后用上了无创呼吸机,江苏医疗队硬是把他从死神那儿“拽”了回来。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护士、90后李娟娟一路陪同,两人相处得如同爷孙。刘大爷要出院了,她戴着口罩和护目镜来查房,甜甜地叫了一声“爷爷”,刘大爷快乐地拉长声调应了一声“哎——”,娟娟又问知不知道她是谁,刘大爷一字一顿朗声答道“小—可—爱”……
宜兴市人民医院呼吸科护士许雯娇,1998年出生,是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去年8月才参加工作。面对支援武汉的任务时,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而她的父亲因直肠癌手术正在家休养,男朋友遇车祸还要靠双拐走路。第一次离家这么远、离开爸爸妈妈这么久,她坚守在武汉医院,经受住了成长道路上一次重大考验。
同样让人感动的90后,还有来自江南大学附属医院的护士庄丽燕,指挥部本来安排她在后勤岗位,但她主动申请到一线工作;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护士刘莉为了参加一线抗疫,主动推迟了婚礼;江苏省第二中医院的孙春选与女友相继来到武汉,两人在不同的医院奔忙奋斗,互相鼓励打气……正是这群“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以坚定的职业信仰和精湛的专业技能,为人民的健康筑起一道可以依靠、能够遮风挡雨的铜墙铁壁。
记者 仲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