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奔流,自青藏高原奔腾而下,注入磅礴大海。到达长三角地区,其裹挟的泥沙不断沉积,塑造了一个沃野千里的大平原。
大江之上,停泊着明月,流淌着兴亡,滋养、抟合了广域空间里的文明气质。南京、镇江、扬州、常州、泰州、无锡、苏州、南通,江苏这八座沿江城市,在长江两岸熠熠生辉,各自在历史文化长河里活出了自己的文化性格与模样。
沿江行,心游弋。
在这片历史文化的沃土上,星星点点的人文地标和自然景观星罗棋布,让人目不暇接。它们,或温柔旖旎、或慷慨激昂、或风雅徘徊、或美艳芬芳,共同构成了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一道道鲜亮的文化风景。中华文化在这段大江两岸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生生不息。
这不仅是一条滋润百姓、养育万物的生命之江,更是一条创造文明、充满灵性的诗意之江。我们不仅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更要调动所有的生命力去感受它那穿越历史的心跳,去体会它那永远悸动向前的活力——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隔着大江,他们正与我们对话。泰伯奔吴,促进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文化交流,孕育了灿烂的吴文化;吴王夫差,从这里北上,指挥挖下中国大运河的第一锹;生子当如孙仲谋,一代霸主在龙盘虎踞之地实现宏图霸业;当历史掀开全新的一页,长江率先吹响了中国工业文明的号角,张謇在家乡南通大办实业,进行全方位的现代城市革命;当代长江儿女,在这里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凭“四千四万”奋斗精神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
时代浪潮,拍打千年,历史之辙在这里留下了缕缕痕迹。春秋战国,吴国从这里竞逐中原;东吴在京口筑“铁瓮城”,称霸江东;中华文化的存亡绝续之际,“衣冠南渡”开始了大规模人口迁徙;清代江阴,泣血八十一日,人民浴血抵抗;1949年的枪炮声隆隆作响,百万雄师过大江;1968年,第一座中国人自主建造的南京长江大桥正式通车,千年梦圆,天堑从此变成通途。
浅吟低唱,精致细腻,审美诗意在这里款款流淌。“江雨霏霏江草齐”,悠悠长江边的石头城,留下“潮打空城寂寞回”;南唐词人李煜梦回故国,念念不忘“一江春水向东流”;“孤篇压全唐”的美丽长诗《春江花月夜》,一展灵动睿智与浪漫多情的江南诗性;“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这是长江边壮阔的爱国主义情怀;更有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豪迈,让人击掌称快。
美好生活,幸福家园,这里更是诗意生活的栖居之所。金陵文化、吴文化、维扬文化、海洋文化在这里交汇激荡。春江月明、草长莺飞、桃叶渡头、十里秦淮,才子佳人的故事美丽动人;苏州园林、淮扬美食,精致典雅,令人陶醉;昆曲、苏剧、扬剧、淮剧、苏州评弹等从这里发端,传唱大江南北;更有苏绣、南京云锦、常州梳篦、扬州玉器以及剪纸、泥塑、紫砂茶壶等无尽的文化遗产,巧夺天工。
五湖四海,沟通内外,这里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起点。经由长江驶向浩瀚大海,这里很早就与东亚、东南亚以及古代的波斯等地开展了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长江边的扬州等多座城市,受到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赞美;唐代扬州高僧鉴真不畏艰险,从这里东渡日本,传播中华文化;明代郑和率领船队从这里出发,远航西洋,沟通世界文明;在近代中国面临政治、经济和文化危机的时刻,南京、镇江等长江边的城市成为首先迎接西方挑战的通商口岸;改革开放后,临海凭风,引领新潮,扬子江两岸扬帆起航,走向了世界。
站在水清景美颜值高的江岸线,听,江潮澎湃,挟带着远古的声音,镂刻着历史的痕迹,也激荡着当代的回响。
古代,这是一条天堑,如今,这是一条连接上下游、联动南北的黄金水道,越来越多的长江大桥跨越两岸,雄姿壮阔,沟通两岸; 昔日的历史古迹,成为了市民百姓徜徉享受的旅游胜景;两岸的湿地绿地公园美景,是赏心悦目的绝佳去处;更有那港口一片繁盛,巨轮联通世界,让这条水道淌金流银。
历史的沧桑厚重,文化的丰饶多彩,为当代长江经济带建设注入文化滋养。
如今,顺着长江,南京的宝船厂遗址公园、阅江楼、南京长江大桥、幕府山,扬州瓜洲古渡口,镇江的“三山”美景、西津渡古街,江阴古炮台,南通狼山风景区……连缀起了长江江苏段的绝美画卷。
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举目四望,一江清水,两岸葱绿,越来越多的生产岸线转变为生态岸线、景观岸线,这条浩瀚长江,如今真正成为了一条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廊道。“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唱好新时代的长江之歌,这个理念已经成为时下强劲的主旋律。
人从江上过,心在画中游。一幅今胜昔的《长江胜景图》正在徐徐展卷。千年波澜依旧,时代新貌今朝展。今日并为天下春,无江南兮江北!
顾星欣
扬子江畔胜迹星布 水韵江苏文脉绵长
大江奔流,好一幅壮美的长江胜景图
编者按
从唐古拉山奔腾而来的长江在江苏流过433公里,汇入大海的怀抱。南京、扬州、镇江、常州、无锡、泰州、苏州、南通八座江苏沿江城市,犹如八颗明珠,闪耀辉映在长江两岸。悠悠长江水,养育了江苏儿女,孕育了江苏璀璨文明,塑造了独特的长江文化地标,绘制成一幅文脉悠长、风光旖旎的长江胜景图。
本版策划 薛颖旦
本版撰稿 于 锋 傅秋源 顾星欣 吴雨阳 绘画 陈丹丹
扬州瓜洲古渡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脍炙人口,堪称“孤篇盖全唐”,却少有人知此情此景竟是扬州南郊的江边。长江水奔流不息,流经扬州瓜洲古渡,留下了“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的惆怅,也承载“一夕瓜洲渡头宿,天风吹尽广陵尘”的旷达,更兼具“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豪迈。
隋唐年间,扬州城南有一个名为扬子的小镇。因地临长江北岸,故又名扬子津。隋炀帝利用吴王夫差开的邗沟故道,开运河自山阳(今淮安)达扬子,并在扬子建临江宫(一名扬子宫),从此扬子津日渐繁华。唐开元年间,齐浣开伊娄河二十五里,连接原有运河,从扬子津南至瓜洲通长江,瓜洲从此作为南北向运河与东西向长江十字形黄金水道的交汇点,漕运与盐运要冲,帆樯如织,南来北往,久而久之,与扬子津毗邻的扬子江就成了长江的代名词。
说起瓜洲,扬州城里的人们可能只记得轮渡过江时的汽笛声和不远处的高旻寺的飞檐,但数千年前它不仅是重要的渡口,还是水陆驿站。最初,瓜洲只是长江流沙冲积而成的小岛,随着泥沙淤积,到唐代中期已经与北岸陆地相连,成为长江北岸的渡口。张祜的《题金陵渡》中写道:“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里咏叹:“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江水滔滔,很难再有“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扬州酒力四十里,睡到瓜洲始渡江”、“三更月落瓜洲渡,行尽青山见秣陵”的词句涌现。但江流依然,慕名前来的游客仍不厌其烦地寻古探幽,听那潮声诉说扬州红尘十里的过往;诗词情韵之外,泽被万世的长江一如既往地浸染出长江两岸的绮丽繁华。
人民海军诞生地
地处长江之尾的“凤城”泰州,境内拥有100多公里的长江岸线。习习江风吹拂,滔滔江水起落,奔流不息的长江水,润泽了这座城市灵动的气韵和勃发的生机。
根据古地理学,大约8000多年前,长江流至今仪征与镇江之间,激荡的江水与海潮相迎,逐渐形成了水下三角洲。沙洲群渐渐浮出海面,大约6500年前从江流海浪之间形成一整块陆地,这就是泰州最古老的土地。
自从“州建南唐”,千百年来,长江泰州段渔歌帆影,往来不息。位于泰州靖江的孤山,据史料记载,原只是长江中高耸的一块礁石,后因江水冲击,泥沙不断在山脚下淤积,到东汉前后形成陆地。这一由长江水孕育而成的独特景观,见证了文人雅士登临长江、吟咏作叹的雅趣,也见证了普通人逢节登山、饱览江景的民间习俗,更见证了先民搏击风浪、渐开交际的艰辛历程。“渔舟荐宿傍清江,灯火荧煌月一窗。素焰映沙光耿耿,余辉照水影双双。” 经历兴衰更迭,遗留至今的诗句别有一分轻叩历史的水色浪漫。
白马庙乡,是坐落在泰州城边一个普通的乡村小镇,却让长江与这座城市的渊源更显传奇。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在这里宣告成立,渡江战役的号角最初就在白马庙中奏响。从长江之畔启航,人民海军一路劈波斩浪,走向远海大洋,纵横万里海疆。
在长江北岸,泰州建有六大港区,是长江进入B级航区的重要港口;这里有世界首创的三塔两跨悬索大桥——泰州长江大桥,南连常州、镇江,极大地拉近与苏南地区的联系;泰州市还启动了“健康长江泰州行动”,以大数据平台建设为重点,实现长江生态资源动态管理……临江而立,凭栏远眺,牧城公园、春江湿地、古银杏森林公园、泰兴沿江生态廊道等生态景区一一映入眼帘。江水滋养两岸生灵,使泰州千年文脉绵延不绝,尽显城市厚重的人文底色。
南通狼山
“海带江襟淮锁钥,吴头楚尾越咽喉”,发源于唐古拉山沱沱河的长江,在奔腾了6300公里后,终于在上海和南通之间汇入大海。从如皋长江镇到启东圆陀角,南通拥有漫长的长江岸线。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浩浩汤汤的长江水锻造了“包容汇通,敢为人先”的南通城市精神,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规划建设了“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闪耀在扬子江畔,长江三角洲北翼。
南通是一片被长江和黄海紧紧拥抱的土地。数千年以来,沧海化为桑田,长江入海口慢慢东移,一块块沙洲次第浮出海面,逐渐连在一起,形成如今的南通。
清末民初,南通籍状元张謇大力提倡“实业救国”,在南通实施“一城三镇”的城市规划。紧邻长江的天生港是港口运输区;狼山镇是休闲旅游的风景名胜区;距长江不远的唐闸镇是新兴工业区;通州老城区是政治文化中心。城乡相间,长江之滨,一个由中国人规划、建设、经营的城镇组群慢慢崛起,南通由默默无闻的偏僻小邑,一跃成为实业教育发达之区和“中国模范城”。
“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晓寒云雾连穷屿,春暖鱼龙化蛰雷。”这是北宋诗人王安石站在狼山顶上,眺望江海时喷薄而出的诗句。名列“中国佛教八小名山”的狼山峻峭挺拔,巍然屹立,马鞍山、黄泥山、剑山和军山如众星拱月,环绕四周。南通五山风光旖旎,山姿秀丽,犹如长江边一组绝美的“天然水石盆景”。而来到启东圆陀角景区,展现在眼前的则是另一种景象,奔流的大江由此入海,三水相激,横无际涯,气势磅礴。
曾几何时,长江天堑阻碍了南通对外交通。如今,崇启大桥、苏通大桥、沪苏通长江大桥等多条过江通道的建成,使南通不再“难通”,“黄金水道”助力南通依江托海,崛起于苏中。216公里的南通长江岸线也正在披上绿色丝带,展开一幅幅美丽画卷,打造成水清岸绿、滩净景美的沿江绿色走廊。
南京阅江楼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站在南京城南的雨花台上,眺望长江的明初诗人高启发出这样的浩叹。在江苏八个沿江城市中,南京是唯一一个跨江发展的城市,拥有长达197公里的长江岸线。江城相依,城水共生,长江和秦淮河孕育了南京璀璨的地域文明和悠久历史,塑造了南京延续千年的城市发展格局。
大江奔流,浩浩汤汤,龙盘虎踞,负山带江。万里长江从安徽马鞍山进入江苏南京,流向从西南折向东北,以南京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因此被古人称为“江左”“江东”。第一个在南京定都的帝王孙权就来自著名的“江东孙氏”。他如此表述自己青睐南京的原因:“秣陵(南京旧称)有小江百余里,可以安大船”。“小江”即江心洲和江南陆地之间的长江汊道——夹江,长江在南京形成的地理优势,使得这座城市第一次成为王朝首都,开启了450多年的建都史。
在南京城市史的每一个时间节点上,长江都发挥过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六朝时期,长江边的石头城是重要的军事要塞和商贸码头,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船队;明代,朱元璋在长江对岸修筑浦子口城,使南京第一次实现跨江发展;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结束百年屈辱历史;1968年,第一座中国人自主建造的南京长江大桥正式通车,天堑从此变成通途……
听江涛阵阵拍岸,看船只往来不绝。如今,站在南京段的长江边,心中激荡的是历史的沧桑厚重,眼前看到的是水清景美颜值高的江岸线。鱼嘴湿地公园、江心洲、绿博园、宝船厂遗址公园、浦口火车站、中山码头、静海寺、阅江楼、南京长江大桥、幕府山、八卦洲、栖霞山……江面之上,江水两岸,数不胜数的人文地标和自然景观,连缀起了长江南京段的绝美画卷。
镇江北固山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写下的这首著名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千古之下读来依然有激越悲壮之声。如今,登临镇江北固山,朝北即能望见苍茫大江,“天下第一江山”几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也在述说着长江边这座城市的历史风雨。
从“镇江”之名,即能看出这座城市与长江的不解之缘。大运河与长江在这里交汇,黄金十字水道的地缘优势给镇江带来了千年富庶繁华。同时,镇江城北著名的 “三山”闻名遐迩,金山、焦山、北固山,虽海拔不高,但在平阔的长江下游,却有扼守之势。怪不得,著名诗人陆游曾写下“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长久以来,镇江在军事、地理上的作用不可小觑。孙权在此筑“铁瓮城”,开始竞逐天下;南宋爱国名将韩世忠率领将士驻扎焦山,阻击金兵。
镇江“三山”,不仅有硝烟味,更有文化味。北固山是一座著名的“诗词山”;金山,流传着《白蛇传》的美妙传说,闻名遐迩;被誉为“江中浮玉”的焦山,是一座著名的“书法之山”,拥有被称为“大字之祖”的“瘗鹤铭”。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唐代诗人王湾曾经在北固山下写下了这首优美的诗歌《次北固山下》。如今,千年前古诗描绘的自然生态美景,正在镇江复现。
镇江沿江的长江路,如同一串珍珠项链,除了“三山”美景之外,更是串联起多处历史遗留:昔日的英国领事馆旧址,如今已经成为镇江博物馆,诉说着历史烟云;西津渡古街如今已注入了时代的内涵,以它独有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的目光;长江边广袤的江滩已成为风景优美的湿地公园,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进入新时代,这条“黄金水道”产生的“黄金效益”更加鲜明夺目。
常州孟河古镇
在江苏八个沿江城市中,常州的长江岸线最短,仅有25.8公里。岸线虽说不长,但滚滚长江同样在这座江南名城的历史上留下深深的烙印。
“乍别兰陵去,犹倾江上尊。云山新客路,岁月旧衡门。晚渡回潮急,荒村贾舶喧。三年仍放棹,从此隔庭萱。”这是清代诗人缪琪在长江边的孟河古镇留下的佳作(《泊孟河口》)。地处长江之滨的常州孟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人文底蕴深厚,已并入孟河的万绥镇是南朝齐梁两代萧氏皇族的祖居地。
唐元和年间,常州刺史孟简疏浚孟渎,引江水灌溉农田。来自江南运河的漕运船只也可经孟渎进入长江。水路的便利带来了市镇的繁荣,孟河因此商旅辐辏、市廛云集,历代兴盛不绝。
清代,由于地处水路要冲,南北药材在孟河镇转运集散,孟河镇上医馆林立,形成一个以“费、马、巢、丁”四大名医为主,影响遍及全国的地方性医学流派——孟河医派。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通过长江水路,来自全国各地的求医者坐着船赶来孟河,求医问诊,“摇橹之声连绵数十里”(《武进县志》)。清代中后期,具有开拓精神的孟河名医们又纷纷沿着长江和运河,奔赴领风气之先的上海,将孟河医派的高超技艺在更广阔的空间内传播。
岁月荏苒,今天的孟河老街还保存着旧日的风貌,青石板路两侧,一座座民宅、酱园、酒店、客栈、茶叶店,记录着斑驳的江南记忆。费伯雄、巢渭芳、马培之等名医的故居旧貌依旧,承载着孟河医派的一段段杏林传奇。
近年来,常州把长江大保护作为全市首要任务,从靠江不见江,到还江于民、拥江入城,加快腾退复绿。如今的常州长江段,满眼芦苇摇曳、耳边鸟鸣啾啾,独特的湿地景观迎来了大批久违的野生鸟类。万亩新龙生态林绿草如茵,水清、岸绿、景美的长江生态廊道正在成为现实。
江阴黄山炮台
长江流经无锡时,30多公里水域几乎都在江阴境内。滚滚长江裹挟的泥沙不断沉积,塑造了一个沃野千里的大平原,因长江三角洲的顶点在江阴,所以江阴被称为江之尾、海之头。
地处凹岸,水深江阔,为修建深水良港提供了重要条件,著名的黄田港便位于此处。相传早在战国时期便由春申君黄歇建造而成。随着宋代锡澄运河的开凿,长江和太湖水系被彻底贯通,随之而来的则是势不可挡的商业和贸易。湖北、江西,甚至远至四川的丝、米、茶、棉等物产顺江而下,经江阴运往四面八方。王安石曾作七律:“黄田港北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江阴的繁荣盛况可见一斑。
江山北望,中国历史上长江的政治与军事分界明显,从春秋战国吴国称霸,到清代江阴的泣血八十一日,江阴的军事地位十分重要。从水文地理看,这是长江下游水道最窄处,长江冲出三峡后,奔腾到江阴骤然收紧,最狭处不到1500米,沿江深水岸线长达35公里。由此,长江江阴段被称为“黄金水道”和扼守长江咽喉的锁航要塞。据考证,发生在江阴的著名战役有10多起。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江阴的江面上,战火曾经持续两个月之久。如今,在这条长达500米的沿江防线上,仍有清末炮台3座,民国时期炮台12座,黄山炮台也因此成为了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江防炮台遗址。
昔日的江防要塞,如今是城市绿肺,成为市民和游客休闲娱乐、亲近自然、体验城市生态的绝佳选择。休闲亭、游步道、观潮广场、卵石江滩……一步一景中,人们尽览母亲河之壮阔,畅享慢生活之闲适。
太仓浏河古镇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氤氲水色,为美不胜收的“江南”笼罩上浓浓诗意。万里长江东奔大海,与太湖、京杭大运河一同滋润锦绣江南,孕育苏州独特的江南水乡风貌和历史文化底蕴。
从北面呈半弧形拱围苏州,长江是江南水乡的主脉。“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长江把众多江湖河荡连接起来,在姑苏大地勾勒出人体脉络般的轮廓。繁忙的舟楫往来给苏州经济带来巨大影响:人流、物流的增加,长江和大运河、太湖水运交通的便利,使苏州的对外交往和商贸极为兴盛。明清时期,苏州“为东南一大都会,商贾辐辏,百货骈阗,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明末清初,苏州城市人口已逾百万,向中央政府缴纳的粮、税占全国的十分之一。
万里奔流的长江,不仅是汇聚财富的“黄金水道”,而且涵养城市人文气质,赋予苏州灵动、诗意、包容、开放的城市性格。时光溯回1200多年前,双目已盲的鉴真顺长江而下,到达今张家港西北长江之滨,开始第六次东渡弘法的旅程,将中国的佛教文化、建筑雕塑艺术、书法艺术、医药文化等传入日本。具有1800多年历史的太仓浏河镇,拥有位于长江入海口的深水良港,以独特的区位优势成为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和重要基地。在“长江大保护”的现实主题下,苏州长江段生产岸线变为生活岸线,公园绿地替代码头船厂,物流基地变身生态绿岛……一江清水成为休闲娱乐、亲近自然、体验生态的绝佳选择,长江水流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水乡文化成为世人梦里的缕缕牵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