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硬核担当创造更多过硬成果
—— 二论扎实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经过五年来的持续整治和修复,长江江苏段面貌焕然一新,一度“积劳成疾”的“母亲河”又焕发了活力。回望这五年,人们欣喜地看到,一批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力整改,沿江生态环境质量达到近五年来最好水平;各地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重化围江”难题加速破解;全省环保投入力度空前加大,环境治理能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我省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走在长江经济带前列。实践证明,只要不折不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去做,我们就一定能够把长江的生态环境保护好,就一定能把长江经济带发展好、建设好。
长江之“病”,是多种问题长期积累、不断加剧的结果;医治长江之“病”,必然也是一个抽丝剥茧、攻坚突破的过程。应当清醒看到,经过这几年沿江各省市的共同努力,长江的“病情”明显有所减轻,但还远没有得到根治。整治、修复长江生态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转变发展观念、树牢新发展理念的过程,也是持续攻坚突破、解决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的过程。这些都决定了做好长江大保护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我们必须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用硬核担当展现江苏作为、江苏形象。
创造更多长江大保护过硬成果,下大力气祛除长江的“眼前之疾”。曾几何时,在沿江一些地方,非法码头、非法采砂、入河排污口、违法违规岸线利用项目等破坏长江生态的现象屡见不鲜。经过这几年刮骨疗毒、铁腕整治,情况已经大为好转。但是,一旦放松工作标准和要求,有的问题仍可能死灰复燃、卷土重来;有的治理成果只是阶段性的,距离彻底整治、高标准收官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全省上下要以更顽强的斗志、更严格的标准,进一步加大整改力度、维护整改成果、提升整改水平,确保把突出问题逐一整治到位。
创造更多长江大保护过硬成果,下大力气重塑长江的“强健之身”。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医治长江之“病”,要遵循中医之“道”。联系江苏实际,就是要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顺应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自我调节、自我发展规律,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我们要着眼整体,江海湖统筹、水土气共治,坚决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决策,大力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强化水源地保护、加强沿江湿地保护、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做好沿江岸线整治,促进长江沿线生态系统恢复自身强大功能,不断在新的更高水平上重建长江生态平衡。
创造更多长江大保护过硬成果,下大力气培育长江的“活力之源”。沿江地区是全省发展的重心所在,推进沿江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既是我省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长江大保护的活力所在、长远之计。“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们要以长江大保护为难得契机,自觉坚持创新引领、积极推动转型升级,敢于并善于打破旧有的坛坛罐罐,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高污染项目,把宝贵的发展空间、发展资源更多留给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留给我省重点发展的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培育强劲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