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一早,秋高气爽,位于连云港港黄金地段——庙岭作业区后方的中哈物流基地堆场里,54节火车平板车厢整装待发,108个码放整齐的集装箱里装满水龙头、压缩机、空调、汽车配件、机械设备等货物,这些货物从国内的江浙沪、日本、韩国等地集运而来,等待运往3公里外的编组站,再由国铁的火车司机换班接力开到新疆霍尔果斯口岸,走出国门,送往中亚五国、土耳其。
“叮叮叮,火车来了,请注意安全。”早上9点50分,电子播报音响起,随着汽笛声由远至近,红白相间的东风7C5501号机车,在连云港港口集团铁运公司火车司机孙前宝的操控下缓缓驶入场站。“如果说陆上丝绸之路是一站一站的接力赛,那我们港口司机跑的就是第一棒。”孙前宝说。
孙前宝眼睛紧盯火车头与平板车厢的距离,手中不断操纵制动机进行减速,直到车速降到每小时1公里,随着“咔哒”一声,火车头与平板车厢顺利连接。仔细检查车闸是否拨到位、车钩有没有挂牢、每一节车中间制动用的风管有没有连好,孙前宝才放心地准备出发。
短短3公里的这段铁轨,需要2名司机、3名调车员组成的机调组通力合作。“港区铁路线复杂密集,机车运行频率高,流动机械、人员多,其中的安全风险不比正常的铁路线少。”沿途风景优美,北侧,蔚蓝的海岸线旁,龙门吊高耸,货轮忙碌进出,储粮罐、储油罐、矿石堆依次排开;南侧,云台山上郁郁葱葱,山脚下楼房林立,车水马龙。
路程走到一半,需要再挂些车厢,孙前宝看不到车厢前面的情况,调车员的作用就显露出来。“10车!”“5车!”“3车!”“1车!”最前一节车厢上,调车员观察距离,用对讲机不停报数,司机室内,孙前宝和副司机依次确认距离,一切无误后,孙前宝才控制机车减速,准备连接。“不仅是连接,道口、信号灯、弯道等都由负责瞭望的副司机一起确认情况,保证行车安全。”
1993年进入连云港港口集团,孙前宝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工作27年。他总结说,“有责任心、怕出事,才能干好这个看似简单的工作。”
中哈物流基地已经走过六个年头,孙前宝一路见证。孙前宝说,中哈基地以前一趟只有十几车,多也不过30车,现在都是大列,一趟能拉满50多车,整列进整列出,司机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还减小了劳动强度。“如果一趟车拉不满整列,往往要中途多次加挂,每停下一次,就要重新给制动机充风、保压、试闸,一次5分多钟,单程一个多小时很正常,现在单程约40分钟左右就能结束。”
让孙前宝印象深刻的,还有中哈基地场站龙门吊的变化。“以前常看到吊车司机爬上爬下,去年中哈基地引入远程智能化操作系统,司机在中控室就能操控龙门吊,真是先进多了。”据中哈物流基地生产操作部经理陈军说,不仅是人员更安全,作业效率也提高,一个人同时控制两台甚至三台龙门吊,人员开支也节省一半。
“今年疫情初期,中哈基地的货运量有所减小,但是后来又忙起来了。”孙前宝的感受有数据印证。中哈物流基地总经理刘斌介绍,今年前9月连云港中欧班列累计完成37992标箱、同比增长36.9%。从一度面临货源“断流”危机,到复工复产以来的逆势增长,连云港中欧班列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
“江苏自贸区港口区块创新的关键是贸易便利化。一个操作模式的创新,能带来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可以产生乘数效应,这既是客户的希望,也是创立港区效率品牌的追求。”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丁锐认为,“零等待”“混拼化”“全程化”等一系列创新举措,进一步放大了港口自贸区优势,提升了班列运营效率,也是连云港港立足市场的“制胜法宝”。
“作为一名港口火车司机,我能做的就是值好自己这班岗,跑好这3公里,为陆上丝绸之路开个好头。”孙前宝说。 记者 吉凤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