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声渐弱,女声准备,起——”“大家把手伸出来,跟我做一节手指操”……10月13日,走进南通市崇川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活动室、棋牌室、阅读室、健身室等公共服务场所热闹非凡,处处洋溢着居民小康生活的幸福滋味。
崇川区是南通市主城区,综合实力居长三角地级市中心城区前列,该区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4005元。“对于城市居民而言,温饱已不成问题,大家更多关注的是公共服务是否健全方便、社会服务是否丰富多彩,这就对社会治理提出更高要求。”南通市委常委、崇川区委书记刘浩介绍,该区正以建设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为目标,进一步创新探索“邻里+”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打造区域治理共建共享共治“共同体”,不断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感、获得感。
2013年,崇川区在社区居委会下进一步划小治理单元,以150-300户为单位,组建新型自治单元——邻里。“每平方公里3000户的社区规模太大,不便于精细化治理。”崇川区民政局局长张建国介绍,原崇川区106个社区被划分为929个邻里,每个邻里设1名理事长和若干名理事,门对门、面对面服务居民,形成“大事小事议一议,邻里有事齐出力”的邻里自理“崇川模式”。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崇川居民业余生活日渐丰富,各街道社区均涌现出歌舞、戏剧、书画等多种多样的民间社团。“就一间活动室,各个社团抢着用,每周一次活动都无法保证。”桃坞社区某社团负责人汤海英说,过去,社团间常因活动场地问题闹得不愉快。
仅靠邻里自理,无法“包治百病”。崇川区创新“邻里+”模式,进一步下沉各类服务资源和力量,为基层社会治理“强筋健骨”。
桃坞社区“第一书记”张玲玲刚一到任,就集中精力推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改扩建项目。半年后,新中心投入使用,面积从150增至600多平方米,排练室、棋牌室、议事厅、青年之家、妇女之家等空间一应俱全,居民再也不用为活动场所不够用而烦恼。作为崇川区市场监管局机关支部副书记,张玲玲还充分嫁接“娘家资源”,协助解决辖区居民加装电梯等基层社会治理难题。
近年来,崇川区共选派近100名年轻干部赴社区担任“第一书记”。“‘第一书记’们不仅激发了基层干事创业的激情活力,更带去了来自各部门的‘专长’,为邻里治理注入更为专业的服务力量。”崇川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奚荣华介绍,与此同时,全区4000多名公职人员到居住地邻里报到,让更多社会管理的中坚力量成为邻里自治的好帮手,实现“小事不出邻里,大事不出社区”。
青龙桥社区残疾人葡萄园里,李汉林和工友们在采摘今年最后一茬葡萄。李汉林患有轻度智力障碍,平时沉默寡言,除了在家种地,没别的工作可做,缺乏收入来源,曾是当地挂了号的贫困户。几年前,李汉林在邻里理事帮助下进入葡萄园工作。现在,李汉林年收入已突破两万元,还成了园里的种植能手,手把手辅导其他残疾人种葡萄,帮助更多人实现了“小康梦”。
青龙桥是崇川为数不多的涉农社区。“全村上下种植稻、麦、油菜,农民每亩地收入最多800元,村级经济几乎为零。”青龙桥社区党委书记李明思介绍,2008年,社区成立青龙桥蔬菜专业合作社,统一流转土地、统一规划种植,农民以土地入股,还能进入合作社打工。如今,合作社吸引376名邻里居民加入,每年实现利润超过100万元。
崇川邻里常年活跃着1300多个各类社会服务组织,每年完成各类服务项目4000多个,诞生了闻名全国的新城桥街道巾帼挽霞助老、北濠桥社区“康伴计划邻里行”等服务品牌。专业化邻里服务组织将医疗、家政、就业、治安、助困等帮扶送到了家门口,惠及当地居民逾百万人次。
记者 贲 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