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泗洪县农民潘裴当起了网红主播 ——龙虾深加工,让他成了“潘大虾”
2020-10-22 07:1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本月17日,我销售的农副产品参加了省里一个‘消费扶贫’现场联合直播。直播十几分钟,就引来几万人围观,接了好几百单。”这两天,泗洪县沃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潘裴一直在忙着发货。“酒香也怕巷子深,没有直播,这些好产品还真不一定能卖出好价钱。”

潘裴2007年大学毕业后,在苏州、上海等地做起了汽车销售工作。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潘裴的职务和年薪一路上涨。然而,销售成绩再大,也是依托别人的产品,让一心想创业的潘裴很不甘心。“我想拥有自己的产品,我的梦想就是有一天我可以把家乡的土特产推向市场。”为了这个梦想,潘裴决定回家乡泗洪县峰山乡创业。

带着300多万元的积蓄,2013年潘裴开始了创业之旅。种藕、养虾、养蟹……可是,几年下来,收入寥寥无几。潘裴经过反复调研思考,终于找到了原因。“要想在土地里刨出‘金疙瘩’,必须要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

几经准备后,潘裴2017年对自己养殖的龙虾进行深加工,打出了“潘大虾”品牌即食小龙虾,并在网上销售。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虾客”们的青睐,当月销售小龙虾50多吨。

“商机来了,我要抓住这个能让农副产品起飞的风口。”直播兴起后,潘裴敏锐地发现了商机。2018年4月18日,“潘大虾”第一次“亮相”直播活动。开播1个小时,销售额就达到75万元。此后,“潘大虾”长期亮相于各大直播平台,迅速占领熟制小龙虾行业高地,成为月销过万单的“网红小龙虾”。潘裴又乘胜追击,开发出了香辣蟹等罐装食品,让原本卖不上价的小规格蟹,价格也能翻番。

然而,随着各大直播平台的兴起,全国各地的农副产品蜂拥而上,出现了同质化竞争。“其实,每个地方的农产品基本上都大同小异,如果缺乏卖点,就很难脱颖而出。”

“我把‘卖点’选在了降低损耗上。”潘裴说,“在运输过程中,小龙虾一般都会有3%—5%的损耗率,这是业内默认的规则,只有超出这个范围才需要赔偿。但我向客户承诺,把损耗率降低至1%。这相当于每卖出1万斤小龙虾,就要多挑出200斤弱虾或者残虾,每天花在挑虾上的时间就比别人多了三四个小时。”

损耗从3%降到1%,这在其他人眼中是“贴本”的买卖,但潘裴仍乐此不疲。“降低损耗率后,我走的量多,比如以前一天销售1万斤,现在销售量接近3万斤。赚的利润远远超过以前呢。”潘裴解释说。

随着业务量越来越大,潘裴的小团队忙不过来。于是,他把直播业务外包给一些直播平台。“目前,我们销售的农副产品近百个品种,所有产品都是通过网络直播来向客户展示的,八成以上的农副产品是通过线上销售出去的。”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潘裴坦言。创业之初,潘裴就与贫困户、村民结对成立了合作社,签署了100多份“精准扶贫帮扶协议书”,让100多名留守妇女和年老体弱的村民到公司务工。“我们在潘总这里打工,每年的劳务收入有3万多元。”67岁的农民刘永平高兴地说,他在这里每天的任务就是给龙虾喂食、清理水草。

除了解决本村乃至周边留守妇女、年老体弱村民就业外,潘裴还想方设法带着有“想法”的农民一起致富。“我和村里100多户农民签订了协议,以高于市场2元一斤的收购价收购他们的小龙虾。在我的带动下,这些农户也有了养殖大规格、高品质小龙虾的市场意识,亩产效益比以前提高了近千元。”

2019年,潘裴荣获“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称号。

通讯员 许 哲 曾祥海

记者 徐明泽

标签:
责编:路航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