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工作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江苏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55个少数民族齐全,全省现有少数民族常住和流动人口近100万人。进入新时代,江苏民族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全省各族人民同心书写“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壮丽篇章。
促团结共发展,
民族同心一家亲
去年9月举行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江苏11个集体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15名个人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全省上下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持续开展“六个示范”创建以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年”“民族团结主题月”“民族政策法规宣传周”等活动,努力营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先后涌现出一批先进群体和优秀个人。
去年8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期间,全省10余万人次参观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摄影展和巡展。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省教育厅等部门联合举办“七秩薪传石榴情,同心共筑中国梦”民族团结进步网上知识竞答活动,近150万人次参与答题。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已成为新时代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方面,我省创成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7家、示范单位28家;在城市民族工作方面,“红石榴家园”等特色做法初见成效,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实现全覆盖;在民族聚居地发展方面,我省民族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今年8月10日,彝族小伙陈道亮用75分钟完成一把藤椅制作,在海安市曲塘镇南通凯信家具有限公司举办的藤条编织技能大赛上夺得第一名。
“我在这里打工3年多了,每月收入好几千元,公司福利待遇也好,生活节节高。”陈道亮说。这家公司是海安的少数民族扶贫基地,设有30多个加工点,带动周边300多名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
全面小康路上,民族乡村不掉队。多年来,江苏出台《省政府关于推动民族乡(镇)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见》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快推动民族村镇建设提档升级,助推民族乡(镇)村与全省同步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少数民族群众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阜宁县左范民族村曾是全县有名的经济薄弱村,受益于一系列精准帮扶,村民们在家门口享受到市级优质医疗资源,58户建档立卡低收入群众全部脱贫,村集体收入去年达到39.6万元。
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城西回民村等8个民族村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高邮市菱塘回族乡2018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为江苏改革开放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称号。截至2019年底,全省39个民族村村集体年收入全部超过18万元,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决战脱贫攻坚作出了积极贡献。
用心用情,
共架民族“连心桥”
和平桥地区是少数民族在南通的聚居地,有21个民族的4000多名民族同胞在这里工作、学习、生活。从2005年开始,和平桥派出所民警与辖区少数民族困难群众创新开展“民族亲戚”结对活动。
十多年来,民警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关爱从未间断过。这些年,和平桥派出所先后资助30名“民族亲戚”近10万元,帮助5人考上大学、20人找到工作。
让城市更好地服务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全省不断创新推进城市民族工作,积极探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新路径、新举措,将此纳入全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总体规划。
让教育“助飞”少数民族子弟,让文化浸润少数民族亲人。我省在少数民族群众相对集中地区设立民族中学、小学、幼儿园,设立民族教育专项经费,推进民族学校快速发展。同时,设立民族文化专项资金推进民族文化事业发展,举行全省少数民族文艺表演、优秀民族文艺节目下乡等活动,展示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建设成果。
倾情对口支援,助力脱贫攻坚。“十三五”以来,我省在对口支援工作中充分发挥经济、人才、科教等资源优势,投入各类帮扶支援资金267亿元,实施援建项目8300多个,选派干部以及教师、医生等专业人才8200多人,对口支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十三五”期间,江苏援藏工作从项目援建为主向管理、技术等软件援助为主转变,从对口支援为主向全面合作转变,从关注经贸活动为主向推进民族团结交融转变,得到受援地各族干部群众好评。
产业援疆实现就近就地就业2万多人,在江苏务工经商的新疆各族群众超3万人。镇江实施“名校长+中层管理骨干+学科带头人”的“组团式”教育援疆,为打造新疆教育高地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部江苏发展史,就是各族群众筚路蓝缕的奋进史。进入新时代,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更需要全省各族群众手挽手、肩并肩,一起拼搏奋斗,共创美好未来!
记者 林元沁
通讯员 张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