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打好高校这张王牌,江苏如何抢得“第一茬”人才先机?
2020-10-17 13:13:00  来源:北京西路瞭望  
1
听新闻

近期,上海市发布了《2020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一向高冷的魔都上海此次扩大了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落“沪”的高校范围。之前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才有直接落“沪”的待遇,现在扩大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4所在沪“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虽然上海并没有全面放开高校毕业生落户限制,落“沪”的门槛也不算低,但笔者感到,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未来落户包括上海在内的一线城市的门槛可能会越来越低,不断向二三线城市“看齐”,招引人才的重心逐步由“掐尖”高端人才向“多元”配置人力资源转移;另一方面,上海、北京等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或将更加重视高校毕业生本地留存率,由“对外虹吸”向“引留并举”转变。

人才绝非只有高校毕业生,但高校毕业生无疑是各地人才“撇油”的首选目标。实际上,全国各大城市“抢人”大战早已开打、鏖战多年,不断“抢”出新高度。比如,武汉在落户上全面放开政策,45周岁及以下的专科及以上毕业生,凭毕业证即可申请全家落户,甚至推出大学生购房8折优惠的政策;西安则直接“割青苗”,全国在校大学生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就能在线完成落户。

几年下来,各地“王炸”尽出,创业就业补贴、购房租房优惠等已沦为“大路货”,人才落户门槛更是降无可降,“拼资源”的“抢人”模式已明显乏力,如果上海等一线城市进一步降低门槛,这场早已“刺刀见红”的争夺战无疑将更加酷烈。

从包括《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在内的国内外多项权威研究看,高校毕业生就业首选地区皆是学校所在城市。江苏高校数量居全国各省首位,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在校生和毕业生资源,在校生超过200万人,应届毕业生近60万人。另外,笔者查阅了近5年的《江苏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报告显示江苏高校毕业生“留苏率”接近80%,也就是说每年有超过45万的江苏高校毕业生选择留在江苏发展,而近年来江苏高考报名人数大体在35万人,据此保守估算,江苏高校每年为本省至少贡献10万人规模的“人才顺差”。

江苏依托丰富的高校资源,抢得“第一茬”人才先机,但每年仍有约20%的高校毕业生流出。不管是留在本地,还是流向省外,都是人才的正常流动,但其中有两个“不平衡”现象很值得关注。

一是选择留在江苏的高校毕业生学历层次不平衡,去年,江苏高校毕业生中,59.4%的研究生、74.2%的本科生、82.8%的专科生选择留在了江苏。也就是说,学历越高的毕业生外流越多。二是选择省内就业的毕业生区域分布不平衡,去年在江苏就业的江苏高校毕业生中,苏南、苏中、苏北分别占66.7%、14.4%、18.9%,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更受毕业生青睐。

近几年,各城市的高校资源争夺战同样激烈,特别是以深圳、重庆、青岛、合肥、宁波等为代表的“高校数量与发展能级不匹配”的城市纷纷布局引进名校名院,为城市发展积蓄人才后劲。处于“人才顺差”地位的江苏同样需要强化危机感,进一步打好高校牌,真正将高校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和发展优势。

一是注重“引流”,持续做大高校和在校生规模。高校既是留住高中毕业生的前置“进口”,也是稳定和吸纳高学历人才就业的重要载体。江苏应积极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同时以研究生院、分校、二级学院等形式引进国内外高教分支机构,继续吸引民间资本建校办学,巩固强化高校资源优势,做大做深人才“蓄水池”。江苏高校资源虽然丰富,但分布不均,省会南京囊括了全省绝大多数的名校资源,在校生占全省1/3以上。因此,在做大全省高校和在校生规模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推动高校资源向全省各地均衡辐射,尤其向苏北、苏中地区倾斜,鼓励各地拿出招商引资的劲头“招校引教”,通过高等教育资源的再平衡推动省域留才聚才能力的再平衡。

二是强化“稳流”,推动实施“扎根江苏”工程。就业始终是决定人才流向的第一要素。针对走非学术路线的在校生,尤其是理工类应用型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应打破“毕业再择业”的思维,在学科设置上更加符合江苏发展需求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取向,有组织有计划地与本地企事业单位对接,搭建在校生了解江苏、适应环境的平台,尽早地接触工作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好感、互动选择,进而鼓励引导他们尽早下决心留在江苏、扎根江苏,抢好“第一茬”人才,让“凤凰牌”变成“永久牌”。

三是跟踪“回流”,帮助“家燕”筑巢归巢。赴省外求学的江苏籍学生、在省外工作的江苏籍人才,也并非是一走了之、一去不返了,既可以吸引更多的在外江苏籍学子回苏读硕读博,也可以利用江苏高校的校友会、联谊会等资源,在上海、浙江、广东、北京及海外等“家燕”集中地区,搭建联络平台,并鼓励市县与高校一同用好这些平台,一方面做好跟踪服务,帮助江苏籍学子、人才在外更好地筑巢发展,另一方面利用这些平台,让身处异乡的“家燕”们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家乡的机遇,特别是家乡的温暖,争取他们选择江苏、建设江苏。

作者 信哲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时政新闻部出品

欢迎转发 侵权必究

版 权 说 明

如需转载本公众号内容:

1.须保持图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2.完整标注版权及本公众号ID、作者、二维码;

3.未按此规定转载的,本公众号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标签:版权;江苏;侵权
责编:吕霞 崔欣
下一篇